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这座傲立于西北大漠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与生命的律动。2024 年 8 月 14 日至 15 日,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踏上了这片神秘而令人心驰神往的土地。<br><br>走进敦煌,首先扑面而来的是那深沉且震撼人心的历史气息。<br>14 日晚,王潮歌导演的《又见敦煌》,以其恢弘的场面、穿越时空的人物以及与历史的深情对话,使我们仿佛徜徉于千年的历史长河。声光电全息投影技术所再现的历史场景,不再是冰冷的画面,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倾诉着往昔的故事。每一个哭泣又流血的洞窟,都恰似历史的伤口,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心灵;每一个从洞窟中走出的历史人物,都携带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我们进行着跨越时空的交流。我们不仅震撼于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更感动于历史在这一刻的重生。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当我们真正伫立在莫高窟前,才深刻地领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那些精妙绝伦的壁画、栩栩如生的佛像,不单单是艺术的巅峰杰作,更是历史的忠实见证、文化的源远流长传承。它们曾经目睹了丝绸之路的昌盛繁华,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灿烂盛景。然而,岁月流转,时光侵蚀,加上人为的破坏,莫高窟诸多珍贵文物已然消逝,这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 《又见敦煌》以六个线索人物为脉络,借五个典型场景重现了横跨千年的历史故事。<br>剧情大致如下:<br>第一幕:历史人物重现。通过简短的台词和场景,展现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索靖出师、乐僔悟佛、大漠飞天、张议潮的忠诚、王圆箓的悲剧、常书鸿的坚守以及无名氏的故事等,呈现了敦煌千年历史的恢宏画卷。 第二幕:聚焦王圆箓。此幕展现了清代末年王圆箓送出国宝的故事。先是展现河西风土人情,凸显出在千里荒漠中人民的顽强坚韧。接着是王圆箓夜运经书的情节,他内心纠结挣扎,搬运夫为了生计涂红漆搬运经书。最后,敦煌飞天以母亲的姿态现身,包容着这片土地的人民。其精彩绝伦的舞台表演和震撼心灵的背景音乐令人沉醉其中。<br>飞天的旁白更令我动容:“孩子,我不怪你。我在你的清晨,我在你的夜晚;我在你的十二岁,我在你的四十八岁;我要看着你结婚,我要看着你的孩子降生,我会亲吻他的小脸;在你无助的时候,我会擦干你脸上的泪水,我会告诉你,怕什么,我会保佑你的;我是你低头看见的大陆无边,我是你抬头看见的星辰万点,我是你的大海,我是你的高山,我是你的太阳,我是你的麦田,我是你的母亲,我是你的神仙。” 第三幕:讲述美人的故事。其一为某位夫人(如宋国夫人),她的故事体现了敦煌壁画因环境和人为破坏,逐渐失去昔日鲜艳色彩,借此呼吁人们保护历史文物。其二是米薇,她写给未来丈夫的情书,历经千年等待,最终被斯坦因发现并现存于法国,展现了一段温馨美好的情感。随后是九曲回廊,展示了第一幕中关键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作为第二幕和第四幕之间的承接,助力观众从第二幕的浓烈情感中平缓走出,迈向最后的盛典。 <p class="ql-block">第四幕:强调敦煌的贡献。场景更为宏大,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自豪感。包含了索靖守护河西走廊领土的故事;张议潮驱逐河西地区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回归唐朝,派遣十支队伍向唐宣宗报,仅有一支抵京的壮烈事迹;还有张骞开辟河西走廊、王维的经典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乐僔和尚在鸣沙山崖壁上悟佛开窟、常书鸿建立敦煌研究院等情节。</p> 在 90 分钟的演出中,观众在“流线式”的空间体验里,通过步行“穿越”1000 多年前的藏经洞、2000 多年前的莫高窟以及 7000 多公里的丝绸之路,身临其境感受敦煌文化和丝路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神秘魅力。 第二天打卡鸣沙山月牙泉。鸣沙山那历经几千年的风和沙,仿若历史的悠悠回响。闭上双眼,仿佛能听闻汉代将士与匈奴厮杀的呐喊,金戈铁马,气势磅礴。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的战火硝烟已然消散,但这片土地却深深铭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依旧吹拂;沙,依然流淌。它们宛如历史的忠实见证者,默默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div><br></div><div>肆虐的风与每一粒沙子,仿佛是被月牙泉的魅力所征服,以温柔的姿态在此转了弯,把月牙泉紧紧地拥抱在怀中,而月牙泉也以千万年不干涸的深情依偎着狂沙。在这荒凉的大漠之中,它们是如此的深情、宁静与美丽,让人不禁慨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奇。月牙泉的存在,是生命的奇迹,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礼物。<br></div>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鸣沙山,万人演唱会破圈而出。独特的沙丘景观和清澈的泉水作为自然背景,精心布置的灯光同游客手里的荧光棒将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点亮,舞台上的灯光与天空中的繁星交相辉映,600 架无人机缓缓飞起,在鸣沙山西北角凌空盘旋,随着律动,渐次变换出 “2024 相约敦煌”“万人星空演唱会” 等字样,还展现出鸣沙山月牙泉、敦煌莫高窟和丝绸之路等图案,通过投射在沙坡上的大屏幕歌词提示和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让游客积极参与到演唱中来,形成万人合唱的壮观场面。 或许是鸣沙山的自身鸣响掩盖了音响效果,爬上山顶漫山遍野的游客,挥舞着手中的荧光棒,却不能沉浸式感受到被点燃的激情,我们也是多次移动,在半山腰才能勉强感受到星光音乐会的这份绚烂。遗憾的是不仅有被主持人呼喊的80、90、00后,还有没有被关心到的60、70后的人群,并未将欢乐推向高潮。首先是时间太短不足40分钟,热气球也没有放起来,其次是从四面八方涌入的几万人人流,等候公交车排队时间太久,荧光棒的点缀让孤寂的鸣沙山变得热情,涌入的人流让出入的脚步变得漫长,最终人们带着失望而归。 缓缓退出景区时,回头半轮明月正挂在山头,在湛蓝的夜幕中,那份圣洁的光辉同高倍率的射灯同不远万里奔赴的身影交互,同熄灭的热情交织成一种复杂的情感。 <br><br>礼佛莫高窟,对于像我这般对佛教文化知之甚少的人来说,更像是一次仓促的打卡之旅。96、100、130、148号这四个洞窟的应急票,虽然是被拥挤人流推着仅能窥探敦煌文化的冰山一角,即便734个洞窟完全敞开,我惭愧自己空洞的大脑又有几分耐心把它们都逐一走近,更没有深入探寻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的底气,我会感到无限的迷茫,难以真正与历史展开深入的对话。<br> <br>在敦煌的短暂停留,让我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敬畏。历史,绝非仅仅是书本上的冰冷文字,更是一种生动鲜活的存在。它隐匿于每一块古老的砖石中,潜藏在每一幅精美的壁画里,蕴含在每一个流传的故事内。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我们往往只是匆匆过客,来不及细细品味历史的韵味,来不及深入探究文化的内涵。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快餐化,越来越实用化,我触摸不到自己文化的内核,自卑的有点抬不起头来仰望这一尊尊慈眉善目的大佛...... <br> <br>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过去的辉煌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