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作为福建省辖地级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沿海,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西毗漳州、龙岩、三明。</p> <p class="ql-block">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起点城市,宋元时期,“刺桐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带来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泉州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5个,其中世界级有5项,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3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有国家级“非遗”36项,居全国地级市前三位。</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拥有两座千年石塔,俗称东西塔,这是其最为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游客们争相打卡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的七月,正值桂圆成熟,摘几颗桂圆,当作佛祖恩泽。</p> <p class="ql-block">仁寿塔壁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猴行者形象。这位手持大刀的猴行者形象引发了学术界和游客的广泛关注,有专家认为其或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之一。壁画中猴行者的形象细节丰富,包括其手持的兵器、服饰等,都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寺院内的多元文化遗迹反映了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大雄宝殿匾额上写的是“桑莲灋界”,这四个字如今已经成为开元寺别称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灋”是“法”的繁体字。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其构形中包含了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獬豸”(xiè zhì),这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象征着勇猛、公正。因此,“灋界”可以理解为佛法所及之处,是公平、正义、光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据传,开元寺寺址原是唐代大财主黄守恭经营的一大片桑园。传说黄守恭白日梦见一和尚向他乞地建置道场,他虽乐善好施,却舍不得将桑园无故奉献。谁知第三天满园苍绿的桑树竟然盛开出白皑皑的莲花。他被这神奇现象感化,毅然献地结缘。因此,“桑莲”既是对这一传说的概括,也象征着佛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寓意着佛法如清泉般洗涤人心,使世界充满公平与正义。</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部天花顶上的24尊飞天乐伎(即妙音鸟)布局相当严谨。它们以头为冠,身体为枝干,形成三角形,这在建筑学里被称为“斗拱”,不仅具有美化作用,还承载着大殿屋顶的重量,是古建筑艺术中力学与美学的统一。</p><p class="ql-block">妙音鸟翅膀造型独特,主要分为鹰翅和火焰翅两种。鹰翅造型源远流长,体现了对雄鹰和太阳的崇拜;而火焰翅造型则可能是泉州艺术家在波斯细密画影响下的创新之作,展现了火焰的炽热与力量。</p><p class="ql-block">代表白天的妙音鸟:有12尊妙音鸟的翅膀造型如大鹏鸟,这种造型可能取大鹏负日之意,象征着白昼。这些妙音鸟通常手持文房四宝,姿态曼妙,美丽绝伦。</p><p class="ql-block">代表黑夜的妙音鸟:另外12尊妙音鸟的翅膀造型则如蝙蝠,这种造型可能象征着黑夜。这些妙音鸟手持泉州古老的南音乐器,与代表白天的妙音鸟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石柱原是印度教寺庙番 佛寺的遗物。13世纪末,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阿拉伯商人来到泉州并建设了供奉印度教湿婆神的寺庙番佛寺。然而,元末该寺坍塌,大部分印度教建筑构件流入民间。明代崇祯年间,郑芝龙出资重修开元寺大雄宝殿时,这对石柱被搬来安置于此,至今已伫立了近400年。</p> <p class="ql-block">石柱上雕刻的图案包括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立像、毗湿奴骑坐金翅鸟、阎摩那河七女出浴等,这些雕刻不仅展示了印度教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外来文化与泉州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与北京戒台寺戒坛、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我国三大戒坛。 由于北京戒台寺和杭州昭庆寺的戒坛在历史变迁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改建,开元寺的甘露戒坛成为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戒坛。</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树下悟道成佛,故改名为“菩提树”。在梵语中,“菩提”象征“觉悟”与“智慧”,具有大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超凡脱俗等多层含意。甘露戒坛旁的菩提树历史悠久,它见证了开元寺的兴衰变迁和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随处可见簪花少女旅拍。</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榕树落地生根,荫蔽着寺院。</p> <p class="ql-block">用心参观了寺庙内的弘一法师纪念馆,另作他记。</p> <p class="ql-block">在开元寺文殊殿与大悲殿之间,就有一个”弘一法师化身处“的石碑,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我们出门碰见一小哥搭载我们过来,结果是从后门进前门出,此为开元寺正大门,书有“紫云”二字。虽行走方向相反,但参拜敬畏之心亦诚。</p> <p class="ql-block">紫云屏作为开元寺的前照壁,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寓意着清净佛地与凡尘隔绝的意思。“紫云屏”三字由明代著名书法家陈于王书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承天禅寺初建于南唐,原名“南禅寺”,北宋年间赐名“承天寺”,历经千年沧桑,屡修屡废,却越建越大,鼎盛时期有殿宇四十余座,体系完整,规模宏阔,素称“闽南甲刹”。 </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址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习称“南园故址”。这里曾是弘一法师(李叔同)晚年居住和火化的地方,他人生最后的14年是在泉州度过的,户籍也落于承天寺。</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又叫作月台寺,其门口挂着“月臺(台)”二字,这是明朝时期的泉州人张寿所写。据说这个张寿,出去游历,但是因为不注意财务管理,后来没钱了。于是就写下了一个“月”字,在市集之中出售,不过因为价格过高,迟迟不见有人来购买。后来当时的承天寺主持买下了这个字。过了不久,张寿又没钱了,于是故技重施,又写了个“台”字在市集上出售,主持再次买下了这个词。后来将“月台”二字挂在了寺庙门口,于是“月台寺”就成为了承天寺的一个别称。传说古时“月台”二字映入水中的影子,时而竖直如松,时而横卧如虹,便有“月台倒影”的奇景。门内还有一块匾额,上书“步月登天”,步上月亮,攀登云霄,星辰垂手可得,让人心生向往。也许寓意着每位来到月台寺的信众,皆能获得佛法的启迪,如同登上天界,俯瞰尘世,悟得人生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是弘一法师所写的对联“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了山门以后,是一条甬道,甬道的右侧屹立着宋朝僧人祖珍建造的七座石塔,而南壁上弘一法师的手迹“南无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经过甬道抵达天王殿,就可以看到天王殿对面的石壁上写着“泉南佛国”四个大字,这是明朝礼部尚书张瑞图所写的。</p> <p class="ql-block">在甬道的右手边,一道古朴的门扉静候着来访者。门边悬挂着一块“月台别院”的匾额,这里就是弘一法师故居。匾额下方,一行小字“弘一大师赠字处”悄然诉说着尘封往事。据说弘一法师在承天寺的岁月里,栖身于这片幽静的别院之中。许多慕名而来的访客,都曾在此求得大师的墨宝,因此在泉州民间,流传着弘一大师的真迹。</p><p class="ql-block">39岁那一年,李叔同突然抛下了他的日本妻子,还有名满天下的文艺、文学事业,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了。这种在大家认为是抛妻弃子、薄情寡义的行为,李叔同不在乎,而学生丰子恺解释道:“他嫌艺术力道薄弱,过不来他精神生活的瘾。”</p> <p class="ql-block">到了五十岁之后,弘一法师就来到了泉州,在承天寺定居。正是抗战时期,弘一法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突然泪落:我吃的是中国米,喝的是温陵水,但是身为佛子,却不能为拯救国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气,还在此吃饭,我真的问心无愧吗?而后弘一法师开经讲课,提出了僧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理念,可以说是一代伟大的爱国僧人。</p> <p class="ql-block">与可爱的卿卿搭子同游很同频哟!</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后门</p> <p class="ql-block">泉州游客集中之地——西街,就在开元寺旁,越过人群,连着另一头的街是当地人的小吃西街。</p> <p class="ql-block">西街上公安巡逻无人小车。</p> <p class="ql-block">午间,大众点评寻到木偶剧团旁边的一处餐馆:胡同里。</p> <p class="ql-block">发现这餐馆是一处传统民居改建。入户一丛竹,可见主人品味。</p> <p class="ql-block">抬头看门楣及对联。</p> <p class="ql-block">走进堂屋,看到墙上大理石刻着旧主人的事迹:学医、参加革命,兴办学校,顿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福建古厝是福建传统民居,它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底蕴,以红砖白石、双坡曲脊、雕梁画栋为特色。古厝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家族荣耀和文化的传承载体,古厝门楣刻字衍宗承志,雕饰间寓望族繁荣。</p> <p class="ql-block">随处可见的福建民居。</p> <p class="ql-block">泉州钟楼是当地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建造时间: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p><p class="ql-block">高度:13.8米</p><p class="ql-block">设计风格:由留英设计师设计,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同时融合闽南风格。</p> <p class="ql-block">很有年代感的大楼</p> <p class="ql-block">通淮关岳庙,是一座千年庙宇。</p><p class="ql-block">🪶关岳庙始建于宋代,初为祭祀关羽的庙宇。</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1914年),增祀岳飞,故改名为通淮关岳庙。</p><p class="ql-block">🪶庙宇现存建筑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并在1986年至1990年间进行了全面整修。</p> <p class="ql-block">魂归山西运城,</p><p class="ql-block">头枕河南洛阳,</p><p class="ql-block">身卧湖北当阳,</p><p class="ql-block">神定福建东山,</p><p class="ql-block">灵应泉州通淮。</p><p class="ql-block">分别代表仁义礼智信的关帝精神。</p><p class="ql-block">祭拜的人群众多,扫码烧金🙏🏻🙏🏻🙏🏻</p> <p class="ql-block">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与多国建立长期友好通商往来。老城随处有类似展览。</p> <p class="ql-block">随处转到一个小院子,往往都有一个展陈,展现泉州的包容并蓄。</p> <p class="ql-block">关岳庙附近的传统文化体验中心:茶艺、香道……</p> <p class="ql-block">泉州清净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历经千载岁月洗礼,古老的清净寺依然屹立于泉州古城内。</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p> <p class="ql-block">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朝南,入口凹进。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层,倒悬一朵雕刻精致的辉绿岩莲花。以此垂莲为中心,砌嵌成放射状,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p> <p class="ql-block">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位于泉州古城中心的涂门街,便是这些荣誉的一个生动的展示窗。这条街从西往东,短短数百米内,分别坐落着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庙、代表伊斯兰文化的清净寺和民间信仰的重要代表关帝庙,千年以来,这些宗教信仰在此毗邻而居、和谐共处,共同构成了泉州独特多元的灿烂文化。其中,清净寺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代表性遗产要素之一,因为泉州成功申遗,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10至14世纪,随着海洋贸易的蓬勃发展,泉州成为令人向往的“东方第一大港”,数以万计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人、旅行家、传教士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为了迎接并安置好这些异域的朋友们,早在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泉州便设立了专门接待外国使节的驿馆来远驿,随后还设立了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蕃坊”,并允许外来族群在此创建清真寺、天主教寺等宗教场所,还辟建了外国人墓葬区。开明、开放、包容的泉州,吸引了更多外商纷至沓来,泉州城蕃汉杂处,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泉州在宋元时期是妥妥的国际大都市。</p><p class="ql-block">这些外来族群,不仅广泛参与海洋贸易的各个方面,还将文化与信仰留在了这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多种中外宗教在刺桐城内共生并存。</p><p class="ql-block">这些远跨重洋而来的外来族群中,有大量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穆斯林商人,“缠头赤脚半蕃商, 大舶高樯多海宝”,元末明初诗僧宗泐在其所著《清源洞图》中,不无夸张地形容在泉州的穆斯林商人有半城之多。这些穆斯林们在泉州自由地经商、传教、生活,成为古泉州港繁荣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与本地汉人通婚,甚至有不少穆斯林侨民入仕元廷。他们还出资创建礼拜寺,秉承“围寺而居”的传统,形成独特的“穆斯林社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照,黄岗岩壁龛上永恒的经文,镌刻着那些漂洋过海的异族人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千年来,哪些人曾在此徘徊……</p> <p class="ql-block">千年来,哪些人曾在此凝望……</p> <p class="ql-block">千年来,哪些人曾在此祈祷🙏🏻……</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所留存下来的空间格局、斑驳的石头以及上面镌刻的纹饰及铭文等,铭刻着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辉煌历史,是宋元时期泉州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证,她见证了10至14世纪泉州海洋贸易繁荣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地区间密切的经济与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泉州中山路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街区全长2392米,并延伸至周边29条背街小巷,是泉州古城的南北中轴线。泉州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泉州中山路纵贯古城南北,沿街廊柱式骑楼,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商业街建筑典范,更是泉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百年时光缓缓流淌,在这条路上留下了斑驳印记,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基督教泉南教堂、花桥慈济宫、市舶司遗址、泮宫等不同年代的文物古迹相邻相依;柱廊式骑楼下,手工艺品店、服装店、特色小吃店等各色商铺林立。</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驱车赶往石狮黄金海岸,看海上佛国——洛伽寺。</p> <p class="ql-block">该寺滨海而建,对着台湾海峡。由香港友帮集团捐献二十多亩地给石狮市佛教协会作为建观音菩萨之道场,于2001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海上生庙,庙里看海。海天佛国,其名洛伽。风吹洛伽,梵音逐浪。一望无际的海岸线上,这一抹黄,尤为显眼,夕阳西下,听梵音阵阵,看潮起潮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