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2024年暑假“多彩贵州”

爬行的蜗牛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黔驴技穷”、“夜郎自大”...这些带着贬义色彩的词都给了贵州。除了黄果树瀑布,小七孔以及近年新建的天眼,我对贵州也没有太多的了解,更没有将其做为旅游地的欲望。去不了山西、山东,放弃了从恩施重庆入川,最后决定绕行贵州送孩子回成都。在查阅大量资料后,我发现,贵州值得去的地方还真多!<div> 出行前的一段时间,我们晚上的时间交给了与贵州相关的记录片,从喀斯特地貌到天眼,从贵州的桥到人,从贵州的昨天到贵州的今天...从宏观上对贵州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上班、带娃、做家务、运动中争分夺秒的制作研学手册,原本充足的时间,却因为新增加的一项工作而显的捉襟见肘,还好出行的头一天草率赶制完成。常常问自己:事为什么不能提前做准备呢?</div> 我们和行程..... 我们的原定行程,后因下雨,不得不放弃穿越漏斗森林,之后的行程均有调整。不过提前一天回了家。 赶制的手册....人文地理,全靠它了... 7月26日,原计划中午从武汉出发,夜宿梵净山西门。因一早出发,我们得以在凤凰古城短暂停留。刚到古城,万里晴空被乌云驱赶,一场瓢泼大雨突然而至。还好,脚步够快,一餐饭也躲了一场雨。吃着所谓正宗的湖南菜,听着酣畅的雨声,透过吊脚楼的窗户,古朴的建筑与朦胧的沱江在烟雨中相互依偎,融合,好一派江南水乡的秀美。此刻,内心是安宁的,灵魂是自由的,世界是美好的。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日的白天太长了,长到等不到华灯初上的古城,长到欣赏不了灯火阑珊下的凤凰,我们要赶赴下一站了。在回去的路上,娃们捡了不少民族服饰上的小配件,这让她们如获珍宝贝。</p><p class="ql-block"> 越接近梵净山空气越凉,赶紧穿上了防晒衣保暖,透过车顶可见满天繁星,夜很静,睡得也很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7月27日,梵净山游玩,住镇远。</span></p> 位于铜仁市的梵净山,梵天净土之意,纯净之地,被称为“天空之城”、地球的“诺亚方舟”、地球“资源库”,是黔金丝猴最后的居住地。我们依然贯彻爬山不坐索道的原则,用脚力丈量山的高度与宽度,所以选择了没有索道的西线,人少,路平,景美,视野开阔。为了躲避人群,也为了下午能早点赶到镇远古镇,我们7点就出发了。惊喜于偶遇的了小松鼠,娃们疯狂投喂,那叫一个兴奋。这个娃,天生喜欢动物,还保留了十足的童真。爸爸鼓励她,如此喜欢小动物,将来可以学这方面的知识,回到大自然,让人类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与动物和谐相处。和和为美.... 一路聊天,看景,说着这次旅行老大与老二从未丢掉的话题:生老三,商讨带、养的问题,爱与责任?娃是有多喜欢小孩子。共生树巧合的出现,是天意?被要求合影。内心柔软的人,才会喜欢孩子。我想,这两个娃应该感到很幸福吧(姐姐说将来要生三个孩子)!哈哈,生是爱,不生也因为爱。 一尘不染的晴空。 不到11点,我们到了新金顶脚下,做了大量攻略的我才知道上新金顶是需要单独预约的,这?有点尴尬!还好有机智的妞爸,大大节省了等待时间。无数经验告诉我们:循规蹈矩没有错,但变通真的很重要... 新金顶也叫“红云金顶”(鸿运),因晨昏之时四周红云映照而得名。攀爬近乎垂直的天梯,摸着光滑的岩石,目光紧盯狭窄山脊上的娃......回首,远处高低起伏,山头连成片,近处惟妙惟肖,奇石千姿百态,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随着人群登顶,站在连接两个山头的石拱桥上,向下望去,狭缝悬崖,不禁打了个寒颤,感叹真可谓是一座 “天空之桥”。“天空之桥”连接的两个山头,在明万历年间,一边修了释迦殿,代表现在;另一边修了弥勒殿,代表未来。”突然想到去年甘南行的麦积山石窟,古代的匠人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到的,在如此险俊之地创作震惊世人的作品。 天空之桥 下了新金顶,我们游览了蘑菇石,天书.....在是否上老金顶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妹妹不想去了,姐姐无所谓但兴致不高,我与妞爸坚持去,主打一个:来都来了,别留遗憾!最终一家四口说说笑笑共同登顶,拜了代表过去的燃灯古佛。从老金顶向新金顶望去,可以清晰的看到新金顶像两只停泊的小船,如蚂蚁般大小的游人在小船上走走停停,进进出出。往事不可追,来事犹可期。过去再见,把握现在,期待未来,烹好柴米油盐,追求诗与远方...<div>  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和峨眉山。有人提出将梵净山列为第五大佛教名山,却遭到了批评。你怎么看呢?是啊,太多朝拜也就有太多打扰,还一份清静,也就得一份守护。</div><div> 贵州的天气,真是让人须臾。到镇远的路上,瓢泼大雨与高照艳阳交替出现,车在雨中穿越,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机长里穿越暴风雨的情形,刺激。</div> 镇远,不久前刚经历洪水的洗礼,较低的河畔正在修修补补,但并不影响我们坐在舞阳河畔,吃着酸汤鱼,看着华灯下的古镇那一份惬意舒适。漫步在古镇,爽快的定下了拍摄计划,两个小祖宗摇身一变,成了漂亮的苗族小姑娘,标致大方,不禁感叹:吾家有女初长成,也盼着女大十八变。<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br></div> 每一张我都喜欢....... 7月27日,镇远古镇——小七孔。 睡了个饱觉,吃了妞爸至今念念不忘的以羊骨头做小菜,香飘四溢的羊肉、牛肉面,那叫一个满足。与吃货同行,总要分一部分时间吃与去吃的路上。<br>  饭饱觉足后,我们在镇远古镇上逛荡。镇远,素有“滇楚锁题,黔东门户”之称,舞阳河以“S”形穿城而过,把镇远古城分为两部分,远观似太极图。 古城不大,沿街而行,个把小时便可走完,但街道两旁有很多曲径通幽的古街古巷,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在这里见识了民居建筑中的“歪门斜道”:门绝不会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即所谓“歪”门“邪”(斜)道。巧遇邓家豆腐,再吃一餐,这算什么?早餐的加餐?哈哈,美味啊! 据说总共50回的《儒林外史》,却用了3回的篇幅来描写镇远。林则徐曾游镇远,在祝圣桥桥头记载:“缅人骑象过桥来”;王阳明来龙场,进出都曾经在镇远停留。真不愧是门户之地。 扎染 下午,娃们跟着大学生姐姐用蜡染的手法制作了一个小包,全程亲力亲为,拥有了最大的体验感。因为在镇远有了蜡染的非遗体验,所以取消了丹寨之行。 先画再上蜡 染 脱蜡 漂洗 打 为了吃上地道的贵州菜,我们绕行到老城区,奔着牛瘪去,可实在没有尝试的勇气,最后点了牛肉火锅。新鲜的食材,鲜美的汤锅,让我们都放不下筷子。除了牛肉火锅,土豆丝与肉丝也是非常让人怀念。娃直接开启了干饭模式,四碗、三碗。老板娘热情、能干、友善,跟娃聊得火热。热情道别,娃说以后再来一定再次光临,并且要带同学来。哈哈,君子一诺,海枯石烂。<div>  晚上入住小七孔附近民宿,干净、敞亮,大爱。</div> <font color="#ed2308">7月28日,小七孔——茂兰。</font><div> 今天的时间相当充裕,都属于小七孔。出发前赶上了倾盆大雨,孩子们兴奋地在院子里接着雨水玩,女儿奴的爸爸打着掩护,陪着笑脸。哎!我还是继续睡上一觉比较舒服。心里想着:如果能把一天的雨集中在现在下也是非常不错的。果不其然,天公作美,雨停了,出发!可能因为这场雨,把太多人都留在了酒店。小七孔景区门口人群三三两两,毫无旺季的迹象。<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从西门进,来到卧龙潭,就禁不住哇出了声。水面平滑如镜,水质深邃,碧绿的湖水掩映在古树里,远处雾气蒙蒙,像仙气,又像炊烟。打捞落叶的工作人员成了画中人,悠闲的撑着船桨,缓缓的滑行在如茵的水面上,何等的悠闲,真让人羡慕!在视觉的冲击下,对“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有了深刻的理解,有生机的绿,闪着光的宝石,深深的刻印在了脑海里。因为刚下过雨,潭边徘徊着浑黄的雨水,艰难的想融入那一颗璀璨的宝石。 像不像拉满的弓? 继续往前,让娃迈不动脚的是漂流。买了票,下了响水河,撑着竹杆荡舟于碧波绿水的林荫水道内。远处,浓雾似乳,笼罩湖面,朦朦胧胧;近处游人们相互碰撞,打着水仗;水道旁当地居民叫卖着诱人的烤串....人间与仙界的完美结合。与妞爸闲聊,这是名不副其实的漂流,只能叫游船。在接近路线终点,冲向一个陡坡,我们成了落汤鸡。为此,穿了一天湿衣服。 行走在去往小七孔的路上,两岸青山郁郁葱葱,水流层层叠叠,有的强力雄壮,水流全力俯冲在石头上,水花四溅,大珠小珠急湍咆哮,声若雷鸣;有的温柔秀气,水流缓缓向下,如轻纱般轻柔,像小夜曲般优美。机灵的鱼儿在透明的水里嬉戏欢雀,有的自在的吃着行人的投喂,有的挣扎平台上,一个不小心就被急流带入了下游。原本还在担心被冲向下游的鱼儿,走到下游才发现,哪里都能看到鱼群,哪里都有伴,都可以是家。 走过鸳鸯湖、拉雅瀑布、六十八级跌水瀑布,我们终于来到了小七孔。小七孔,修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在古代是贵州和广西的交界处,是茶马古道进桂必经之地。 青石砌成的石桥,爬满藤蔓,长满青苔,显得古色古香,绿得迷人的涵碧潭与古桥相伴,经历了岁月,见证了历史。如今的小七孔桥,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交通要道的作用,也不复再有当年的热闹喧哗,但走走七孔桥,也算打卡了被《国家地理》冠以“中国最美的地方”。<br>  下午3点30,我们商量着还要不要去大七孔,因为天气原因(阴),看不了大七孔的霞光,我们一致决定出去找地方吃饭,然后赶往茂兰。<div>  为了一餐饭,也为了为穿越原始森林采购物资,我们绕行到了荔波县城,吃了豆腐鱼,逛了荔波古镇,买了面包、水果等物资,万事俱备,只待明日。</div> <font color="#ed2308">  7月29日,探洞-塘特大桥-天眼。</font><div> 原计划今天穿越漏斗森林,重走探险家贝尔的探险地。可天不作美,雨哗啦啦的下了一晚上且丝毫没有停下的来意思,过度滋润着这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老板不建议雨天穿越漏斗森林...</div><div> 商量后,我们无奈放弃漏斗森林,提前去原始溶洞探洞。孩子们很失望,其实我也有一点,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人不与自然抗争,出门在外怎能没有遗憾,遗憾也是美!</div> 跟着当地的向导,我们开启了雨中探洞之行。路上碰到了几个来自武汉的大学生,真是缘分啊!深入其中的观看了黑洞、神仙洞、九洞天、金狮洞,密林掩映里的溶洞,昏暗漆黑,滴滴答答的滴水声在洞中回响,手电灯光照射下,喀斯特钟乳石、石笋瞬间光彩夺目,他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钟乳石上点缀着发光的沙粒,是金子吗?地下暗河缓缓的流动,这是石蛙、蚂蟥等生物的家。茂兰景区其实挺大,据说不让开发,确实人类对自然应该有敬畏之心,多亲近,多保护,少征服,少开发改造。 有大侠的感觉.... 竹节虫。我们看到了竹节虫、蝴蝶、石蛙等动物。向导说如果天晴,能看到更多的动物。 黔东南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底部一半架空、一半放在山坡上既能防潮、又节省了有限的土地空间完美适应山地的崎岖。<div> 因为行程的调整,探洞结束后,我们经平塘特大桥去天眼。路过不知哪个村镇,我们被路边的卤菜,凉菜吸引了,看来肉才是大家的最爱。</div> “峡谷藏雄风,大桥壮山河”,贵州作为“世界桥梁博物馆”,看桥,也是我们这次旅行的目的之一。 在去天眼的路上,我们如约来到平塘特大桥(黔S62余安高速)。她是目前我国最高的钢筋混凝土桥塔,“裙摆”形的整体造型,与谷自然环境相协调统一的色彩,有着布依族、苗族服饰与舞蹈的元素,采用造型优美的空间钻石形索塔,既高大挺拔,又俊美秀丽,既婀娜多姿又千娇百媚.....。在“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我们幸运的看到因微风而飘动的薄云像轻柔的面纱一样滤过大桥,大桥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她像害羞的姑娘一样,躲闪着众人的直视,又平增了几分神秘。 大桥下是平里河,河面最宽处达到百米,河谷的地形形成了较多雾气。雾气充盈时,大桥就像飘在空中一样,因此被称为“天空之桥”。又是一座天空之桥,看来这是一趟修仙之行。<div>  来到的平塘,我们住到了天眼村,虽未提前预定,但却享受了这次行程里最舒服的酒店。酒店老板原是天眼所在在居民,因为天眼的建设,搬迁到了现在的居住地,依托天眼景区开起了民宿,日子越过越好。</div> 夜色下,娃们吃着酸虾牛肉,又干掉了3碗饭。 <font color="#ed2308">7月30日,天眼+黄果树部分景区。</font><div> 担心雾气对天眼视线的影响,我们选择了选参观天眼科技馆。屈原的雕像赫然挺立在大厅的中心位置,仰面向天发问。心中暗喜,做手册时,天眼这部分我也是从屈原的《天问》开始,圭尺、日晷.....最后到天眼。思路与科技馆神同步,不错不错。</div> 随着摆渡车向天眼靠近,好似天眼的磁场也越来越强了,有点小紧张、小激动。爬上观景平台,一口大锅矗立在眼前,敬畏之情悠然而生,屈原、南仁东...多少仁人志士的坚守才换来了这样的大国重器。你的问题的来解答,你的梦想我来实现,或许这就是传承。<div>  在天眼小镇,我第一次吃了马肉,吃饱喝足后,下一站黄果树瀑布。</div> 黄果树景区共三条线,黄果树大瀑布、陡唐坡瀑布、天星桥景区。按计划我们今天先去陡唐坡瀑布与天星桥景区,明天一早黄果树大瀑布,下午织金洞,顺利的话,晚上就可以回四川。在陡坡塘我们欣赏了黄果树最宽的瀑布,瀑布水流宽阔,落差较小,形成了薄薄的水雾,虽然有争议,但也感受了西游文化; 在天星桥,我们欣赏了奇特的石山、清澈的水流和茂密的植被,品尝了仙人掌果,清香可口,遗憾的是因2分钟之差没有去成下半段。 <font color="#ed2308">7月31日,黄果树+织金洞+回川。</font><br> 为了不排队,我们起了个早床,目的地黄果树大瀑布。徐霞客赞之“令人可望而不可及也”;86版的《西游记》“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取景地;被小学课本选录的《黄果树瀑布》......<br> 银链坠潭、气势磅礴、奔腾而下,蔚为壮观。它是世界上唯一可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看的瀑布,也是世界上唯一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向外听、观、摸的瀑布。遗憾人就水帘洞临时关闭。<br> 摘仙人果 因为早起,我们10点就结束了黄果树之行。下一站,织金洞。 倒挂琵琶 霸王盔 织金洞是500万年前地壳变化所形成的天然溶洞,被人们称为“岩溶博物馆”、“溶洞之王”、“地下艺术宝库”“第一洞天”等。它地特点可以用“大、奇、全”来概括。“大”是指织金洞的空间及景观规模宏大,洞体两壁最宽处为175米,相对高差150米,有11个大厅,47个厅堂,目前开发可游览行程为6.6千米。“奇”是指景物及空间造型奇特,有“三宝、九奇、十八胜景”,霸王盔、银雨树、灵芝山、倒挂琵琶、大壁画、姊妹玉树等景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全”是指洞内景物形态丰富,囊括了全世界溶洞的主要形态和类别,有石笋、石幔、边石坝、卷曲石、石花、壁流石等。“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嬛胜地瑶池境,始信天宫在人间。”冯牧的一首诗,道出了织金洞的瑰丽。织金洞的瑰丽,无法用语言的道尽,织金洞的震撼用照片也表达不出来。<br>下午3点,结束旅行,一路向北,回四川了...... 这一趟贵州行,我们领略了喀斯特地貌的神奇特;了解了夜郎古国的悠久、强大;遥望了红色文化的艰辛——长征与四度赤水之战;爬了山涉了水,探了洞看了瀑;赏了贵州的雄伟而壮观的“空中之路”——桥;感受了让人震撼的天文文化——天眼;知道让人钦佩的仁人志士——奢香夫人、王明阳、丁桢、南仁东;学了一首旋律欢快的新歌《奢香夫人》;尽可能多的尝试了美食,感受当的风土人情;体验了非遗项目;看到了半干栏式的建筑.....<br> 这些都很可贵,但更可贵的是看到了贵州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是祖国妈妈的扶持,贵州的自强不息,认真思变,变劣为优,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水多就发电,因电价便宜,温度适宜,东数西算的八大枢纽就在贵州安了家;出行不方便就建桥,作为“世界桥梁博物馆”贵州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全,目前世界最高的北盘江大桥,预计2025年车的更高的花江峡谷大桥都是贵州的名片;坑多就建天眼,中国的骄傲,直径500米的天眼就建在贵州;地贫就种茶,山地、多雨、温差大,贵州的茶叶也很不错;山、水、洞的结合,最适合发展旅游业,加上贵州文旅局大力的宣传,让利,各类民族活动,每年来贵州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这些让贵州GDP增速惊人。<br>  在历史上存在感特别低,因偏远穷困一度成为流放之地的贵州,正在一点点的变“贵”....<div>  未来值得期待!<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