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周宗濂与维西大词戏的民间传说故事

Zts(香草庭院)

<p class="ql-block">维西大词戏,是全国300多个戏曲种类中,仅在维西县保和镇独存的一个地方剧种,他是中原汉文化传入边地后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剧种,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块活化石。至今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大词戏是在清光绪时期由江西、湖广及江浙一带到维西的守城官兵传入。大词戏脱胎于江西一带的一种或几种戏曲,是当时流行于云南等省的弋阳诸腔,这一外来剧种在维西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滇戏、洞经古乐以及维西各民族音乐、舞蹈元素,成为集中原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于一身的独特剧种,使之更富于地方色彩,从而冠之于大词戏这一名称。</p><p class="ql-block">当时演出大词戏,演职人员以绿营兵为主体,后来,业余班社的规模日益扩大,才逐步移向社会,且只在维西县城所在地保和镇流传。历史上大词戏的演出都以庙会酬神的方式进行,在大词戏鼎盛时期,每年三、七两月的庙会成了全县的盛大节日,会期一般三至七天。县城男女老幼倾城出动,县内四乡八寨远至百多里外的各族群众,穿戴节日盛装前来赶会;邻县丽江的鲁甸、打米杵、阿史主及兰坪县一带的纳西族、普米族、白族、傈僳族等各族群众,也来赶会、看戏。当时的大词戏家喻户晓,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大词戏唱腔一般不托管弦,一人所唱,众人帮腔,以锣鼓帮衬节制,唱腔词格,除少数曲牌为对偶句式外,其余多为长短句式,脸谱多与滇剧、京剧相似,演出服饰通用于一般的戏曲服饰。</p><p class="ql-block">主要打击乐器有:提板、羯鼓(又称“小鼓”或“统子”)、堂鼓、大钹、小钗、大锣、小锣等。</p><p class="ql-block">大词戏历史上角色行当大致有:生、旦、净、丑、外之分,后来由于受滇剧等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通常划分为生、旦、净、丑、杂五大行当。</p><p class="ql-block">大词戏的剧目主要有:《精忠岳传》、《目连寻母》、《重耳走国》、《平天下》、《刘全进瓜》、《唐僧取经》等六本,除以上大本戏外,还有折子戏《岳母刺字》、《东窗围炉》、《会审烙脊》、《疯僧扫秦》、《牛皋扯旨》、《金氏骂牛》、《观音点化》等,其内涵都是以表现忠、孝、节、义为内容,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p><p class="ql-block">大词戏作为维西县的文化瑰宝,于2013年11月被云南省政府公布命名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祖父周宗濂1931年6月任讨逆军第十路军官教导团中将副团长玉照(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二十二期副校长)。</p> <p class="ql-block">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将帅墙周宗濂将军将星牌。</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1939年航拍昆明市小东门圆通街马家巷11号维西周寓,祖父的周寓始建于1920年初,典型的昆明一颗印“四合五天井跑马串角楼”两层楼民居,正房厅房各五间,两边耳房各三间,有前后花园,二祖父周宗瀛1921年就读云南讲武堂第十五期步兵科时家庭住址就是在此。该房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拆除。)</p><p class="ql-block">(四合五天井和跑马串角楼是云南民居中两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四合五天井‌:这种建筑形式以四幢楼房为主组合而成,形成封闭的四合院,同时在下房两侧增加两个漏角小天井,加上中间的大天井,共有五个天井。这种布局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使得每个区域功能明确,是民国时期昆明地区民居中常见的院落形式。</p><p class="ql-block">‌跑马串角楼‌:则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将每一坊的二层走廊串通起来,形成一条贯穿整个院落的空间流线。这种设计使得整个院落更加通透,行走其间仿佛可以骑马穿梭,因此得名“跑马串角楼”。)</p> <p class="ql-block">“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民间传说故事《维西人的身份证》: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一地的汉族的大词戏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较为重要的地方戏种。大词戏曾一度成为维西人的“身份证”。民国期间,维西人士周宗濂:1882年-1954年,投笔从戎,参加过护国、靖国两次战争,授勋陆军中将,退伍定居昆明后,怀乡情浓,对上昆拜访的乡亲,多有资助,一些歹人乘机诈骗,故周宗濂以是否能唱大词戏,来辨别是否真正的维西同乡。——香格里拉网站</p> <p class="ql-block">祖父周宗濂的任职经历涵盖了多个重要职务,‌体现了他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活跃参与。‌以下是他的主要任职经历概述:‌</p><p class="ql-block">1、教育背景与早期职务:‌周宗濂自幼勤奋好学,‌20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廪生(‌秀才中的一等)‌。‌尽管因社会现状和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他未能继续在官场发展,‌但他并未放弃学习和追求,‌后来成为一位私塾先生,‌并向更多的人传授知识。‌</p><p class="ql-block"> 2、军事生涯:‌1909年,‌周宗濂投笔从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一队学习,‌因成绩优异,一年后挑选入丙班特别班炮科,并在1911年毕业后加入滇军,‌参与了重九起义、‌护国战争、‌靖国之役等重大战事。‌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认可,‌历任护国军第一军第一梯团炮兵营长、‌上校参谋、‌滇一军步兵第10团团长、‌靖国军第七旅旅长、‌靖国军第三混成团团长、‌云南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兼滇西北边防司令等职务。‌</p><p class="ql-block"> 3、高级职务:‌1920年初,‌周宗濂被授予陆军中将衔,‌并担任云南陆军第一卫戍区总司令官,‌驻防云南大理。‌此后,‌他还曾任滇军总司令部第七混成旅旅长,‌以及第10路军军官教导团中将副团长等职务。‌</p><p class="ql-block">4、 政治与军事咨询:‌在抗日战争时期,‌周宗濂担任云南省政府高级参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昆明行营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为国家的抗战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5、晚年:‌1947年3月5日退役后,‌周宗濂于1949年7月任省政府顾问,‌同年12月随部起义。‌解放后,‌他被列为统战对象,‌参加云南省协商委员会学习委员会学习,‌直至1954年3月23日因病在昆明逝世。‌</p><p class="ql-block">祖父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他不仅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有着显著的贡献,‌还在文化和教育方面有所建树,‌撰写了《‌云南护国外史》‌、‌《‌靖国军作战》‌等军事史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周宗濂与大词戏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周宗濂的背景</p><p class="ql-block">‌身份与经历‌:周宗濂(1882-1954),字印川,云南维西县保和镇北门街人,是滇军早期的高级将领,陆军中将。他的一生经历了科举考试、投身教育、投笔从戎等多个阶段,最终成为了一名智勇双全的指挥官。</p><p class="ql-block">‌文化与影响‌:周宗濂不仅是一位军事将领,还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他的一生对维西地区乃至云南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二、周宗濂与大词戏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文化认同与传承‌:</p><p class="ql-block">作为维西地区的杰出人物,周宗濂对大词戏这一地方剧种有着深厚的文化认同。他可能通过观赏、支持大词戏的表演,间接地促进了这一剧种的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个人行为与大词戏的联系‌:</p><p class="ql-block">有一个传说提到,周宗濂在昆明做官时,为了防止他人冒充维西人找他,他要求来人唱两句大词戏以验证身份。这一行为虽然不能直接证明周宗濂对大词戏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至少表明了他对大词戏的熟悉和认可。</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与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周宗濂所处的时代正是大词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维西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其文化交融的背景为大词戏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周宗濂作为这一地区的杰出代表,其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都与大词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周宗濂与大词戏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化认同、个人行为以及历史背景与文化交融等方面。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周宗濂直接推动了大词戏的发展,但他作为维西地区的文化名人,其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无疑为大词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大词戏对周宗濂人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身份识别与地域归属感、文化熏陶与传承以及精神寄托与情感共鸣等方面。这些影响不仅塑造了周宗濂的个人品格和价值观,也为他后来的革命斗争和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总之,周宗濂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知识分子和滇军将领,他的存在和成就无疑为维西地区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当地人民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也为大词戏等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我们可以说周宗濂与大词戏之间存在着一种间接而深远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祖父周宗濂解放后参加云南省协商委员会学习委员会学习的学习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首先,这份学习证是周宗濂参与政治学习和民主协商的直接证据,体现了他在解放后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建设的态度和行动。这不仅是个人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其次,周宗濂作为维西大词戏的传承者和推广者,他的学习经历和参与政治协商的经历,对于了解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维西大词戏作为地方剧种,融合了中原汉文化和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周宗濂的学习经历和参与政治协商的经历,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文化形式的社会影响力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此外,周宗濂的学习经历也反映了当时云南省政协组织的学习活动情况。云南省政协组织的学习活动旨在提升委员们的理论政策水平,广泛凝聚智慧建设新中国。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委员们更好地履行职责,也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附:周宗濂(又作钟廉)为宜良“郑母李太夫人墓标”刻石题词:树德树仁,庆集螽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刻立。(图为宜良黄武拓片)</p><p class="ql-block">"树德树仁,‌庆集螽斯"这句话融合了传统美德与吉祥寓意。‌"树德树仁"意指培养道德,‌施行仁爱,‌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庆集螽斯"则出自《‌诗经·周南·螽斯》‌,‌螽斯即蝗虫,‌古人以其繁殖力强比喻子孙众多,‌因此"庆集螽斯"寓意着吉祥、‌多子多福、‌家族兴旺。‌整句话表达了通过培养美德与仁爱,‌祈求家族繁荣、‌吉祥如意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对祖父周宗濂早期从事私塾教育对他人生影响的几点认识》</p><p class="ql-block">1.‌奠定知识基础‌:‌私塾教育为周宗濂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学习机会,‌使他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和积累了良好的学术素养。‌这些知识不仅为他日后的科举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后来投笔从戎、‌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p><p class="ql-block">2.‌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科举考试中因腐败而落榜的经历,‌让周宗濂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不公。‌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选择在家乡半耕半读,‌当起了私塾先生。‌这一过程中,‌他不仅传授了知识,‌也培养了自己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他后来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的重要支撑。‌</p><p class="ql-block">3.‌激发教育热情‌:‌私塾教育的经历让周宗濂对教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热情。‌在科举落榜后,‌他选择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教育者奠定了基础。‌即使在他投笔从戎后,‌他依然没有忘记教育的重要性,‌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使命。‌</p><p class="ql-block">4.‌塑造人格品质‌:‌私塾教育注重德育训导,‌强调立德树人。‌在私塾里,‌周宗濂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了正直、‌真诚、‌善良的人格品质。‌这些品质在他日后的军旅生涯和人生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他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赢得人们的尊敬和敬仰。‌</p><p class="ql-block">5.‌开启多元化发展道路‌:‌私塾教育为周宗濂提供了多元化发展的可能。‌在私塾里,‌他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还接触到了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为他后来从私塾先生转变为军人、‌再到教育家等多元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p><p class="ql-block">总之,‌祖父周宗濂的私塾教育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他奠定了知识基础、‌培养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发了教育热情、‌塑造了人格品质,‌还为他开启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