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历史文化之旅(三)

羊儿

<p class="ql-block">永济线路一日遊。普救寺</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位于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所以人说:普救寺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可以谈情说爱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本是形制古朴的舍利塔,却因《西厢记》的问世,使得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东侧,有一座优雅别致的小院,这便就是莺莺一家在寺内的寓居之所——梨花院落。门上一副对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道出了这里的典雅幽静。</p> <p class="ql-block">小院进门左侧,有一块金代石碣,可说是“镇寺之宝”。这个石碣是修建普救寺时出土的,是迄今为止有关《西厢记》故事的唯一实物佐证。碑文题为《普救寺莺莺故居》,同时也说明八百多年以前,普救寺就已经有莺莺的居所,崔张的爱情故事早于《西厢记》问世之前。</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情景地,不仅有翻墙借力的杏树,还有墙头被踩落的瓦片。</p> <p class="ql-block">模拟场景:正想越墙去会见莺莺的张生。</p> <p class="ql-block">模拟场景:梨花院中痴心等待情郎的莺莺。</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内有一座塔,原名“舍利塔”,因为《西厢记》的故事,被大家俗称“莺莺塔”,据说在塔下用石头敲击塔周边的石头,塔身就会传来蟾鸣的声音。清乾隆年间《蒲州府志》中曾记述“寺有窣堵波,合砖成之,于地击石有声,若吠蛤,盖空谷应响类矣”,《永济县志》中又把上述现象称之为“普救蟾声”。莺莺塔以它独特的声学效应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p> <p class="ql-block">姐姐在“普救蟾声”的地方以石敲击,并未听到“蟾声”。后来听一游客说,在塔10米左右拍手或击石,敲击处听不到蛙声,但在距塔30米以外可以听到塔上空传来“咯哇”的蛙声回音。</p> <p class="ql-block">莺莺小道</p><p class="ql-block">一九八六年夏天,在修复普救寺清理基础时,与迴廊西向地表下一米处发现了一条瓦棱小道,据专家鉴定,属唐代寺内的遗存。适逢我国著名《西厢记》研究专家王季思带领戏剧年会学者来寺考察,对此小道倍感兴趣,他认为这是当年崔莺莺走过的路。从此,人们便将这一历史遗存称之为“莺莺小道”。如今,游人来到这里,都要从小道上走过,以图喜庆甜蜜。</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从而使普救寺成为蜚声著誉的爱情游览胜地。此次去普救寺,见寺内的大雄宝殿非常清静,很少有人去拜佛,而紧邻“大雄宝殿”的“梨花院落”,却熙熙攘攘,游人如织,让我感叹:</p><p class="ql-block">天下禅院断情丝,</p><p class="ql-block">维情唯有普救寺。</p><p class="ql-block">塔上风铃传古韵,</p><p class="ql-block">寺内合欢诉相思。</p><p class="ql-block">梨花院中待月下,</p><p class="ql-block">红杏墙上爱心痴。</p><p class="ql-block">若是真情有缘人,</p><p class="ql-block">佛也成全两相知。</p> <p class="ql-block">永济一日遊第二个景点:蒲津渡遗址.黄河铁牛。</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是山西省‌永济市的一处重要历史遗址,位于‌蒲州故城西门外,东临‌普救寺,西近‌鹳雀楼。蒲津渡位于黄河东岸,是进出晋陕的古渡口和交通要道,因其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桥梁建筑、冶炼铸造、工艺造型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黄河铁牛,位于山西永济市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共四尊。唐开元十三年( 725年)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造。元末桥毁,久置不用,后逐渐被黄河泥沙埋没。二十世纪50年代,三门峡库区蓄水,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1989年 8月永济县博物馆在蒲津渡遗址上经勘查发掘,将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全部出土。至1998年8月,在蒲津渡遗址上又发掘出铁人四个、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p> <p class="ql-block">黄河铁牛每尊重约40吨至70吨,是中国古代桥梁交通和黄河治理的重要文物。这些铁牛作为蒲津渡浮桥的桥桩,展现了古代冶金、建筑和桥梁技术的卓越成就。黄河大铁牛不仅是中国古代基建的奇迹,也是研究古代科技、文化和黄河变迁的重要资料。它们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蒲津渡遗址上,见证了黄河交通的千年变迁。‌</p> <p class="ql-block">看看谁更牛!</p> <p class="ql-block">黄河铁牛磐石坚,</p><p class="ql-block">稳固浮桥跨千年,</p><p class="ql-block">历经沧桑雄姿在,</p><p class="ql-block">依然驻守黄河边。</p> <p class="ql-block">永济一日遊.鹳雀楼。</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最初作为一座军事戍楼,用于军事瞭望和镇守河东重镇‌蒲州。历经‌隋、唐、五代、宋、金等朝代,约700余年后,于金元光元年(1222年)毁于战火,仅存故基。</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而名扬中华,成为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胜地。该诗不仅描绘了北国河山的壮丽景象,还表达了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鹳雀楼也因此位列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鹳雀楼是1997年12月在黄河岸边重建的,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2002年10月1日,新鹳雀楼正式对游客开放。重建后的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3层4檐,内部为9层使用空间,并设有电梯。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现在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不仅恢复了历史风貌,还融入了现代建筑技术,成为了一个集观光、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登鹳雀楼 </p><p class="ql-block"> 一一王之涣〔唐代〕</p><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