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千万年之吴川文脉书

广州湾

<p class="ql-block">为百千万年之吴川文脉书</p><p class="ql-block"> 陈守谦</p><p class="ql-block">文脉者,实一邦文化之脉络,脉络生机,又关乎一邦气运之隆盛。在我吴川,学宫则是文脉的重要代表之一。为什么说文脉关乎一邦气运之隆盛?粤西唯一状元吴川人林芾南召棠公在道光三年的殿试答卷上写道:“学校者,人才之本,风化之源也。化民成俗,实基于此,而因求辅世长民之道、明德新民之学,此诚致治之首务也。”文化于一国一方发展的关系,状元在殿试策上擘析得很透彻。只有尊重文化、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才易出人才;人才兴旺勃勃,经济才会繁荣昌盛。小到一方,大到一国,都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吴阳学宫(大成殿)全面修复启动仪式现场</p> <p class="ql-block">吴川学宫,是吴川文脉的重要代表之一,它肇始于元朝,在封建时期,为吴川县学所在地。在当代,吴阳中学办学于学宫之上。笔者走访过许多地方,历历万乡,他方学宫,抑或沦为荒草斜阳,湮灭不存;抑或宫墙依旧,但却早已丧失了化育的功能。但在我们吴川,学宫的教泽仍滋润着鉴水一代又一代的莘莘桃李,可谓难得。论及文化,这里走出过清朝状元林召棠,大魁于天下;论及名宦,这里走出过我国首任驻美大使陈兰彬,折冲于泰西;论及将才,这里走出过抗日名将李汉魂,捍护于金瓯;论及豪富,这里走出过许多优秀企业家,激流于商海。他们在学宫的默佑下,成长为柱石,成长为栋梁,安固撑抉在祖国广袤厚重的土域上,他们都是我们吴川卓越优秀的好儿女。隅居海漘的吴川学宫,在此中扮演到文化脉络的角色,时间上亘续不断,空间上由点及面,输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可谓伟功。</p> <p class="ql-block"> 状元林召棠像</p> <p class="ql-block">以前地方长官来任,基本上都会对学宫进行修缮。每次大修情况,都紧联着当任的长官,明明然、昭昭然,书写于史册,镌刻在碑铭,允称良政,不朽于后。如此风尚,于历版《吴川县志》,自有可稽。不独如此,我们吴川的乡贤去他乡任地方官,亦十分重视文脉的作用。吴川霞街村林廷瓛先生出宰永嘉,拓学宫、增书院、兴义学,可考诸光绪版的《永嘉县志》。明朝阁揆湘人李东阳在《永嘉县学记略》对廷瓛公的德政亦有称颂。另想起笔者之前去湘省,参观长沙的重要文化景点——贾谊故宅,馆方向我介绍到,贾谊故宅,历有重修,它每次的修缮工作,已经成为长沙甚至是湖南人民对来任地方官评政的重要依据。想来不论天隔云程,地越关山,家乡人民之心,应该是与他方父老之心,了一无二,自有杆秤。尊重文化脉络的良宰,必扬馨名于后世!</p> <p class="ql-block">吴阳学宫修复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以前地方长官来任,基本上都会对学宫进行修缮。每次大修情况,都紧联着当任的长官,明明然、昭昭然,书写于史册,镌刻在碑铭,允称良政,不朽于后。如此风尚,于历版《吴川县志》,自有可稽。不独如此,我们吴川的乡贤去他乡任地方官,亦十分重视文脉的作用。吴川霞街村林廷瓛先生出宰永嘉,拓学宫、增书院、兴义学,可考诸光绪版的《永嘉县志》。明朝阁揆湘人李东阳在《永嘉县学记略》对廷瓛公的德政亦有称颂。另想起笔者之前去湘省,参观长沙的重要文化景点——贾谊故宅,馆方向我介绍到,贾谊故宅,历有重修,它每次的修缮工作,已经成为长沙甚至是湖南人民对来任地方官评政的重要依据。想来不论天隔云程,地越关山,家乡人民之心,应该是与他方父老之心,了一无二,自有杆秤。尊重文化脉络的良宰,必扬馨名于后世!</p> <p class="ql-block">吴阳学宫现状</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学宫,却遭遇着尴尬的境地:学宫散为民居,此其一也;仅剩大成殿,但大成殿年久失修,此其二也。所幸现在大成殿(圣殿)正在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希望能够成功申请,早日得到修缮,彰我文脉,耀我乡邦。 </p><p class="ql-block">吴川学宫原有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不止有大成殿(圣殿)、还有崇圣殿、明伦堂、尊经阁、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物。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说:“在我国教育史上,他(孔子,笔者注)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这几方面,任取其一也足以使他受后世的‘馨香尸祝’。”所以,圣人孔子安位于此,吴川士子求学于此。我们再上层楼,远放眼量,举目于滔滔无穷的历史奔濑,回到我们一开始所要讨论的重要论题——文脉之于一国一方发展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吴阳学宫现状</p> <p class="ql-block">这种文脉的代表——文庙、学校结合的模式,发轫于隋代以前。其中地方性学宫的式范,不由得推尊宋朝范仲淹范文正公捐宅地而建的苏州府学。自此之后,苏州府学成为江南的人文渊薮,在科举时代,诞生过八十多位状元、四百余位进士,成为国家的栋木梁材。这是何等概念。自隋开科选士,迄至1905年废除科举,此千余年中,广东倾一省,亦仅得九位状元,而苏州府学,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府学,就已经有八十多位状元了。这种文庙、学校结合的模式,形成了各地的文脉象征。笔者此前往苏州,所旅宿的酒店就在苏州中学(原址前身是苏州府学)旁边,亲见这种模式还在发挥着强大的生命力,苏州府学已经变成苏州中学,但其教育、传承文化脉络的内核千余年不变。而且苏州文庙还依然存在于苏州中学那边,苏州中学的辉煌成绩如何呢?苏州中学于苏州府学原址上兴办,素称“千年府学”“百年新学”,在新学时期,照前一样人才迸涌,出现不少各领域的锐将与尖兵。至今,苏州中学的“院士校友”数量仍然相当可观。范公当年兴建苏州府学,延续古今,还真真是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奠定下深厚的人才基础。这些人才从学校出去,基本上都是所谓的具大力者、兴大事者。这于国家、于地方而言,带来的资源、影响,都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可随随便便比拟的。由此可见,这种文脉代表——文庙、学校结合的学宫模式从古至今都是行之有效的,于文化的传承、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是有深重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吴阳学宫(大成殿)全面修复启动仪式</p> <p class="ql-block">吴川应当继续发扬这种模式!我们的学宫,本身就是吴川文脉之所在,更何况我们如今还在原址上办学呢,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大成殿得到修缮应该是迟早的事情,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吴川学宫理应能够像邻市化州一样,得到恢复。即重新规划或按旧制,分步骤、分阶段恢复明伦堂等建筑。另外,现今在化州孔庙之旁,仍屹立着化州实验学校。这种文庙、学校相结合的模式,与吴川学宫是相一致的,这个文化脉络仍旧在生机勃勃地传承着。复兴学宫这件事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绝不能等若尘芥。这件事不独是吴阳一镇的事,更是吴川全体人民的事!因为学宫是吴川学宫!是我吴川文脉之象征也! </p> <p class="ql-block">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像</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曾经顶住累旬积霖的考验,又于海气方入时无惧台风的侵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大成殿在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的风雨中毅然屹立,他和他背后的迢迢文脉,好像等候着他血脉所出的子子孙孙去珍重、去爱护、去守望。天地未老,岿然不倒。因而衷心希望吴川的父母官能有所规划,吴川的人民能热心参与,同心同德,勠力复兴。</p> <p class="ql-block">抗日名将李汉魂将军</p> <p class="ql-block">此刻,我们扬帆正来:</p><p class="ql-block"> 鉴水自信宜发脉,于吴川而归流大海,不舍于昼夜,不息于天地!因而亦愿我乡邑吴川者,文脉往百千万年而至无穷,来百千万年而至无尽。文运宏开,天长地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陈守谦 青年学者,《林召棠集》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