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合分,故国大漠成边陲-驰读北境国道G331之内蒙日记

孤岛色手

<h5><i style="font-size:18px;">图文:孤岛色手</i></h5><h5><br></h5><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 style="font-size:15px;">【提要】中国北方国境道G331,东起点于辽宁丹东振兴区火车站广场,西终点为新疆阿勒泰哈巴河县阿黑土别克口岸,跨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六省区地理空间,在全长9333公里的线域里,那曾经的故国疆土,今之异域属地及中朝、俄、蒙、哈萨克分界线,串起了北国疆域那不堪回首的耻辱变迁史事</i><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i style="font-size:15px;">5月9日起,从吉林集安,</i><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inherit;">沿着图们江、乌苏里江、黑龙江驰行G331边境国道西去,过虎区,穿林海,翻越大兴安岭,踏入内蒙古境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戈壁滩,一段一段的读,一段一段的掠。一样的土质,一样的植被;一样的风景,一样的色泽。然而,隔着一道界线,那故国曾经的大漠腹地疆土,今之却成了另一个国度的边陲……。</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驰读北方边境G331国道,踏入内蒙古中俄蒙界线边陲,唐、元、清、民国那曾经的大漠腹地疆土,无不令人想起那远去的悲催历史。那远去的悲催历史,乃今之蒙古国,古时谓之漠北蒙古或岭北蒙古,国人谓之为外蒙,几度合合裂裂于中国,最终,漠北蒙古以国之名,分离于中国体,在地球上与中国国国同存,楞生生的,将故国大漠腹地的漠北漠南间,筑起了一道中俄蒙的边界线。</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公元630年,唐朝开国18年,发兵灭了东突厥汗国,于公元647年在漠北设燕然都护府,统辖漠北地域,将漠北之地首次收入中国版图;公元682年,盘踞于漠北的东突厥复兴,击败唐朝,漠北被唐朝武力征服35年后,从中国分离重归后突厥游牧民族。公元1260年,铁木真缔造的大蒙古国出现内裂,其孙忽必烈称汗,于公元1271年将大蒙古国国号改为大元建立元朝统治中国,漠北游牧之地作为蒙古人统治中国的"嫁妆"又重归中国;公元1368年,朱元璋将蒙古人打回漠北游牧之地建立明朝,漠北游牧之地重归中国 97年后, 又随蒙古人北元政权分离中国与明朝另国并存。建州女真首领、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0年后病逝,其第八子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于公元1632年率后金兵击败助明攻打后金的漠南蒙古察哈尔部,公元1636年3月,漠南蒙古(今内蒙古)为皇太极奉上“博格达·彻辰汗”尊号归顺后金,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公元1662年,康熙帝玄烨继位,于公元1690年率清兵击败噶尔丹,漠北蒙古(蒙古国)分离中国 322年后,又复收入中国的版图。公元1736年,乾隆帝弘历继位,又于公元1755年灭了准噶尔汗国,将漠西蒙古(今新疆)扩入中国版图。自此,大清几乎收复了元朝的疆域,国土面积一度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然而,随着沙俄帝国的崛起扩张和大清收复漠北蒙古采取盟旗及宗教管治制度“众建以分其势”,引起了漠北蒙古的不满,为漠北蒙古分裂立国埋下了祸根。</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公</i><i style="color:rgb(1, 1, 1);">元1911年,</i><i>辛亥革命爆发,湘、粤等15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沙俄见机策动漠北蒙古于公元1911年12月1日宣布脱离中国建立“大蒙古国”,并派兵协同漠北蒙古解除清军武装,驱逐清政府驻库伦(今乌兰巴托)办事大臣及人员出境,中国收复漠北蒙古 221年后,又脱离中国立国。公元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公元1913年11月5日,北洋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声明文件》,“俄国承认中国在外蒙之宗主权;中国承认外蒙之自治权“;公元1915年6月7日,中、俄、蒙三方在恰克图签订《中俄蒙协约》,同年6月9日,外蒙宣布取消“独立的大蒙古国”,实行区域自治,外蒙第一次独立4年后又再重归中国。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沙俄政权后,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公元1919年8月,外蒙部分王公贵族联名要求取消自治恢复旧制,北洋政府驻库伦镇抚使陈毅为稳定外蒙局势,与外蒙自治政府签订《外蒙善后条例》;10月,北洋政府西北筹边使徐树铮率领西北边防军第1师挥师北伦,否定《外蒙善后条约》,在清除外围的外蒙及白俄、日本军队后,于11月13日包围外蒙军主力驻地并缴械上万外蒙军队,将外蒙上层王公“保护”起来;11月17日,外蒙自治当局正式向中华民国政府呈文“情愿取消自治……所有平治内政,防御外患,均赖中央竭力扶救”,并宣布之前与沙俄所订各项条约“概无效力”,中华民国随即在库伦设立“中华民国西北筹边使公署”,并由徐树铮部驻防,外蒙自治4年后,又再次完全收归中国。公元</i><i style="color:rgb(51, 51, 51);">1920年7月</i><i>,皖系军阀在直皖战争中战败,身为皖系干将的徐树铮率军返回内地.,仅留少数兵力驻守库伦,外蒙进入混乱状态。公元1921年2月11日,外蒙上层王公勾结白俄残军及日本关东军攻入库伦,中国驻军战败撤离库伦。外蒙人民党以追剿“白匪军“为名乘机请求苏联红军入境,打败北撤买卖城(今俄蒙边境俄国一侧恰克图)休整备战的中国军队。公元1921年7月11日,在苏俄扶持下,外蒙人民党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蒙古国”,再次收归中国不到2年的外蒙古,又复宣布“独立”。公元1922年,苏联与外蒙订立《苏蒙修好条约》,率先承认外蒙独立。公元1924年11月26日,外蒙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将库伦改名为乌兰巴托。公元1945年2月4-1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秘密会晤,商讨二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以中国东北和外蒙主权等为条件换取苏联在远东出兵对日作战,并签订了《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即《雅尔塔协定》,开明宗义“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外蒙的现状须予维持”,并施压蒋介石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建国。最终,蒋介石国民政府在保持东北三省领土、主权及行政之完整,苏联今后不再支持中共,不再支援新疆脱离中国动乱前提条件下,于公元1945年8月14日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雅尔塔协定》,并附上国民政府外长王世杰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照会,“因外蒙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愿望,中国政府声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之公民投票证实此项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之独立,即以其现在之边界为边界”。公元1945年10月20日,苏联操纵外蒙古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97.8%的投票者赞成独立。公元1946年1月5日,国民政府发表公告:“外蒙古人民于民国34年10月20日举行公民投票,中央曾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前往观察,近据外蒙古投票事务人员之报告,公民投票结果,已证实外蒙古人民赞成独立,兹照国防会最高委员会之审议,法定承认外蒙古之独立,除由行政院转饬内政部将此项决议正式通知外蒙古政府外,特此公告”,完成了外蒙古独立的所有法律程序,从事实和法律上正式承认外蒙古的独立。至此,自唐朝为始,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几度合合裂裂,共计纳入中国版图366 年(唐朝汉人武力征服35年,蒙古人主宰中国元朝带来的国土“嫁妆”97年,满清帝国收复221年、北洋国民政府武征、逼归 10年)的外蒙古,终于在国民政府的事实法理认可,</i><i style="color:rgb(1, 1, 1);">完全脱离中国,独立建国,将故国大漠蒙古的腹地,分割成中蒙两个不同的国度。</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尽管,后来受中蒙边界问题及中苏东北主权交接事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民政府在外蒙独立问题上反悔,于公元1947年、1955年两次在联合国安理会上行使否决权,阻止外蒙加入联合国,并于公元1953年以苏联未做到“不援助中共”等理由,宣布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关外蒙古独立的换文,并将外蒙古重新纳入“中华民国”的版图。然而,迫于美国的施压,公元1961年10月25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再次投票表决外蒙古加入联合国议案时,国民政府却未再动用否决权,选择了不参加投票致使议案顺利通过;同年10月2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630号决议,接纳外蒙古加入联合国。1949年1月,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曾向苏联提出外蒙回归中国,但遭到了无理的拒绝。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尊重事实之态度,承认外蒙的独立地位,并于1949年10月16日,与外蒙古建立了外交关系。自此,故国腹地戈壁大漠南北分向线,成为了中蒙两国的分界线,成为了永久割痛国人内心深处的同胞别离线。</i></p> <p class="ql-block"><b><i>2024/05/22,漠河-根河</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踏境冷极</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寒雨送客走</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飞雪迎宾至</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翻越大兴安</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只为读冷极</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2024年 5月 9日,自吉林集安北境G331国道向北再西驰行, 过虎山,穿林海,于 5月22日,从黑龙江漠河,沿S204省道南下内蒙古,一路寒雨相送,送至了黑龙江与内蒙古的交界处,送至了入内蒙古根河的境内。</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根河,蒙古语"葛根高勒"之谐音,意为"清澈透明的河",取自境内根河之名的一个县级城市,地处‌大兴安岭北段西坡,属于寒温带湿润型森林气候,森林覆盖率达到91.7%,为中国木材主要产区。她以极端寒冷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独特的文化,成为了“中国冷极”,境内冷极点历史最低温度达到-58.6℃,被称为“中国冷极”。清顺治年间,沙俄军队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世代居住在根河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被迫迁至黑龙江南岸的嫩江流域ir落居。清王朝将达斡尔人编为3个“扎兰”,将鄂温克人编为5个“阿巴”,直属清中央政府藩院。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清王朝在嫩江西岸宜卧奇后屯设立布特哈总管衙门,设副都统总管。《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签订,确定额尔古纳河东岸属中国,西岸属俄国,位于额尔古纳河中游东岸流域的根河之地,才钉死于中国的版图之上,让今之国人,才得以自由足至根河。</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踏入根河,首站满归,一个地处大兴安岭北部西坡、因流经镇区边上的孟库依河发音近似“满归”而名的小镇,为内蒙古根河市辖镇及满归林业局的驻地。她东、东北与黑龙江塔河县、漠河市接壤,南与阿龙山镇隔山相望,西与额尔古纳市毗邻,人称“中国第二北极村“和”不夜城“。满归镇的圣石广场,竖有一块源于林海北疆海拔1409米高地的圣石,至今亿年。圣石高8.98米,宽3.58米,重40余吨。远而眺望,巍然耸立气宇轩昂;近而视之,浑然一体气势磅礴。圣石正面刻有毛体”中国满归“四字,背面刻有毛泽东《沁园春.雪》,寄托着林海北疆人那雪域的信念,镇守着那满归小镇之北,时时迎接那四方宾客的往来,为漠河通往根河之必经之道。</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满归续驰S204省道至140多公里处,乃根河金林林场,及一个落座于S204道旁名为冷极村的村落。那冷极村落,不虚其名,驰行近境,初夏的五月,竟飘起了鹅毛的雪片,让一个热岛南国飘洋过海浪迹北国边关的游子,顿然间,过尽了祖上十八代不曾历经的寒冷。</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五月飞雪是冷极</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冷极村,乃距中国冷极点得尔布尔最近的一个村庄,直距13公里,是为冷极村。公元2009年12月31日,根河冷极点最低温度为零下58摄氏度,虽未达到世界最冷的村庄-俄罗斯的奥伊米亚康村零下71.2摄氏度的极端温度,但零下58摄氏度的低温,一直为中国最寒冷的温度数值,至今未被打破,合乎国家气候生态类“冷极”标评价标准,被国家气象部门认定为,“中国冷极”。</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距冷极村 61公里,乃鄂温克族人的敖鲁古雅使鹿部落,一个位于呼伦贝尔根河最北部的敖鲁古雅河畔,根河市西郊,为鄂温克族最远也是最神秘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地方。敖鲁古雅,也称驯鹿鄂温克人,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17世纪中叶,驯鹿鄂温克人从贝尔加湖流域一带,游猎迁徙到大兴安岭密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被称为“使鹿部落”和“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也是中国境内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之一。最后一代纯正血统的驯鹿鄂温克人仅有30余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驯鹿只剩600余头,极少一部分驯鹿,鄂温克人仍然保留着较为原始、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i></p> <p class="ql-block"><b><i>2024/05/23,根河-额尔古纳黑山镇</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根河市区沿G332国道顺根河西去,乃额尔古纳的辖地,一个呼伦贝尔市(原海拉尔)代管的县级市。她位于呼伦贝尔市北部,地处大兴安岭西北麓、呼伦贝尔草原东北端,西部及北部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联邦相望,边境线长671.4公里。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与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划定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为界,外兴安岭至海以南土地为中国为中国所有。‌隋唐时,额尔古纳的室韦为呼伦贝尔部分部落驻地,唐代设‌室韦都督府予以管辖。公元1206年,额尔古纳成为‌成吉思汗大弟‌拙赤.哈撒儿的领地,黑山头古城乃合撒儿的主要居住城池。清世宗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政府在额尔古纳河流域设置了“卡伦”(边关驻守据点),管理边务和内政,一直延续至民国。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建室韦县和奇乾设治局,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设奇乾设治局为奇乾县。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伪满洲国改室韦县和奇乾县为额尔古纳左翼旗和额尔古纳右翼旗;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合为额尔古纳旗。</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室韦,又称吉拉林,位于内蒙古的北端,依山傍水镶嵌在大兴安岭北麓,额尔古纳界河畔右岸,隔额尔古纳界河与俄罗斯小镇奥洛契相望,边境线长83公里。她既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亦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人口1800多人,其中中华俄裔占63%,多为《珲春条约》签订后移居至此的俄罗斯族后代,小镇至今仍保留着俄罗斯族的文化与生活习俗。</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室韦口岸,位于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中游东端,室韦镇西南0.5公里处,南距额尔古纳市所在地拉布达林镇168公里,西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奥洛契口岸相对。1988年,内蒙古自治区批准室韦为临时过货点,1989年4月国务院以国函(1989)26号文件批准室韦为国家一类口岸;1989年开始建设,1991年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离开室韦口岸,沿着北境国道G331线顺额尔古纳界河驰行南下,赶往额尔古纳市下辖的黑山头镇。初夏五月额尔古纳河畔,正是牧草吐嫩染绿的季节。可惜,同处一域一季的风景,河的右岸,我边牧遍地牛羊;河的左岸,那曾经故国的腹地,却因一纸《珲春条约》,成为了沙俄的属地,成为了一片荒芜无际的异域边陲。</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续驰200多公里,抵达黑山头镇,一个地处根河、得尔布尔河注入额尔古纳河间的沼泽地带。她地势险要,可攻可守,为古时扼守草原北方的门户和进出草原的咽喉。东与拉布大林街道、三河回族乡毗邻,北与恩和俄罗斯民族乡相连,南与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民族苏木接壤,西隔额尔古纳界河与俄罗斯普里阿尔贡斯克区相边陲小镇相望,边界线长130多公里,其中水界87公里。人口以华俄后裔与俄罗斯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以畜牧业为主产业。黑山头古城,乃成吉思汗大弟拙赤.哈撒尔的城池,传说,成吉思汗曾在黑山头镇率部族骑士举行出征仪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额尔古纳河东岸设置卡伦(哨所),其中三卡、四卡、五卡、六卡均在黑山头镇境内,黑山头自然屯隶属胪滨县。1962年,设黑山头公社;1985年,黑山头乡改镇,人口2000多人。</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登上黑山头界河山顶,落日徐徐地没入故国曾经的疆土、今之俄罗斯的境地,把那蜿蜒而去的根河映照得犹如镶嵌在草原上的一层薄薄的冰镜,似在诉说,这片土地,我的故国疆域,我的故国腹地,咋就成了异域之土?</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黑山头镇西去14公里,乃额尔古纳湿地,一个高纬度、低海拔木本类”亚洲第一湿地“。额尔古纳湿地由三条来自大兴安岭森林深处的根河、得尔布干河和哈乌尔河在此交汇流入额尔古纳界河,形成一个跨越中俄边陲的巨大冲积平原三角洲,总面积达到156.3万公顷,为全球鸟类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瓶颈",每年在此迁徙停留、繁殖柄息的鸟类达2000万多只,乃丹顶鹤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登高俯瞰,湿地河道宛如飘逸的玉带,流经之处生出形如美元$符号、马蹄形等状的迷人湿地景致。可惜,一样的河湾,一样的草原;一样的天空,一样的风景,可河的对岸,却是另外一个国域。</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湿地的马蹄岛,乃自然形成的牛轭湖,因形似马蹄而名,相传为成吉思汗回乡祭祖时,铁骑留下的巨大蹄印。千百年来,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均无从改变马蹄岛的位置及形状。有人说,它象心脏,又称爱情岛。当地人将马蹄岛的马掌反扣,构思出额尔古纳的市标,成为了额尔古纳人心中的一枚乡愁印章。</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i>2024/05/24,黑山头-满洲里</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原上行</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青青原上草</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嫩丽连天穹</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白云浮悠悠</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牛羊觅融融</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驰穿世界四大草原之呼伦贝尔大草原,一个东西350公里、南北长300公里、人称世界最好大草原,南下西去再足满洲里。初次满州里,乃 20多年前;此次满州里,只期获惊奇。</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一路驰,一路色。边陲的天,蓝蓝的,白云浮游作伴;边陲的草,绿绿的,鲜嫩铺向天际;边陲的羊,白白的,银光落满草原。这景致,这诗意,乃呼伦贝尔大草原,乃《牧歌》之绝唱。</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及至满洲里,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一个原名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为旺盛的泉水之地,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却被沙俄趁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诱骗、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允许沙俄从赤塔过境满洲里、齐齐哈尔、哈尔滨、绥芬河等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接造铁路直达海参崴,以蚕食、侵占我东北之土地。</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中东铁路西部线建成,于霍勒津布拉格设沙俄火车入境中国站。因俄国进入中国满洲(今之东北)首站为霍勒津布拉格站,俄语为“满洲里亚”,音译汉语为“满洲里”,称为满洲里,沿袭至今。</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沙俄又趁乱强迫清政府于12月20日签订《满洲里界约》,将额尔古纳河280个沙洲岛屿中160个沙洲岛屿划归沙俄,并将孟克西里洲、阿巴该图洲、巴图尔和硕洲等一并划归沙俄,仅余下120个沙洲岛屿留给中国。清政府与列强签订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沙俄又强占去中国1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直至公元2004年10月14日,中俄签署《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国才收回满洲里2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尚有11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依然被俄国占有,造成了今之满洲里的地理区位,东依大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公元1900年,沙俄又再趁义和团运动席卷,出动17万大军直入东北,大规模修建铁路、抢挖矿产和建立居民点,把包括满洲里在内的呼伦贝尔地区纳入外蒙古殖民范围。公元1929年,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决定收回中东铁路管理权。同年7月10日,‌派出军警逮捕正在开会的39名苏联外务人员,‌包括苏联驻哈尔滨领事和中东铁路苏方领导人。‌随后,‌苏联成立“特别远东集团军”,‌调集陆海军力量备战,张学良亦组建“抗俄军司令部”,‌动员东北军6万余人组成“防俄军”,‌双方在满洲里等地发生了武装冲突,‌导致了中苏间的全面战争。‌随着冲突的升级,‌双方进行了多次谈判,‌最终,‌在美国的调停下,‌张学良被迫与苏联签订《‌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中国不仅未能收回中东铁路的管理权,‌反而因此丢失了黑瞎子岛的主权,‌直到2008年,‌中国才收回半个黑瞎子岛的主权。中东铁路之战,尽管以中国战败而终,但亦折射出中国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民族之精神。‌</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国内战争时期,满洲里为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联络的红色通道。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蔡和森等中共早期领导人,曾通过满州里往返于中苏两国,为新中国的诞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1928年12月,叶剑英元帅亦曾通过满洲里通道赴苏联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元帅再是满洲里视察时,留下了”满洲里是草原城,国际交往有送迎;莫道边城难跃进,人工湖水与云平“的诗作。</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如今,满洲里作为中俄蒙交汇点之边城,既是中俄边境自东向西之终点,又是中蒙边境自东向西之起点,已成为东北亚经济圈中心、欧亚第一大陆桥战略节点。一条国界的分隔,却生出了截然不同三个世界。</i></p> <p class="ql-block"><b><i>2024/05/25,满洲里-阿尔山</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离开满洲里南下阿尔山,便离开了中俄边境,开启了驰入中蒙边境线的旅程。满州里至阿尔山,途中顺道踏点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庙、诺门罕战役遗址。</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甘珠尔庙,又称寿宁寺,呼伦贝尔最大的喇嘛庙,为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御批由清廷拨银所建,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破土动工,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乾隆帝题写“寿宁寺”赐予庙号并举办第一次庙会,印证了清朝收复大漠蒙后,不仅以盟旗制分化了蒙古族部落,亦以信仰佛教作为统治蒙古人的精神工具。甘珠尔庙前后共建11座庙宇、4座庙仓、100多间伽蓝,总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庙中喇嘛多时达4000余名,住庙喇嘛400余名。甘珠尔庙的庙会日,云集了海拉尔、满洲里、齐齐哈尔、哈尔滨、天津、北京及蒙古国、俄罗斯、日本、欧美等国内外商贾,成为了闻名遐迩的“甘珠尔集市”。</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 style="color:rgb(1, 1, 1);">诺门罕战役,亦称“哈勒欣河事件”、“诺门坎战役“,为日本关东军实施“北进计划”在呼伦贝尔诺门罕布尔德嘎查及外蒙古哈拉哈河东西两岸发动的一场战役,亦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立体及</i><i>首次将细菌战应用于战场的战役。</i><i style="color:rgb(1, 1, 1);">公元1939年5月4日,日军和伪满军队在黑龙江和外蒙古交界的哈勒欣河地区开始向蒙古边防军发动进攻;5月28日,战斗扩大;7月,苏军成立以朱可夫为司令并拥有498辆坦克、385辆装甲汽车、542门火炮和迫击炮、515架飞机、人员5.7万人的第一集团军;8月,日军扩建拥有500门火炮、182辆坦克、300多架飞机和</i><i>7.5万人的第六军团;</i><i style="color:rgb(1, 1, 1);">8月20日晨,苏蒙军发动反攻;8月底24日,苏军在正面74公里、纵深20公里的诺门罕地区围歼日军;8月31日,战斗基本结束。参战方投入战场兵员20多万人,死伤6万多人,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军伤亡了5.4万兵员。此一战役,迫使日本政府签订了《苏日停战协定》。日本史学家将诺门罕战役称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阿尔山, 全称“哈伦-阿尔山”,系蒙古语,意为热的圣水,音译而名,内蒙古兴安盟辖县级市,地处大兴安岭西南山麓,西部与蒙古国接壤,中蒙边境线长93.43公里,为日军侵华要塞之一。阿尔山火车站,与侵华日军花炮台阵地、五叉沟机场、南兴安隧道、碉堡等构成侵华日军要塞。它既是侵华日军为掠夺东北资源所修建的白阿铁路终点,亦是白阿铁路、伊阿铁路的交会站。阿尔山火车站为东洋建筑风格,具有低檐尖顶的日式建筑特点,用砖、木、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材料建造。外墙使用‌花岗岩砌成,屋顶覆盖着深红色水泥,占地面积不足300平方米,但调度室、售票室、候车室、贵宾室,一应俱全。</i></p> <p class="ql-block"><b><i>2024/05/26,雨登阿尔山</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五月的夏雨,空濛了阿尔山,空濛了色艳,但空濛不了一个好色之徒的寻掠。毕竟,雨余空翠入帘明,淡沲湖光雾縠轻,雨中总会生出另一番迷人的北国景致。更何况,地处大兴安岭西南麓的阿尔山,一个集原始性、自然性、神奇性和多样性于一体的亚洲最大火山熔岩台地、世界第二大功能型矿(温)泉群的原始森林,拥有火山遗迹、高位火山口湖、熔岩堰塞湖、温泉矿泉、高山湿地、河流湖泊、峡谷奇峰等世界罕见的森林景观,空濛山色的那抹烟霏绝泽,许会更是诱人。</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拾阶登上驼峰岭天池,一个火山喷发后在火山口积水而形成的高位湖泊,阿尔山七大天池群中面积最大、水位最深的天池,水面海拔1284米,仅略低于阿尔山天池。</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高处俯瞰,驼峰岭天池呈南北走向条状,形似人的左脚,东西两岸各有一个熔岩溢出口。火山口边缘最高点海拔1370米,与湖面高差86米。湖边环绕着‌兴安落叶松和‌白桦林,苍翠间衬映着一池幽蓝的湖水,时而似蓝宝石纯洁而深邃,时而犹如凝脂纹丝不动,好是诱人。据介绍,火山喷发于中更新世,至今约30万年。每逢秋季,铁红的叶子、洁白的桦树、茶青的苍松互为染缀,那金黄色的松针随风簌簌飘落,似那细细密密的睫毛,在秋阳下闪烁着另一种针亮的光影,抛染出一幅北国的自然画卷。</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北上大峡谷,一条地处兴安原始森林自南至北呈W状、全长11公里、平均宽度20米、谷底宽度30~150米、谷深30~130米、每公里落差约20米的柴河源大峡谷。她由‌火山熔岩断裂带生成,为晚更新世火山喷发玄武熔岩岩流,经千百年水流侵蚀形成的峡谷。谷中怪石嶙峋,飞瀑跌落,云雾蒸腾,奇景众多。河水从峡谷低流过,河面宽窄不均,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处处留下了另一番惊奇的景致。</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折返南下杜鹃湖,一个海拔1244米、面积128公顷因湖畔开满杜鹃花而名的泡子。湖呈L状,东南为进水口,西南为出水口,上连松叶湖,下衔哈拉哈河,平均水深2.5米,最深处5米以上,为流动活水湖。湖区恬静迷人,湖水漫没湖岸留下的曲线,似鳄鱼水中待捕,又似潜龙浮水,形态各异,好是逗人。每当春回大地,湖畔密匝匝的杜鹃花灿然怒放,湖面被辉映得如锦似缎,若霞胜火,美不胜收。湖中野鸟成群,灰鹤、天鹅竞相觅食;湖畔花树相间,红绿分明;夏季的杜鹃湖,湖面水草迎风摇曳,清香扑面,沁人心肺。站在湖边,面对外蒙方向那曾经故国的疆土,大声呐喊:离家的孩子,你可何时回头归来?</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继续南下石塘林,一个火山喷发熔岩流动至哈拉哈冷凝受阻后部分熔岩继续向前流动而成的亚洲最大近期死火山玄武岩原始地貌,再现了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的演替全过程。石塘林长20公里、宽10公里,裸露的火山石,形成了大小不等、凹凸不平的地貌,生出了貌似情侣、中国地图等各式形态。塘内寸土无积,但落叶松却高大挺拔,高山柏长达数丈;偃松(爬地松)翠绿欲滴;金星梅、银星梅长开不谢。石林相依,花草相融,清流时隐时现,令人叹为观止。踏足石塘林,犹如走进天然、完整的火山岩地质博物馆,令人目不暇接。</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到了阿尔山天池,一个地处海拔1332.3米天的岭池,为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湖,亦是全国第三高天池。天池由火山喷发物落在喷火口周围形成一道环状围墙,中间形成圆形凹坑积水而成。湖状似心形,东西长45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0.31平方公里。天池的神奇之处,在于周边封闭,既无进水口注入河水,亦无出水口泄出湖水,但一泓湖水却清澈透亮,久旱不而涸、久雨而不溢,连续多日干旱或降雨,池内积水依然处于同一水位线上;周边的姐妹湖均盛产鱼,但天池却无见只鱼,有人曾在池里投放鱼苗,池中既不见鱼跃,亦不见死鱼浮出水面;池水深不可测,有人曾将测量绳一端系上重锤沉入池底,沉至300多米,仍未探触池底。</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三峡潭‌,坐落于哈拉哈河上游,河水在石塘林地下潜流10多公里后流出地面,形成了长约3公里长的峡谷。峡谷河床坡度大,湍急的哈拉哈河从河谷穿过,由上而下分别分布着‌卧牛潭、‌虎石潭和‌悦心潭,每个潭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致与故事。卧牛潭以其河水平稳和潭前大大小小的卧牛石而闻名,潭中石头横河摆放,形成了一幅庞大的牛群静憩河中的画面。虎石潭则因平静潭水上方的河流中密布着形态各异的巨大岩石而得名,岩石宛如虎群在河中玩耍嬉戏。悦心潭乃峡谷的尽头,地面豁然开朗,河面加宽,潭水透明,清澈见底,给人以一种心旷神怡之感。</i></p><p class="ql-block"><i>哈拉哈河,蒙语为屏障之意,也称哈勒欣河,乃中蒙之界河,属于‌额尔古纳水系,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高山北部五道沟东南山达尔滨湖,全长399.5公里,流域面积达到8736平方公里。哈拉哈河西岸比东岸高,从东岸望去,西岸如同一道天然屏障。二战期间,因其地理位置成为了‌诺门罕战役主要战场之一,从而挫败了日军北进的计划,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格局。</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地池,亦称仙女池,因池水低于地面而名,由熔岩后期陷落形成的破火山口积水而成的湖泊,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距今约10万年)。地池呈椭圆形,长约150米,宽约100米,面积约为1.5公顷,深度30~50米,水面海拔1123米,因水灌入火山口导致局部水蒸气过多排不出去进而产生爆炸形成火山口湖,属于玛珥湖。</i></p> <p class="ql-block"><b><i>2024/05/27,阿尔山-东乌珠穆沁旗</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阿尔山的空濛,终归换来驰行东乌珠穆沁的晴丽。沿北境国道G331,自阿尔山南下西池东乌珠穆沁旗,途径乌拉盖野狼谷、乌拉盖湖、布林泉,车程400多公里,天色一路塑美。</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东乌珠穆沁旗,锡林郭勒盟下辖旗,明朝为鞑靼地,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置乌珠穆沁左翼旗,公元1956年析置东、西乌珠穆沁旗。东接霍林郭勒市、扎鲁特旗和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前旗,南靠西乌珠穆沁旗,西连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528.88公里。 乌珠穆沁,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葡萄山人。乌珠穆沁部落起源于13世纪,世代逐水草而居,曾在新疆阿尔泰山脉葡萄山一带驻牧,是名乌珠穆沁,即葡萄山人。乌珠穆沁部落历经多次迁移,明代由于漠北蒙古部族间的纷争,乌珠穆沁被迫南迁至漠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宝格达山以南的草场驻牧。清代,乌珠穆沁部落分为左翼和右翼两旗。左翼旗驻牧于额尔虎河(乌拉盖河)畔,右翼旗在其他地区驻牧。乌珠穆沁部落文化和传统亦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展变化。</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乌拉盖野狼谷,坐落于乌拉盖草原贺斯格乌拉牧场,面积11万亩,为电影《狼图腾》拍摄主景地。野狼谷山峰陡峻,丘陵连绵,牧草丰盛,生活有草原狼、西北狼、西伯利亚狼及梅花鹿、羊驼、狍子、猫头鹰等多种动物。其中,草原狼108匹(成年狼74匹,幼狼34匹)。</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乌拉盖湖,地处哈拉盖图农牧场东部, 位于兴安盟、锡盟、通辽盟交替处,原为五十一兵团驻地,为公元1977年截断乌拉盖河所建水库,公元1998年被洪水冲毁,公元2003年重建。远眺乌拉盖湖,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在蓝天白云和远处的山坡、湖边的粉黛及各色野花的映衬下,宛如草原上的一颗明珠,《走进乌拉盖河》电视系列片,更是让乌拉盖自此名称扬海内外。</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布林泉, 蒙语意为“温泉”,位于锡林郭勒盟乌拉盖巴音胡硕镇11公里处,面积约299万平方米。泉区有深50厘米泉眼8个,泉水四季长流、清澈透明、甘甜可口,日流量约4000立方米,常年温度5摄氏度,为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矿泉水,因富含多种矿物质而远近闻名。与布林泉眼相隔约1.5公里处为历史悠久的布林庙,始建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鼎盛时期香火繁盛,僧侣众多,庙内僧众最多时达到170余人,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获清廷“拜佛寺”金匾,故称“拜佛寺”。</i></p> <p class="ql-block"><b><i>2024/05/28,东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北境国道G331再西去南下,便离开草原进入戈壁荒漠,进入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所在地锡林浩特市的境地。</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锡林浩特,东邻西乌珠穆沁旗,西依阿巴嘎旗,南与正蓝旗相连,东南与赤峰克什克腾旗接壤,北依东乌珠穆沁旗,为锡林郭勒盟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元时为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之后裔领地,明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别勒古代第十七世孙诺必特默克图游牧地,部号阿巴嘎哈纳尔。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建贝子庙,俗称贝子旗。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仍以清王朝封建王公制度统治阿巴哈纳尔、阿巴嘎、浩齐特三个部。公元1946年春,中国共产党在锡林浩特建立中共贝子庙(锡林浩特)党支部,成立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彻底废除了封建王公世袭罔替制度。1949年春,阿巴哈纳尔左旗、阿巴嘎左翼旗、浩齐特右翼旗划为中部联合旗。1952年5月26日,中部联合旗与西部联合旗合并。由于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庙由贝子管辖,故得名“贝子庙”。1953年9月15日,贝子庙改称锡林浩特,沿袭至今。</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锡林浩特地处锡林郭勒大草原,盛产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持续力强蒙古马,自辽、金、元到清代,一直是军用马的源供地。传说横扫中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坐骑,乃源自锡林郭勒蒙古马种;明清时期镇守边塞的战马,亦选自锡林郭勒。锡林浩特马匹年存栏量超过1.8万只,堪称”马背上的城市“,被誉为”中国马都“。</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贝子庙, 藏传佛教名刹、内蒙古四大藏传佛教寺庙之一,清乾隆年间赐名为宗善寺。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历经七代活佛不断修缮,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寺庙以朝可沁殿、明干殿、却日殿三大庙宇为中心,包括都巴殿、曼巴殿、宗喀巴殿、丁克尔殿、新拉布仁殿等8座大殿诸多庙宇及六座佛塔,坐北朝南呈“一”字型排列,极盛时期寺庙有喇嘛1200余人,乃一座凝聚蒙、汉、藏多民族文化艺术的古建筑瑰宝,亦是史上最为著名的佛教学府和内蒙古藏传佛教四大圣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贝子庙作为中共锡、察、巴、乌盟工委所在地,成为内蒙古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和乌兰夫同志亲自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发源地。</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人在旅途,对自己下手总得狠一点。晚宿锡林浩特,寻了家名为”塞伊德蒙餐“,味蕾感觉极是品质。可餐后约车返回酒店,一在锡林浩特谋生的通辽籍蒙族师傅说,“塞伊德蒙餐为汉人所开,羊肉为进口肉,肉质不纯”。市区有家名为“蒙格乐蒙餐”,乃当地蒙人打理,所选羊肉均为当地40~45斤重羔羊,纯味肉正,乃当地蒙餐绝肴,下手错矣。</i></p> <p class="ql-block"><b><i>2024/05/29,锡林浩特-二连浩特</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尘雨驰行</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沙尘飞,日光蔽,锡林郭勒别天地。</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一路雨,烟埃洗,润醒枯黄泛青起。</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锡林浩特驰往二连浩特,途中沙尘漫起,遮日蔽天;小雨瓢洒,把那满空的浮埃洗落草地,化作泥水,润醒了那越冬的枯草,泛青点染寒冬遗下的陌黄,一路相随至二连浩特市郊。</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二连浩特,蒙语译音。“二连”,原名“额仁”,沿用市郊“额仁达布散淖尔”,乃牧人对荒漠戈壁景致的描述,意为海市蜃楼。二连浩特地处内蒙古高原二连盆地,北与蒙古国口岸城市扎门乌德隔界相望,东临苏尼特左旗,南部、西部与苏尼特右旗毗连,边境线长19.7公里,为中国最早发现恐龙蛋化石、世界著名恐龙化石产地。春秋战国时期,为林胡地,亦称东胡地。秦汉时期,匈奴迁徙至此。东汉时期,乌恒、鲜卑入居。隋唐时期,突厥徙牧。辽朝时期,为漠葛失部地。金朝时期,为汪古部族地。元朝时期,属上都苏尼特鄂托克地,设玉龙栈,大蒙古国大汗蒙哥曾在玉龙栈与其弟弟忽必烈会面,设大宴并共商国事军情。明英宗十四年(公元1449年),归北元左翼三万户,称苏尼特鄂托克。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设置“伊林”驿站。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99年),清政府架通张家口至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电话线,设电报局,名曰“二连”。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张家口旅蒙商景学钤等人创办“大成张库汽车公司”,开通张家口至库伦(蒙古国乌兰巴托)汽车运输线,二连盐池成为这条运输线上的重要站点之一,站名“滂北”。公元1953年,集二铁路动工修建设边境火车站,站名“额仁”,因发音不易更为“二连”。公元1956年1月,中、朝、越、苏、蒙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铁路联运开通,以火车站为中心逐渐拓展形成城镇,在“二连”后加缀“浩特”(蒙语意为城市),沿用至今。</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为内蒙古载入国际古生物史册的恐龙化石产地及亚洲发现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的地区。其发掘面积广泛,化石保存完整,种类多,乃研究亚洲地区恐龙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古哺乳动物化石的重要基地。</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二连国门,被誉为祖国的北大门,矗立于中蒙边境。门楣上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国门横跨铁路,共4层,高21米,长71.4米,宽13米。拾级而上,站在国门顶层向北远眺,具有俄罗斯建筑风格的蒙古国边城扎门乌德火车站大楼及民族特色居民小木楼、蒙古包群尽收眼底。国门下方的中蒙铁路,乃连接首都北京至乌兰巴托、莫斯科铁路交通大动脉-“欧亚大陆桥”。</i></p> <p class="ql-block"><b><i>2024/05/30,二连浩特-乌拉特中旗</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二连浩特沿北境国道G331往西南方向驰行,只为赶往乌拉特中旗,踏足甘其毛都口岸。</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驰往乌拉中旗甘其毛都的路上,阳光正好,色温极佳。只是,那广袤的无毛之地戈壁滩,人烟稀少,有光而无影,难以寻出光影交替的那抹绚丽雨与缠绵,430多公里的路程,唯途中驰行随机抓掠。</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乌特拉中旗,“乌拉”,蒙古语“乌仁”转音,意为“巧”,后缀“特”表示“多”之意,全意为“很多的能工巧匠”。她地处内蒙古高原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东与包头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固阳县为邻,南与乌拉特前旗、五原县、临河区、杭锦后旗相依,西连乌拉特后旗,坐落于祖国版图中部最北端国境线地带,边境线184公里,被称为祖国雄鸡脊背上的明珠。</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370年前,乌拉特部落从呼伦贝尔西迁至阴山南北,史上乌拉特中旗曾是匈奴、突厥、蒙古等诸多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繁衍之地,亦是中原帝国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边关要塞及文化兼容并蓄之地,为“参天可汗”道和草原丝路重要节点。</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驰行北境国道G331中蒙边陲</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甘其毛都口岸, 又译甘其毛道,蒙语意为“一棵树”,原称288口岸,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川井镇境内中蒙边境线703号界标附近,隔界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汉博格德县的嘎顺苏海图口岸相望,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同处一经线上,距乌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133公里,距乌兰巴托市650公里,距蒙古国南戈壁省达兰扎达嘎德市330公里、南戈壁省塔本陶勒盖煤矿190公里、奥云陶勒盖铜矿70公里,为距蒙古国两大矿山最近的“陆路口岸。</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生日吟</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光阴过驹悄无息</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新旧生辰又叠重</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敢问岁月何太急</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霜染鬓眉六五翁</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往惜小庆多挚友</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如今拾狂境北国</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异乡遥望呼知己</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一卮浊酒寄寿松</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阳历5月30日、阴历(农历)四月廿三,生命中又见降临人间新旧生辰同日重现。为了今天,早早的备了驰行北境国道G331的厚礼,自吉林集安起程,穿林海,过草原,走戈壁,于落夜赶至乌特拉中旗所在地海流图镇,摸夜找了家酒肆,听从俩同行驴友的浊酒备烛置办,小庆终于实现驰行北境国道G311,小庆生命中难得的二次新旧生辰同日叠现。</i></p> <p class="ql-block"><b><i>2024/05/31,乌拉特中旗-临河</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离开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沿G335国道南下西拐入固查、X120、五新、五临巴线临河区,便离开戈壁滩,驰入河套平原。</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临河区乃巴彦淖尔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位于内蒙古西部河套平原腹地,落坐于黄河“几” 字弯上方。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望,北依阴山,东与乌拉特草原相连。河套地区以河套平原为中心,北有阴山,东有吕梁山,西有贺兰山,南有晋陕山地,囊括内蒙古中南部、晋陕宁北部、甘肃东部等地区,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为一个得天独厚的特殊地理文化单元,为河套文化生成的沃土与依托。</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坐落于临河区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馆,馆藏史料表明,早在五万年前,河套平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著名的"河套文化"即萨拉乌苏河畔发掘表明,处于智人时代的"河套人",曾在黄河岸边制造石器,从事狩猎,食肉衣皮,创造了河套地区原始时代的物质文明。</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阴山岩画亦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阴山南北乃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的理想家园。</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古时,阴山河套一带,草木茂盛,百兽出没,生态极好。周宣王派大将南仲率大军讨伐居于阴山河套地区的猃狁之族,并在包括今临河在内的朔方筑城防守。战国时代,赵武灵王君临河套,"至高阙为塞",设九原郡。临河属赵国九原郡之西部地。汉武帝元朔二年,即公元前127年,武帝命大将军卫青统兵十万出云中,北伐匈奴,收复匈奴所占黄河北河以南平原地区,称"河南地"。汉王朝在河南地置朔方郡,下领十县,临河县为其中之一。东汉末年,匈奴再度南下。至献帝建安年间,临河县废。直至三国及晋初,临河地区长期为匈奴牧地。西晋永嘉以后,临河地区又迭次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赫连勃勃夏属地。南北朝时,北魏政权设立镇,临河地域属沃野镇辖区。隋初属丰州,大业三年(公元607)撤州置郡,属五原郡。唐初隶关内道,贞观中改州置郡,属九原郡。景龙二年(公元708),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临河属西受降城。宋、辽、金、夏时,皆为西夏属地。元灭西夏,设云内州,临河地区属云内州之大同路。明初,地属宁夏卫。未几,即入北元蒙古部属。北元中兴之主阿拉坦汗曾驻牧河套地区。清初,分属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和右翼后旗。乾隆以后,置道设厅,隶归绥道萨拉齐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隶五原厅。民国初年,改厅为县,属五原县。民国十四年(公元925),析五原县丰济渠以西地置临河设治局,筑城强家油房(今城关镇),直隶绥远省。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十月升格为县。公元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国民党军政当局宣布起义,临河县属绥远之陕坝专员公署。公元1954年,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同年陕坝专署改称河套行政区,隶属未变。公元1958年河套行政区与巴彦淖尔盟合并,临河县隶巴彦淖尔盟。公元1984年12月11日,临河县改为县级市。公元2004年8月26日,巴彦淖尔撤盟设市,称巴彦淖尔市,临河市更名为临河区。</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从临河区沿京藏高速东去乌梁素海,车程150公里。</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乌梁素海,蒙古语为杨树湖,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誉,为全球范围内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多功能湖泊,亦是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属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2000多年前的秦汉到明末,黄河流入河套平原后,在今磴口补隆淖西分为南北两河。南河为次河道,北河为主河道,沿着阴山山脉缓缓东流,通过色滕山河乌拉山间的明安川,与包头昆都仑河相汇向南注入南河。其时,镶嵌在两河之间的乌梁素海并非湖泊,乃一片地势平坦、水草丰美、宜耕宜牧的辽阔草原,亦是训练骑兵和放牧战马的绝佳去处。后来,地壳运动,阴山山脉不断上升,河套平原不断下陷,清朝初年,乌梁素海凸出黄河流淌水平,黄河受阻无法东流急转向南,形成了一条南北角弧形河道,塑就了乌梁素海的雏形。1961年,基于“一首制”构想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和总干渠的建设竣工及围海造田,乌梁素海上游水源一度截留,水面急剧缩小几近干涸。后来,引黄河水入乌梁素海,水面又恢复至293平方公里。</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乌梁素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防止突厥兵马从阴山以北长驱直入威胁中原安全,隋唐先后在此设城。公元605年,隋唐在今乌梁素海南,即天德军北城遗址南三公里处建造大同城,当地人称三里城。公元814年,唐朝在此建天德军城,乌梁素海东岸的土城子,即天德军城遗址。今天,透过湖水,湖底依稀可见古城雄浑的轮廓,堪称中国考古界之奇观。</i></p> <p class="ql-block"><b><i>2024/06/01,临河-额济纳</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临河至额济纳,京新高速西行北上拐入北境G331国道、118村道而去,行程660多公里,用时10小时。景,唯有路景;除了乘车,还是乘车,途中偶有遇见国之大器输行;除了抓拍,还是抓拍,土丘、风沙,还有那骆驼和吐绿的胡杨。离开临河,便离开了河套平原,进入阿拉善的戈壁滩。然而,人在戈壁滩,眺望贺兰山,心依然想着那河套平原,想着那隋唐的坚毅与不屈;恨之宋朝的无能,让大蒙古国撕裂成南北之宋,给岳飞留下《满江红.写怀》“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谈笑喝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复国抒怀壮志。</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风沙飞舞走戈壁</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额济纳,西夏党项族语“亦集乃”转音,意为“黑水”,东与阿拉善右旗毗邻,西和西南与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玉门市、金塔县交界,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507.14公里,为内蒙古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旗。其地形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呈四周高,中间低状,海拔898~1598米,由戈壁、低山、沙漠、河流、湖泊、绿洲等地貌构成。发源于青海祁连山北麓的黑河(古称弱水、上中游称黑河、入境后称额济纳河)为额济纳母亲河,由南向北经甘肃张掖、高台、金塔等流入额济纳旗,至巴彦宝格德(狼心山)分为东、西两条河,向北又分为19条支流,最后汇入东、西居延海,形成3.16万平方公里的额济纳绿洲。夏、商、周时,额济纳属乌孙;秦时为大月氏领地,称“流沙”或“弱水流沙”;西汉初年为匈奴牧地,汉武帝时称“居延”,源于匈奴语“天池”之意,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入居延收河西,汉太祖三年(前102年)置居延都尉府,后又置“张掖居延属国”,献汉帝建安末,改立西海郡;唐设西北都护府、宁寇军,统领居延军政事务;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间),居延被西夏占有,设黑水镇燕军司;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击败西夏政权,居延归附大蒙古国,忽必烈统治中国后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设亦集乃路总管府;明洪武年间,明军多次扫荡居延海周边,冯胜、沐英、宋晟先后率兵攻下亦乃集,随即撤出未驻兵守备,成为甘州、肃州的边外地;北元时期渐为土尔扈特部游牧地;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由宁夏护军兼辖,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11月隶属宁夏省政府管辖;公元1949年9月,额济纳和平解放后由甘肃省酒泉专署代管;公元1951年2月归宁夏省直辖;公元1954年11月由甘肃省整夜专署代管,同年11月30日改隶酒泉专署;公元1956年6月1日划归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公元1969年9月9日划归甘肃省酒泉地区;公元1979年7月1日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公元1980年5月1日至今,隶属内蒙古阿拉善盟。</i></p> <p class="ql-block"><b><i>2024/06/02,闲步深读额济纳</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足至额济纳,乃驰行北境国道G331内蒙古段最后一站。此次额济纳,已三顾额济纳,不再为居延海、怪树林景致所迷,选择了额济纳旗所在地达莱呼布镇闲步深读额济纳的另一种游阅模式。</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达来呼布,蒙古语,意为“大海一般的水泊”。据传,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布敦扎木苏从蒙古返回西藏途经额济纳旗,骑乘和运输物资的大量马匹、骆驼在达西敖包附近的一个呼布(水泊)饮水,水泊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得名。</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额济纳,北周、隋唐重要战略要塞。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于额济纳达来布库镇东南约20公里处置“同城戍”,隋朝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同城戍”基础上设置“大同城镇”,唐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建为“同城镇“,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将”安北都护府“迁至”同城镇“,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设置”同城守捉“并升为”宁寇军治所“,以切断突厥与吐蕃的联系。</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大同城由内外城组成,呈”回“字形。外城墙东西约223米,南北约184米,基宽约4米,残高约7米。东西墙对开城门,筑有瓮城。内城墙东西约87米,南北约92米,南墙正中设门。吐蕃攻打唐属国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被河西节度副大使催希逸大破时,唐玄宗曾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凉州,出塞慰问、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驻留,写下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及《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等千古绝唱。</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西夏视额济纳为珍宝之地。西夏广运二年(公元1035年),李元昊政权于额济纳达来库布镇东南约25公里、距大同城约4公里处开建了黑水城,供西夏十七监军之一黑水镇燕军司驻守之用。</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黑水城坐落于黑河下游,为正方形,边长240米,面积约5.4万平方米。南墙设有城门、瓮门、马面和角台设施。城内水源充裕,易守难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横扫欧亚大陆,威震四方,唯独西夏王朝,其多次御驾亲征未破,最终病逝于出征西夏的途中。直至继任者带着复仇的怒火,大举进攻西夏,铁骑横扫西夏全境,西夏王朝朝和党项民族才横遭劫灭消失。</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额济纳,既是西夏西部重要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亦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站要道。公元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将黑水城扩建,设“亦集乃路总管府”,城廓东西长470米,南北宽384米,总面积18.05万平方米。元灭亡后,亦集乃路属北元管辖,设”永昌等处行密院断事官府“,掌管军府之狱讼,以应对明军争夺河西走廊,与明王朝共存,黑水城遗址出土的”永昌等处行密院断事官府印“(馆藏于内蒙古博物馆)已加以印证。</i><i style="color:rgb(51, 51, 51);">明武五年(</i><i>公元1375年),朱元璋派西征将军冯胜西征,以傅友德为先锋率5000骑直取西凉、永昌、山丹后攻亦集乃路,将亦集乃路总管府-黑水城围困。因黑水城城高基厚,城内补给充足,久攻不下,明军便在黑河上游筑坝,改道河水,截断流向黑水城的唯一水源。城内守兵被迫掘井取水,井越掘越深,直至枯竭,无奈只好凿洞北墙上突围。亦集乃路总管府歧王多尔济巴成功突围逃脱,守将卜颜帖木尔终因寡不敌众,献城投降。又因水源断绝,明军无法据城驻守,便将城内建筑焚毁,迫使城内居民迁往内地,亦集乃自此成为明朝的边外之地。是年末,北元军队又回到黑水城,可黑水城已成为一座无人据守的孤城。尽管,历经700多年的变迁,黑水城仍不失当年的高大宏伟,为“古丝绸之路”以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其中西夏时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彩绘双头佛、元代纸币及“永昌等处行枢密院断事管府印”等,表明北元天元元年(公元1738年),北元军仍驻扎在黑水城中未毁民房中。</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从洪武元年至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明朝未清除北元残余势力,多次攻打亦集乃地区,黑城亦伴随着战争德破坏和河水德改道,失去了因水而兴的繁华与喧嚣,成为了因水而亡的一座废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迷幻色彩与神奇的传说。</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如今,额济纳,既是我国”两弹一星“重要发祥地,亦是载人飞船的摇篮。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乃坐落于额济纳境内,东风着陆场已从航天的副场成为了航天的主场;不仅是航天员飞向太空的出征地,亦是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地面的第一站,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港”。</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都说,黑水流域多湖泊,自古以来乃塞上江南及鱼米之乡,一点亦不为过。自达莱呼布镇西南边居延海公园,沿环城西路北上,便是额济纳湿地文化公园。额济纳湿地文化公园,亦即纳林高勒湖,位于达莱呼布镇西北端,隔达莱呼布镇区与额木讷高勒河相望。湖中水色碧荡,那廊桥,那亭廓,那绰影,在夕阳的辉染下滟滟荡金,尽见江南婉约之韵,柔情媚态,断断寻不出北方那粗狂豪放之迹。原来,昔日一爿黑水蛮战之域,已内秀于形,绽放出另一种戈壁的秀美之姿......。</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