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现在,要一个人安静下来,通读一本经典作品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人不能安静,就什么都做不了,连通往心灵的道路都无从发现。爱的表示,依赖于时间的安静,绝非凭借激情或者一时的冲动。中国人生文化中有一句话“日久见人心”,见人心,即见真情。有了真情,爱就稳定了,不是风浪交加,而是涟漪依依。日常生活的奇迹就在这里。读书也是一样。读书是人生的功课,要是能看见一个人,在生命最后的片刻手里依然拿着一卷书,眼睛微闭着,仿佛在思考,也没有说“再见”就告别了这人世,那该是多么宁静美好的画面啊。那里只有安静,痛苦惧怕安静,焦虑远离安静,安静中有的是接纳和宽恕,有的是顺应和明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白便是读书的道理。我的老家在南方丘陵起伏的山谷里,农民朴实醇厚,有了读书的孩子,只说一句话四个字:读书明理。如果孩子不听话,被老师写了条子带回来,家长就会让孩子跪下,做父亲的手里拿着长刺的一种植物荆条,顺势就抽打过去,嘴里面愤愤然地吐出来一句话“书都从屁眼里读进去的。”孩子是一边压低着喉咙哭泣,鼻涕流很长,做母亲的不做声,其他兄妹躲在灶屋里,安静地坐作业看书。有了被打,就长了记性,老实读书,老实做作业,模糊中有了一种前途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经问过很多朋友,现在是不是依然能够安静地读书,回答基本一致。安静是生命的一种磅礴背景,德日进曾经在《人的现象》里描述过这种安静的进程。抵御喧哗的力量,从来就不属于深山老林的隐居人士,而应该是每一个人捍卫自己存在的道德品质。读《人的现象》或者读《少有人走的路》,没有了内在的安静,要读完是艰难的。一本《相约星期二》,出版到今天已经几十年了,安安静静地读完,有几个人啊?没有了安静,我们连其中几句重要的话都记不住,更不要说这本经典作品会影响到我们的一生。要一个人对一本经典作品里某个词语句子表达出来喜悦的体验,是困难的。浮躁不安造成了各种隔阂,只有安静,这些奇妙的词语才会以其本来的样子走进我们的生命中。词语,不仅仅代表一种事物,更代表一捧肥土,心灵是需要这些土壤的。优质的土壤和心灵的关系,很少有人想到,因此,干渴既是生理的,更是心灵的。我们依然对心灵的成长熟视无睹,我们不愿意自己和心灵建立温暖的关系,试图通过他人来回应心灵声音的努力脆弱不堪。——我常常督促自己,在阅读一本经典作品的时候,比如《终身成长》,我能否真正让自己就活出来“终身成长”的样子?这需要安静,需要宁静的练习,需要体验到生命的品质就是时间的品质这一道理。明白,是光和心灵的关系,是内在的光,是驱除黑暗的警醒。我们用什么力量来获取明白?我们用什么方式来懂得明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静地看自己,安静地读书,安静地思考这一生中我们必然遇到的现实,比如死亡,比如进步,比如关怀,我们就不会慌忙。慌忙的意思是:我们总是被他人左右我们的人生,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是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