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隶簡牘

<p class="ql-block">汉代“简牍”内容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例行公文及吏卒名籍、出入关登记等各式簿籍,还有买卖契约、往来书信等,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是汉代边塞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p> <p class="ql-block">汉隶简牍,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中国书法在汉代已进入一种空前的繁荣时期,书法的自觉所展示的是人文意识的觉醒。而支撑这种人文环境的强有力的后盾力量是秦汉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碰撞与大融合,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从未有过的飞速发展和多样变化,书法风格也在书体的演进中呈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形态模式,这些书法风格的演变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旁郡深目</p><p class="ql-block">汉代简牍的最早发现者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他在敦煌西北疏勒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发现了汉代烽燧、城障遗址发掘了汉简。</p> <p class="ql-block">▲ 亭上深目</p><p class="ql-block">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 100字 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 100 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p><p class="ql-block">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今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p> <p class="ql-block">▲ 东郡深目</p> <p class="ql-block">▲ 鸿嘉二年五月以来吏对会人官刺 正面</p><p class="ql-block">甘肃简牍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研究隶变的重要资料,通过它们深入分析和研究书体种类,就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各种书体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及相互关系,也是学习隶书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从地域上看,简牍书法遍及甘肃全境。从时间上看,跨越了战国末期到汉末近 500 年的时间,经历了隶书从篆书中蜕变出来,然后又走向衰退,逐渐向楷书演变的发展过程。从风格上看,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形式多变,体现出天真烂漫、质朴粗犷之气甘肃河西地区长城沿线的汉简大部分是就地取材,以胡杨木、红柳、白柳木居多。</p> <p class="ql-block">▲ 鸿嘉二年五月以来吏对会人官刺 背面</p><p class="ql-block">单行文字的叫简,多行文字叫牍,多枚汉简用麻绳串起来叫册,还有一种削成三棱、四棱或八棱的叫觚。觚是练习写字用的。它们是纸张发明之前,人们日常应用最广的书写材料,上自中央颁发的诏书律令,下到兵卒的名册和钱粮收支账目,内容涵盖极为丰富,并且占据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由于简较窄,字迹小的限制一般每枚只能书写一行字,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用笔率意天真、质朴古雅、自然茂美,在中国书坛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 收失队藏(革+豈)鞮瞀各五</p> <p class="ql-block">▲ 卅井吞虜队鼓枎各一</p><p class="ql-block">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楷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代简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到目前为止,在甘肃发掘的秦汉简牍数量已达 65000 多枚,占全国出土简牍总量的5/6。敦煌和居延简牍、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故宫明清档案,被学术界称为 20 世纪中国四大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掩埋在漫漫沙海中的木简,历经 2000 年而不朽,得益于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敦煌地区平均年降雨量只有 39 毫米,而蒸发量却接近 3000 毫米!干旱少雨的敦煌大地,无意中成全了数以万计的汉代书法原作。</p> <p class="ql-block">▲ 建始五年四月府所下礼分算书 正面</p><p class="ql-block">这些貌不惊人的木简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密码?它为什么 100 多年魅力不减,让几代考古学家、书法家们为之心醉神迷呢?甘肃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 17480 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建始五年四月府所下礼算书 背面</p> <p class="ql-block">▲ 建始五年四月府所下礼算书 背面</p><p class="ql-block">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敦煌汉简的发掘似乎永远不可能穷尽。</p><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一次发掘是在 2009 年 3 月,敦煌市博物馆在马圈湾以南的湾窑墩烽燧,发掘出一枚迄今为止尺寸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封检。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有幸看到过当时发现的汉代简牍,他大为震惊,认为“河间简牍乃书法之祖”。但限于当时的保存条件,这些简牍没有被更多的人看到。后人只能通过摩崖石刻和拓本、法帖来学习古代经典。历代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是一些工匠和从事劳动的人们留下来的。简牍书法,正是当时参与书写活动人数甚众的普通者所为。也是文字在实际应用活动中,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频繁,最为普遍广泛的书写形式。</p> <p class="ql-block">▲ 阳朔五年正月尽十二月府移丞相御史刺史条 背面</p><p class="ql-block">率意急就,不拘一格,字体应时代演化而分派,书风顺潮流而易变异。与官方铭刻体相比,简牍书法在日常应用中,生气活跃,自由流动,呈现出多样书体,多种书风。再如东汉时期某些碑石,也都是一些无名书家的手迹,这些来自民间和下层千百万不知名的书家所创立的书法艺术成果,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永恒的生命力。随着历史年代的推移,越显示出它艺术的可贵。</p><p class="ql-block">汉简书法的书写意兴最为流露,最为浓烈,运笔灵动活泼,随意挥洒,轻松自然,笔姿横生奇态。加之汉简竖长的简形,竖写的顺序,偏扁的字形,趋横的字势,形成了它竖为贯通,横为联络,既为均齐,又置错落的独特格局。汉简的时代,包括,这正好是中国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时期,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学术上叫“隶变”,就是汉字字体由篆书逐渐演变到隶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初元四年正月尽十二月檄算</p> <p class="ql-block">▲ 建昭二年十月尽三年九月吏受府记 </p><p class="ql-block">(背面)</p><p class="ql-block">汉简情况就大不同了,首先是近百年出土的简牍数量大(还有很多简牍有待出土),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更显如此。仅解放前在古楼兰遗址和居延海两地就出土了一万多枚。解放后在长沙、信阳、武威、甘谷、南昌、江陵、云梦、临沂等地更是发掘了大批战国简、汉简、魏晋简中的草书简。而且,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有的墨色还完好如初。这可是汉代书法家的真手迹,这为研究汉代草书真谛提供了绝好的条件。</p><p class="ql-block">汉朝在屯兵戍边的过程中,沿汉长城线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关塞亭障和烽燧,形成一条绵延万里的侯望系统,《汉书·赵充国传》描述: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隧有吏卒数千人。汉简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遗物,它们的绝大多数出自烽燧亭障。现知纪年最早的汉简是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 98 年),最近的纪年简,为前凉时期建兴十八年(公元 341 年),汉代书法美学着重从对自然美的比拟,联想方面探讨书法之美。</p> <p class="ql-block">▲ 建昭二年十月尽三年九月吏受府记 背面</p><p class="ql-block">把书法艺术外在结构形式与自然美形象联系起来,用自然美形象说明书法之美,诸如“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若鸿鹊群游,骆驿迁延”(蔡邕〈篆势〉)。汉代着重“形”的角度出发,对书法艺术造型形式美进行了探讨,提出“上皆覆下,下以承上”、“左右回顾”、“欲左先右”(〈九势〉)等见解,并总结出“疾、涩二法”(〈后汉蔡琰述石室神授笔势〉)。“意在笔先”说在汉代已露出端倪,萧何《论书势》中提出“稳思审之,方可下笔”的主张。</p><p class="ql-block">关于书法艺术的抒情表现功能,汉代也初步涉及,蔡邕提出“书者,散也”的观点,主张“散怀抱”、“任情恣性”(〈笔论〉),扬雄提出书为“心画”说,强调“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汉扬雄〈论书〉)。这成为后来“书如其人”说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六石枲长弦三 正面</p> <p class="ql-block">▲ 六石枲长弦三 背面</p><p class="ql-block">汉桓帝延熹元年(公元 158 年)的《甘谷汉简》,风格秀逸飘洒,笔画左撇右波,字形宽扁趋横。简牍书体的形式,是与它的书写工具密切相关,用具有弹性的毛笔写在硬性狭长的竹木条上,这是汉简书法成功的基本保证。先看两汉人所作的笔。</p><p class="ql-block">从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一支毛笔来看,笔头的蕊及锋用黑紫色的硬毛,外面用一层较软的黄褐色毛,显而易见这样的笔基本上达到了毛笔的四德,即为尖、圆、齐、健。居延也曾出土一支。称之为“居延笔”,有人考证为宣帝至东汉初期物,与武威汉简约略同时。</p><p class="ql-block">之后,1983年在甘谷西汉墓中又发现了一支象牙笔,制作精细,用料考究,足以证明汉简书艺与当时比较完善的书写工具—毛笔关系极大。</p> <p class="ql-block">▲ 玉门千秋队 正面</p> <p class="ql-block">▲ 蘄干幡各一 背面</p><p class="ql-block">从简牍书法的艺术特征来看,秀逸、遒劲、端凝……书善尽美,由此可以推测无论是居延笔,还是甘谷象牙笔,很可能是蒙恬改进后的汉笔的典型。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样得心应手的毛笔,简牍书艺是决不可能产生出这样高超的效果。其次,与书法相关的就是墨。</p><p class="ql-block">墨的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书写的速度与效果:汉时的墨是当时流行的丸墨,属天然漆烟,它色泽乌黑发紫光。这样品质良好的墨,书写起来必然行笔流畅,不粘、不涩、不滞。特别是在不甚平滑的竹木简上写字,如果没有与其相适应的佳墨,是难以写出笔法灵活、使转自然、书体纷披多姿的字来的。</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简牍字形多呈扁平形呢?这与当时的书写材料有一定关系。西北汉简都是选用较好的材料加工的,因为限于材料和便于携带、收藏、展示等原因,所以在制作时尽量作得窄小轻便,才适合实用的要求。由于材料的限制,简牍的书写者别具匠心,使字迹尽量横向发展,左掠右波,极力行舒展之意,使结构紧而不密,疏而不松。这样一来,既节约了书写材料,又创出了隶书的独特结构。</p> <p class="ql-block">▲ 建武桼年计簿算</p> <p class="ql-block">▲ 建武五年十一月以来告部檄记算卷</p><p class="ql-block">一种新的书体的形成必然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影响。这一方面使书法文字从单纯的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使其具有了审美价值,同时也由此规定了书法的摹拟状物的造型规律。汉代主张“纵横有可象”,“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蔡邕《笔论》),此说开了“观物取象”说的先河,汉代出现了大量“书势”体美学理论。</p><p class="ql-block">从“形”、书法外在形态上探讨了书法艺术之审美特征。他们又提出了“势”、“形势”等审美范畴。所谓“势”,主要指线条、结构富于动感和力度的特定趋向、势态,它更主要地体现在书法的外在形态上。</p><p class="ql-block">“势”与“力”是密切相连的,从汉代关于“势”的论述中,从那些作为审美联想基础的自然美形象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汉代对阳刚之美的推崇,他们强调“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要求“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蔡邕《九势》),崇尚一种有力度的飞动之美。他们往往用具有壮美特征的物象比拟书法,诸如“利剑长戈”“强弓硬矢”“扬波振撤,鹰跱鸟震”等等。</p> <p class="ql-block">▲ 兵曹 徒作部工师及妻子本事</p> <p class="ql-block">▲ 中仓 吏黄讳起嘉禾二年三月 正面</p><p class="ql-block">简牍书体具有率意外露,以拙生巧的内涵。率意是简书的灵魂,从艺术美的角度来看,率意虽然与当时实用有关,但它所形成的艺术上的自然情趣,是无意中对自然美的追求。严谨、装饰、整齐是种美,是作者审美观的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书法的形式美到魏晋、隋唐则成为一种着意追求的境界了。西北汉简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并非任何个人所能独创,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由各种因素互相配合所产生作用的结果。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总是和其它艺术门类息息相关的,有着血肉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中仓 所受三州仓运嘉禾元年杂米莂 背面</p><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伴随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一起走过坎坷和辉煌,他的书法魅力至今流传并随时代进步而得以发展和改革。要想成为一个真正书法家不仅要从用笔、结体、布局这些技术上要熟练把握,更要丰富文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从而才能继承发扬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进而能更好的创作出杰出的书法艺术作品来。</p> <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元器物簿》简</p> <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元器物簿》(局部)1</p> <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元器物簿》(局部)2</p> <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元器物簿》(局部)3</p> <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元器物簿》(局部)4</p> <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元器物簿》(局部)5</p> <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元器物簿》(局部)6</p> <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元器物簿》(局部)7</p> <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元器物簿》(局部)8</p> <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元器物簿》(局部)9</p> <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元器物簿》(局部)10</p> <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元器物簿》(局部)11</p> <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元器物簿》(局部)12</p> <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元器物簿》(局部)13</p> <p class="ql-block">漢隶简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