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印度(9) 菩提迦耶

天牛

<h3>位于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10公里的菩提迦耶(Bodhgaya),距瓦拉纳西200多公里,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之处,也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主要遗迹包括菩提树、摩诃菩提佛寺(Mahabodhi Temple ,又译大菩提寺或大觉寺)、金刚座等。摩诃菩提寺外不远处,有20世纪初以来中国、日本、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不丹、尼泊尔、孟加拉、越南等国修建的二十多座佛庙,各具特色,确似一个佛教联合国。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200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h3> 菩提迦耶最著名的便是摩诃菩提寺,呈塔状建筑结构,据说公元3世纪时由阿育王所创,塔高约50米,形如金字塔,底部正方形,每边15米,塔身逐渐向上收缩,顶部呈圆柱形,上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塔基周围竖有4个与大塔结构相似的小金字塔,在四角安放。基座外面是石栏杆,约2米高,共60根。塔内辟有佛龛,立佛陀金像,法相庄严。 菩提树位于大觉塔外侧接基台处,高达十二公尺,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此悟道成佛的。现在看到的并非当初的那棵,但仍是原树之枝再生。为传法之故,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尝以原树分枝移植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后原树遭异教徒摧毁,遂又从狮子国移枝回菩提道场,即今之菩提树。 菩提迦耶(Bodhgaya)是佛教的诞生地,它源于佛陀释迦牟尼在当地的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得名,因此,菩提迦耶也有了字面上的迦耶城的菩提树之意。<br>公元前624年农历四月初八,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Lumbini)诞生了一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太子,他是国王释家族的后代,后人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智者”。<br>悉达多太子在宫中生活了29年,享受着人间的富贵荣华,有姣妻贵子,仆人成群。但是,他却并不开心。当时的印度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生来就决定了命运。众生在命运中沉浮,经历苦难却不自知。惟有寻求解脱之道,领悟世界真谛,修炼大慈大悲之心,才能跳出无边苦海。悉达多苦苦思寻着解脱之道,但又不得要领。<br>经仙人指点,悉达多突然领悟到,要寻求解脱之道,必须要抛弃人间的欲望,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寻求彻底的解脱,从而证得大道。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悉达多抛妻别子,逾城出家,开始了追求真理的旅途。<br>他吃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即牛奶煮粥)后,在碧波荡漾的尼连禅河中洗去一身疲惫,神清气爽,然后他来到一片茂密的树林,坐在一棵参天的菩提树下发下宏愿:不悟得大道,誓不起身。在5月的一个月圆之夜,他终于豁然悟道,洞悉了世间真理。他成道后被人们称为“佛陀”,意即“觉悟的人,得智慧者”。<br>悉达多在菩提树下成佛,所以菩提树成为佛树。菩提树属桑科,长绿乔木,叶卵形,径干黄白,11月开花,结耔可做念珠。 菩提树下立有红砂石板金刚座,据说是阿育王置放于此,以示佛陀成道处和表示佛的智慧。金刚座长约2.3米,宽约1.47米,高0.9米,其上安置佛陀石像,当前被信徒装饰了鲜艳的布幔;布幔篷架,篷架内放满信徒的鲜花供品。金刚座和菩提树的栏杆外,有两座以圆形黑石雕刻的巨大佛足印。 佛教徒常年聚集在这里念经、打坐,认为这里蕴含着无上的智慧,有机会在此念经或打坐可能得道成佛,功德无量。 菩提迦耶不仅是佛教徒的聚集地,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这里成为了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不同国家的游客在这里相遇,分享彼此对于佛教文化的独特理解,形成了一种跨越国界的友谊。 夜晚的大觉塔更显神圣肃穆。大塔外观九层,内部实仅两层,四面刻有佛像佛龛,雕镂精致庄严。 塔内雕刻的佛陀金像。 摩诃菩提寺外不远处,有20世纪初以来中国、日本、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不丹、尼泊尔、孟加拉、越南等国修建的二十多座佛庙,各具特色,确似一个佛教联合国。 藏传佛教寺庙。 中华大觉寺。 孟加拉国佛教寺。 不丹皇家修道院 日本寺庙 大乘教印度别院,正觉山释迦堂。 释迦牟尼大佛像,高25米,以打坐姿势坐于莲花上,手结着禅手印。 泰国寺庙 这座寺庙记不清了,可能是缅甸的。 佛光山印度佛学院,佛光山佛教研究所。 小镇上唯一的清真寺。 菩提伽耶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其它三处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园(Lumbini)、第一次跟五比丘宣讲佛法的鹿野苑(the Deer Park at Sarnath) 以及涅盘之地的拘尸那罗(Kushinagar)。<div>菩提迦耶以其神秘的佛教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旅游的多元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每一位前来的游客,无论是为了信仰、探寻历史,还是仅仅为了旅游度假,都能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寄托。</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