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国时期的杭州府昌化县,按乾隆13年《昌化县志》的描述为:“唐昌为杭郡属邑,地虽偏左,而襟溪带岭,实为江浙之门户。”作为唐昌后人,家乡的山山水水历史传承,读来亲切感人,近期查阅了清代及民国时期修订的《昌化县志》,将道光3年志书中记载的唐昌十景介绍给大家。 <p class="ql-block">昌化设县最早始于唐垂拱二年,从於潜县析出,置紫溪县。唐至五代多次改县名,分称武隆县、唐山县、金昌县、横山县、吴昌县,直至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吴昌县为昌化县。此后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后昌化县并入临安县。不同时期修订的《昌化县志》,对唐昌之景说法都不同,如乾隆13年的县志昌化十景介绍的是治前十景:翠壁春晴、暮阴竞渡、春潭疏雨、岭雪初霁、急湍泛艇、南塔残烟、枫攒碧岫、飞云横黛、石嚼银涛、紫溪秋月。</p> <p class="ql-block">还有介绍昌庠八景的,昌痒,我理解为昌化县学学堂,因文稿字迹斑驳,我只能模糊辨认,不能确认其准确性:卯峰晓日、南屏晚翠、古柏如盖、虬松蔽日、泮池鱼跃、隆冈鹿鸣、桂香喷庭、海堂绕砌。每个景点均有诗为颂。</p> 道光三年《昌化县志》唐昌十景介绍:<div>第一景:五龙环治<div>县志第19卷形胜中介绍:“县西北里许。武隆山者,昌化之镇岳也。隐隐赈赈,石应图识,以其支脉蜿蜒,五脉,介于双溪之间,围拱县治,故又曰五龙山云。有诗入艺,凡属武隆诸作皆是。”<br><br>民国《昌化县志》卷二《舆地志•山川》载:“武隆山,县西北一里许,高一百五十丈,延袤二十里。其巅有池,相传为葛洪炼丹处。”<br></div></div> 武隆山景 第二景:双涧响空<div>在县城南面的双溪,东坡先生在此作《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其中云:“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div><div> 民国《昌化县志》卷二《舆地志•山川》载:“双溪,县南百步许,乃晚溪东流。溪中有洲,水分南北,过县复合于一。湍声澎湃,岩谷响应。宋熙宁间县令陆元长临北流为亭,东坡题诗记事,有‘双涧响空’之句,自后文士留题者多。<br></div><div> 今时由昌化乡贤陈经建出资3000万元捐建的东坡廊桥已于2022年在昌化镇昌化溪(宋为双溪)上建成投入使用,东坡廊桥横跨昌化溪,桥体呈“Z”字形结构,以宋代建筑风格为主基调,古朴壮观。建设廊桥既是为方便百姓的日常通行和休闲观景,也是为纪念文学大家——苏轼东坡先生与昌化之缘。<br></div> 昌化镇双溪江上新建的东坡桥和东坡亭 第三景:紫峰插云<div>“县东北三里紫云山,峰峦杰出,下瞰溪流,上有紫云禅院。院东偏曰船坳,其山四旁墩阜,中分如涧,有诗入艺。凡属紫云禅院者皆是。”寺院久废。</div><div>紫云山,在现昌化镇东北一里处,位于接官岭之北、石铺村石坎自然村以西,南与接官岭相连。<br></div> 第四景:治泉飞雨<div>县志云:“县南门外数武。有徐逢吉《治泉记》、周颂孙《治泉赋》及四言诗入艺。”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据此,可推算治泉在南门外山几米或十几米。<br></div><div>治泉,今位置不明或景存不明。<br></div> 第五景:甲子风高<div>“县西北十里。有张芬记及诸诗入艺。凡属甲子山及不岁岩、长风岭皆是。”</div><div>民国《昌化县志》卷二《舆地志•山川》载:“甲子洞,县西二十里。前山下元季堪姚氏十余人避寇其中,一童子偶出,寇诘知之,积薪洞口熏之,尽毙。”</div><div><br><div>甲子山,位于今昌化镇九龙村。原甲子村委会驻地,村居甲子山麓,因山得名。<br></div></div> 甲子山金子岩 第六景:丁当洞古<div>“县西鹫峰山。一名丁东。泉声丁东,四时不绝。有王守矩记及洪咨夔诗入艺。”<br><br>民国《昌化县志》卷二《舆地志•山川》载:“鹫峰山,县西五十里,本唐大历中,俱胝道者所居,后舍为寺。其东为白潭山,后有丁东洞,前有回龙潭。”“丁当洞,一名丁东洞。在鹫峰寺后。泉声东,四时不绝,故名。</div><div>丁当洞古,故址处位现尚未明确。<br></div> <p class="ql-block">美文读友自强指正:</p><p class="ql-block">丁当洞古在后十都沙干(旧为提土旁+干,读gan一声),即原洲头小学后,前有鹫峰寺,后依鹫峰山(不是鹫甫山)。官方的临安发布说是在岛石,完全是张冠李戴。见仁见智,读友们不妨一起来考证,在此谨对自强美友纠正本文可能误导之谬误表示感谢和敬意!</p> 第七景:玉屏曲径<br><br>“县西六十里,十一都大成,有章起龙《游玉屏山记》入艺。”记中曰:“大成西北偶,去不数百武,层崖牙错,仅通一径”,“二里许至山麓,翘首仰视,崆㟅嶱嵑,直插云际,藤萝薜荔,穿络石罅,缥(此字原文模糊,暂代)绕空中,如蛇蹑石”。<br><br>玉屏曲径,故址位于今清凉峰镇玉屏村玉屏山。 <p class="ql-block">近有美文读友自强指正:玉屏曲径实际上在十一都同山村。同山曾名大成(大陈),章起龙的《游玉屏山记》有讹,同时,《昌化县志》明确记载:玉屏曲径,昔为同山草堂,附近有狮石龙……旧同山誉为明清第一庄,昌化有民谣引证:一同山…。此说我稍后查证。</p> 第八景:塘溪双源<br><br>“县南五十里。有方瑚《塘溪源记》入艺。”<div><br><div>“塘溪双源”是唐昌十景之一,以水景、石景、树景见长,有文曰:修竹茂林都成胜境,瀑泉石笋悉是奇观。自古以来吸引着大量文人墨客。<br><br>塘秀也是红色境地,清咸丰年便有太平军与清军交战于此,后有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在此休整,剿灭了土匪,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红色标语。<br></div></div> 塘溪源村 塘源双峰 第九景:曲岭云深<br><br>“县西龙塘山。有十八曲岭,上多奇松,人莫能取;有鸠哺峰,如斑鸠饮啄势;有石楼峰,壁立千仞;有莲花峰,奇石攒簇如莲花;有天柱峰,凌虚直上,非复人间丘壑;有巾子峰,其峰如巾,旁多奇树,望似簪花;有珠宝峰,石圆而泽;有石城,有石关,有石天门,有大石埂,有鲤鱼石,拔地而起,宛如游跃;有头陀石,群石参差,偃息林间;有响音石,秀削如圭,高三尺许,击之其音咚咚然;有梅友石,古梅穿石,为石所范,怒而恣生;有无字碑,巨石岿峙,光黝 墨石纹,斑驳如沙。籀山之麓,有石龛高丈许,广可容三五人,内有石窟如小钵,线泉纡渗其中,不溢不涸,四时不竭。山之巅曰云海,晓起登崖,云气四合,霞光红晕,罗毂排空,山不尽没,青螺翠髻,出没银涛中。望之若海上三山,指点欲即有石楼峰、响音石及圆觉庵、龙塘诸诗入艺。” 昌化龙塘山 龙塘风光 第十景:神池花暖<div>“县西北千顷山。有娑罗岩、娑罗树,初夏花开,香闻数里。又海棠、瑞香、黄精遍生其麓。山巅有龙池,广数百亩。宋淳熙十三年夏中,使奉德寿宫命,来捕金银鱼。有周颂孙龙池赋及娑罗、金鱼诸诗歌入艺。凡属千顷山、龙池诸作皆是。”<br><br>民国《昌化县志》卷二《舆地志•山川》载:“千顷山,县西北六十里。高一千六百丈,延袤六十里,广千顷。宋参寥子诗云:‘兹山嵯峨冠天半,尽可见其高矣。其巅有龙潭,广数百亩,鱼皆金银色。宋高宗常命中使取之。有树生西岩,曰娑罗,蔚然孤翠。初夏花开香闻数里,其海棠、瑞香、黄菁遍生山麓。’”<br><br>神池花暖,故址位于今浙西天池,以前称千顷塘。<br></div> 浙西天池山花烂漫 天池胜景 看不完的家乡美景,道不完的唐昌风情,古老又时尚的昌化欢迎您来探秘! 附:乾隆13年《昌化县志》对县城治前十景的描述——以诗作颂:不知您能完整读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