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遗世——记文景新的传奇人生

花开的声音

<p class="ql-block"> 风骨遗世</p><p class="ql-block"> ——记文景新的传奇人生</p><p class="ql-block"> 走进潭溪古村,推开“景新公祠”的厚重木门,仿佛穿越到了明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墙壁的斑驳,门窗的破败,木梁的腐朽,映射出岁月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那坑洼的黝黑地面,屋顶的残缺瓦片,以及供桌上散乱摆放的烛台,织就了一幅萧条、寂寥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而正对大门的神龛,却格外引人注目。朱红木板几乎覆盖了整面墙,散发庄重而神圣的气息。两根柱子巧妙地将神龛划分为三个区域,左右上方的方形木板,似乎在耐心等候传世牌匾的到来。神龛周边精美的木雕,别致的图案,见证着昔日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景仰前徽光潞国,新垂世业焕耆英。”这幅镌刻于神龛两侧的嵌名楹联,如一把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引领人们去探寻文景新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他一生的多数时光,都与这栋祖居有关。这里,是他生命的起点,亦是他精神归宿的港湾。幼年,他在此启蒙求学;青年,他在此结婚生子。如今,所有的怀念与敬仰,都沉淀在脚下这片深沉的土地上,在眼前这栋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明清建筑上。</p><p class="ql-block"> 那铺满青石板路的小径,是否还留有他童年的足迹?那并不显赫的门槛,是否还记得他少年时的朗朗书声?那些曾经陪伴他到深夜的星月,是否还在夜空中默默诉说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景新先生降临于潭溪时,正值大明万历年间。</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p><p class="ql-block"> 明末的天空,乌云密布,风雨欲来。重文抑武导致兵力衰弱、军备松弛;经济凋敝带来民怨沸腾、矛盾尖锐;思想禁锢引起道德沉沦、礼崩乐坏。</p><p class="ql-block"> 而多数士人纷纷投身于八股取士的洪流,以僵化的文字博取功名、跻身官场,将经典学问束之高阁,思想的火花在刻板的教条中渐渐熄灭。而景新的父亲知本先生,显然是当时的另类。他苦读诗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口才极佳,品评历代人物的功过,剖析历史大事的成败,如数家珍。他的文章,极具文采,但他从不追逐八股潮流,以至于到而立之年,科考仍未成功。他不以为意,悠然自得地踏上豫章的游学之旅。几年后归乡,他的视野、学问更进一步。</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远游的岁月里,幼小的景新在母亲的呵护下慢慢成长。然而,命运弄人,六岁那年,母亲因病离世,年仅三十九岁。父亲眼见幼子整日哀恸啼哭,觉得是自己对家庭的疏忽所致,心生愧疚。为了弥补这份亏欠,他决定悉心教导儿子,从《三字经》到《弟子规》,从《声律启蒙》到《百家姓》,都一一传授。景新天生聪颖,一学即会。那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就这样早早地播撒在了他的内心深处。</p><p class="ql-block"> 小景新七岁踏入学堂,沐浴着圣贤的思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一段美好的读书时光。在这里,他读周老易庄、孔孟程朱,他沉醉于春秋之谋略,经史之智慧,更倾心于司马迁之博学、文天祥之忠烈;他喜欢与先贤神交,与历史对话。他十三岁便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追求古风之韵,意境深远。他二十岁熟读经史子集,成为学问渊博的人。</p><p class="ql-block"> 受父亲的影响,景新对八股文的刻板与僵化尤为不喜。然而,在那个时代,八股取士被视为知识分子入仕的唯一途径。于是,在二十二岁考中秀才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他以八股取士博取功名,以经典学问涵养思想,不是埋头苦读备考,就是奔波往返于科考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怀揣着希望出发,却带着失望归来。</p><p class="ql-block"> 尽管屡遭挫折,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相反,古代经典文化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的品格,形成了“为生民立命,为天下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士人风骨。</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景新先生步入学堂之后,便致力追寻先贤脚步,性情宁静,远离尘嚣。但每逢重大利益与危机时刻,他必挺身而出,即使险象环生,也毫不畏惧。</p><p class="ql-block"> 在明末崇祯年间,朝政动荡,民生凋敝,战事连连,天下陷入混乱。一支起义军占领了临武县城,朝廷派遣韶州总兵宋纪率领大军前往镇压,军队驻扎在县城周围的村寨,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仍未能攻克县城。</p><p class="ql-block"> 就在此时,一批军饷从南方运来,却在同益童母郎桥遭遇土匪的埋伏而被劫走,官兵只抓到了两名盗贼。在审讯中,盗贼信口开河,诬陷文姓家族是他们的同谋。战事不利的宋纪官兵闻讯后大怒,决定发兵剿灭文姓一族。</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全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景新先生义愤填膺:“若不澄清真相,我们村庄将遭受灭顶之灾。”于是他带领族中叔侄文理顺等十余位族人,勇闯军营,陈述案情,据理力争。宋纪见他言辞激烈,十分不快,便索要巨额赔偿。此举不仅会令族人负债累累,更可能坐实抢劫军饷的罪名。景新深知其害,毅然拒绝。结果,恼羞成怒的宋纪将他关押,这一关,就是四十多天。</p><p class="ql-block"> 无辜的先生饱尝了四十多天的牢狱之苦,但他并未屈服。由于义军头目的背叛,案件终于出现了转机。县里王大人(司理)接手重审此案,景新在庭上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坚贞不屈,赢得了王大人的尊敬。他对宋纪说:“将军误会了,这样优秀的读书人,怎么可能是乱臣贼子?”而此时潭溪全族齐心协力,搜集证据,力证清白。经过深入调查,军饷在多处地方(如赌场等)出现,案犯也纷纷落网。真相大白,文氏家族的冤屈得以洗清。</p><p class="ql-block"> 据说此案震惊了朝堂,为了安抚潭溪,明皇御笔一挥,将临武人民河从雄鸡岭至牛屎墩沿岸的山河,全部赐予潭溪文姓家族管理。从此,潭溪所辖地域纵横达一二十里,文氏家族开枝散叶,建立了众多村寨,人称“潭溪四十八寮”,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为了纪念景新先生力挽狂澜、拯救家族的巨大贡献,家族后裔将他的祖居改建为家庙,命名为《景新公祠》,并刻神龛联:“景仰前徽光潞国;新垂世业焕耆英”,以传颂他的英名和果敢。</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与众多怀才不遇的失意士子相似,科举考试成了景新先生最大的遗憾。他历经七次秋闱的洗礼,每一次都怅然而归。</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转眼间,景新先生已五十六岁,儿孙绕膝,家庭幸福。然而,他心中对科举的那份执着却从未消减。顺治初年,他参加了岁贡考试,终于脱颖而出,获得了前往京城参加明经考试的资格。</p><p class="ql-block"> 那时,江山易主,清朝初建,社会不安,逃兵流窜,四处抢劫杀人,道路几乎无人行走。面对这样的局势,许多人对景新先生此次京城之行充满担忧。然而,他带着忠诚的仆人冬狗,坚定地踏上了赴京之路。</p><p class="ql-block"> 途中,他们屡遭逃兵的拦截,但景新先生凭借高尚的品德和出色的口才一次又一次感化这些迷失的士兵,使他们离去。就这样景新先生与冬狗相互扶持,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京城。</p><p class="ql-block"> 在京城的鸾仪卫张提挥家中,景新先生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张提挥见他举止优雅,谈吐不凡,深感敬佩,便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景新为师,向他学习道德文章。</p><p class="ql-block"> 在京城的五个月,景新先生如鱼得水,他以诗会友,以文结朋,同许多志同道合的学子成为挚友,甚至与耿司理等人成了莫逆之交。他们或诗文酬答,寄情于山水之间;或谈论时事,共同探讨治国之道。“文名高与衡峰峻,道气深回汉水沦”,景新先生的名声在京城中逐渐传开,成为了文人雅士争相结交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景新先生的才华声名终于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他被委以湖北荆州监利县司训之职,主管全县的教育事宜。到任之后,他全力推崇伦理道德教育,整治学风,身体力行,积极倡导廉政。在他的领导下,监利县的教育风貌焕然一新,“故振铎吾庠,人人有得师。”学子们纷纷以他为楷模,并写诗称赞:“湖阳教泽迈千古,后来继起谁为伍。”“于论钟鼓江之湄,风流文雅足为师。”</p><p class="ql-block"> 在政务处理上,景新先生也展现出非凡的才能。无论是城池的防御建设,还是库房的钥匙管理,或是繁忙的军需调配,只要当事者向他请教,凭借他的策略,问题总能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 监利县位于江边,居民长期遭受河水泛滥的困扰。尽管前任官员多次尝试修堤防洪,但都以失败告终。景新先生看到百姓因洪水而失去家园的惨状,心中不忍,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他感叹:“这不仅是官员的失职,也是学者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应为民解忧,确保一方平安。”</p><p class="ql-block"> 因此,当宁县令邀请景新先生主持修堤工程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先生夜以继日地工作,亲自勘察地形,既遵循传统做法,又适当创新,一切以水势为依据制定方案。他亲临施工现场督导,不惧辛劳,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堤坝终于建成,有效地控制了河水泛滥。当地百姓为此欢呼雀跃,无不称颂他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后来,宁县令因贪污腐败而锒铛入狱,上级便委派景新先生前去接管政务。他到任之后,关注民生,施政有方。他的能力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和上级的认可,从观察使卞公,到郡牧伯王公,都对他赞誉有加。他们联名撰写举荐信,选拔官员依循册序,任命他为长沙醴陵的地方官。</p><p class="ql-block"> 消息传来,他的学生、当地的士子们万般不舍,他们纷纷以诗赠别,表达对先生的敬仰和不舍。“先生以德业造兴,我人士形诸歌咏。”他们将这些诗篇集结成册,监利进士夏锡金为诗集作序,对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高先生之风,襄诗成册,揄扬其美。”</p><p class="ql-block"> 诗集中,诸如“讲艺横经方款款,滋兰采芷正离离”、“从兹秋色远洞庭,惜别临岐歌下里”和“君也快杨帆,洞庭波浪急。浩气欲凌空,声名自赫熠。”等诗句,不仅流露出诗人对先生离别时的哀愁与祝福,也是先生深受士林拥戴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当先生离开监利时,他的门生、同僚、文友以及百姓纷纷问讯前来,送出十里仍难舍难分,上演了一出“折柳赠别、长亭叙离”的感人场景,成为流传后世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景新先生就任醴陵之后,前往拜谒洪承畴阁部。阁部问先生政务,他如数家珍,应对自如。阁部听后,不禁赞叹:“你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出色的治国理政之才。”当时洪阁部坐镇长沙,正致力于恢复当地的秩序,统筹军政民事,见先生是可用之才,便慷慨赐予他牛羊百余头,让他督促民众开垦荒地。在景新先生的带领下,无数荒地变成了良田。接着,他又受命负责采集木材,督造船只,以供军事物资的运输。很快,船只也修建成功。</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正当景新先生有望再次晋升官职时,他的九十二岁高龄父亲却突然离世。景新先生悲痛欲绝,辞官归乡,在父亲墓旁亲手搭建了一间简陋的小屋,以此寄托他对父亲的哀思。他时常坐在小屋中,回忆起童年时父亲耐心细致的教诲,那些温暖的午后,那些夏夜的凉爽,父亲手把手教他写字、讲解经典,诠释仁义礼智信的真谛,声音温和而坚定。他曾信奉“父母在,不远游”,然而成年后的自己却常年在外奔波,陪伴父亲的时间少之又少,尤其是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光,都未能床前尽孝,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永远的遗憾。他日夜哀泣,悲痛之情难以言表。过度的悲伤使他的身体日渐消瘦,但他仍坚持守孝整整三年。</p><p class="ql-block"> 此时先生年逾花甲,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以年事已高为由婉言谢绝。他给自己取号为“纯斋”,寓意心灵纯净、生活朴素。他远离朝堂,淡泊名利,选择隐居于山水之间,每日与自然为邻,与诗书为伴。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书房窗下,手握一卷古籍,静心研读,或是提笔挥毫,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与心得。 当儿孙围绕膝下时,他便像父亲当年教育自己一样,向他们讲述伏波将军的英勇事迹、诸葛武侯的卓绝智慧,以及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先生的鬓发已斑白,但他那份对世事的洞悉与对名利的淡然,让他在乡邻间赢得了极高的威望。虽然他不喜欢社交,但李邑、侯振麟、郑琦等官员都尊他为师,县里若有重大事务前来请教时,他不以长者自居,而是以一颗平等、谦逊的心,解惑答疑,耐心指导,出谋划策。</p><p class="ql-block"> 及至晚年,先生的身影愈发显得清瘦,他多数时光端坐家中,凝神静气,思考人生,安静得如一尊雕塑。也许,这是一种刻骨的孤独,更是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寂寞吧。</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十六年十一月,一个寒气逼人的日子,这个字箴铭的老人,终于停止了思索,他的眼睛,永远闭上了。</p><p class="ql-block"> 子曰:智者无惑,仁者无忧,勇者无惧。而智、仁、勇,均深植于景新先生的品格里。他的一生,以“去欲存诚”为信条,立德立行,推崇正统的学问。在家中,他自律谨慎;从政时,他清正勤勉。他的一生,犹如一幅展开的画卷,经历风雨沧桑,最终归于宁静。</p><p class="ql-block"> 在潭溪乃至更远的地方,文景新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代称,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段关于勇气、智慧与担当的历史。他的风骨,犹如那神龛上的楹联,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一种永恒的信念与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