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驮经 天子驾六 龙门石窟(2024.6.22--23)

南极

<p class="ql-block">  白马驮佛经 等你来探寻</p><p class="ql-block"> 早晨八时从洛阳瀍(chan)河区曼豪酒店乘车出发,去千年古刹白马寺参观,半个多小时就到达瀍河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的停车场。</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牌坊四柱三门,中门上书“中国第一古刹”。</p> <p class="ql-block">  牌坊后是一个广场,两侧有一对宋代石雕马,形象逼真、温和驯良、栩栩如生,骏逸而优雅。</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山门为单檐顶,黛瓦红墙,中门上方悬挂“白马寺”青石额匾,古色古香,珍贵稀有。两侧影壁墙上分别书有“庄严国土”和“利乐有情”八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官办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建立缘于汉明帝的一个梦境。据传,汉明帝夜梦金人,遂派遣使臣骑白马西行天竺寻经问法。永平十年,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华,他们用白马驮经文返回洛阳,为纪念这一事件,次年汉明帝敕令修建寺院,因白马驮经有功,故命名为“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门前的石狮子威武庄严,让人感受到佛教的庄重与肃穆。摄影师源友瞬间捕捉的镜头,呈现了白马寺的神秘和庄重感。</p> <p class="ql-block">  寺院内布局清爽,沿山门的主轴线上依次有天王殿、护法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为避开人流,见缝插针随拍了几处清静之地。进山门正面是天王殿,右侧便是钟楼,黑底金字“马寺钟楼”掩映在绿荫中。</p> <p class="ql-block">  踏着铺有莲花图案的青石板甬道,来到大佛殿前,古朴的殿门、高大的佛像,构成了一幅庄重而悠远的画卷。殿外香炉处香客络绎不绝,香火缭绕,善男信女,祈祷安康。</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左边是卧佛殿,内供奉一尊汉白玉睡姿卧佛,佛像通身晶莹剔透,圣洁无暇,神态安润祥和。</p> <p class="ql-block">  卧佛殿廊道一角</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白马寺内,历史的厚重感和宗教的神圣感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这里的空气似乎都充满了慈悲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顺主轴线一路往后,来到清凉台,这里曾是汉明帝年少读书之处,后来给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做翻译经文的地方,也是东土第一处译经场所。</p><p class="ql-block"> 拾阶而上,穿过拱门,清凉台是一座四合院建筑,正面狮窟殿堂供奉华严三圣:居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  院落居中有砖彻的方形水池,信众把它当成许愿池。池子两侧有东西配殿,里面分别供奉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墙壁上一幅画引人注目:《摄摩腾、竺法兰译经图》</p> <p class="ql-block">  法宝阁一角,传统的东方美学。</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颗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zhu)像等,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中国人第一次西去求法的产物,也是第一个译经道场,并诞生了第一部汉文佛经,众多的第一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释源”和“祖庭”。</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还把佛教传到了亚洲多国并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因而白马寺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历经多次战火和重建,现存建筑多为元、明、清时期遗存。1961年,白马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的白马寺,还是一座国际化的寺院,不用出国,就能看到异国佛教风格。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外国佛殿区</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西南角,泰国佛殿主殿是浓缩以曼谷大皇宫、金山寺为代表的泰式建筑精华而建,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殿周围小亭内有汉白玉的法轮。</p> <p class="ql-block">  泰国佛殿苑占地11664平方米,是白马寺国际佛殿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2014年泰国佛殿举行恭迎法会,将泰国曼谷金山寺供奉一百多年的释迦牟尼佛舍利转移到了白马寺舍利塔上,成为中泰两国友好交往的见证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留影,仿佛与泰国的美丽风景融为一体,留下永恒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独特,色彩鲜艳,是白马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正在构思的摄影人</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感受到了浓厚的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  泰国风格佛殿苑,展示了独特的艺朮美感。</p> <p class="ql-block">  缅甸佛殿苑内主要建筑是大金塔,是按仰光大金塔式样而建。</p> <p class="ql-block">  四道主门是仿贡榜王朝曼德勒皇宫建造</p> <p class="ql-block">  佛殿居中供奉四尊佛像,分别对应着四道门,其中白色禅定像与白色塔柱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形式。</p> <p class="ql-block">  置身其中,仿佛真得到了缅甸佛寺。</p> <p class="ql-block">  缅甸佛宫 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印度佛殿的形式和规模是按照印度的世界文化遗产“桑奇大塔”仿建,主殿供奉释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  主殿四周回廊内有诸多印度风格的佛像和壁画可观瞻。</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留影,无疑是一次难忘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约十一点离开白马寺,又赶往洛阳西工区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博物馆处在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区的东北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洛阳东周王城是东周时期古城城址,据相关资料介绍:1953年至1957年,开始考古寻找、调查发掘,出土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1958年在洛河以北的涧河两岸找到洛阳东周王城城址,面积约9平方公里。此后经50多年的考古发掘,对洛阳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有了较清晰的认识。2013年3月,洛阳东周王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位于洛阳市中心东周王城广场中州中路226号,处在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区东北部,是一座以原址保护,展示东周时期天子墓葬陪葬习俗的大型车马坑为主体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周王城广场上“天子驾六”雕塑拔地而起,与博物馆前后呼应,彰显了古都辉煌与帝王气势,是洛阳内涵最深的广场。被震撼的我们,不顾烈日强光,先留个影随即进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  整个博物馆占地1700多平方米,分为两个展区。</p> <p class="ql-block">  步入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长竹简展示,王城春秋---东周洛阳文明展(包括概况、王陵的探索与发现、珍贵文物等)。</p><p class="ql-block"> 竹简上简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在这块“天中之地”上东周诸王经营了长达515年的辉煌岁月,留下了影响至今的厚重文化。“天子驾六”的惊世出土以及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创建,为我们目睹那段灿烂的历史又打开了一扇窗。</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仿佛穿越到了二千多年前的东周,探寻璀璨的东周文化。</p> <p class="ql-block">  夏商周年表</p> <p class="ql-block">  独辕车车马具名称说明图</p> <p class="ql-block">  古代车马殉葬制度</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对乘舆制度非常重视。周代规定:“天子驾六马,诸候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是周礼的重要组成内容,被统治阶级作为代表等级和身份的重要标志。商周时期特有的一种以实用的真车真马殉葬的车马殉葬制度是贵族阶级丧葬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p><p class="ql-block"> 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出土的“天子驾六”车马陪葬坑,是中国历史上周礼的重要物质载体和考古遗存。</p> <p class="ql-block">  进入第二展区,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展示2座,其中北边最大的一座车马坑长42.6米,宽7.4米,坑内车马呈纵向两列整齐摆放,战马尸骨遗迹清晰可见,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景象似为周天子出巡、狩猎时的随行队伍。</p> <p class="ql-block">  2002年,洛阳为了建设东周王城广场,为此就提前让考古队开始勘探,看看有没有古墓的痕迹,没想到却因此发现了令世人瞩目的天子驾六车马坑,以直观清晰的形式印证了古文献中“天子驾六马”的乘舆制度,也因其独特的地位和重要性,成为东周王城陵区的坐标。</p> <p class="ql-block">  沿参观步道往前,边走边看,“天子驾六”车马在坑的东南部,整个场景壮观华丽(图中左半部分六匹马遗迹排列整齐),展现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历史文脉。</p><p class="ql-block"> 当年这一发现被称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有专家形容为:</p><p class="ql-block"> 惊世巨现,天子驾六;</p><p class="ql-block"> 东周瑰宝,举世无双!</p> <p class="ql-block">  时光隧道穿越,定格唯美瞬间。</p> <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离开,室外热浪扑面,赶紧上车直接回酒店休息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 * * * * * *</span></p> <p class="ql-block">  6月23日,早上八点出发去洛阳市南郊的龙门石窟,半小时后到达龙门古街停车场,然后在景区服务中心等乘电瓶车进景区(单程10元/人)。今天天气晴朗,又逢星期天,游客络绎不绝从四面八方赶来,等车排队的人流似两条长龙在栅栏内游动。</p> <p class="ql-block">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伊河两岸,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p> <p class="ql-block">  伊河,是洛河的支流之一。伊河与洛河共同构成了河洛文化的重要一翼,被誉为“东方的两河文明”。</p><p class="ql-block"> 龙门桥横跨伊河东西两岸</p> <p class="ql-block">  西山石窟入口</p> <p class="ql-block">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西山石窟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老外团队与国人团队游客及散客交织一起,争相目睹崖壁上的石窟。</p><p class="ql-block"> 简介显示: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及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p> <p class="ql-block">  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p> <p class="ql-block">  滨阳中洞(北魏)</p><p class="ql-block"> 碑文介绍:滨阳中洞三壁分别造像一铺,正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南北两侧壁的一佛二菩萨,分别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洞窟前壁自上而下有三组大型浮雕,上层为维摩、文殊对坐,中间为两幅佛本生故事,下层为帝后礼佛图,雕刻精美绝伦,令人痛惜的是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皇帝礼佛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皇后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滨阳中洞的整个设计意匠,是中国六世纪初叶佛教石窟寺庙堂样式的重要代表,滨阳中洞创立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造像艺术特征,成为北魏皇家石窟造像艺术“中原风格”的典范之作,引领了当时中原北方地区的开窟风潮与造像样式。</p> <p class="ql-block">  滨阳南洞(北魏)</p><p class="ql-block"> 碑文介绍:滨阳南洞,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p><p class="ql-block"> 滨阳洞,原名叫灵山寺,由滨阳中洞、滨阳南洞、滨阳北洞三个洞窟组成。滨阳北洞到隋唐才开凿完工。</p> <p class="ql-block">  伊阙悬崖上的精美佛像</p> <p class="ql-block">  几个老外游客轮番上阵,打卡摩崖三佛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摩崖三佛龛</p><p class="ql-block"> 碑文介绍:唐武周时期营造,系三世佛题材。因武周政权结束而中断,所留下的半成品是研究雕刻工序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佛龛虽然是半成品,但慈眉善目、佛手如“福手”的艺术雕刻寓意了吉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遇见珍珠泉,只见泉眼中涌出的泉水形成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泡,宛如珍珠般散落在禹王池中,给西山带来灵动之美。</p> <p class="ql-block">  绿意盎然的常春藤中竖立两根金属管是标记龙门石窟曾遭两次洪水的水位高度,石碑上记录:</p><p class="ql-block"> 1982年7月31日洪水,龙门景区的佛前路上水位最深达到3.7米。</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6日洪水,佛前路上水位最深达到3.6米多。</p> <p class="ql-block">  第一眼看见它,就被其浑然天成、妙趣横生的美貌惊艳。它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奇石,底色为黑色,石体上随意分布了很多或白或粉或绿的晶状体花朵,宛如一朵朵国色天香的扗丹,像含苞、似盛开,由此得名“牡丹石”。</p> <p class="ql-block">  牡丹石集山川之灵秀,汇诗情画意之美韵,成为美石中的奇葩。国际石材界公认其为世界奇石,被列为世界珍稀品种。</p> <p class="ql-block">  恵简洞</p><p class="ql-block"> 碑文介绍:惠简洞位于龙门西山中段,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恵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因洞内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龙门卢舍那大像龛主佛和弟子造像,又称“小卢舍那大像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形状各异的石窟,佛龛有大有小,都代表着信仰的力量无比神圣。</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拨老外团队站在树阴下,听导游(老外)解说龙门石窟千年的历史传奇。</p> <p class="ql-block">  站在龙门石窟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呼吸,感受到千年文化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  游人为石窟而来,触摸时光痕迹,陶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第712窟(莲花洞)</p><p class="ql-block"> 碑文介绍: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名。正壁为释迦牟尼佛立像,北侧迦叶手提锡杖,似经长途跋涉。南壁上方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是龙门石窟最小造像。</p> <p class="ql-block">  人潮在弯弯曲曲的栈道上涌动,去追寻龙门石窟最著名的第1280窟。</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是追寻者</p> <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p> <p class="ql-block">  不识石窟真禅意,</p><p class="ql-block"> 只缘未到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  终于见到第1280窟,先将石碑和宋代青石缸拍下。</p> <p class="ql-block"> 第1280窟(奉先寺)</p><p class="ql-block"> 原名大卢舍那像龛,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卢舍那佛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最著名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造像龛群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第 1280窟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  千年石窟韵 佛光照世间</p><p class="ql-block"> 邂逅历史的震撼与文化的瑰丽</p> <p class="ql-block">  奉先寺碑文介绍</p><p class="ql-block"> 卢舍那,为佛教宗派华严宗所信奉的尊像,又名“毗卢遮那”,意为光明普照之意。整个大佛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p> <p class="ql-block">  主尊“卢舍那”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着通肩式袈裟,面相丰满圆润、广额方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其形“相好稀有、鸿颜无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奉先寺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  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重典雅、肃穆宁静、高大慈祥之感。</p> <p class="ql-block">  弟子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若一聪慧的弟子形象(奉先寺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  力士坚毅勇猛的性格及地鬼那无所畏惧倾力承托的神态,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奉先寺碑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  再看幻墨拍的原声全景小视频更直观</p> <p class="ql-block">  这组雕塑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源源不断的人流向卢舍那佛走去,先客让后客,我们让位到稍远点的出口处,仍可看到第1280窟气势恢宏的场景,大伙不约而同想到的是合个影,于是,留下这张珍贵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第1381窟药方洞</p><p class="ql-block"> 始凿于北魏,成于北齐,唐代续刻。因甬道两侧刻有百余个药方而得名。窟顶刻有三重莲花和四身伎乐天,正壁造像五尊。</p> <p class="ql-block">  药方洞石刻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药方,共有药方140余首,主治病症70多种,是唐代初年医学、药物学的珍贵遗存。</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些石刻药方独特的价值,周恩来总理1973年视察龙门石窟时做出了“要保护好、研究好”药方洞的重要指示。</p> <p class="ql-block">  这是啥窟不记得了,驻足观看窟前的佛像倒是挺认真的😄</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千年历史的见证,每一凿每一刻都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千尊佛像,诠释着千年的壮美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  看完药方洞返回到奉先寺山下的伊河边休息,抬头仍可见上山的人流簇拥着向上攀登,去欣赏最著名的大卢舍那佛。</p> <p class="ql-block">  在阳光映照下,伊河波光粼粼,显得格外美丽。河对岸是龙门东山,因武周时期修建了一座佛教寺院---香山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又将东山称为香山。</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放情于龙门山水,慕恋香山寺清幽,居住于洛阳达十八年之久,自号“香山居士”。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卒于其洛阳故居,亲属根据他生前遗愿,将他葬于龙门香山的琵琶峰上。那掩咉在绿树成荫、清幽静谧的山林中的白园,就是诗人白居易长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白园依山就势而造,面对潺潺的伊水,背靠幽丽的香山。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从它闻世至今不知陶醉了多少人,白园以它特有的人文魅力与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成为人们凭吊这一历史文化名人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  时间关系,沒有到香山那边去看一看了。按原路返回到龙门景区出口处,留影离去。再乘电瓶车到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一点半,离开龙门石窟停车场,向洛阳市栾川县方向驶去,下午快四点钟到达栾川县栾川乡方四村,入住观山悦精品酒店。这里地处风景名胜的老君山山脚下,距老君山景区约二十分钟车程。</p><p class="ql-block"> 下篇:老子修道归隐地 千古灵秀一名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