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书院太子庵 ——天目山避暑杂记之三

老笋头(谢绝赠花)

<p class="ql-block">  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501-531),放着现成太子的位置不坐,不求继承当皇上,而是远离政治,一心读书做学问,据说他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并有“数行并下,过目皆忆”的天赋。《南史》本传称他“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p><p class="ql-block"> 萧统在文学上的重要贡献,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总集《文选》三十卷……其中他主编的《昭明文选》成就最大,此书选录了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七百余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汉族大型诗文总集,并成为后世形成专门研究《文选》的“选学”。据说,现在的天目书院,就是萧统读书与编撰文选的地方,因为萧统被正式册封过太子,故又称太子庵,一个地方两个名称。</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在离开禅源寺时,特意请保安指点了方向:沿着寺院的西围墙一路上山,却一时又找不到去向,高低不平的山路上,小径人踪灭,找不到人问路;用地图手机导航,也看不出明确的指向,只能凭感觉往上走,路边都是倒下的朽木,感慨万分。气喘吁吁中,终于走到有一块“天目书院”的牌子,马上有了“抬头看见北斗星”的感觉。不过,沿着牌子仍然一路向上,喘气声中,衣衫都已淋漓,终于来到书院,不过仍要再上几十级台阶,本想进书院静心读书的初衷荡然已尽。</p> 太子庵位于昭明峰下,周围竹林遮径,山泉溅玉,占地有5亩许,内有昭明遗迹:读书楼,又名“文选楼”,内有古井,名“太子井”,终年不涸。读书楼东侧,还有“洗眼池”,传昭明太子曾用此池水洗眼,修复了眼疾。<br>  其实,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都是建于明代的砖木建筑,谁也不知道当年萧统读书地方究竟长什么样子。何况,史上所记萧统读书的地方有好几个,诸如在浙江乌镇、江苏镇江招隐山等地,都有他读书的遗迹并现在重建。很可惜萧统英年早逝,31岁就撒手人寰,否则他读书的地方一定会遍布全世界。<br> 院中大芭蕉下好乘凉。 在太子庵原址建立天目书院,据说最早是明代万历年间,之后多经废兴。在抗日战争中的1940年,馆长张天方,曾带领书院从事多项活动,“天目诗社”和“天目印社”相继诞生。1941年3月,《天目诗录》第一集付印时,书院和诗社联合登出启事,申明《诗录》取材以“浙西为范圃,并非限于天目”,希望赐给“杀敌之声”、“惊人之句”。<br>  现在的天目书院是2001年恢复的,书院本着科学、务实、协作、创新的学术精神,致力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发掘优秀历史遗产,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文、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教学与培训、咨询与服务、出版与宣传。不过,事业似还未轰轰烈烈。<br><h5> (本文盗用老朋友老牛梁军的图4张,并不付稿费) </h5> <h5>返回时在书院门口的石头旁,看到一条带环的很像蚯蚓又像蜈蜙的东东,不知叫什么。稿件发出后,有生物专家指出,这是马陆虫,俗称千足虫,为甲壳纲圆马陆科动物,长约120毫米,宽约7毫米,表面光滑,圆柱形,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头部两侧有许多单眼,形似复眼;触角一对长约五毫米。多栖息在石头、朽木、腐菜、稻草堆、柴堆等潮湿、卫生条件差的地方。特补上。 </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