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6年春, L君尽地主之谊,陪我游览了都江堰,又盛情邀我上青城山,我怕打扰太多,忙推辞道:“太麻烦了!青城幽冠天下,略知一二,去过,不麻烦了!”可L君热情四射,一再坚持,说不远,顺道!又讲起了张道陵,再谈张天师。燃起了我的兴奋点,盛情难却,欣然从命。</p><p class="ql-block"> 我们进了青城山门,聊兴更浓,穿过天然图画,话题仍不离道教,不离张天师,不觉到了天师洞。这里是青城山最主要的景观。东汉末年,张道陵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开创了道教,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这里的建筑始建于隋代大业年间,距今已有1400余年了,但几经朝代更替,战乱纷扰,已经找不到当年的遗迹了,现存的也只是清代以后的遗物,只有那天师洞是人们凭吊的遗存,人们似乎还在寻觅张道陵的遗踪,引起人们更多的寻道畅想,激活人们更多的探幽意绪。</p> <p class="ql-block"> 关于张道陵其人,L君说他祖籍江苏,与张道陵是老乡。一查资料还果真如此。张道陵是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生于公元34年,相传为汉留候张良的后人,道教的开山祖,号称张天师。正史关于张道陵的记载不多,比较简略。据《三国志·魏书·张鲁》叙述张鲁时,提到过其祖父张道陵,说他客居蜀地,在鹤鸣山修道,创建五斗米道。</p><p class="ql-block"> 尽管正史对张道陵的记载比较简略,而道家对于张道陵生平事迹的记载比较丰富,随着时间发展,越往后世越详细,对张道陵的包装和美化不惜笔墨。说他7岁时,就能读《道德经》,聪明博学,通《五经》。他曾官拜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可他为官厌政,身在朝政,志慕清虚。张道陵弃官不就,修行炼丹,先隐居洛阳北邙山中,精思学道,后在江西贵溪县(现鹰潭市)云锦山筑坛炼丹。他大器晚成,60岁时,在四川大邑县鹤鸣山,开创正一道。太上老君对他考察的时间更长,直到他108岁时,才降大任于他,向他传授符箓、经诀、剑、印等,令他制订科律、辅佐国君、教化世民。张道陵降妖降魔,表现堪当大任,时蜀有八部鬼帅,领鬼兵危害蜀民,他登青城山,会八部鬼帅,大败鬼众,制伏外道恶魔,救护生民,鬼帅当是当时的土酋,灭土酋,为民除害,人民就会记住他,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师与众鬼帅战斗的誓鬼台、鬼界碑等古迹。张道陵123岁时白日飞升,化羽成仙。道家对张道陵的这些笔墨,包含了不少虚化的溢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关于张天师,L君说“那是道教的一个偶像”,我完全赞同。在中国古代,一些宗教都会树立一个偶像,并且世代继存,让弟子们追崇,道家也不例外。张道陵是道家第一代张天师。太上老君授张道陵“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后世尊称为“祖天师”。天师是正一道的封号,天师职位的继承采用世袭嗣教制度,符箓斋醮为传播方式,有点像佛教的衣钵传代。同时,还需要当局的册封,如达赖、班禅的传代,既有一套仪轨制度,还需中央政府册封,如孔门世袭人,同样需要中央政府的册封,天师的传代是家族的私事,从元代以后需当局的册封。祖天师化去后,由儿子张衡接任,史称嗣天师。衡化去后,又由其子张鲁接任,是为系天师。到了第四代孙张盛时,回归迁居江西鹰潭龙虎山,子孙世传其业,一般称第几代天师,统称张天师。佛教修成正果就是菩萨,而正一道的最高造化就是成仙。从第一代到第四代天师都成仙了。由于正一道提倡养生,懂得养生之道,其天师们也都年高长寿,越是前几代的越长寿,好几位都超过百岁。在前几位天师中,除了张道陵,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张鲁。张鲁在投降了曹操后,被曹操封为征南大将军,拥有军队,带着几十万人到了关陇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正一道组织,打入士族,进入了上层社会,把正一道传到了北方。同时,著有《老子想尔注》。这是正一道的精神粮食,提出了正一道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政治思想。</p> <p class="ql-block"> 关于五斗米教,L君说:“五斗米教是有组织形式的。”上中学学历史课时,我就觉得五斗米教比较俗,特别好记。五斗米教就是正一道,也称天师道、正一盟威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由张道陵在四川大邑县鹤鸣山创立。正史《后汉书》、《三国志》都有记载,且为互证。传道修行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所以,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巫”是能通鬼神的人,以米为代价加入正一道,所以被称为“米巫”“米道”,在统治者看来就是“米贼”。从这些称呼看,是统治者对五斗米教的蔑称。五斗米约百余斤,这在当时,对一个贫穷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为了获得精神寄托,咬咬牙还是得交上。五斗米教源于张道陵,壮大于张鲁。在“祖天师”张道陵时期就已经形成规模。他创立的组织体系就是“治”,有上、中、下各8“治”,共24“治”。“治”是一个教区。在张鲁时期,《老子想尔注》成为五斗米教的重要秘典,规范了从张道陵以来的宗教信仰,推崇老子和黄帝为崇高之神,强调信道必须守道戒,提倡积善行善,宣扬精神成神,守静为本,以及辟谷、食气、房中等道术。大肆张扬五斗米教的社会政治思想,宣称治国之君务修道德,行道才能天下太平,主张“断除兵革”“重生”,追求长生。五斗米教传播范围很广,时间很长,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直到东晋末年爆发了孙恩、卢循利用五斗米教发动起义,长达12年之久,沉重打击东晋统治者,引起了统治者的高度注视。</p> <p class="ql-block"> 关于道教教义,L君一下子就抓住了实质,就是“道和德”。道教基本教义就两个字,“道”和“德”。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体,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和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时不存,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演化者。所以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怎样才能得到“道”呢?只有高尚的德行才可以到“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以“德”显,对于修道的人,就是要修“德”。只有修好“德”,才能得道成仙,达成最高境界。如何修“德”呢?修德的过程就是积累功德的过程,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的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就要“性命双修”,即心性品德和身形生命两个方面同修,最终达到神形同一的境界。至于能不能达到神形同一,就要看你自己了。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在这方面是积极的,它相信人通过修炼,物质生命可以得到延续,精神生命可以得到升华,最终能成仙得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道积德的人只有清静寡欲,物我两忘,无忧无虑,无欲以待万物,这样才符合“道”的本性。“道”法自然,践行无为。人修大道,就应效法自然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规律,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特性,维护自然界的和谐。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反对强行“有为”,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强求,知足,知止,知常。对于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华衣美食、珍宝广室、音色财物的企求不能超出自然无为的规律,一旦超出就转化为贪欲。道教特别强调顺其自然的处世观。“道”以柔弱不争为用,修道如水,柔弱胜刚强。</p> <p class="ql-block"> 关于道教经典,L君认为是《道德经》,还顺着背诵起来:“道可道,非常道……”其实,道教的经典都是国产货,不像佛教经典,除了一部《六祖坛经》,都是泊来品,而且体系庞杂,浩如烟海。道教经典内容是丰富的,包罗万象,涉及哲学、文学、医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方面。它的渊源是多方面的,有道学思想、神学思想、方技术以及包容吸收的儒学、佛学思想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教经典首推老子的《道德经》。前37章称为《道经》,后44章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教尊崇黄帝、老子,并奉老子为教主。道教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和理论基础,认为老子是道的化身。合“道”与“太上老君”为一体。《道德经》只有五千言,但后世注者不断,越注越多,也就赋予了《道德经》更丰富的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藏》是道教经典的总辑。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六朝以来的道教经典,其编辑的方法以“三洞四辅十二类”为基本框架。第一部《道藏》是唐代玄宗版。其后宋、金、明、清、当代等都有编辑出版,不断增添新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教的主要经典有《黄帝阴符经》《周易参同契》《南华真经》《太平经》《龙门心法》《渡人经》等。道教徒早晚必诵的《心印妙经》,也简称《心印经》,它相当于佛教的《心经》,提纲挈领,短小精悍。全文仅200字,四字一句,共50句。它讲的是道教修炼的方法,练养精、气、神的秘要。</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我们无意再继续探“幽”,但问道青城的话题还很多,因为要返程,又不得不收拢话题。L君不但热情,还很博学,使我非常敬佩。他对于道教的把握不下于他的热情。我们的交谈还擦出了很多火花,互有启发和收获,满满的一趟青城山之旅,让我感受到青城山积淀厚重、感到道教博大精深、感到L君热情似火。</p><p class="ql-block"> 再见!L君!</p><p class="ql-block"> 再见!青城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完稿</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18日修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