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天下悠(三)

星星

<p class="ql-block">昵称:星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450571</p> <p class="ql-block">在庐山的日子里,映入眼帘最多的广告词就是“庐山天下悠”、“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我很喜欢“庐山天下悠”,悠长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悠远的山川、悠扬的遗韵、悠然的从容……。一个“悠”字,道出了庐山的独特风情。后一句我暂时把它改了下,送给我们康养团没能去“三叠泉”的家人们,“不到三叠泉,也是庐山客”。因为我们这次庐山行康养团情况比较特殊,其中有一部分是台胞,年龄最大的已经86岁,最小的5岁,他们主要是来避暑康养的。所以今天在山上是最后一天,我们兵分二路,一路直接坐缆车下山,一路走三叠泉,中午在酒店会合。下午拜访白鹿洞书院,整个行程就算结束。</p> 庐山第一奇观……三叠泉 <p class="ql-block">和萱萱姐合影一张,定格难忘镜头。</p> <p class="ql-block">为了不走回头路,荣导考虑很周到,把三叠泉瀑布做为游览庐山的最后一站,从山上牯岭入口进入三叠泉景区,一路下坡比上坡要容易,再从庐山东门出景区。</p> <p class="ql-block">三叠泉又名三级泉、水帘泉,位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江西庐山东南九叠谷,古人称“匡庐瀑布,首推三叠”,誉为“庐山第一奇观”。如今,三叠泉是庐山的标志性景点,“不到三叠泉,不是庐山客”这句广告词已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三叠泉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合,分级形成三叠,总落差155米。</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历史上三叠泉曾长期未被发现,隐居在瀑布上源屏风叠的李白和瀑布下游白鹿洞讲学的朱熹都不知咫尺之地有此胜境。直到南宋绍熙辛亥年(公元1191年),三叠泉才被樵夫偶然发现,之后才渐渐蠃得庐山第一景观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三叠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发以来,已经成为了庐山必游的景点之一。三叠泉是在宋绍熙二年(1191年)才被樵夫发现,因此李白应该并未到访过此处。</p> <p class="ql-block">穿行进茂密的森林,微风吹过,顿觉凉爽了许多,我们享受林中穿行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山涧的溪水从谷中流下来,形成小的瀑布,潺潺流水低吟浅唱,追逐嬉闹,注入这一池碧水中。</p> <p class="ql-block">三叠泉景区人文荟萃,风光无限,一步一景,举目成趣。由三叠泉、东山门、九叠屏、铁壁精舍、铁壁峰、玉川门、天门潭、骆驼峰、飞来石、含珠石以及历代摩崖石刻等景点组成。</p> <p class="ql-block">明代江阴籍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攀援到对面的悬崖上遥望了一次。“欲往从之人惮远,险溪绝壑穷攀缘”这句诗就是对那时登游三叠泉路途艰险的真实写照。而今借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劈山开路,修路搭桥,昔日的“险溪绝壑”变成了今天的“旅游热线”,巨大的社会变迁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着盘山梯道下行,密林遮蔽,含有大量负氧离子的空气十分清新,感到非常的舒心惬意。</p> <p class="ql-block">又走下一段陡坡,透过树缝的间隙,眼前忽地一亮——雄奇的三叠泉就在眼前!只见那瀑布像一条白色丝绸从上面直泻而下,飘如雪、断如雾、缀如流、挂如帘。</p> <p class="ql-block">来至观瀑台,但见瀑如喷晶抛珠,水洒溅玉,连垂素练,落入深谷。观三叠泉,游客们自然想起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其实李白写的瀑布不是三叠泉,而是庐山山南的秀峰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他登香炉峰看到对面瀑布的情景。秀峰瀑布垂直而下,气势雄伟,故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句。其实秀峰瀑布与三叠泉瀑布相比要逊色多了,如果当时李白看到三叠泉,不知他又会用怎样的精美千古绝句赞美她呢?</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瀑布,继续一路下行,来到了藏壑亭。游人可以在此休息拍照。亭下有一飞来石,两块巨石相叠,小的突兀其上,看上去象一只硕大的苍鹰,又蹊跷地处于幽谷之中。看指示牌是这样介绍的,可我怎么看也不象,也可能是观赏角度的不同。据考证,这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杰作,为冰川漂砾,独特的冰碛地貌——冰桌。</p> <p class="ql-block">庐山轿夫,三叠泉又一奇观,坐轿有明码标价,10元/斤,所谓轿就是一藤椅,二人抬。一个愿坐一个愿抬,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各取所需,这就是市场经济吧。</p> 远眺朦朦胧胧的鄱阳湖 <p class="ql-block">明南康知府王养正题有《铁壁精舍》诗、释晦山题有《铁壁歌》等。“行者当茅屋,长伴此峰居”。更让人称奇的是有一道石垒残门遗址,门外瀑声如雷,而刚迈进门坎,顿时万籁俱寂,静若禅境,令人大惑不解。</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路观景来到了著名的“铁壁精舍”,左侧是堆砌的石壁,右侧是直上直下的巨石,中间是陡峭的石阶路。据《庐山志》记载:铁壁精舍为南宋隐士黄石公避居之所,因面临铁壁峰而得此名,距今有700余年。相传黄石公终年在此采药练丹,为当地百姓看病,后几经兴废,现仅存遗址。</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庐山上是看不出五老峰的老翁盘座的,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在山麓的一些特殊角度,才能看到五老峰全貌。</p> <p class="ql-block">庐山三叠泉的游览是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2600级台阶也是一次自我挑战,不仅可以领略到瀑布的壮观,还能体验到山林的宁静与清新。累并快乐着。</p> <p class="ql-block">“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是苏轼人生中最后一首诗,充满禅意。人刚来到世上,纯洁无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长大后,深陷困惑,发现世界如此复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经历了一生,才返璞归真,恍然发现一切不过是虚幻,再以最原始的赤子之心去看待山水,心中已无杂念,山水则回归了最真实的面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p> <p class="ql-block">(本人拍摄技术有限,没能拍出三叠泉的气势,仅做记录,敬请读者谅解!)</p> 拜访白鹿洞书院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并以其悠久的历史、幽静的环境、宽敞的殿堂、严谨的教规享誉天下,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p> <p class="ql-block">怀着对白鹿洞书院的崇敬之情,八月二日下午我们走进白鹿洞书院,清雅淡泊之气迎面扑来。书院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的“白鹿洞书院”匾额为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手书。</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门,参天古木掩映着一座庭院式徽派古建筑,白墙黛瓦,坐北朝南,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院门,分别是先贤书院、棂星门院、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几进几出的院落各有门楼,又彼此联通 ,整个建筑群古香古韵,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书院四面环山,林木繁茂,门前贯道溪流水潺潺,环境清幽,“有泉石之胜,无市井之喧”,殿堂古朴,翰墨留香,真是读书的好地方啊!</p> <p class="ql-block">网图</p> <p class="ql-block">走进书院第一个院落先贤书院,这里有碑廊、丹桂亭、朱子祠、报功祠。</p> <p class="ql-block">西碑廊内共陈列明清碑刻51通,其中包括王守仁的《修道说》、李梦阳的《白鹿洞书院宗儒祠记》、紫霞真人的《游白鹿洞歌》等一批重点碑刻。</p> <p class="ql-block">迎面是丹桂亭,丹桂亭中有“紫阳手植丹桂”青石碑,为纪念朱熹亲手种植桂花树而建。千年桂花树如今仍然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朱子祠建于清代,祠中立朱熹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p><p class="ql-block">朱熹,别号紫阳,宋朝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走进书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书香气息。讲堂之上,悬挂着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p><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教规》成为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教规,其办学模式为后世效仿,享誉海外。</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院是书院的第二个院落,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礼圣殿。棂星门始建于明代,为六柱五门的石坊,是书院古老的建筑。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星”,寓意此处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正学之门”前面有一个水池,名为泮池,自古就有在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走过状元桥,通过泮池,“入泮礼”是古代学生的入学仪式,有金榜题名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的地方,正中有孔子行教立像,上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为第三个院落。檐下“白鹿洞书院”五个遒劲大字是赵朴初题写。有御书阁、明伦堂、鹿洞、思贤台。门内是一个小院,东西各有一排厢房,廊柱上有楹联。西廊柱上书:“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廊柱上书:“傍百年树,读万卷书。”楹联内涵深刻,与雅致环境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是书院授课的地方 ,朱熹为明伦堂撰写的楹联:“鹿逐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智仁独得之天。”</p><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了学子们端坐听讲的身影,仿佛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他们在这里扬帆起航,为国为民追求知识与真理,这里是中国文化教育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书院曲径通幽,宁静优雅,似乎是世外的一片净土,让人沉醉其中,忘却尘世纷扰。</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后面,就是白鹿洞。书院最初没有洞,明代祭山开洞,置石鹿于洞中,并作《石鹿记》。石鹿两耳竖直,神态机敏,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朱熹为白鹿洞书院藏书楼撰写的楹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p><p class="ql-block">我十分喜欢这副楹联,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字,导出了山水与文化的不解之缘。这副楹联悬挂在藏书楼,既符合藏书楼珍藏图书的实用功能,又与书院附近秀丽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实乃佳作。</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但真正让这儿名声大振的是南宋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p> <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为第四个院落,为纪念朱熹而建。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紫阳书院,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题写“紫阳书院”匾额,并为崇德祠撰写楹联:“祠尊紫阳,院纪白鹿;道致广大,学尽精微。”极高地赞美了朱熹深刻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及对书院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延宾馆是最后一个院落,建于明代,接待四方来客, 春风楼为历代洞主下榻之处。</p> <p class="ql-block">独对亭,在书院南面,为六角亭,宝珠顶。原为北宋年间丞相李万卷校书处,故又名勘书台。明弘治十四年江西提学副使邵宝为了纪念朱熹,赞颂朱嘉理学研究的功绩,命其为独对亭,意为朱熹的理学思想可与五老峰相对。</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前面有一条清澈小溪,名为“贯道溪”,取自孟子“吾道一以贯之”。溪水中石头上摩崖石刻众多,其中有朱熹题写“白鹿洞”、“枕流”等等。这些石刻,经历千年风雨与战火的洗礼,流传至今,默默地见证了书院的沧桑岁月。</p> <p class="ql-block">沉浸在书院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古代文人学子们的热情和追求,它不仅是一座书院,更是历史和智慧的结晶,是教育史上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教育和文化的窗口。让我们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让白鹿洞书院的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往今来,慕名而至庐山的文人墨客多如过江之鲫,名人名山,相得益彰,让庐山更加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光临欣赏</p><p class="ql-block"> 2024/08/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