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王玉光

<p class="ql-block">  人们天生就崇尚自由,喜欢漫游在个人的世界里,羡慕无拘无束。但是,崇尚和羡慕是一回事,实际又是一回事。事实上,纯粹的自由和无拘无束是没有的,最多也不过是相对的追求,有限度的转寰。</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天下公理,皆为共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是吗?在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里,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理法和规矩,道德和礼教,像一道道绳索,必然而又必须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让你合规合法合情合理,不僭越,不逾矩,宥方圆;让你心存敬畏,行有所止。</p><p class="ql-block"> “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有敬畏之心方可自律。清代名家曾国潘在《诫子书》中写道:“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p><p class="ql-block"> 故事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上朝时,问众大臣道:天下之幸何为最甚?有人说:金榜题名者;有人说:功成名就者;还有人说:富甲天下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表达。突然,一个老臣子说道:畏法度者尤为最幸。朱元璋龙心大悦,倍加赞赏。</p> <p class="ql-block">  谈古譬今,皆有收益。我们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一方面国家改天换地,人民生活日近小康;一方面由于在摸索中进行改革,大规模地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干部队伍中出现了腐化堕落,贪贿枉法的倾向。以至于在近年来开展的反腐风暴中,许多人作茧自缚,纷纷落马,“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卿卿性命。”</p><p class="ql-block"> 道家鼻祖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他说得是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福往往会引来祸患,而如果因势利导,掌握得当,还可以因祸得福。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一颗敬畏之心,上有戒惧的明镜高悬,下有羁绊的鸿沟界线。</p><p class="ql-block"> 铁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特别是有地位、有权力的人,绝不能头脑发热,不知天高地厚,寡廉鲜恥,为所欲为。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处事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方以立正身、知荣辱,有进退。</p><p class="ql-block"> 宋代理学大儒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古杂文集《围炉夜话》中说:“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敬畏,敬为尊敬,畏为畏惧,合在一起是因尊敬而畏惧。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走得远,走得稳。</p> <p class="ql-block">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是对待和处理人生的态度,是一种安身立命的世界观,具有广泛的实用性,适合于一切人,布衣百姓亦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因信口开河,伤害了别人的感情;有的人因蝇头小利而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不值得的与他人产生了怨恨;有的人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甚至谎话连篇,触犯了诚信的底线;有的人自为清高,傲慢无礼,趾高气扬。凡此种种,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不能行有所止,甚至还强词夺理地固守己见。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轻薄了自己,亵渎了规则,不知道敬畏二字的分量,不知道对敬畏的态度不同而产生的天差地别。</p><p class="ql-block"> “自重者人重之” 真正的明白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适可而止。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律、敬畏道德、敬畏他人、敬畏一切应该敬畏的东西,然后,他才能顺其自然地得到回报,实现安逸无虞,受人尊敬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p><p class="ql-block"> 深刻理解“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的意义,就是说,对规则和法度有敬畏,方可以顺势而行,趋吉避凶;对工作和职责有敬畏,不忘当初,珍惜不易,亦能因循守成,渐修正果;对人有敬畏,方可法地之厚德,以载万物,成仁柔宽博之心;对生命有敬畏,才会珍惜生命,活在当下,开心过好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社会是有规律的,人们总结了许多顺天应人的道理,“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恐怕应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让我们悉心体会,感同身受地去切磋琢磨吧!</p><p class="ql-block"> 老老实实做人,小心翼翼做事,但能如此,就会少一些忧郁,多一些舒心;少一些麻烦,多一些安逸;少一些失望,多一些信心。年轻人能得到发展,老年人能安度晚年,何乐而不为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