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师的范画。</p> <p class="ql-block">画论:</p><p class="ql-block">1.——齐白石 水墨胜处色无功。 【画家,跨越清朝和民国两个时期】</p><p class="ql-block">2.——石涛 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 【明末清初画家】</p><p class="ql-block">3.——张彦远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唐朝大臣,画家,绘画理论家】</p><p class="ql-block">4.——齐白石 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p><p class="ql-block">5. ——齐白石 作画贵写其生,能得形神俱似即为好矣。</p><p class="ql-block">6. ——刘熙载 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清代文学家】</p><p class="ql-block">7.——王羲之 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东晋书法家】</p><p class="ql-block">8..——颜真卿 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唐朝名臣,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吾师言学习:循序渐进,不要着急,我们先从简单的需求“小作品”入手,后面再练大的作品。大家能举一反三把所学知识用到其它画里去更好。</p> <p class="ql-block">吾师言知识:手里没有(一)把米,连鸡都哄不来;手里没有个三拳两脚两把刷子,我相信你连走出去都不敢,因为怕被人揍。</p> <p class="ql-block">吾师言记忆力强化:当年老师考中国美术学院第一年文化课考第六,第二年文化课考第一。老师的的背诵诀窍,睡前背一遍,记不住起来读了再背。早上醒来在床上背一遍,记不住再读,读了再背。就这么反复强化。</p> <p class="ql-block">吾师言:中国画,讲究有墨(肉)有笔(骨)。荆浩曾经评论吴道子的画是“有笔无墨”,而项容的画则是有墨无笔。我要取二者之长,博采众长,有墨有骨,集大成者,他们的优点我都有,他们的缺点我全无。</p><p class="ql-block">吾师言:吴道子的画是白描线条,偏瘦,哪里来墨(肉)呢!而项容的画偏胖,无笔。</p> <p class="ql-block">吾师言:古人讲,得笔法易,得墨发不易。我们下一堂课,老师要讲得墨法易,得水法不易。</p> <p class="ql-block">吾师言:关于磨墨。心不正就心不定,心不定就心不静。二者合一,心要干净,状态要安静。</p> <p class="ql-block">刘国松,1932年生于安徽蚌埠,祖籍山东青州,1949年定居台湾。1956年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创立五月画会,推动现代艺术运动,随后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提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与“革中峰的命”的鲜明主张。一生创造了五个时期独特的个人风格。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两岸多所重点大学及美术学院的荣誉教授,现任台湾师范大学的讲座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院长。获得多项荣誉,被誉为现代水墨之父。</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4日,刘国松以2019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2,555万元人民币名列《2020胡润中国艺术榜》第28位。</p> <p class="ql-block">东山魁夷(1908~1999)(ひがしやま かいい Kaii Higashiyama) 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1908年7月生于横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3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1999年5月6日逝世。</p> <p class="ql-block">荆浩(约850-911年),字浩然,号洪谷子,河内沁水(一说河南济源人[5-9],一说山西沁水县人,[10])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北方山水画派之祖。</p><p class="ql-block">荆浩博通经史,博雅好古,为躲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善于山水画,师从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p><p class="ql-block">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作品《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p> <p class="ql-block">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年(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p> <p class="ql-block">项容,画家,生卒年不详。被称作天台处士,是高士郑虔门人,善水墨山水画。</p><p class="ql-block">他的学生王默也是一位“出世”“高人”。荆浩《笔法记》有云:“项容山人,树石顽涩,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荆浩曾对人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项容的画虽无笔,但长于用墨,于放逸中不失真元。且他是,他的画发展到他的学生王默那里就变成了大泼墨,在水墨画发展过程中,他有着很重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张彦远(815年~907年),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唐朝大臣、画家、绘画理论家,中书令张嘉贞玄孙,殿中侍御史张文规之子。[1]</p><p class="ql-block">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2]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初为左补阙。大中初年(847年),迁任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乾符初年(874年),任大理卿。[3]</p><p class="ql-block">天祐四年(907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著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彩笺诗集》《三祖大师碑阴记》《山行诗》等。</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321年~379年或303年~361年),字逸少,世称王右军。琅邪(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书法家。淮南太守王旷之子。</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出身名门世族琅琊王氏。七岁学书,十二岁读前人笔论。少学卫铄,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等诸名家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三体书及张昶的《华岳碑》,开始意识到不足。于是其遍学众碑,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王羲之二十三岁时入仕,始任秘书郎,继为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永和十一年(355年),其称病辞去会稽郡职务。后放情于山水之间,弋钓娱乐。</p><p class="ql-block">晋穆帝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病逝,时年五十八岁。其子王献之于后代中书法成就最大,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号称“二王”。</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不仅能精通书法各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其能自成一家,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王羲之所写的书法,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等最有名,行书以《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是有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p><p class="ql-block">颜真卿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河北义军对抗叛军,被推为盟主,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p><p class="ql-block">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早年书法受外祖家殷氏、张旭影响,广汲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之营养,融会贯通,形成其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在中国书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极大,为百世之宗。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合称为“颜筋柳骨”。其书迹除《祭侄季明文稿》被公认为真迹外,其余作品真伪尚有不同意见。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p> <p class="ql-block">石涛(1642年-1707年)明末清初画家,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僧名元济,一作原济,别号石涛,大涤子、钝根、石道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清湘陈人、清湘老人、清湘遗人、零丁老人,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明亡之际出家为僧,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明末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p><p class="ql-block">他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p><p class="ql-block">(概述内图片来源:石涛《自写种松图小照》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张彦远(815年~907年),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唐朝大臣、画家、绘画理论家,中书令张嘉贞玄孙,殿中侍御史张文规之子。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初为左补阙。大中初年(847年),迁任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乾符初年(874年),任大理卿。天祐四年(907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著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彩笺诗集》《三祖大师碑阴记》《山行诗》等。</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张彦远出生于世宦书香之家。高祖张嘉贞生平喜收藏书画,善书法,尤长于大字。曾祖张延赏雅善书画,人称“妙合钟(繇)张(怀瓘)”,墨迹高古。祖父张弘靖善书法,书体三变,为时所称,喜藏书法名画,轴帙满架。自高祖至祖父,一门三代都官至宰相,时号“三相张氏”。其父张文规,官至殿中侍御史,“少耽墨妙,备尽楷模,彦远自幼及长,习熟知见”。</p><p class="ql-block">出生在三代相门,钟鸣鼎食的宦族,初为左补阙,在大中初年(847年),迁任尚书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乾符初年(874年),任大理卿。其家又世代喜好和注意书法绘画的艺术实践和收藏鉴赏,拥有大量的古今字画佳作,几乎可以与皇室的收藏媲美。在这种家庭文化的氛围中,使在书法及绘画方面,尤其是在书画理论和书画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p><p class="ql-block">可是,用力最勤,笃爱成癖的主要还是在书画收藏鉴赏及书画理论、书画史著述方面。张彦远自云:“余自弱年纠集遗失,鉴玩装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可致者必货敝衣,减粝食。妻子僮仆切切嗤笑。爱好愈笃,近于成癖。每清晨闲景,竹窗松轩,以千乘为轻,以一瓢为倦。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犹未忘情。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这段自述真实地反映出对书画艺术热爱之深和在体验艺术的神奇境界时超然物外的胸怀。</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美学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进行审美和欣赏的实践经验总结。通过实地考察,记述了唐一代书画发展的真实情况,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史学资料。在《历代名画记》中,他主要提到了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书画同源与书画同法</p><p class="ql-block">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总结和梳理了唐以前关于书画起源的种种说法,通过研究和考证,首次提出了“书画异名同体说”。指出:“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书;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像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书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二同体也。</p><p class="ql-block">他对“书画一体”的观点做了全面的论述,他的这种看法被后世继承与发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同时,他也强调了“书画用笔同法”,“昔张芝学崔瑗……国朝吴道宏,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援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这些,是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总结与观念,推论出来的。他认为书画不仅同体同源,而且笔法相同,并且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互相促进。在此之外,他还提出了“识书人多识画”和“工画者多善书”的观点,并通过具体事例加以阐述。的“书画同源”与“书画同法”理论对后世影响深大,对之后书画理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顾况(?-820年),字逋翁,祖籍云阳(今江苏丹阳),迁家海盐(今属浙江)横山。唐朝大臣、诗人、画家、鉴赏家。</p><p class="ql-block">顾况于至德二载(757年)进士及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为韩滉幕府判官。贞元三年(787年),李泌为其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五年(789年),其贬饶州司户参军,贞元八年(792年),其去官归隐,于茅山受道箓,自号“华阳真逸”。后常在茅山、海盐间往返,并游于江浙皖南一带。晚年行实不详,传云仙去,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顾况在诗歌创作上,注重其社会功能。曾以《诗经》四言体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仿效《诗经》小序,七古如《露青竹杖歌》《李供奉弹箜篌歌》等,以奇纵之气,化俚俗为奇险,于开合排宕中,极尽其意。观其《文论》篇,立论与中唐时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亦可看出盛唐之后文学思想转变的动向。原集30卷,久佚。传世作品有《江南春图》。著有《逋翁集》,内多论画诗。</p> <p class="ql-block">张彦远评传怎么样</p><p class="ql-block">叛逆尊2148</p><p class="ql-block">TA获得超过358个赞</p><p class="ql-block">关注</p><p class="ql-block">张彦远(815—907年)中国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出身宰相世家,曾任舒州刺史、左仆射补阙、祠部员外郎、大理寺卿。家藏法书名画甚丰,精于鉴赏,擅长书画,无作品传世。著《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彩笺诗集》等。 《历代名画记》 《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在他这部书出现以前,根据他所提出来的材料知道已经有过以下这些著作:后魏孙畅之有《述画记》,梁武帝、齐谢赫、陈姚最、隋沙门彦棕、唐李嗣真、刘整、顾况都有过画评,裴孝源有《贞观公私画录》,窦蒙有《画拾遗录》,这些书大多都还保存到现在,但张彦远认为“率皆浅薄漏略,不越数纸”。因而他集中并整理了前人的著作,又单独搜求了一些历史材料,写出了《历代名画记》十卷。 《历代名画记》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画家传记及有关的资料、作品的鉴藏。 在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的一部分中,概括了张氏对于古代绘画传统的形成与演变的正确的理解。在“叙画之源流”一节中,他指出了绘画艺术是一重要的文化现象,绘画是形象的教育工具。“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一节中,从师资 《双骑图》唐代 韦偃 传授的关系追溯画家们的一脉相传的承继关系,强调绘画艺术的传统性,而同时又指出“衣服、车舆、风土、人情,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要认真对待内容上的现实性。在“论画六法”及“论画体工用?写”两节中发挥了他对于谢赫“六法论”的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对象的生动的神韵是刻画形似的目的,他反对琐碎的描绘:“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其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他很赞美南北朝画家们刻画形似产生一定的美的效果,并同时创造一定的风格,“论顾陆张吴用笔”一节中张彦远讨论了以造型为目的的线纹的节奏感和线纹在中国绘画中形成画家独特风格时的决定性作用。“论画山水树石”一节对于在唐代方始成为一种绘画体裁的山水画的演变有精辟的论述,在这一节中他所说的山水画在南北朝和隋唐之际的风格特点以及他在其它章节中谈到的关于前代绘画表现的特点,当今天我们利用现存实例加以比较时,可证明他的评述是很准确的。 《历代名画记》中画家传记及有关的资料的一部分在全书占篇幅较多。所记画家包括从远古的时代开始而截止到作者的生活年代(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其中最重要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的一段,本书中保存的资料中包括史书的记载,南朝人士的评论,画家自己的著作和唐代尚在的画迹,这些资料成为后世研究古代绘画史的仅有的根据。但其中也有严重的缺点,即较缺少北朝绘画的史料,因而造成后世唯有南朝才发展了绘画艺术的不恰当的概念。 关于鉴藏的部分,叙述了书画鉴藏工作的历史发展,唐代鉴藏的情况(如购买的市价、仗势豪夺的行为等)以及在鉴识工作中有重要意义的印鉴的辨识验证,收藏工作中的装褙裱轴,复制临摹等,可见中国传统的书画鉴识的工作在唐代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水平,《历代名画记》中的评述是正式予以整理及记录的开始。 部书写成于大中元年(公元八四七年),它为前代的中国绘画理论和历史的研究作了总结,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继续着这一著作,历代都有新的积累,而出现了阐述中国绘画艺术在各个时代发展的一系列著作。 《历代名画记》共10卷,成书于大中元年(847年),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美术通史著作,包蕴宏富,见解深微,所保存的资料也十分珍贵,被人誉为画史中的《史记》,地位极高。在《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对绘画理论诸方面问题作了精详的阐述,时有发挥创见。如他明确提出和肯定的绘画的功用问题,他对谢赫的“六法论”详加阐述而又进一步发挥,他强调辩证地而不是割裂地谈“六法”,更多地要求重视形似之外的“气韵”。他提出了“自然”、“神”,“妙”、“能”、“谨细”这样5个标准,同时就画家的师承、修养诸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有关看法。《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巨著,它总结了前人有关绘画史和绘画理论的研究成果,继承发展了史、论结合的优良传统,开创了绘画通史的科学体例,是我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方面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我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