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日子║到伦敦,去看伍尔夫

丹苗

周末,天色阴郁。抄下了网上关于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故居蓝色铭牌的地址:菲茨罗伊广场29号,菲茨罗维亚,伦敦,W1T 5LP,凭着五年前到访过的模糊记忆,小妮老师从西南方向坐火车转乘地铁出发了。不为什么,只为再次看看偶像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是一个怎样的“小迷弟”——虔诚而又卑微。<br><br>相信生活自有它的节奏。你认识谁,结识谁,喜欢谁,然后又走散了谁,拜拜了谁,冥冥中都是有安排的。不必慌张,无须惆怅。年少时不识伍尔夫,更谈不上读她的书。<br><br>从前,看小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没有心情,以致老了老了才勉强是个学前班的水平。如今,拣起了别人年轻时看过的书,认识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女作家,猛然生出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不过她近一百年前的名言:“一个女人如果想要写小说,她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早已浸入骨子里。 疫情间,买入几本伍尔夫的书。花了一个月时间,在一个失眠之夜看完了《海浪》。这是伍尔夫创作上的鼎峰之作,后劲十足,有好些天,一直都在回味。不是因为它的故事,而是书中营造并散发出来的情感——情绪加上情怀,浓郁的,炽热的。<br><br>完全没有想到一个女性作家,竟然有如此饱满的激情,它每个章节的引子都是一篇精致又热烈的散文,以太阳和海浪的涨落与变迁对应生命的兴衰沉浮,优美圆润而又富有哲理。<br><br>很佩服伍尔夫以诗歌一样的文字写小说,以散文一样的视角写故事。作者通过激情的挥洒和极具技巧的铺排,试图揭示“人性所有的不幸和痛苦,终归都源自人性共同的弱点——内在的欲求得不到满足,人与人终归亦无太大的差别。”<br><br>坦白地说,先前很少阅读《海浪》一类的小说。它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不拘泥细节,不被线性逻辑所困,在人物设计和情节推进过程,作者更多的是追求人物内心深处非常个性化的感受。小说完美又流畅地通过意识流和想象力的表现手法,彻底打破了我们传统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也挑战了我们传统的阅读习惯。 读着伍尔夫的书的同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电影《时时刻刻》的画面——由妮可·基德曼饰演伍尔夫,一个总是抽着烟,郁郁寡欢的女作家。此时,她的精神状态已欠佳,便住到距离伦敦半小时火车车程的郊区里士满,写着她最后的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这位神经质的女作家时时刻刻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的边缘,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她甚至渴求着死亡……<br><br>年轻时,看过《时时刻刻》。当时只觉得片子沉闷,满眼都是女作家抑郁的神情,不明白她为何活得这么压抑。年初,在飞往西西里岛的长途航班上,重新打开此片。<br><br>20多年过去,走过了一些路看过了一些人,才懂得伍尔夫当时走向河中央的无力感以及向死的决断……想起木心老先生的感叹:“我三四十岁,五十岁,都读过伍尔夫;六十多岁时,看懂了。”——还好,在六十多岁时到底也看懂了伍尔夫。 是日,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菲茨罗维亚,一眼就看见高高伫立的电信塔。这个曾负责全英电信通讯的建筑,当年是伦敦最高建筑之一。<br><br>菲茨罗维亚一直是伦敦的黄金地段和富人区,它坐落在摄政公园一侧,紧靠摄政大街和牛津街,距离大英博物馆不远。尤为重要的是,它是那种藏在繁华中心而又静谧独处的社区。 这里竟然有三处蓝色铭牌故居。一位是第3届萨利斯伯里号战舰总理1830-1903,一位是化学教授A.VV.霍夫曼1818-1892,一位就是小说家和评论家维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1907-1911住在这里)。<br><br>就在不起眼的街口拐弯处,也竖立一尊将军塑像,说明标注此人曾在这里居住过。伦敦文化历史深厚,名人众多,像菲茨罗伊广场一类的地方不少,表面看上去都是普普通通,里子却是低调内敛的高贵。 菲茨罗伊广场不大,三层高的老式民居敦实牢固,呈圆形排列。那些曾经居住过名人的房子,现今也住着正常人家,只是在房子的外墙多了一块蓝色铭牌,显示出它过往的住客不同寻常。<br><br>英国人喜欢摆弄花草,每户人家的白色外墙都有绿萝垂落,各家窗口也摆上应时鲜花。广场中心有一个普通的小公园——草地,小花,长凳子和凋谢的玫瑰花。院子里有三几棵大树,看上去有点年头,仍然伟岸挺拔,树冠浓密。<br><br>我们闲坐在广场的长椅子上,刚好一户人家打开了门,两位白发妇人穿着优雅,笑吟吟地拥抱吻别,一辆白色小车正在门口候着。在想,什么样的人可以住上如此美好的花园呢。 此时,已到正午,迟到的阳光冲破了云层,洒落在百年花园的老街上。我们告别了菲茨罗伊广场,怀揣着粉丝般的满足和愉悦,朝着摄政大街走去。<br><br>最后,有必要科普一下蓝色铭牌制度。这是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于1866年首创的制度,是对世界上最古老的名人故居保护项目。有资格获得它的名人,必须已经过世20年或者刚过百年诞辰,不能是虚构的人物;被其专业领域的大多数成员认为是杰出的,为人类利益或幸福做出过卓越贡献;曾在伦敦或者大伦敦地区居住过或工作过;如果是外国人,必须享有国际声誉且在他自己的国家独树一帜。自1986年以后,蓝色铭牌开始由英国文化遗产协会负责甄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