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徽州之二 如画乡村:宏村

渔舟唱晚

<p class="ql-block">同样位于黟县的宏村,距离西递18公里,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宏村、西递作为徽州古村落的代表,同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它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双峰对峙般镶嵌在黟县这块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宏村地理位置优越,坐北朝南,环山抱水。远处黄山余脉延绵起伏,近处青瓦白墙鳞次栉比,整个村落临于水边映于倒影,青山绿水、湖光云影,宛如一幅水墨画,宏村因此有中国最美画里乡村之称。</p> <p class="ql-block">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最初叫弘村,为汪姓族裔聚居之地。明永乐年间,汪氏族长请风水先生勘定环境,重新布局了建筑,并引水入村。清代中期,村中再次进行大规模兴建,并为避乾隆帝“弘历”之讳,更名为“宏村”。</p> <p class="ql-block">宏村的水系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整个村落以水为灵魂,水流贯穿全村,形成独特的牛形布局。水系由水口、水圳、月沼、南湖及每家水院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进水、引水、渗水、蓄水、保水、利水、排水体系,其设计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性,被誉为“中国一绝”。</p> <p class="ql-block">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为半月形池塘,供防火、饮用。月沼是宏村的中心,周边分布着错落有致的古民居。这些民居以青瓦、白墙、马头墙为特色,与周围的山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南湖位于宏村南首。随着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够,宏村村民遂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将村南百亩良田挖深数丈,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南湖水面波澜不惊,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周围的民居和山水。在湖边漫步,可以默默感受岁月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宏村汪姓族人筚路蓝缕,随着在外做官、营商者大增,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光宗耀祖,纷纷在家乡购田置屋,修桥铺路,留下了大量精美建筑,特别是其中体现徽派建筑特色的木雕、石雕和砖雕,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成为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在宏村现存137幢明、清古建筑中,都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作品。著名的建筑有承志堂、树人堂、南湖书院、乐叙堂等。</p> <p class="ql-block">承志堂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住宅,号称南方“民间小故宫”,是宏村最具代表性的民居之一。整栋建筑为木结构,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还有搓麻将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云轩”,另有保镖房,男、女佣人房,一应俱全。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需出屋。</p> <p class="ql-block">树人堂由清敕授奉政大夫诰赠朝仪大夫汪星聚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后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建造。占地面积266平方米,宅基呈六边形,取六和大顺之意。正厅偏厅座北朝南,天花彩绘牡丹与蝴蝶,飞金走彩。院里共有两个小书房。外门为八字门楼,内置悬枋栏板,象征官家的威严与排场。树人堂取“百业须精,儿女当教”之意,寓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南湖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南湖的北畔,是当时的徽州士人为教育子弟而兴建的六座私塾,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合并重建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书院”。重建后的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等六部分组成,内部陈设典雅,充满了书香气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徽州人对教育的重视和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乐叙堂,又称汪氏宗祠,位于月沼北畔的正中,是汪氏族人祭祖和庆典聚会的场所,为宏村现存唯一的明代建筑。乐叙堂名取“秩叙敦伦,永履和乐”之意,体现了汪氏族人对于家族秩序、伦理道德以及和谐生活的追求。宗祠内部木雕雕饰精美。</p> <p class="ql-block">宏村村口有两棵500年树龄的大树,一棵叫枫杨(红杨),一棵叫银杏(白果),见证了宏村的历史变迁,是宏村的“风水树”。过去的风俗,村中老百姓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红福齐天;高寿老翁辞世办丧事,要抬着寿棺绕着白果树转个大圈,寓示着子孙满堂,高福高寿。</p> <p class="ql-block">西递、宏村作为黟县的两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名扬四海,是人们了解探究徽文化两个绕不过去的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