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走随拍: 青岛原图书馆随思

陈晓平

青岛市原图书馆地处鱼山路37号,因门前受高架桥遮挡,现将正门改移大学路7号。 这栋始建于1940年的罗马式建筑,原为红卍字会(万字会)办公楼,解放后由青岛市图书馆使用,现为青岛美术馆。 <p class="ql-block"> 前院大厦中间立柱有楷书题写楹联:</p><p class="ql-block"> 胜地起重楼 高矗云霄 列宿众星拱北极;</p><p class="ql-block"> 名山环渤海 远通欧亚 义楫慈航度东瀛。</p> <p class="ql-block">  上联似言道,亦含儒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语;</p><p class="ql-block"> 下联欲论佛,却跨欧连亚、纵横海陆,提倡儒、释、道、基督和伊斯兰“五教合一”。</p><p class="ql-block"> 现中央战略构想“一带一路” 蓝图,融通古今、对接中外,可赋予此联以新意。</p> 今日来的不巧,大楼内外有电视剧组在外拍,楼前空地有若干群众演员(靓女)在候场,楼内不得进,又不想看热闹,绕到大楼后面,来至中院。 <p class="ql-block">  中院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寺庙,始建于1937年,山门两侧楹柱刻有篆书楹联:</p><p class="ql-block"> 水碧山青本钟灵毓秀;</p><p class="ql-block"> 瀛洲蓬岛驾义捐慈航。</p> <p class="ql-block">  上联意为凝天地之灵气,孕四方之英才;下联昭示海外有仙山,舟渡出苦海。</p> 院内石雕艺术作品:本为一体,镂切为二,转有为空,化为人形,颇有深意。有为实,空则透,化实为空,虚空生有,可窥万千。<br>  空则虚,虚而生之,一生二、生三,或实、或幻,或有、或无。 。 叠石而立,垂而不乱,是乃中轴底线,贯其心骨所致。 后院的阿拉伯风格建筑始建于1934年,原为“万字会”藏经楼,现用于中国画展览,因时间关系,没有进门观瞻。 置身优雅清静的院内,寻一座椅稍歇片刻,任思绪伴着青春记忆在眼前飘过。 记得父亲在文革中、后期经常从馆内借阅古籍类图书,以原装刻本的明清笔记小说为多。对于《子不语》、《小豆棚》《今世说》这类“古董”,远不及《余墨偶谈》有吸引力,故很少去翻看。一日,父亲带回家中一套民国版的《基督山恩仇记》,属馆藏孤本,经馆长批条方可借出,乃是江青近期在党内向大家推荐的书目之一,当年看罢此书才知“快意恩仇”是如何体现在路线斗争之中。 飞檐斗拱、笔墨书香之地,若想真正读懂却也不易,今日随思琐记,对人世略有感悟,焉非快事。<br><br><div> 写于2016年12月6日<br></div> 注:此文(及所附照片)曾于当年发至网络,而今却难寻其踪影,故将其重新编制于此。<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