<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美丽和英俊是陕历博的吉祥物,虽未谋面,通过参观和后续补课,仿佛是他们的迷粉。</p><p class="ql-block">7月21日,冒着酷暑参观了陕历博,据导游说,每天有60万人预约,只有1.2万人可以梦想成真。我们一行11人分几天全部闯关成功,更庆幸的是一人在飞机上预约成功。</p><p class="ql-block">体验感太差,——人山人海,身不由己,走不得坐不得,只能见缝插针,勉强拍了些珍贵的图片。好在文物精美,参观了两三个小时(主要是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文物和国宝厅),回来通过网络浏览了几周,把所看的好好补上课。</p><p class="ql-block">请看官自己查《大唐遗宝》《国宝档案—陕历博》等,看得更精彩。如果有兴趣和耐心看完我的美篇(篇幅很长,难以割舍),那就得接受我一拜了!</p>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 别名陕历博。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 年6月20日落成开放,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把唐代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馆区占地 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多达 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p><p class="ql-block">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p><p class="ql-block">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在陕西建一座新博物馆的指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于1983年筹建,属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鉴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兴建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舍的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担任。1991年6月20日落成正式对外开放。绝大多数藏品是前陕西省博物馆移交的。</p><p class="ql-block">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1青铜器,已登录注册的有39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周青铜器,许多器物(如多友鼎、师献鼎等)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造型较为典型的有先周凤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战国鸟盖瓠壶和汉彩绘雁鱼灯等。2唐代墓葬壁画,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后从陕西关中地区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是反映唐代社会的重要形象资料。3历代陶俑,已注册的有2000多件。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艺术形象有文武官员、甲士侍卫、男仆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镇墓兽和马、骆驼等各种动物。4历代陶瓷器,已注册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汉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窑青瓷等。器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5历代建材,已注册的有10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两周秦汉,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种类有陶制的瓦、瓦当、砖、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属建筑构件。已注册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样,图案精美。有些还铸刻着吉祥语句。6金银玉器,包括湮金望银的铜器。已注册的有2000多件。其中如西周玉制礼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鸟、西汉皇后玉玺、金银竹节铜熏炉和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八棱乐伎金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赤金走龙等,均属举世罕见的精品。7历代货币,已注册的有10000多件。未清理造册(即不包括在总藏品数之内)的尚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种类繁多,有西周贝币、战国刀币、秦半两、西汉金、王五株、王莽时的各种货币、唐金银币以及稀有的古代外币。</p><p class="ql-block">除上述八大类外,还有字画、版本、经卷、织物、骨器、木器、漆器、铁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现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p><p class="ql-block">本次参观,以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和其它国宝厅,拍照不多,如青铜鼎等,只明白了命名规则—按铭文或花纹)为主,以下图片也是。</p> <p class="ql-block">镶金兽首玛瑙杯,唐代,一级文物,世界孤品,2002年国家首次发布永远禁出国门的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重0.276千克。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无论材质还是做工都极为罕见,它是一件由整块缠丝玛瑙雕琢而成的酒杯,杯体呈弯角状,前小后大,首端似牛头,双目圆睁,炯炯有神;角似羚羊,前后盘旋,延伸至杯口,金色部位既是塞子又给偏暗的杯体增加了色彩。做工精湛,选用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制成,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光鲜润泽。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玉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旧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大康国究竟是哪个国家呢?史书上似乎并没有记载。有学者推测,大康国可能是康居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在西汉时,康居国臣服于匈奴和大月氏。东汉时期,康居国属于西域大国,领地广袤,人口众多。唐朝时期,这个国家仍然继续存在,被称为“康国”。由于康国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人们据此尊称为“大康国”,倒也合情合理。那么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是不是就是大康国进贡的那件呢?找不出书面资料,学界也没有证明镶金兽玛瑙杯是贡品。 </p><p class="ql-block">“来通”起源于西方,希腊的克里特岛在公元前1500年已出现此种器物,希腊人称之为“来通”(rhyton),它像一只漏斗,可用于注神酒,通俗地讲,就是倒酒器。当时人们相信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传到亚洲以后,来通广泛流行于美索不达米亚至外阿姆河地带的广大区域,甚至进入中国。</p><p class="ql-block">导游说撒切尔夫人想获得该杯,提前半年让香港回归。又说这个杯可换半个香港。</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瓣纹金碗为唐朝的文物,一级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5.5 厘米,口径13.5厘米。</p><p class="ql-block">碗锤击成型。侈口,圆唇,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器身满饰珍珠地纹,腹部捶出双层仰莲瓣,上层莲瓣中分别錾鸳鸯、鹦鹉、鸿雁、鹳翎、鹿、狐、獐、兔、鸭等珍禽异兽;下层莲瓣内刻忍冬花草。碗内底刻宝相花。圈足饰方胜纹一周,内刻鼓翼云端的飞鸟一只及流云数朵,底沿以小联珠缀成。碗内壁有墨书重量 "九两三"(实际称重,为九两半)。制作精妙绝伦,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吸睛最多的之一!</p> <p class="ql-block">唐鎏金舞马衔杯纹提梁仿皮囊银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唐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重549克。银壶的造型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马镫的综合形状。</p><p class="ql-block">壶身上弓状的提梁、覆莲瓣式的壶盖,以及壶身所饰腾跃的骏马,均鎏上一层黄灿灿的金色,与银白色的壶体交相辉映,色调格外和谐富丽。银壶的腹部两侧以模压手法各锤出一幅凸起的骏马图像,马口中衔有一只酒杯,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感。鎏金的提梁位于扁圆形壶身上部,提梁之前是斜向上的小壶口,壶口上倒扣莲花瓣形壶盖。另外,盖纽上还系有一条l4厘米长的麦穗式银链,套连于提梁的后部,以防止壶盖脱落遗失,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标示了该壶的重量。银壶的制作需要高超的金银器工艺水平,先将一整块银板大致锤碟成壶的雏形,将舞马纹印在壶腹两面,最后将将壶盖与提梁相连。马具有极好的节奏感,既能征战又能跳舞,现代体育项目中难度极高的“盛装马步”即是证明。在盛产马匹的西域,自古就有人驯化出舞马供表演取乐,形成了古老而著名的舞马艺。</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在位期间,逢玄宗生日的时候时,都会举行庆典,以舞马庆生。此时的舞马披金戴银,马儿在《倾杯乐》等乐曲中,整齐划一地表演。到旋律到高潮时,舞马会跳到旋转如飞的床板上,领头的舞马还会把满酒的酒杯衔起,到皇帝面前祝寿(一说舞后马饮玄宗赐酒),宰相诗人张说诗赞“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安史之乱后,宫苑里的舞马四处流散。安禄山因喜爱舞马,曾将一批舞马私藏教习,后由交给他的部将田承嗣管理。因为舞马一听见军中鼓声就有条件反射,开始起舞,士兵们以为是妖魔上身,十分恐惧,田承嗣就命士兵将这批舞马打死了。</p><p class="ql-block">据考古研究,这种形制的壶在辽金时代的古墓中常有发现,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但在唐代金银器中还是首次见到。契丹民族出现于4世纪初,其根据地以今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为中心,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在唐代,它是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大唐王朝保持着密切的交往。这件银壶的出现,正是唐代汉族和契丹等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显证。</p> <p class="ql-block">伎乐纹八棱金杯,唐,高6.4厘米,口径7.2厘米。侈口,弧腹内向,喇叭形圈足,足沿以环状连珠缀成,环柄。柄上有平鋬,上饰高鼻深目长髯的两个胡人头。杯身呈八棱形,浇铸成型。杯体每面以錾出的连珠纹为栏界,杯身八面分别各装饰有一位手执乐器的乐师,他们都身着短衣宽裤,笑容可掬,神态各不相同,服饰和发式也不常见,具有粟特风格。</p><p class="ql-block">乐师手中所执的乐器以竖箜篌、曲颈琵琶、排箫等乐器,在隋唐属于西凉、龟兹、高丽的乐器种类。杯身上部有联珠组成的环形把,指垫上有相背的侧面胡人头象。杯柄、杯底和八棱都装饰有联珠纹,这也是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典型做法。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风格都有着浓郁的域外特征,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鎏金侍女狩猎八瓣纹银杯。</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蚕,汉代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84年12月,石泉县农民谭福全的二女儿谭可春在河水中淘金时发现。蚕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仰首吐丝,体态逼真。</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13日,"丝路之源·幸福安康"2018鎏金铜蚕与开放发展论坛上,将鎏金铜蚕确定为安康市城市新名片。</p><p class="ql-block">此种鎏金铜蚕是迄今国内首次发现的。</p><p class="ql-block">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由于当时养蚕之风盛行,加之鎏金工艺的发展,因而,有条件以鎏金蚕作纪念品或殉葬品。汉代的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大的作坊,均为官府经营,织工多达数千人,丝织品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能途径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中国通往西域的商路以"丝绸之路"驰名于世界。</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史典籍中,很早就有关于金蚕的记载,比如晋代陆翙的《邺中记》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齐桓公墓中发现"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不可胜数"……史传笔记中所提到的"金蚕"究竟长什么样子,一直到这只汉代鎏金铜蚕的出土,才算有了实物佐证。鎏金铜蚕的出土,说明当时人们通过蚕桑生产已熟悉蚕的生理结构,将陕西石泉县养蚕的历史推前到汉代。</p> <p class="ql-block">鹦鹉纹提梁银罐,一级文物。唐代,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重1789克。</p><p class="ql-block">出土时罐内尚存有半罐水,水上浮着一张极薄的金箔,其上立十二只精致纤细的赤金走龙,水中散落着十余颗颜色各异的宝石,历经千年岁月依然璀璨夺目。罐盖内有一行墨书写着:“紫英五十两”,“石英十二两”。表明这件银罐是收藏中药的器具。</p><p class="ql-block">大口,短颈,腹圆鼓,喇叭形圆足盖,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纹饰涂金,鱼子纹地。腹两侧均以鹦鹉纹为中心,四周绕以折枝花,形成圆形图案。罐的肩部有两个葫芦型附耳,提梁插入并焊接在附耳之内。盖心为宝相团花一朵,盖面周围装饰葡萄、石榴、忍冬、卷草等纹饰,提梁上饰有菱形图案,银罐为纯银所制,纹饰全部鎏金,罐体与纹饰色泽形成反差,产生了一种明显的主体效果,正是唐代冶银技术水平的体现。</p><p class="ql-block">这件富丽堂皇、圆浑饱满的银罐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最精美的一件。</p><p class="ql-block">鹦鹉因美丽能言,成为唐代王公贵族喜爱的宠物。《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驯服,聪慧而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雪衣娘’”。可见当时人们对鹦鹉喜爱的原因与程度。因此,鹦鹉成为唐代工匠们乐于表现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银壶的使用,章怀太子墓壁画。</p><p class="ql-block">这是太子要出去野炊还是点的外卖?</p> <p class="ql-block">莲瓣纹提梁银壶</p> <p class="ql-block">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一级文物。 1968年陕西彬县对一段废旧城墙进行维修改造时出土,高18.3,腹径14.3CM。为耀州窑一件罕见的珍品。</p><p class="ql-block">此壶表面润泽有光,呈橄榄色,壶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牙齿清晰可见,活泼可爱。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壶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时将壶倒置,水从母狮口外流时为盛满。</p><p class="ql-block">壶胎体坚固,质地细腻,整体造型丰满华贵。特别是,这只壶用“凤凰”做提梁,以“狮口”做壶嘴,壶身缠绕有富贵牡丹,让人联想到凤凰为鸟中之王,狮子为兽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集“三王”的灵气、霸气、美艳于一身。 </p><p class="ql-block">出土后专家反复实验方知如何注水、使用,称之子为“魔壶”,进行X光“透视”得知,壶里有两个导管,魔壶实际上是一只倒流壶。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这是利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反映了工匠艺人的睿智巧思。</p><p class="ql-block">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八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兴于宋,衰落于明,以生产工艺精湛的刻花青瓷驰名中外。刻花技艺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纹样轮廓,再在纹样旁用刀具斜刻,并剔去倒痕中的底泥,使纹样微凸,然后施釉烧制。成品花纹清晰,层次分明,釉色晶莹透亮,有很强的立体效果。</p> <p class="ql-block">梅花型注水口和内部结构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唐赤金走龙为一组小金龙,国家一级文物,最高的2.8厘米,最矮的2厘米,身材纤细,阔嘴伸颈,头顶双角,折曲于脑后,圆眼深目,两唇张开,颌腮部位饰长鬃纹样颈弯二曲,身上鼓,尾下拖,末端上卷,除脊背和尾脊有长鬃纹样外,满身皆饰深凹的网点纹,为饰片状鳞纹,通体雕满片片翘动的鳞片,大小均在毫米之间似用钎尖插点而成,阔嘴,长尾卷舒, 作各种姿态的行走状 。</p><p class="ql-block">唐赤金走龙应为工匠用金条先掐编出身体,然后插上尾巴和角,最后用錾子錾出鱼鳞纹的装饰 。</p><p class="ql-block">唐赤金走龙据推断应为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投龙祭祀的活动来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惯用"沉埋"形式,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早期用于"沉埋"的祭物,有金银器、铜器等。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龙玉简的固定礼仪。它的一般方式是将写有愿望的文字玉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等器物一块用青丝捆扎,待举行醮仪后,再投入名山大川之中,作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 。</p><p class="ql-block">唐赤金走龙应为道教投龙仪式中所用法器投龙致祭是道教科仪之一,反映了唐代道教外丹术的兴盛,也为研究唐代道教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银器纹样优美、造型生动,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充分展示了工匠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力,体现出盛唐时的精神面貌 。</p><p class="ql-block">唐赤金走龙为金制品,在唐代金银器中属罕见之物,隋唐时代的壁画、金属器物等载体上,龙纹比比皆是,共形象和表现手法也朝着愈来愈精致的方向发展,以金铜铸造的立体龙也多次出土,但唐赤金走龙此类小型制品却为首次发现 。这12条栩栩如生的金龙,在1975年被盗走6条,至今下落不明。至于这如此珍贵的文物有到底值多少钱呢?事实上,文物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但估价可以作为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在2011年,汉代海昏侯墓中就有一件被盗文物,这件被盗的“金龙”被卖出了千万的价格,而这更为精美的唐代金龙,市场价值至少也是3亿元以上。</p> <p class="ql-block">据说,出土时,它们在银壶水里,站在漂浮的金箔上呢。我至今没想明白啊。</p> <p class="ql-block">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虽经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时仍光彩夺目。它是唯一一件被评定为国宝(一级)级文物的唐三彩。</p><p class="ql-block">三彩骆驼载乐俑为唐朝的文物,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造型新颖浪漫。骆驼站在长方形底座上,引颈长嘶,驼背部架一平台,铺方格纹长毯,上有乐舞俑8个,7男乐俑1女舞俑。乐俑环坐平台四周,分别执笛、箜篌、琵琶、笙、箫、拍板、排箫7种乐器,在全神贯注地演奏,女舞俑婷婷玉立于7个乐俑中间,轻拂长袖,边歌边舞。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 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载乐骆驼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有主唱、有伴奏,骆驼背上放置一平台。一般人坐在高高的骆驼背上都有点心惊肉跳,而该七个人却围着圈坐在平台边沿上演奏,个个神态坦然,全神贯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尤其是那位唱歌的女子,梳着唐朝妇女典型的发型,身穿高束腰的长裙,线条流畅,头向上扬,右臂动作优美,神态优雅、自信,骆驼在走,她却站在乐队中间婉转歌唱。整件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活,骆驼显得沉稳有加,踏着乐步徐徐行进。</p><p class="ql-block">陶瓷业在唐朝时期有重要发展,主要是陶瓷技术突飞猛进,除了“南青北白”瓷业之外,三彩陶器在唐代烧造达到鼎峰时期,创造了浓艳瑰丽的唐代艺术风格。三彩陶器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具,制造时入窑两次,先烧釉,釉以铅为熔剂,高温下呈玻璃状可流淌。唐三彩正是利用这一特点,使不同色釉于高温下交混,制造出绮丽的艺术效果。唐三彩技术除器物外,广泛运用到偶人禽兽雕塑的装饰上。绝大多数的唐三彩用于殉葬,极少用于日常生活。唐代的厚葬风气也推动了三彩业的发展,使三彩成就达到前无古人的巅峰状态。</p> <p class="ql-block">细看,栩栩如生。《国宝档案》中说唯有中间站着唱歌(跳舞)的是女人,梳着乌蛮头。</p><p class="ql-block">有人戏称唐朝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他们是独自一体的,可以任意摆放位置。</p><p class="ql-block">毛毯的蓝色最为难得、珍贵。</p> <p class="ql-block">这个也很生动形象啊!唐太宗前,陶瓷只崇尚单色或双色,唐三彩兴盛,既源于外国又走向世界(引进发展)。</p> <p class="ql-block">西汉皇后之玺玉印,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皇后之玺"玉印为西汉时期的文物,正方形,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钮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螭虎,作为传说中的异兽,常被描绘为龙首虎身的形象,代表着神武、力量、权势和王者风范。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螭虎被视为龙子之一,具有崇高的地位。)。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6颗上齿也以阴线雕琢。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阴线槽内残留有部分朱砂。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p><p class="ql-block">此枚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印形制与印文正与汉制相合。汉代册立皇后,都要授予玺印,它是皇后合法身份的凭证。皇后之玺属西汉遗物,在学术界已无异议,但其具体时代却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吕后的佩印,多数学者根据印文篆体及印面设计,推断其时代属文景至西汉中后期。</p><p class="ql-block">据东汉卫宏《汉官旧仪》上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皇后之玺在吕后与刘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公里的陵园之内,其形制、式样、印文内容及字数均与《汉官旧仪》所载相符。推测为吕皇后吕雉之物。</p><p class="ql-block">有的学者认为:在长陵附近获得未必就是吕后的玺印,它可能是从别处带来的;刘邦初定天下,各种事务都在草创阶段,不可能刻制如此精良美好的玺印;从汉武帝前后所刻制玺印来看,其风格同"皇后之玺"、"淮阳王玺"也高度一致。鉴于这三个理由,"皇后之玺"应为汉武帝时所制,甚至于其制作的时代有可能更晚。</p><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皇后之玺仍是我们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p><p class="ql-block">皇后之玺是1968年被小学生孔忠良在咸阳市狼家沟水渠旁捡到的。"出土"的含义是谓古器物从地下被发掘出来。</p><p class="ql-block">汉代皇后玺印的质地和纽式,两汉书未见记载,《汉旧仪》记皇后玺的质地又前后矛盾,"皇后之玺"的出土,解决了一千多年存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专家认为这方玉印的发现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一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二是玉玺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故历史、艺术价值很高,被列为国家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些专家还认为,它可能原来是放置在吕后墓旁的便殿中供祭祀之物,后来便殿被毁,玉玺遗落土中,被水冲到狼家沟,遭泥沙覆盖而致湮没二千余年至今。</p><p class="ql-block">导游讲江青素来对吕后十分欣赏,命陕西省博物馆派人将玉玺护送去京,江青见之如获至宝,迟迟不还,后被博物馆人员设法骗回,一说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这方"皇后之玺"才得完璧归赵返还陕西省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西汉皇后之玺玉印发现于1968年,地点在陕西咸阳汉高祖陵园旁的一条地沟边,它是被一名学生在放学途中偶然发现的。</p><p class="ql-block">咸阳市区东北30多公里的韩家湾公社韩家湾小学的14岁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他沿着渭惠渠边的路走到狼家沟,无意中看见渠南边的土坎上有个东西在夕阳斜照下闪闪发光,开始他以为是只躲在草丛中的小兔子在偷看他,就好奇地走近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只是那亮光仍在闪烁。于是他放下书包,用手刨挖起来,终于发现有个东西的一角露了出来,由于土质松疏,他很快便把这东西刨了出来。</p><p class="ql-block">他擦去上面的泥土,原来是一块光亮的玉石,玉石的上部趴着一个动物,下面四四方方的,好像刻着字,可是他一个字也认不出来,于是把它带回了家。到家后便把玉石给哥哥看,两人研究半天,觉得可能是颗印章,准备把上面的字磨掉,刻上自己的名字留着玩。可是这玉石特别坚硬,上面的字怎么也磨不掉。过了几天他们的父亲孔祥发要到西安给生产队办事,孔忠良就把印章拿出来让父亲带到西安,找家刻字铺把印上的字磨平后刻上自己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孔祥发向小儿子仔细问明印章的来由,端详着印章的造型、质地、文字,尽管他也认不出是什么字,但总觉得这东西非寻常之物,他想到印章出土之地在刘邦陵园之内,自己在担任大队干部期间,同到这里来的文物工作者打过多次交道,有一些文物知识,再联系到这一带常有人挖出古代陶盆、瓦罐、瓦当、麻钱之类的古物,意识到这颗印章可能是文物。 第二天他到西安后,先没有办其它的事,而是直接找到陕西省博物馆,请他们对玉玺鉴定。博物馆的人一看印章上的动物造型和印面上的"皇后之玺"四个篆字。当即认定它是珍贵文物,在详细介绍了出土地点和发现经过后,孔祥发表示愿意将这方玉印上交博物馆收藏,博物馆给予了20元(路费)奖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西魏(公元535年一公元556年)高4.5厘米,宽4.35厘米,重75.7克,26个印面,包括18个正方形、8个三角形。(煤精,又称煤玉。具有明亮的沥青和金属光泽。黑色、致密,韧性大。有两种,一种是一种高级煤,主要成分是炭c,比一般煤轻。另一种是石化得很彻底的,主要成分不是炭,密度比较大,比煤重,雕刻加工后光泽更漂亮。存在于煤层之间。煤精可用于制作工艺美术品、雕刻工艺品和装饰品,故有的人称它为雕刻漆煤。中国主要产地是抚顺。) 1981年安康市旬阳县城东门外出土。“稀世国宝”,就是特殊的一级文物吧?</p><p class="ql-block">此印为西魏名将独孤信之印。印用煤精制成,呈球体8棱26面,其中14面镌刻有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牋(笺)""信启事""耶敕""令""密"。14面印文用途各异,分为公文用印、上书用印和书简用印,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独孤信(502年-557年),本名独孤如愿,鲜卑族,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西魏、北周将领,八柱国之一。西魏恭帝拓跋廓-禅位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宇文觉即位,建立北周,是为孝闵帝,升任独孤信为太保、大宗伯,晋封卫国公,食邑一万户。后受牵连被免职。家居不久,晋公宇文护又想杀掉他。由于独孤信一向很有名望,宇文护不打算公开他的罪过,就逼迫他在家自尽,独孤信时年五十五岁。</p><p class="ql-block">独孤信容貌仪表俊美,善于骑马射箭。一生功勋卓著,儿子们皆被封爵,女儿中更是“一门三皇后”,是“史上最牛老丈人”。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也是独孤信的外孙。三个成为皇后的女儿分别是,长女:北周明帝宇文毓皇后,谥号明敬皇后。她在宇文毓称帝之前就因难产去世了;四女,唐高祖李渊之母,追封元贞皇后。她在世的时候过的非常顺遂,关系非常和睦,生了五个孩子。在她去世之后,她的第四个儿子李渊创建了唐朝,而她也被追封为元贞皇后;七女独孤伽罗,隋文帝杨坚皇后,谥号文献皇后。她刚嫁给杨坚的时候,杨坚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因为独孤伽罗和杨坚都非常有能力,一步一步在宇文护的逼迫下成长,最终建立了隋朝,而杨坚称帝之后,她被封为皇后。</p> <p class="ql-block">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国家一级文物。外径4.6厘米、链长7.5厘米。 香囊外壁银制,通体镂空出葡萄花鸟纹样。镂空作为一种金银器装饰工艺,是在金片、银片或者金银器上,用刻刀按照设计的图案花纹进行镌刻,形成层次有别、虚实相间的纹样。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采用镂空工艺不仅有装饰功能,也利于焚香时香气均匀飘逸而出。</p><p class="ql-block"> 这件圆球形香囊分为内外两层,银质外层从中间被平分成上下两个半球形。香囊使用了陀螺仪的技术,无论如何晃动,香囊内的香料始终都不会洒落。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p><p class="ql-block"> 最初,这种香器因形得名,人们将其称之为“熏球”或“香球”。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发现了记录地宫宝物的物账碑,其上记载有唐皇室供奉的“香囊”,经过与出土实物核对,才知这种器物在唐代应称为“香囊”仅供“后,妃,贵人”使用。</p><p class="ql-block"> 唐代贵族生活精致,熏香文化盛行,不仅使用香囊、熏笼等熏香器具,还有塔形、豆形等多种形制的香炉。烟雾氤氲之中,小小香囊,可以祛秽除污。“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在诗人笔下,它也是赠别寄情的信物。端午时节佩戴香囊,还有镇定心神、防蚊驱虫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香囊"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史料记载中。《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马嵬坡事变中,贵妃遇难,多年后寻其遗骸,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物账碑记有"香囊两枚"。迄今为止,西安市东郊沙坡村、南郊三兆村等地也出土了此类唐代银香囊。唐代丝绸之路繁荣,香囊东传日本,现今日本正仓院收藏有一件铜香囊,一件银香囊。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公元1250~1517年)曾出现中国式香囊,现藏于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杜虎符,一级文物。为战国时期至秦朝的文物,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p><p class="ql-block">虎作走形。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有槽。虎身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通常作虎形,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京师,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此符铸于秦惠文君称王前,掌握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 。</p><p class="ql-block">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翳(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字体绝大部分是小篆,规整挺秀。杜虎符铭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且保存完好,造型生动,错金浑厚,技艺精湛,特别是错金字,精致优美。虎符上的文字同时还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通过对虎符文字的研究,专家们客观印证了秦国在少陵原西周杜伯国封地(今西安市东南)设杜县的历史,二是它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虎符调兵遣将制度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符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银、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这件杜虎符便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调兵凭证,一符剖为左右两半,右边留存于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保管,使用时两半相合,即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p><p class="ql-block">虎符作为中国历史上调兵遣将的凭证起源很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虎符已经行用。而且从记载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为把持军权都实行了类似的制度。</p><p class="ql-block"> “错金”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春秋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金属工艺,就是用金、银或者其它金属做成丝、片、条状,嵌进铜器表面形成纹饰,再用磨石挫平磨光,从目前出土的错金器物来看,在战国时期秦人已经十分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技术。错金的器物类型多种多样,工艺手法细腻、精致。</p><p class="ql-block">今天所说的青铜器错金、错银,在古代叫金错、银错。</p><p class="ql-block">《盐铁论·散不足》:“金错蜀杯”,《汉书·食货志》:“错刀以黄金错其文”,《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银琼瑶”,《后汉书·舆服志》:“佩刀……诸侯王黄金错”,《后汉书》:“治赐应奉金错把刀”。汉代是我国错金银工艺最盛行的时代。</p><p class="ql-block">“独一无二”的虎符,古人靠虎符调兵遣将,那为什么没有人仿制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虎符实在太难伪造了!1见过虎符的人少,并且专符专用。虎符能调动军队,不是儿戏,所以保管者一般都会把虎符放在隐蔽的地方。除了皇帝和将领,其他人也很难见到。而且虎符被分成了两半,就算有人见过虎符,那也只是其中的一半,没见过另一半想要伪造出整个虎符,也是非常困难的。2虎符的制作工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虎符一般由黄金或青铜铸造而成,在古代,冶炼技术被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拿到。3虎符上面的文字很难模仿,同时有着特殊的纹路,两半合在一起严丝合缝,虎符上面分布有很多凸点、凹点,一个小点对不上,虎符就没用。(就像我们今天的钥匙和锁一样)。4在古代,伪造虎符可是灭九族的大罪,一般人可不会顶着这样的风险去伪造虎符。</p><p class="ql-block">虎符作为一种承载机要使命的信物,是一种古代密码解析的朴素表现形式。虎符巧妙地制造了随机信息,在信息不够通畅的社会,将虎符铸成不规则的两半可以产生足够复杂的随机信息。虎符朴素地传递着古代人对于信息安全的向往,蕴含了一对一的唯一性信息加密原理,可谓是密码学的“鼻祖”。《史记·魏公子列传》“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就体现出了虎符的作用。“符”的发展演变,隋朝时改为麟符。唐高祖李渊为了避其祖李虎的名讳便将虎符改为鱼符,唐 左内率铜鱼符,鱼符最初是调兵遣将的工具,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官员的一种“身份证”。唐代的鱼符左、右符中缝处刻“同”字,与前朝不同之处在于,唐代的左符在朝廷,右符颁给地方军事长官。在合验时,“同”字必须合拢后,方能执行命令。“合同”一词即源于鱼符上的刻字和含义。唐代除了鱼符之外还有龟符,到了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明清时则逐渐演变成令牌,动物形状的符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1975年,陕西西安南郊山门口公社农民杨东峰在平整自家土地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铜块。起初他以为是废铜,就拿到废品回收站去卖掉,但因为太轻卖不上价,就留在了家里。随着不断地把玩摩挲,小铜块身上的泥土和铜锈被磨掉,渐渐露出了金黄色的文字来。杨东峰隐约觉得,这有可能是一件历史文物。于是,他带着铜块辗转来到陕西省博物馆,遇到了考古专家戴应新先生。经过戴先生一番认真研究确认,这其实是一件岁月久远、研究价值珍贵的古代兵符!</p><p class="ql-block">最后博物馆为杨东峰开具了一张表扬信,并附上了50元钱奖金,至此,这件赫赫有名的国宝文物就成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170万件文物中无比珍贵的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符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银、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通常铸为虎、狗等形状。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虎符一般为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兵符之所以造成虎形,与我国古代对虎形象的崇拜有很大关联。与虎符性质相近的还有节、牌等。现存最早的虎形符节是战国时期的"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其形制、作用与虎符皆同,可视为虎符前身。</p><p class="ql-block">使用虎符有严格的规定,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一级文物。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重2.57千克。铜炉系博山炉形式。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金鋈银,精雕细镂,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两条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熏炉为博山形,炉体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银,龙身鎏金,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整件熏炉被分为三个装饰区域,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炉盖与底座上都发现了铭文,炉盖口外侧刻铭文一周三十五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官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底座圈足外侧刻铭文三十二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从炉盖外侧铭文可知,此炉是西汉皇家未央宫的生活用器。从同时出土的“阳信家”刻铭的铜器分析,加之历史文献的记载,得知这件熏炉原在未央宫,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内者未央尚卧”的意思是,这件熏炉“由未央宫负责管理皇帝寝卧事宜的官员保管”。另外,熏炉底座的铭文中还记载着:熏炉的铸造时间为建元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35年,而这一年,正值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期。这是否是汉武帝刘彻的御用之物?</p><p class="ql-block">我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战国时人们就在室内放置各种熏炉,一方面净化环境,另一方面人们认为袅袅香烟就像进入了飘渺的仙境。这件竹节熏炉的炉盖形似多层山峦,云雾缥缈,再加以金银勾勒,宛如一副秀美的山景。青烟袅袅飘出,缭绕炉体,造成了一种山景朦胧,群山灵动的效果,仿佛是传说中的海上“博山”。西汉时,封建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并在汉代广为流行。</p><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中国陕西省咸阳市豆马村的一位村民在地里耕作时,意外发现了一件古代铜器。经过考古勘测,专家确认,农田下埋有一座中国西汉时期的墓葬。经过发掘清理,从墓中出土了两百多件文物,包括鎏金虎镇、铜提链暖炉、铜温酒器和铜温手炉等,其中,最为精美的要属这件鎏金银竹节铜熏炉。</p><p class="ql-block">熏炉虽是未央宫汉武帝的御用之物,却已归属“阳信家”了。据考证,阳信是汉武帝刘彻的同胞姐姐阳信公主。史料记载,汉景帝刘启和王皇后共生有四个孩子,老大是女儿,也就是阳信公主,最小的男孩就是刘彻。阳信公主因其封邑在阳信而得名,又因为是家里的长女,也被称为阳信长公主。史书记载,这位阳信公主,对弟弟刘彻关怀备至,所以深得刘彻的敬爱。汉景帝刘启在位时,因嫁于开国功臣曹参曾孙平阳侯曹寿(曹时),故又称平阳公主。可惜曹时体弱多病,结婚后不久就去世了,年仅二十几岁的阳信公主成了寡妇。两年以后,阳信公主改嫁开国功臣夏侯婴的曾孙汝阴侯夏侯颇。夏侯颇是开国功臣之后,然而婚后没多久,夏侯颇也死了。阳信公主又一次成了寡妇。虽然经历了两次打击,但她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终于,已过不惑之年阳信公主第三次出嫁,嫁给了被汉武帝封为“骠骑【piào qí】大将军”的卫青,也终于找到了她最后的幸福。阳信公主嫁给卫青以后,两人幸福美满的生活了九年。</p><p class="ql-block">褚少孙的史记补述里载:汉匈大战之后,正逢平阳公主寡居,要在列侯中选择丈夫,许多人都说大将军卫青合适,平阳公主笑着说:“他是我从前的下人,过去是我的随从,怎么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说:“大将军已今非昔比,他如今是大将军,姐姐是皇后,三个儿子也都封为侯爵,富贵震天下,哪还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汉武帝知道后,失笑道:“当初我娶了他的姐姐,如今他又娶我的姐姐,这倒是很有意思。”于是当即允婚。时迁事移,当年的仆人就这样成为主人的丈夫。此处仅供参考,因褚少孙所记史料与司马迁所记几乎处处矛盾!按《史记》记载,平阳公主嫁与卫青不是元朔五年或六年,卫青官拜大将军时,而是元鼎二年之后,此时不但漠北之战已经结束,霍去病也已不在人世。平阳公主嫁给卫青不到十年,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卫青长子卫伉因平阳长公主的关系,继承长平侯爵位。</p> <p class="ql-block">北宋黑釉油滴碗 一级文物。高8.5cm,口径30cm,底径10.6cm。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黑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古籍记载黑釉油滴碗"盛茶闪金光,盛水闪迄今所见银光。映日透视,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我国黑釉瓷器的生产和青瓷一样历史悠久,他在陶瓷的大家庭中,如用一个憨厚的仆人,招之即来,挥之而去。最早的标本有镇江东汉元光十三年墓出土的黑釉小罐。已发现的宋窑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见到黑瓷。南北都产,尤其是一种黑釉盏,产量很大,也有不少瓷窑专门烧造。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少见的。这要从当时的饮茶风尚寻究原因。</p><p class="ql-block">宋代盛行“斗茶”,使饮茶具备了一种超乎止渴作用的风雅价值。宋代的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先把糕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沸起一层白色的沫。宋代的茶盏虽有五种颜色,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白釉,但以黑釉茶盏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爱重。宋徽宗也爱好此道,常与臣属斗茶,上行下效,影响很大。宋徽宗讲,“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次之,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徽宗皇帝赵佶对茶盏的要求首先是“盏色贵青黑”“取其焕发茶采色也”。</p><p class="ql-block">黑釉盏因其能衬托白色茶沫,便于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喜欢,像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正因为有这种特殊的需要,黑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由此兴起了不少专烧黑盏的瓷窑,我国各地都具备烧黑釉的原料,尤以福建地区为突出。宋代文献记黑茶盏的有不少,绝大多数是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的产品。建窑是宋代新兴的黑瓷窑之一,是众多民间瓷窑的一个。北宋后期由于建窑烧制的黑盏适于斗茶,因此一度为宫廷烧制供斗茶用的黑盏,底足刻“供御”和“进琖(zhǎn)”字样。</p><p class="ql-block">黑瓷本是瓷器中最普遍、最单调的一种釉色,而宋人却奇迹般地创造出了结晶釉,如油滴、兔毫、曜变、鹧鸪斑,使黑釉成为一种别具风格的艺术釉。油滴釉作为其中的代表,利用铁元素在釉中产生不同形状的结晶,采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烧制工艺,创作出变化莫测的满天星斗般的油滴效果,一改黑釉的单调与平淡,为黑釉增添了光彩。</p><p class="ql-block">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状如夜空的星辰,又似一滴滴晶莹的油珠,十分美丽。油滴,大小不一,大的可达数毫米直径,小的只有针尖大小。釉层中的氧化铁在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时发生分解并成气泡,在冷却时这些局部逐渐形成过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所致。</p><p class="ql-block">油滴的形成还与烧成温度有关。温度范围很狭,一般仅约20摄氏度左右,如果控制不当,就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属结晶釉,其盛烧于北宋,衰于元末,以福建的建窑最为有名。古人盛赞油滴釉器“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映日透视,晶莹夺目”。</p><p class="ql-block">迄今我们所见到过的油滴釉器多出自于建窑,胎体较厚,器型较小,而这件黑釉“油滴”瓷碗,胎体厚重,釉面黑暗。如此之大和如此般之美的油滴碗,具有典范的北方窑口的工艺特性,环布碗底的油滴雀斑,晶莹透亮,增加迷人的色彩,堪称瓷中珍品。</p><p class="ql-block">1975年,陕西蒲城,村民李满强因欠赌债和父亲发生争执,摔门而出,坐在附近的破墙下生闷气,无聊挖土。挖着挖着,挖出一个“黑碗”。他把碗清洗干净,端详了半天,除了碗壁里有很多小颗粒,还很粗糙,的确看上去没什么特别,闲置在桌子上,当作点香的容器,用了2年。直到村长去他家,桌子上的黑碗,吸引了老村长的注意。村长眼睛一亮:“那座破墙可是有历史的,我听上一辈的人说,还没咱村就有那墙了,那下面的东西可能是老物件,说不定这黑碗能帮你还债。”黑碗到了文管所专家手里,经过团队几日的研究,陶瓷专家称这是迄今为止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给李800元奖励以及锦旗一面,李满强也如愿还上了欠款。近些年,文物专家推测这件黑秞油滴碗价值至少是上亿的天价!但是它身上的底蕴远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p> <p class="ql-block">茶饼有字“供御”?</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图片,外国学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香薰炉</p> <p class="ql-block">鎏金佛菩萨三尊铜像 北魏晚期至东魏时期的文物,199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刘寨。通高35厘米。整体造型为一佛二菩萨,由主尊、背屏、左右胁侍菩萨、底座及两侧的翼形饰件等七个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以榫柱与卯眼相插组合。这尊鎏金佛菩萨三尊铜像构思奇特,铸造精湛,装饰华丽,堪称佛教造像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北魏“神平三年”鎏金弥勒佛像</p> <p class="ql-block">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 通高3.8厘米,口径10.1厘米。以造型为八曲长椭形,深腹,下附亚腰形矮圈足。外腹凹凸分明,口沿一圈很薄,厚度仅有半毫米,外腹壁装饰有尖叶忍冬卷草纹。杯内两侧的弧形凸棱在腹壁,居中的两条弧线凸棱从口沿至腹底,凸棱两侧为圆润的凹槽。从杯口至杯底,器壁逐渐增厚。</p> <p class="ql-block">水晶八曲长杯通高2.9、口径长9.5、宽5.5、壁厚0.1、圈足径长4.8、宽2.7、高0.27、厚0.3厘米。以无色透明水晶制成。器形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相同,有八个横向分层式的曲瓣和椭圆形矮圈足。其制作方法也与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相类,惟外壁光素无纹。</p><p class="ql-block">目前为止,经考古发现的唐代水晶容器仅此一件,恰为杯形。虽然西域国家多次向唐朝进献过水晶杯,而这件水晶杯的形制又与萨珊式多曲银长杯相同,但鉴于中亚没有发现类似的器物,此器成形与掏膛等制作技法与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完全相同,所以推测很可能它是7世纪后半叶中国工匠制作的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石窟佛像,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北周石佛造像,手部有损毁,可能是北周或唐朝时期发生的,确定与文革无关。</p><p class="ql-block">灭佛事件,佛教从两汉时期传入我国。佛教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曾和儒家、道教以及诸多宗教进行过多次激烈的斗争,历经无数风险,四次面临灭顶之灾。中国佛教史上所称的"三武一宗事件"( "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又称"灭佛事件",虽然这时期统治者大多重视利用佛教。引起(灭佛的主要原因是佛教势力膨胀,影响政府的兵源、财税收入、土地和劳力。王权对佛教兴衰的巨大作用,也表明佛教与封建统治者虽有适应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唐朝女头饰发型</p> <p class="ql-block">侍女像,陶瓷。</p> <p class="ql-block">唐朝男服装饰。</p> <p class="ql-block">彩绘捧物女立俑,西安市裴氏小娘子墓、韩森寨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乐伎俑</p> <p class="ql-block">乐伎俑</p> <p class="ql-block">兵将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士兵队列应是汉代的。</p> <p class="ql-block">骏马</p> <p class="ql-block">骆驼</p> <p class="ql-block">玛瑙臼,酒器。</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p> <p class="ql-block">白瓷皮囊壶 唐代</p><p class="ql-block">壶高16.2厘米,口径2.4厘米,宽13.5厘米,厚13厘米。形制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壶设计。壶上部有环式提梁,梁前有一竖直的短管状口,壶身两侧周边做仿皮囊缝合的起线装饰,上部饰花叶纹。通体施白釉,釉面匀净、光润。整个器形显得浑厚、丰满,具有一种充盈扩张的气势。是唐代白瓷中不可多得的佳作。</p><p class="ql-block">唐代是中国白瓷的鼎盛时期,目前已发现今河北省内丘、临城邢窑、曲阳窑,河南省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省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省耀州窑,安徽省萧县窑和江西省景德镇胜梅亭窑均生产白瓷。所产白瓷质量甚佳,常作为皇家的贡品。皮囊壶最早见于唐代,盛行于辽金,后世渐少。</p> <p class="ql-block">唐白瓷螭柄壶</p><p class="ql-block">没有找到相关介绍,不敢妄加评论。一个字:不明觉厉!</p> <p class="ql-block">铜刺猬🦔(战国——西汉)</p> <p class="ql-block">陶瓷罐。</p> <p class="ql-block">三足铜灯 环保(吸烟)</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楼(汉代)</p> <p class="ql-block">汉代铜甗(yǎn古代炊器。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bì),铜或陶器。)宝鸡市出土。</p> <p class="ql-block">铁锤,铜油灯,铜牛油灯。</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汉代陶器,壁图为汉代铜镜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汉代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许多方面均领先于世界。凭借雄厚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科技,汉代制造出了大量既具有极高实用和审美价值,又显示出极高科技含量的手工业制品。特别是雕琢细腻的玉器、光洁精美的铜镜、绚丽多彩的丝绸,堪称汉代手工业水平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汉代彩绘陶器,彩绘茧形陶壶,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蒜头扁壶,汉代。咸阳市武功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唐代金银器纹饰图解。</p> <p class="ql-block">银饼,唐代。怀集县庸调银(饼)。</p><p class="ql-block">银饼 地方向中央交税的税银。錾文银饼,浇铸成型,表面有锤操痕迹。唐初由于白银的开采量很小,白银并没有作为法定货币,主要在进贡和缴纳赋税时才用得到。一般就是地方向中央交税的税银。在唐代,赋税银科目繁杂,有“庸调”“窟课”“采丁课”“和市”银等。这些银饼錾文反映了唐开元年间岭南地区可能用银缴纳赋税。“怀集”、“洊安”属唐代岭南道,是当时重要的产银、用银地区。“怀集庸调”银饼。唐开元十年(722年),最大径10.8厘米,厚0.3-0.8厘米,422克。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怀集庸调银饼。正面刻有铭文五行:“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其中“开十”当是开元十年的省称。怀集县故治在今广东怀集县,唐时属于岭南道广州。“洊安庸调”银饼,唐开元十九年(731年),最大径9.6厘米,厚0.38-0.8厘米,至428克。洊安庸调银饼三件。两件刻铭相同:“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另一件银饼的铭文只是最后三字为“匠陈宾”,背部也有刻铭“陈宾”。洊安县在唐时也属于岭南道广州,故治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庸调银饼是唐代的赋税银。唐代实行的赋税制度,在实行“两税法”之前,实行的是“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为朝廷服役为主。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不服役者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称为庸;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唐代初期,地方向朝廷缴纳赋税是以布匹和粮食为主。当时庸调都是交纳布匹,不用银。但是《旧唐书·食货志》和《唐六典》都记载,在开元、天宝年间,“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也就是说金银珠宝都可以替代庸调交纳的布匹。当时有人把庸调所收的布帛专门折变成金银珠宝等“轻货”,然后运输到京城国库,称为“变造”。另外也有些地区偏远,布匹和粮食体积庞大,也很重,而且在路途上还容易损失,所以后来为了方便,减轻运输的辛劳,就将这些东西折合成等价的银饼了。所以这几块标明开元十年和十九年的庸调银饼,正是岭南道怀集、洊安两县用庸调布帛变换成白银,并冶铸成重量标准的银饼输入国库的。岭南道以银代赋,也有其客观条件,唐以前岭南即盛产金银,到了唐代生产力提高,岭南道贡银的有二十九郡。怀集县在唐代是一个很普通的县,当时当属边远地区,不能跟长安、万年这样的京畿大县相比,但是,能上缴这么多银饼到长安,从侧面反映出盛唐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这不免让人想起唐代诗人杜甫《忆昔》中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何家村遗宝是盛唐的缩影,没有何家村这块银饼,你可能不会知道,唐时还有一个盛产金银的怀集县、洊安县。怀集、洊安的庸银能到大唐长安,侧面说明唐朝道路的繁荣,以及当时政权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力。文字内容包括:县名、纪年、来源、重量、负责官员以及工匠的姓名等。有墨书题记的,表面粗糙未经锤揲。正面还墨书“东市库郝景五十二两四钱”。“东市”是唐代长安城著名的两市之一。唐朝政府在长安东、西市设有京都市令、平准署令等官职。学者认为东市库银饼可能即是东市平准之物,或是官营邸店的税钱易为银后铸成银饼。因此,他的制作工艺相对我们而言就显得粗糙了许多。这十两的银饼在当时能换多少米?又大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多少钱?古代的计量单位中,一般的最小单位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石)。升和斗为最常用的计量单位。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南宋末年一斛改为五斗。一斛在今天折合为一百二十斤,一斗等于十二斤。但古代计量十分混乱,一时一地皆不同,上下经常浮动,有时候浮动的幅度还不小。《旧唐书·玄宗纪》云:“开元十三年,时累年丰稔,东都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东都指洛阳,青州齐州在今天山东境内。这几个地方具有指标意义,可证米价偏低是普遍现象。据记载,长安洛阳米价最低的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 一直到开元二十八年,“频岁丰稔,京师米斛不满二百。”折合下来,一斗不到二十钱。让我们按照洛阳米价最低时的每斗十三文来算1两银子=1000文铜钱,10两银子=10000文 铜钱,10000文÷13文 =769.23斗米,在开元十四年,10两银子可以买769.23斗米。那么, 769.23斗米在现在大概是多少?10斗米=1石 唐代1石≈现代53公斤(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所差别),769.23斗米÷10斗米 =76.923石,76.923石×53公斤=4076.919公斤,大约是现代4076.919公斤的米。如果按照1公斤米6元来算(按大米的一般市价)4076.919公斤×6元=24461.514元,10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我们的24461.514元。在唐代,银饼收纳到国库后是不再流通的,只是作为财富储藏或作为加工金银器的原材料。我们只有再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金银器才能发挥其价值,比如说首饰、酒器、摆件等。所以我们按收藏入库时的模样保存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由此可以推测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文物年代基本不会晚于制作我们的年代太久。</p> <p class="ql-block">银饼唐代。洊(jian4声)安县庸调银饼。</p> <p class="ql-block">银铤 ,形似笏板,也有其它形状,如后来的元宝、银锭。唐、宋、金时期的流通货币。唐以来,银铤作为流通货币,被国家储备、民间窖藏,甚至作为上贡、进奉的礼品,大多錾[zàn]有铭文、标记。注明重量、工匠、监工、地区(交税)、官吏(进贡)等。</p><p class="ql-block">到了宋代,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渐次演变为国家和地方税收特种货币,民间持为税收的—种交纳“凭据”。由此,它衍生出一种专用的南宋“出门税”银铤。</p> <p class="ql-block">银器。</p> <p class="ql-block">唐代茶具,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p> <p class="ql-block">品茶图解。</p> <p class="ql-block">唐代金银器。</p> <p class="ql-block">唐代金银器。</p> <p class="ql-block">何家村大唐遗宝来源图。</p><p class="ql-block">1970 年 10 月 5日,西安南郊何家村基建施工,工人挖出了一个高 65 厘米、腹径 60 厘米的陶瓮,里面装有大量金银器。6 天后,在其北侧不远处,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类似的陶瓮,其内装有金银器和玉器,在陶瓮旁又发现了一件高 30 厘米、腹径 25 厘米的银罐,内装一件镶金兽首玛瑙杯。这次发现共出土文物 1000 多件,包括各种金银器、银铤、银板、银饼、中外钱币、宝玉珍饰和贵重药材。</p><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以数量众多、种类繁复、工艺精美、保存完好著称于世,是二十世纪隋唐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这批珍贵文物蕴含信息量十分丰富,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华、艺术、风俗和技艺等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了大唐的时代生活。</p><p class="ql-block">发现的文物几乎全部是珍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从其装入陶瓮、埋入地下的形式看,这批文物应该属于突发事件下的埋藏,那么埋藏者是谁呢?应是唐代的尚书租庸使刘震,埋藏时间应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时。兵变突发,刘震让人押着“金银罗锦二十驼”出城外逃,自己则与家人随后赶来,但当时的城门守卫得知刘震是朝廷要员,不敢为其开城门,刘震只得又跑回家中。在无法出城的情况下,刘震不得在家中将珍宝埋藏起来。因为大件物品已经送出城,所以埋藏的珍宝都是体积小、价值高的珍品。刘震未能出城,无奈做了叛军的命官,但很快唐军便收复京城,刘震夫妇被杀,他私藏的珍宝埋在地下,再不被外人所知,直到施工时被偶然发现。奇珍管窥:何家村窖藏文物的精中之精窖藏出土文物包括金银器皿 271 件,银铤 8 件,银饼 22 件,银板 60 件,金、银、铜钱币 466 枚,玛瑙器 3 件,琉璃器 1 件,水晶器 1 件,玉带 10 幅,玉臂环 1 对,金饰品 13 件,另有金箔、玉材、宝石等。其中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的有 3 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有数十件。镶金兽首玛瑙杯、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鎏金舞马衔杯纹壶、国宝级文物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玛瑙长杯、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水晶八曲长杯、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鎏金鸳鸯纹银羽觞、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狮纹白玉带。</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了个趣事,取出宝物,再放回去,怎么也装不下了。</p> <p class="ql-block">两陶瓮一银壶,银渣饼。</p><p class="ql-block">我也有回家破土盖房子的冲动呀!</p> <p class="ql-block">顺陵石走狮(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武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p><p class="ql-block">咸阳市顺陵陵园,为女皇武则天之母杨氏的墓葬,因武则天称帝而改墓称陵,唐玄宗即位后又改为王妃墓,后世仍惯称为顺陵。</p><p class="ql-block">石狮是唐代帝陵前象征守卫的石刻。唐以前的陵墓石刻主要为天禄和辟邪,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原产于非洲和西亚的狮子传入中原,成为唐代帝陵的石刻形象之一,并被其后历代帝陵石刻所沿袭。</p><p class="ql-block">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顺陵走狮(据导游说,是唯一的,不以卧姿存在的),表现出盛唐雄壮豪迈的时代风格,是中国历代石狮中体量最大的一尊,被誉为"东方第一狮"。</p><p class="ql-block">如果您看到这儿,先不要走,请受我一拜!🙏🙏🙏</p><p class="ql-block">7.21游览8.19成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