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云岗石窟

<p class="ql-block">图文:培(广东)6830585</p><p class="ql-block">5月13日早上早餐后,我们从大同市宇辉优品酒店出发,驱车前往云冈石窟,不到20公里的路程,约30分钟车子便到达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大同在北魏时期叫平城,是北魏的首都,当时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晋冀蒙山三省交界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停好车,我们出了服务中心大厅,凭身份证通过检票口,就来到昙曜广场。昙曜的塑像在广场的中央,像高3.8米,铜铸而成,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创作。整个銅像呈乌金色,身材清秀修长,面貌慈祥睿智,深陷的眉骨,直挺的鼻梁,昭明非中原之人,蓝缕飘忽的袈裟,显示出风尘仆仆,似乎正在奉旨由中山赶赴平城。</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座巍峨的北魏风格大门,沿礼佛大道直行,前边是仿古建筑的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走过古朴典雅的灵岩寺,来到一座不大的山门,门头悬匾〝入佛知见”。过了这道门,我们就进入云岗石窟长约1公里的石窟群主景区。</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二号窟,沿途所见窟外佛像。</p><p class="ql-block">苍苍云冈,经过1500年的风风雨雨,大自然的剥蚀崩塌,人为的破坏,使石窟倍显苍桑,真不知昙曜大师凿建石窟时,会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后,石窟成为世界艺术的宝库,游客徜徉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朝第三窟走去,路上一个遮阳棚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原来这里叫“古道车辙”,遮阳棚下的岩石地面上,遗留了一条金代以前铁轱辘车的轨迹。从汉代以来,这条路就是大同通往内蒙的古道,这“车辙”是古驿道的珍贵遗迹。</p> <p class="ql-block">二三号洞之间有个碧霞洞,大约开凿于元代,洞中摆放了一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主要洞窟有45个,西部窟区为迁都洛阳后所凿,大多规模较小,中部为云冈石窟的精华部分,东区仅存4个主要洞窟,大多损毁严重。我们来到第三窟,这是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内有唐代所雕的“西方三圣”,极为精美。</p> <p class="ql-block">进入第三洞窟,后室雕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细致,衣纹流畅的“西方三圣”三尊造像,主像阿弥陀佛面部丰满,神态超然。</p> <p class="ql-block">左侧为头戴兽形冠的观音菩萨,右手举于胸前,左手自然下低垂,面相丰腴,神态凝重。</p> <p class="ql-block">右侧为头戴宝瓶冠、笑容可掬,肚腩微微突出的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清代补佛像时,由于采用打孔,嵌入木栓,涂泥、彩绘等办法,虽然在防风化上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却对石雕形成极大的破坏作用,使原造像遍体鳞伤,泥皮一掉,满目疮痍。</p> <p class="ql-block">离开第三窟前往第五窟,窟檐建于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这组建筑朱红柱栏,琉璃瓦顶,巍峨挺拔,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又叫“大佛洞”,窟内释迦牟尼佛像足有17米高,是云冈石窟最高的一座,佛与人高低几乎有十倍,加之高居临下的俯视,让人有一种因渺小而产生的颤栗与震撼。</p> <p class="ql-block">西壁胁侍菩萨身着对领装,右手施无畏印,面目清秀,细眉高鼻,双目深邃,嘴角上翘,慈霭可亲。</p> <p class="ql-block">东壁胁侍菩萨风化较严重,经后世补塑彩绘。</p> <p class="ql-block">墙上壁画</p> <p class="ql-block">门头缕空雕刻,两侧漆花木立柱。</p> <p class="ql-block">洞窟里大佛体量庞大,而壁上小型雕塑也很有看头,工匠们雕刻的供养人的形态很轻松,在创作中融入了世俗真性情。</p> <p class="ql-block">仰望高大的佛像,面部轮廓清晰,细眉长目,鼻准方直,双耳垂肩,身着褒衣授带,通肩架裳,给人端庄、肃穆、慈祥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壁各立一佛,西立佛曾被后世补塑,1977年维修时将外层泥塑剥落,才显出本来面貌。这三位正好依次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第五窟也是孝文帝为自己的父亲献文帝拓拔弘建造的祈福窟,所造佛像为纪念像。</p> <p class="ql-block">转过身来仰望,石壁上生动活泼,雕刻精美,意趣盎然、充满萌态的雕刻,让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第七、八两窟外壁,中央耸立由“龟趺”负驮之巨大丰碑,东西两側,以对称形式合围成下宽上窄呈直角三角形的耸立前壁。</p> <p class="ql-block">第七窟也叫“西来第一佛洞”,是最早的佛殿窟之一,是继昙曜五窟大像窟之后的一个革新。窟内后室北壁分为上下两层,下龛风化无存,上龛是一座大型盝型帷幕龛。</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天(大梵天王、旧名童子)佛教护法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第九窟,又称“阿閦佛洞”。第9一13窟,因后世敷泥施彩而变得绚丽多彩,故通称“五华洞”。这是后室明窗雕刻。</p> <p class="ql-block">窟的北壁上开有明窗,下凿拱门,这拱门完全是仿宫门造型,所有复杂的木构件都如实加以雕凿,在上部雕有仿木结构形式的屋形门楣,堪称云冈石窟内最美的屋顶。</p> <p class="ql-block">进入后室,映入眼帘的为巨大佛像,垂足倚坐,作为第九窟的供奉主尊,已非原貌,面部及衣纹均为后世补做,痕迹明显。倚坐佛大像为第九窟所独具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左右两壁各侍立胁侍菩萨,这样的倚坐佛配两胁侍菩萨立像为云冈的首例。</p> <p class="ql-block">洞窟中,略显昏暗的光影,增添了雕像的凝重感和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第9、10窟为一组双窟,约建凿于太和八年(484)完工于十三年(489)。它是一组前后室结构,具有汉式殿堂布局形式的双窟。</p> <p class="ql-block">进入第十窟,映入眼帘便是前室那极富表现力豪华手法的须弥山。</p> <p class="ql-block">第十窟虽然和九窟为一组双窟,有着共同主题和相似的造像布局,但是绝不雷同,同样的窟前露明立柱,前后室窟几乎没有放过一处空隙,雕凿内容繁华艳丽,呈对称布局,显得繁而不乱,层次感极强。</p> <p class="ql-block">洞窟内的人流拥堵在预料之中,好在雕像绝大部分高于人高之上,昂起头可以仰望。避免了只能看到前排人脑后的尴尬。</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石窟里进进出出,见到每一座石窟,几乎都有一尊或者几尊大佛,数不清的小佛和其他雕像,看得我们眼花缭乱,不知到该首先欣赏哪一尊为好,这些雕像大部分保存完好,鲜活如初。但也有一部分遭到风化或人为破坏,面目全非,非常令人痛惜。雕像高者达17米,小的仅几厘米,但大大小小的佛像从容貌上体态上都镌刻得十分精细,分外传神,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16一20窟外有一巨石,上有宿白先生亲题“昙曜五窟“红色大字。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公元453年,当年僧人们死的死,逃的逃,还俗的还俗,寺庙拆毁荒废,北魏的佛教几乎灭绝了,太武帝闭上了忏悔的眼睛。一天。才登基不久的文成帝,巡城归来,策马行走在平城,逼仄的街道上与一位行色匆匆的僧人擦身而过,未成想,文成帝拓跋广睿的御马一口衔住来人的僧衣,就在这一刻。一个叫昙曜的僧人脱颖而出,掀开了北魏复兴佛教的辉煌的一页。他被文成帝“奉以师礼”,任掌管全国出家人的沙门统,又受文成帝之请,凿建“昙曜五窟”为五祖祈福;在他之后,北魏继续凿建云冈石窟群,迁都洛阳后,又凿建龙门石窟,无不是在“昙曜五窟”的影响下进行的。</p> <p class="ql-block">第16窟雕刻的佛像对应的是兴佛的文成帝,此佛像年轻英俊,与文成帝26岁早逝相符合。</p> <p class="ql-block">这是云冈石窟的第18窟,他和第19窟、第20窟组成为一组石窟,第18窟也叫三佛洞。通过石窟的开窗,就能看到主佛上半身,姿态特别优美。</p> <p class="ql-block">18号窟里,还有工匠的另一精构巧思,在平整的墙壁上,为了雕刻出前后排的关系,胁侍菩萨后排的弟子只雕刻了半身,从而破天荒地在平面上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第18窟的大佛,据说对应的就是下令灭佛的太武帝,这尊大佛形象也与别的佛像也有所不同,首先在手势上,一般佛像都是打右手手心朝外的手势,他这一尊不是,而是左手手心向里做那个扪心自问的手势,这分明就是惭愧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第19窟内的大佛高16.8米,是昙曜五窟中最高的大佛,在云冈石窟中也仅次于第五窟的主佛像,排名第二,大佛神情端庄肃然,双腿结跏趺坐,右手上举,左手半握拳轻放膝上,手里还是握一素绢,这尊大佛一般被认为是北魏的第二任帝王一一明元帝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与其他诸窟不同的地方,是左右胁侍并不在窟中,而是高高在上,于旁边两个耳洞各开凿胁侍。高高在上的两尊胁侍从头部和身子的轮廓基本上与主像相似,区别在于身上的服饰完全已经是汉化后的服装,与第六窟雷同,故而认可为后世补雕成者改造过的。</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选址武州山(武周山),据说和明元帝有关,明元帝之父道武帝晚年动辄暴怒,时任太子的明元帝因此避祸民间,道武帝后来被自己的儿子,即明元帝的兄弟所弑,道武帝这位大逆不道的儿子,虽欲篡位,可是因为不得人心,因而下场自然可想而知,大臣们迎回逃在民间的明元帝。当明元帝的车驾回到都城西郊的武周山麓时,他在此求神问策,口称得到神意,武州山遂成为了“神山”人生,后来文成帝及昙曜选址造石窟时,很自然的想到神山一一武州山。</p> <p class="ql-block">已经成为云冈石窟名片的这尊大佛,便是“昙曜五窟”的第二十窟,之所以呈现露天样貌,是因为其前檐坍塌,大佛完全裸露于外,俗称露天大佛。大佛像高约13.5米,高肉髻,面相圆满,微笑状,双耳随肩。唇上蓄八字须,嘴角微微上翘,宽肩,双手放在腹前,着袒右肩袈裟,显得高大魁梧,沉稳睿智。只是手和腿风化严重,基本面目全非。</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尊大佛在高度上,在云岗只能算第四,其他的三尊佛,因为都在窟内显不出来,只有这尊因为露天,所以显得高大壮观,因而成为云冈石窟的标志大佛,据说,它被认为是北魏开国皇帝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公元460年起,北魏倾其举国之力,聚集优秀工匠在灵岩上开凿出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1500多年来这部刻在石头上的无声艺术杰作,向后人展示了北魏的豪迈辉煌。它们静蹲坐在石窟里静观千年,雕刻的佛像表情慈祥、纯洁无邪,这安静的姿态是人间大美的姿态,来在这里,人们的心灵感受到无法言语的震憾。也只有在这里,人、石头及天地,与宗教才结合得如此完美。</p><p class="ql-block">离开云冈石窟,下午我们离开山西,驱车前往陕西延安甘泉大峡谷,当晚到达榆林绥德县,下榻紫荊华府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