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有点长,主要是故事要讲清楚很费篇幅)。 据说鬼节来源于佛教的“盂兰盆会”,依据是《盂兰盆经》。按照《盂兰盆经》的说法,鬼节其实应该是一个“孝亲”节。目连的母亲因为“罪孽”而在饿鬼道受苦,于是哀求佛祖度化。<br> 佛告目连:“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br><br> 目连传说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法力广大。其最为人传颂的就是度化母亲的故事。据说《盂兰盆经》是从印度传来的佛经。但是我怀疑这是佛教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而塑造出来的。首先印度就没有“孝感天地”这样的文化特质。而且佛教徒“出家”就意味着和生养的父母以及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隔断了联系。四大皆空最重要的一空就是“情”要空,否则就是“尘缘未了”,不能接受剃度的。<div>而孝道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核心。<br></div> 当然,很多东西经不起推敲。目连作为佛祖的大弟子,他的母亲如何“罪根深重”?《盂兰盆经》没讲,只是说她“罪根深重”。如果真是目连的母亲罪根深重,佛祖如何会收目连为大弟子?就凭有一个佛祖大弟子的儿子,目连的母亲有什么罪孽还不能抵消呢?<br>佛经没说,有一出戏倒是进行了生动的演绎——这就是目连戏。<br> 目连戏的历史很悠久,至少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还是能够演七天的大戏。敦煌变文中也能找到目连救母的故事,说明在唐甚至五代以前这个故事就已经在广泛传播了。<br> 目连戏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目连戏的演出方式说起。目连戏是一种“开放式”的戏剧表演形式,同时还带有强烈的宗教、巫术特征。 目连救母的故事,得从目连父母结婚开始说起。<br><div><br></div> 这就跟遂宁的射洪发生关系了。<br>据说目连的父亲是福建人,姓傅,人称傅员外。也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就走到了四川遂宁的射洪县,就是写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个陈子昂的故乡,射洪。<div><br></div> 目连的母亲姓刘,排行四,叫刘氏四娘。傅员外和刘氏四娘就结了婚。<br>戏开始之前,扮演刘氏四娘的女演员会拜演出地的一位大佬为干爹,然后就住进了大佬家。结婚的时候,花轿从舞台出发,吹吹打打要到大佬家去把刘氏四娘给接到舞台来成婚。大佬家还得赔上一副嫁妆,其实就是给戏班的赞助啦!<br><br> 等到热热闹闹地把新娘子接到舞台,一路看热闹的也都来了。<br>然后,然后,然后,舞台上、舞台下一起开始喝喜酒!真喝,跟正常吃宴席一样,新娘子和新郎官还舞台上下来敬酒。这个就是目连戏的一个特色,融入真实的生活,真假都搞到一块。<br>喝完喜酒,新郎新娘入洞房去了,舞台空出来了。<br><br> 怎么办呢,一个重要的戏就上场了——《王灵官捉寒林》。跟目连救母这个故事主线一点关系都没有,是道教的故事。这个结构的意思就是新郎新娘入洞房去了,我们来讲点其他的故事给大家。讲什么故事呢?道教的故事。<br><br> “寒林”是传播“寒疫”的鬼,农村人叫“寒老二”,就是以前的“重感冒”的民间称呼。重感冒发病很快很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很容易不治身亡。<br>寒林有一天从天庭的监狱越狱了,跑到人间。天庭赶紧派王灵官下凡来捉拿寒林。然后寒林同志就从舞台上跑了,一边跑一边把戏服给脱了扔掉,表示“我藏进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里”了,你抓不住我。<div>然后扮演寒林的演员就跑出去找个茶馆喝茶去了。王灵官带着一队人马在大街上前呼后拥、大呼小叫,一会在水塘边抓只癞蛤蟆,一会在山坡上去抓一条蛇,或者抓来一只蜘蛛,总之是代表毒啊病啥的之类的小动物。然后回到戏台告诉大家,这个就是寒林。然后又出来辟谣,说是抓错了。这个过程,大家仔细想想,很有意思的一个设计。当然,其实也是一个招徕观众的过程。穿着戏袍在街上晃荡,可不得吸引老多的观众来戏园子。只要观众的还不够多,或者特定的其他目的没有达到,寒林就永远抓不到。<br></div> 这里就有个问题,在抓寒林的时候,戏台又空下来了。怎么办?这个时候,戏中戏又上场了。<div>戏班的班主就会出来告诉看戏的观众,王灵官抓寒林去了,闲着也是闲着,我们来欣赏一段三国戏吧,所以三国戏就开始演;或者我们来欣赏一杨家将吧。。。<br></div> 历史上最长时间的目连戏,是刘文彩在成都大邑县组织的,演了快3年,没演完。所以目连戏的演出方式又叫“搬目连”。因为目连戏里面有一些技巧类似今天的Rap说唱,加上为了拉长演出时间的各种忽悠,所以有些地方的民间甚至把能说会道口才好叫做“翻目连”,形容说话快而且横拉顺扯瞎忽悠。<br><br> 这就有点“开放”(观众参与到演出中)的意思了哈,跟我们熟知的那种在戏园子里关着门看戏不一样。不仅如此,寒林总归是要被抓住的吧。抓住寒林后,扮演寒林的演员就在一系列跟道教相关的仪式下被“镇压”。镇压在哪呢?舞台旁边特定位置会有一口棺材,寒林就被镇压在那里,身上捆着道具铁链、符箓等等,口里含一支笔,在棺材前就这香烛画符。这种符据说能够“防疫治病”,所以就会有很多看戏的人去买了贴在家里。——这商业手法,并不比今天的差哈。这也是“开放式”表演的例子之一。<br>总之吧,目连戏这个戏曲,带有戏曲早期祭神以及与民间生活融为一体的浓重特色,与文人戏曲有着明显的区别。<br><br> 目连救母的故事从捉完寒林才完整地铺开。傅员外信佛是九世善人,到这一世功德圆满,所以三十来岁就被接到西天享福去了。但是刘氏四娘就不干了,说我和我老公都那马信佛,天天做善事,怎么搞的就会不得善终,这么早就没了呢!嗯,这个宗教是骗子,佛教和道教都不能信。所以她要报复。怎么报复呢?破坏佛道的宗教信仰。所以刘氏四娘就走上一条以小女子挑战宗教的不归路。<br> 怎么挑战呢?首先是把应该供奉给道观的黄谷拿来铺路。我其实一直都不明白,刘氏四娘拿黄谷铺路究竟犯了那一条戒律,反正吧这个就算是报复道教咯。然后呢,她拿这个混合了狗肉汤的汤给庙里的和尚喝。这个算是破坏佛教的戒律。纵观整个目连戏,好像刘氏四娘主要的问题就是这个,不知道怎么搞的连佛祖都惊动了,而且定罪为“罪根深重”。可能核心的问题还是一个很优秀的信众突然信仰坍塌,这个很伤面子啊,在宗教信仰里面,可不就是“叛教”的重罪。<br> 所以,刘氏四娘就受到了阴间的追捕。过程很精彩,就不多述了。但是大家要知道,变脸就是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黑白无常来抓刘氏四娘,手执钢叉。刘氏四娘就逃。然后,扮演黑白无常的演员就要用这个钢叉去打扮演刘氏四娘的女演员。这个是很凶险的。前面讲到寒林是跪在一口棺材前画符的,那个棺材就是为女演员准备的。一钢叉打过去,刘氏四娘就变一次脸,再配合另外扮演阴兵阴将的演员吐火啊啥的,在视觉上绝对是很震撼很刺激的。<br> 解放后,目连戏被禁演,其中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寒林画符卖这个算封建迷信,一个就是这个打叉实在是太过凶险。当然,也还有包括故事内容的消极等等其他原因,但这两个是最主要的。<div>但是,目连戏在全国各地的传播非常广,尤其在民间可谓深入人心。所以现在很多传统地方戏曲经过改编,又重新上演这部戏剧,这是后话。<br><br></div> 然后就是刘氏四娘被捉拿到阴间,受尽各种酷刑。<br><br> 目连呢?傅员外死的早,刘氏四娘一个人把目连拉扯大。但是目连从小就对佛经痴迷。当佛教、道教高层决定要收拾刘氏四娘的时候,就施展法力,让目连到外地去进货。目连他们家是经商的,所以很有钱。目连进货去了,阴差才进得了他家的门啊。<br><br> 等到目连从外地回到家,妈就没了。目连就要去阴间找回自家的妈。这个时候,特别会点化人的观音菩萨就出现了。观音修行的重要地方之一也在遂宁,跟刘氏四娘应该是有点香火情的,但是戏曲里没有这个桥段。反正点化目连后,目连就下定决心要修佛了。<div>所以目连就追到了阴间。目连跟十殿阎罗打赌,说如果让我找到我妈,你们就要给我做小弟。十殿阎罗早就得到指示,不能让目连救到他妈。所以就打太极,这殿把刘氏四娘送到下一殿,然后说你看嘛,根本就不在我这里。目连就这样带着我们欣赏完整个阴间。最后在刘氏四娘转世的一刹那,目连终于看到母亲了,但是已经晚了。<br><br></div> 《盂兰盆经》上说目连的母亲是在饿鬼道饿刑,目连戏里是说她投生了畜生道,变成了一只非常高大凶猛的狮子犬。<div>这头狮子犬,见人就咬,连主人也咬,直到目连循着线索找到它。</div><div>确定了是母亲转世后,目连就带着母亲去往西天大雷音寺求见我佛,恳请佛祖救母亲。</div><div>佛祖一指,刘氏四娘转世的狮子犬就变成了威武的狮子,被佛祖封为为“狮驼明王”。</div><div>这个封号好像也只在目连戏里看到,怎么感觉就是跟西游记狮驼国的狮子精有点相关,凶巴巴的。</div><div>最后的结局是,目连成为了地狱之主,就是地藏王咯。农历七月十五是地藏的生日,所以阎王爷们都必须去给老大祝寿,大鬼小鬼们才有机会“回家”看看。</div><div>而目连为了让自己的妈高兴,就经常笑呵呵地拿个绣球逗自家娘亲玩闹,这就是四川关于舞狮灯的一个传说。</div><div>目连戏结束的时候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喜气洋洋大团圆的场景,扮演目连的演员在舞台上戴着笑呵呵的头套,锣鼓喧天一通舞狮表演。<br>故事结束。<br><br></div> 这个故事当然有很多值得吐槽的。但是演出形式的确别出心裁。<div>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去这样表演了。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以四川省南充市川剧团为核心的一帮子川剧人把这个故事精编成四幕的《刘氏四娘》,将刘氏四娘塑造成为一个用于反抗恶势力的英勇女性形象。在北京上演后获得很高的赞誉。</div><div>但是这已经与传统的目连戏相去甚远。</div><div>我当年很有幸跟随我的大学老师、原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周子瑜教授参与了这部戏的一部分改编、研讨,所以对该戏有一点了解。<br>当然这里不是探讨这部戏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有机会我分享给大家。<br></div> 所以今天中元节,我们从道教、佛教、民俗来看,都是非常有意思的。<br> 民间的“七月半”,很显然是受佛教“盂兰盆会”的影响更多。但实际上,中元这个节日也是佛教和道教假借的民间祭祀活动。 到农历七月中旬,秋收就要开始了。南方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开始秋收。<br>秋收前,祭祀祖先,以求保佑粮食丰收,这是很早就有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的祭祀跟西方的南瓜节有点类似。<br>道教首先把这个喜气洋洋的节日纳入到自己的宗教体系中,用三官信仰悄悄把人皇祭祀、祖先祭祀藏进去;然后佛教也当仁不让,用一个“孝”字来与这个节日进行了捆绑。 在宗教文化的干预下,几经发展,在民间演绎成为了今天的“鬼节”。其实这个节日跟“鬼”的关系并不大,即使根据《盂兰盆经》,那也是大佬们博弈的结果,“鬼”们只是沾了点小便宜,可以到人间来逛一逛而已。<br> 从健康的角度讲,中元前后,暑气退去,阴寒之气开始在夜间发挥主要的作用。这个时期晚上就是需要多呆在家里,不然阴寒之气就容易影响人,导致生病;同时晚上睡觉也需要大家盖上被子,以免阴寒之气从脚上进入身体。秋气渐渐开始影响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秋气的作用是“收敛”。收敛就是要有规律,不能像夏季那样子半夜还在吃烧烤,还到处乱晃悠。<div>所以《黄帝内经》讲:<br>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睡早期,与继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