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月三日游览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分南园和北园。曹雪芹纪念馆,卧佛寺在北园。</p> <p class="ql-block">曹雪芹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清代著名文学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而建立的专题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北京曹雪芹纪念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正白旗村39号,建于1984年,是为纪念曹雪芹而建立的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纪念馆内收藏了大量与曹雪芹相关的文物、文献和艺术品,展室内容包括曹雪芹的生活场景、纪念馆的建馆由来、曹雪芹的家世渊源、生平事迹以及《红楼梦》的影响等。</p> <p class="ql-block">这两只箱子可真的不一般啊!</p><p class="ql-block">据考证:箱子上的字是曹雪芹亲笔签名题写。</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古称黄叶村,知道“不如著书黄叶村”的出处吗?请看敦诚的诗《寄怀曹雪芹(霑)》:“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扬州旧梦久已觉,且著临邛犊鼻裈。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篱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其中,最后四句可在纪念馆前的石头上看到,是由红学家周汝昌题录的敦诚诗。黄叶村酒家旁的辞赋标题也是“不如著书黄叶村”,我对该赋颇为称道。</p> <p class="ql-block">红学家。</p> <p class="ql-block">曹雪芹生活在这个小院,在此他写作了天下第一奇书《红楼梦》。</p> <p class="ql-block">欢迎家人们点赞,评论,批评,谢谢家人们。</p> <p class="ql-block">曹雪芹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曹寅(1658年-1712年),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清朝康熙年间戏曲作家、文学家、大臣、皇商。他是曹雪芹的祖父,这一点在多个历史资料中得到了确认。</p><p class="ql-block">曹寅六岁时得名士周亮工教诲,七岁能辨四声。稍长,入宫为玄烨伴读,后充侍卫。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曹寅自广储司郎中兼佐领,出任苏州织造。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任江宁织造,次年又以江宁织造兼苏州织造。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专任江宁织造,后曾兼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使,官至通政使。曹寅任所江宁织造署在康熙六次南巡中曾四次作为行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曹寅迎洪昇到南京,并集南北名士高会。曹寅著有传奇《表忠记》、杂剧《北红拂记》和《太平乐事》等。</p> <p class="ql-block">39号院外墙。</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曹雪芹简谱。</p> <p class="ql-block">敦诚和敦敏是清代诗人,他们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着深厚的友谊,通过诗作表达了对曹雪芹的深切怀念和敬仰。</p><p class="ql-block">赠曹雪芹 </p><p class="ql-block">清·敦敏</p><p class="ql-block">碧水青山曲径遐,</p><p class="ql-block">薜萝门巷足烟霞。</p><p class="ql-block">寻诗人去留僧壁,</p><p class="ql-block">卖画钱来付酒家。</p><p class="ql-block">燕市狂歌悲遇合,</p><p class="ql-block">秦淮残梦忆繁华。</p><p class="ql-block">新愁旧恨知多少,</p><p class="ql-block">都付酕醄醉眼斜。</p> <p class="ql-block">在黄叶村,曹雪芹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并没有放弃创作《红楼梦》。他经常想起朋友敦诚寄赠的诗句:“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佳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这句诗鼓励他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持创作。</p><p class="ql-block">红学大家周汝昌手书。</p> <p class="ql-block">张宜泉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p><p class="ql-block">君诗曾未待闲吟,破剎今游寄兴深。</p><p class="ql-block">碑暗定知含雨色,墻隤可见补云阴。</p><p class="ql-block">蝉鸣风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p><p class="ql-block">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因张宜泉与曹公阔別三秋后前往西山并二人同游郊外,曹先有诗后,张便次韵和之。同时并表述了曹公居住的环境:蝉鸣蛩唱。这是曹公理想的生态。致使后来题画诗有"最爱田野居"句。</p> <p class="ql-block">《赠曹雪芹》这首诗描绘了曹雪芹晚年的生活状况,通过“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描述,展现了曹雪芹家境的贫困和生活的不易。这首诗的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p><p class="ql-block">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p><p class="ql-block">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p><p class="ql-block">阿谁买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不仅反映了曹雪芹晚年的贫困生活,还透露出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曹雪芹的生活状况被描绘得凄凉悲惨,家中小路上长满了蓬蒿杂草,全家靠喝稀饭度日,甚至连他钟爱的酒也常常赊欠。这种生活状况反映了曹雪芹晚年的困境,同时也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意思是:曹雪芹家中的小路上杂草衰老枯萎,连花也不能开了。主人全家穷得只能食粥,买东西还常常欠着钱。</p><p class="ql-block">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敦诚的《赠曹雪芹》,描绘了曹雪芹家境的贫困和生活状态的凄凉。诗中通过“满径蓬蒿”形容曹雪芹家中的荒凉,而“举家食粥酒常赊”则进一步揭示了他们生活的艰难,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其他的生活享受了。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曹雪芹的同情,也间接赞美了曹雪芹在如此困境中依然坚持创作《红楼梦》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1971年4月的一天,住在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院的老妇在打扫卫生。可当她搬凳子时却不小心磕破了一块墙皮。然而,随着墙皮的脱落,隐藏在墙皮下面的斑斑字迹也显露了出来。</p><p class="ql-block">已经在这间屋子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妇,若不是今天意外磕到了墙面,估计这辈子也发现不了这墙里的秘密。</p><p class="ql-block">彼时,老妇人还以为自己老眼昏花了,这墙皮里面怎么还会有字?老妇小心翼翼地将墙皮一点点揭下来。</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越往下揭,字迹越多,一会儿的功夫,这一面墙上的字几乎完全呈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妇人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好不容易等到天擦黑,老伴儿也从外面回来了。</p><p class="ql-block">老妇名叫陈燕秀,他的丈夫名叫舒成勋,与陈燕秀不同的是,他是一个文化人,退休前曾在一所中学任教师。</p><p class="ql-block">舒成勋回家后,还没等进屋坐下休息,陈燕秀赶紧把他拉到墙边,让他仔细看看这些文字究竟写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舒成勋仔仔细细看了墙壁上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他感觉到有些吃惊,随后又仔细地端详起来。</p><p class="ql-block">他看到墙上的毛笔字颇为讲究章法,有的写成了扇面,有的写成条幅,还有的竟然写成了菱形,因为书写年头太久,墨迹已然褪色斑驳。</p><p class="ql-block">墙上一副写成菱形样式的文字吸引了舒成勋的目光,他仔细一看那竟然是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在其后还写着3个字:“真不错。”</p><p class="ql-block">这句话他好像在哪里见过,只不过一时想不起来,但当他看到离这句话不远处的一个带有“拙笔”字样的落款时。</p><p class="ql-block">他眼皮跳了一下,喊了一句“曹雪芹”。</p><p class="ql-block">自己所在的村子名为正白旗村,清朝时期属于正白旗麾下。而曹雪芹又恰巧是正白旗人,自己眼前这些诗文有没有可能是他所写?</p><p class="ql-block">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第二天,他就请来了知名红学家来印证自己的猜测。</p><p class="ql-block">然而,让他失望的是这些红学家在看完墙壁上的字迹后都纷纷摇头,说这不像是曹雪芹的笔迹。</p><p class="ql-block">听到这话,舒成勋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好好保管起来。</p><p class="ql-block">后来,有一个叫张行的人慕名而来,看到墙皮上的字惊呼道:“这是曹雪芹的真迹!”</p><p class="ql-block">张行来的时候手里还带了一个箱子,他表示这个箱子就是曹雪芹使用过的,他收藏了很久,箱子上出现了“芹溪”和“拙笔”。</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木器专家在对书箱进行鉴定之后,证明这些刻字都是乾隆年间的,且刻字为同一时间,并无先后之分,也就是说,这箱子确定是乾隆年间所造。众所周知,“芹溪”指的是曹雪芹,那么,出现在同一处的“拙笔”自然也是他。那么,这书箱也极有可能是曹雪芹本人的。而箱子上面的刻字和舒成勋家墙上的字一比对,两者十分相似,有些字甚至一模一样,张行得出结论:这些字迹很可能就是出自同一人,换一种说法就是,这些字极可能就是曹雪芹亲自写的。于是,他们又请来了一位资深的文检专家李虹前来鉴定。李虹在经过仔细地比对书箱上文字、墙壁上文字以及曹雪芹所著的典籍后,最终下了定论:这题壁诗确实是曹雪芹所写,三者字迹是一样的!专家们非常兴奋,他们研究了曹雪芹多年,一直想证实北京西郊是曹雪芹故居。可是多年来,迟迟都找不到具体的位置,没想到这次舒教授老伴误打误撞下竟然发现了这面墙壁。至此,题壁诗之谜被破译,经考证,房屋的位置、结构都符合曹雪芹当年的居住情况。因此,正白旗39号西轩成为了曹雪芹故居。曹雪芹的真迹背后代表着整个华夏文明,东方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体系永远耐得住岁月考验,果不其然时间证明了一切让曹雪芹的真迹重现人世间。</p> <p class="ql-block">曹雪芹与天津黄叶村的传说黄叶村的寨门村口外石头上镌刻的村名村口内的碉楼黄叶村里的农舍和石板路大清乾隆年间,曹雪芹好友敦诚(1734—1791)曾在寄怀曹雪芹的诗中说: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著书黄叶村”?是指写作《红楼梦》?然而这黄叶村在哪里呢?红学家周汝昌(1918——)2004年曾在《天津日报》上著文:“文革”前的《天津晚报》,刊过我的专栏《沽湾琐话》,其中一篇提到天津文人李庆辰(1838——18叶村是何所在?还要从清代诗人的一首诗说起,</p> <p class="ql-block">黄叶村"位于北京西山植物园内,是曹雪芹晚年著书的处所。</p> <p class="ql-block">曹雪芹纪念馆的水井。</p> <p class="ql-block">曹雪芹故居的碉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