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打铁花”

李飞云

<p class="ql-block">  近几天,家乡的舜皇里正在上演一项承载着千年匠魂与民族记忆的非遗文化盛宴----“打铁花”,其美,不仅在于那瞬间绽放的辉煌,更在于那份世代相传、不灭的文化情怀。</p><p class="ql-block"> 夜色中,但见围观表演的人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叹与掌声。孩子们瞪大眼睛,满脸的好奇与兴奋,被这古老而神奇的艺术深深吸引;老人们面露慈祥,眼中闪烁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感慨。这一刻,无论老少,都被“打铁花”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征服,共同见证着这份传承千年的技艺之美。</p><p class="ql-block"> 追溯“打铁花”的历史渊源,像是在翻阅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匠人们的汗水与智慧。据传,此技艺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原是冶炼工匠们为庆祝丰收、祈求平安而创造的独特庆典方式。夜幕降临,炉火熊熊,匠人们将高温熔融的铁水倾入特制的容器中,随后猛地击向地面或高空中,瞬间,万点火星如流星划破夜空,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寂静的旷野,也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挑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在那一刻,铁与火的碰撞,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交融,更是心灵与文化的深度对话,每一次击打,都是对过往岁月的致敬,对未来的美好祈愿。</p><p class="ql-block"> “打铁花”之美,自古便引得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其作品中遥想此景,虽未亲历,却以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虽非直接描绘打铁花,但那炉火映天、星光点点的意境,与打铁花之夜空的璀璨异曲同工。</p><p class="ql-block"> 而宋代词人辛弃疾,或许在某个不眠之夜,望着远方村落中那突如其来的绚烂光华,心中涌动的情感化作了笔下动人的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虽非直接写打铁花,但那份繁华与绚烂,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与打铁花所承载的情感不谋而合,跨越时空,共鸣于心。</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时至今日,“打铁花”已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示,它更像是一条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打铁花”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一次心灵的触动。他们在观赏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在参与中体验匠人的艰辛与执着。正是这份情感的共鸣与文化的传承,让“打铁花”这一非遗之光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打铁花”,这一古老而又璀璨的非遗文化,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匠人的故事,传递着民族的情感,更在每一次的绽放中,激发着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追求,温暖着每一个渴望美好的心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