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灵石、榆次、大同和太原:政声人去后!

《易》乾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耿彦波褒贬非议之声鼎沸时,是他主政大同期间:</p><p class="ql-block"> 2008年7月,耿彦波被委任大同市长,因为他的“大拆大改”修复古城,被大同人称“耿拆拆”!他在施工现场对发现的问题和老百姓的意见当即处理,形象逐渐被正面,声望日益提高,但“云岗风波”使他又陷入舆情漩涡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已经很晚很晚了,大约深夜12点,时任山西省副省长的张平在家里突然接到了红机电话,他先是愣了一愣,紧接着吓了一跳,省委书记的嗓音。这么晚了,一定是大事!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书记严厉的声音便跟了过来:‘耿彦波在云冈石窟干什么了,你知道吗?’张平正琢磨着该怎么回答,书记又来了一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你熟吗?’</p><p class="ql-block"> “熟悉,政协我们在一个组。”</p><p class="ql-block"> “那你明天一早就赶到大同去,单霁翔明天也一早到。耿彦波这些天在云冈石窟不知道都折腾了些啥,让人告到国家文物局了。”</p> <p class="ql-block">  省委书记的电话刚放下不久,省政府秘书长,省文物局,省委办公厅的电话也都一个接一个打了过来。一个意思,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把耿彦波市长正在维修云冈石窟的行为几乎说成是“对文物的极大破坏,将会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造成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害…!”</p><p class="ql-block"> 待第二天六点多张平赶到大同时,没想到单霁翔早已在五点前就赶到了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张平想:说实话,对行政工作,初来乍到,完全是门外汉,面对着这样两位政界要员,问题究竟该怎么解决,心里一点儿没谱。到了大同早饭也没顾上吃,就直奔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他与等在石窟大门口的大同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刚一见面,就听到对方忙不迭的汇报”单霁翔局长和耿市长一大早就在一起了,就他们俩,不带车,谁也不让跟,先是在沟里转,这会儿又爬到山上去了…”</p><p class="ql-block"> 办公室主任一边说“您看看…您看看…说是等您来了再吃早饭”,一边指着手腕上的手表“可您看现在都几点了?…我们都饿得前心贴后心了,他俩好像都不知道已经快到吃午饭的点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空档儿,办公室主任把单霁翔发火的来龙去脉大致给张平副省长讲了一遍。</p><p class="ql-block"> 张平历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曾在2008年至2013年担任山西省副省长:</p> <p class="ql-block">  张平知道:当时的大同,一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二是由于处处蓄水截流,三是受困于云冈四周诸多煤矿的开采,早已是水源枯竭,河流干涸。经年尘土飞扬,风沙遍野,特别是煤矿开采和二氧化硫造成的空气污染以及酸雨侵蚀,对云冈石窟的维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仅仅几十年,当初石窟外壁星罗密布的万千石佛,已经所见无几。</p><p class="ql-block"> 耿彦波当了大同市长,第一件事就是对云冈石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全方位的维护和修复。关闭迁移数十座煤矿,恢复生态,改道云冈石窟上方的运煤公路,封闭云冈四周山岭,截断私自偷观石窟所有的人行通道。还有一个重要举措,在石窟前沿的山沟和石窟四周的区域蓄水筑池,要把云冈石窟还原为一个洁净而又湿润的区域小气候。</p><p class="ql-block"> 而让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最为担心的恰恰就在这里,因为在告状信里面,也不乏一些专家的声音。如果把云冈石窟放置在一个潮湿的环境里,必然会对云冈石窟造成更大的侵蚀和破坏。下为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p> <p class="ql-block">  耿彦波当时带着单霁翔,其实就是一次现场解说,把当年流经云冈这一带的水道和池塘一一指说给局长。今天看来,这是一个真正的大手笔。</p><p class="ql-block">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当时正在大同,他也说:耿彦波这个举措,应该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云冈石窟的维护问题。但这一系列举措,也极大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检举揭发和告状信,就有了单霁翔雷霆震怒,严厉批示,连夜赶来调查,就有了省委书记半夜电话,让耿彦波凌晨四点就等在这里的文物事件。</p><p class="ql-block"> 下为名人冯骥才:</p> <p class="ql-block">  张平知道:耿彦波毫无私心,集思广益,认真调研,货真价实地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耿彦波十分幸运,云冈石窟也同样十分幸运的是,碰到了一个在工作上格外较真,对文物保护举措十分务实从善如流的单霁翔,居然连夜亲自赶到云冈石窟,非要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明明白白。而且对就对,错就是错,有了偏差,立刻予以纠正。如果换作另外一种性情的领导,作一个严厉的批示,也就完事了,至于工程对不对,有没有问题,那就再也不会过问了,这样一来,那耿彦波的这个黑锅可就不知道要背多久了,云冈石窟这个维护工程也不知要拖到哪年哪月了。</p><p class="ql-block"> 张平那天与大家一样,看到单霁翔、耿彦波两个从山头上走下来时,所有的人都有些发懵。他们俩一路比比划划,滔滔不绝,情绪热烈,言谈不休,都已经好几个小时了,依旧毫无倦意。那模样,就好像两个好朋友,很多年没见面了一样。张平感慨“直看得我两眼发愣,什么叫惺惺惜惺惺,眼前就是。我猜想当时他们之间肯定有过一番激烈的争执和交锋,当然也会有各执一词的诉说和辩解。但最终是怎么说服了对方,怎么感染了对方,那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根据张平的回忆,那天吃午饭时,单霁翔说:“我回去就写报告,如何保护文物,大同就是一个标杆,云冈石窟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耿彦波一副十分谦虚的样子,“局长指出了很多问题,做了很多指示,我们一定认真改正,认真完成。”</p><p class="ql-block"> 张平还记得,单霁翔到云冈石窟的那个秋天,与冯骥才(左)一起到云冈石窟的还有画家韩美林(右):</p> <p class="ql-block">  听说了单霁翔和耿彦波凌晨5时相约云岗,冯骥才和韩美林两人异口同声地说:“张平你一定要把这件事写出来,国家有这样的干部,才是老百姓的福气!”</p><p class="ql-block"> 次日冯骥才和韩美林也到了云冈石窟,在景点办事处,两位大家又写又画,劳累了几乎一上午。冯骥才一脸赤诚,画了好几张大画;韩美林挥笔如飞,写了差不多两百幅大字。两个人这么慷慨大方,就一个意思,你耿彦波当市长不易,为了修复文物古迹,处处求人,处处说好话,用我们这些字画,作为礼物送给他们,肯定让你求人办事能更容易一些。</p><p class="ql-block"> 张平副省长说,之后每当听到单霁翔、耿彦波的消息时,他总是止不住就想起了冯骥才那句话:“国家有这样的干部,才是老百姓的福气”。国家有这样的干部,更是中国文化的福气!</p> <p class="ql-block">  “云冈风波”之后的2010年5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来到大同市考察调研。</p><p class="ql-block"> 据大同当地媒体报道,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给单霁翔留下深刻印象,他指出,云冈周边拆除了大量的不协调建筑,改善了当地民众的居住条件,整个工程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对于进入景区的游人来讲,他们参观的环境、购物的环境、休息的环境以及获取多样化知识的环境都会有所改善提升。对整个城市经济来说也是不可低估的。他还就云冈石窟保护涉及到的窟檐研究、防止风化等部分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p><p class="ql-block"> 上述这件对历史负责又迭宕起伏的故事是“2024年4月23日上海澎湃新闻官方账号发文“山西原副省长披露云冈风波细节:单霁翔连夜赶来调查,耿彦波凌晨四点等候。”</p><p class="ql-block"> 而上海该文的内容又源自“2024年第4期《山西文学》刊发山西原副省长张平的一篇文章《沉默大佛与无言口碑》”。</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照片是2013年耿彦波离开大同时,坐进车里关上门,缓缓的驶出,他禁不住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他眼泪里有委屈,但更多的是欣慰!他想起了离开灵石县…,想起了离开榆次区…,想起了曾经离开过又要重返的太原市!</p><p class="ql-block"> 作为太原一市民,我从未与耿彦波有过“面对面”,这些年听到过不少对他的非议之词,但我的直觉是他做人绝不会没底线,做事绝不犯低级错误!</p><p class="ql-block"> 前述故事和网上文章让我对耿彦波主政大同期间的各种褒贬非议顿时释怀,并有了做美篇的冲动,以表达对他的景仰和赞赏!</p> <p class="ql-block">  1993年4月,耿彦波调任山西省灵石县委副书记,1995年3月任灵石县县长,他在县域内调研走访,超常的前瞻意识,看中了破败的明代古迹——王家大院,有了大胆思路:斥资五千万重新修葺!</p><p class="ql-block"> 那时全国旅游行业刚起步,灵石县经济落后观念更落后,县财政一年收入才1个亿,这里就要花去一半,这个决策绝对是一颗炸弹,方方面面强烈反对更加上责难,拆迁群众上访举报不断…!</p><p class="ql-block"> 但耿彦波从早到晚监工,一门心思修旧如旧,王家大院恢复昔日风采之时,也是他离开灵石之日,且被戴了一顶“耿疯子”大帽!</p> <p class="ql-block">  谁料想几年后王家大院成了热门旅游景区,为灵石县创造了就业机会,每年带来了千万的财政收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那些耿彦波离任之时曾经“送花圈”的“百姓”做梦都想不到,“耿疯子”的“荒唐决定”给他们带来了美好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2000年3月离开灵石县、调任榆次区委书记的耿彦波,仍然继续他在灵石的作风,持续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双脚一路泥土,迎面一路非议!若干年后“常家庄园”出圈了!“后沟”小山庄也火了!“榆次老城”成省内外游客必去打卡景区!他却早已离开若干年了…!</p> <p class="ql-block">  2013年“榆次老城”景区全省春节假期游客接待量排名前五;2015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11万人次,门票收入273万元;2021年全区旅游接待游客5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而这一切均仕他离开后!</p><p class="ql-block"> 2013年耿彦波从大同回太原任太原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4月升职为市长。他对新华社记者表示:3年内再造一个升级版的“晋源新城”,启动了“明太原县城”复兴工程,主持修建了总长49.28公里的太原中环路,主导改造了多个“城中村”,如今太原宽阔的街道、崭新的地标,又不失老太原的安祥和历史的厚重,这一切都饱浸着耿彦波市长5年如一日的奔波!</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耿彦波生于1958年11月,2019年退休后又成为山西省政府参事。不久网上和坊间便传开这样一首歌,真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p><p class="ql-block"> 口碑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世界共有的一种特殊文化!</p> <p class="ql-block">  耿彦波生在山西和顺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喜欢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崇尚传统国学,山西大学专攻中文系,2006年调任太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工作期间,于长江商学院取得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王维、白居易等山西名人都是他的偶像!</p><p class="ql-block"> 将来的灵石县志、榆次区志、大同和太原市志必丹书一笔——耿彦波:政声人去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