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民俗人物传记《中元节》

笔趣文学社

<p class="ql-block">  中元节,也称为鬼节或七月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具有深厚的宗教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同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叫中元节?</p><p class="ql-block">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p><p class="ql-block"> 中元节这一天的习俗有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放河灯(目的为普渡与祈祷)、面塑(蒸花馍)、吃鸭、做茄饼、祈丰收、祭祀土地和庄稼等。</p><p class="ql-block"> 中元节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中元节的名称源于道教,但其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秋尝祭祀的古老习俗。发展到宋代,形成了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祭祖的传统,这一天道教祭地官,祈求定人间善恶,民间则祭祀祖先、孤魂野鬼。佛教受儒家影响,在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以超度历代先祖。‌</p><p class="ql-block"> 节日活动:中元节的主要活动包括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这些活动旨在纪念和缅怀逝去的亲人,同时也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思念和敬意。‌ </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中元节不仅是一个祭祖的节日,更是一个表达孝道和感恩的重要时刻。它强调了敬祖尽孝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现代庆祝方式:在现代社会,虽然庆祝方式有所变化,但中元节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城市中人们可能会燃放烟花、举行文化表演和游行,而农村则更注重祭拜祖先、祈求丰收。‌</p><p class="ql-block"> 中元节这一天,各地有什么饮食习俗呢:</p><p class="ql-block"> 1.吃鸭:俗话说:七月半吃只鸭,万事不用怕。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鸭”谐音“压”,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在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福建人的中元节,是和蒸糕,红粿还有熏鸭一起过的。水煮好的鸭子放在架子上,一架之隔就是糯米、茶叶之类的,隔着架子开始熏蒸。鬼节吃鸭辟邪自然是为了求得心安,不过吃饱肚子才是正经事。这时候吃鸭子最能滋五脏,润秋燥。</p><p class="ql-block"> 2.吃濑粉: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把粉浆压成条状,下到热水里,这个动作叫“濑”,濑粉由此而来。东莞最出名是烧鹅濑粉。</p><p class="ql-block"> 3.吃汤圆:浙江衢州龙游县的北乡人做本地汤圆,不在元宵节,而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以及冬至日。北乡汤团,个头较大,咸味,尖头圆肚,三个就能装满一个小碗。里面的馅料,并不是传统的芝麻等甜味料,而是如饺子一般,是咸味儿的,刨成丝的萝卜、剁成小块的豆腐,以及家庭自制剁辣椒酱。</p><p class="ql-block"> 4.吃扁食: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人会在中元节当天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它与饺子、馄饨同源,比饺子更精致、比馄饨更有料。中元节煮扁食吃,象征赶走霉运,消除负能量。</p><p class="ql-block"> 5.饺饼筒:在浙江台州市的天台,要吃饺饼筒,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饺饼筒,以其外形而名。它裹着菜馅像“饺”,外面裹的是“饼”,卷的形状像“筒”,饺饼筒在台州各地叫法不同,又称食饼筒、麦饼筒、米筒、麦油脂、麦焦、五虎擒羊、济公卷饼、锡饼等,是台州特有的传统小吃。饺饼筒做得讲究点,人们称之为“五虎擒羊”,是以肉片、猪肝、蛋皮、鱼肉、豆腐等分别与金针、木耳、粉丝、笋丝、红萝卜、豆芽、芹菜等依照一定顺序放在糊拉拖皮上卷制而成,也有人喜欢加点海带、小鱼干等。 饺饼筒包好了要放在“鏊”上煎一煎,要煎到外表皮呈金黄色并油光发亮为止。</p><p class="ql-block"> 6.蒸面羊、吃花馍:中元节正好赶上秋季五谷丰收的季节,北方很多很多人家会用新下来的小麦磨制的面粉蒸各式各样的花馍,用来分给家里的亲友或自己食用。在山西,有中元节蒸面羊的习俗。因为“羊”音似“祥”,取其吉祥之意。中元节蒸面羊,寓意平安顺遂。在河北清河县,以蒸面羊赠送女儿。广平县中元节会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花馍,则是瓜、果、梨、桃等造型的面点,以圆形的居多,通常还会放上红枣。中元节蒸花馍,象征蒸蒸日上,寓意保佑平安,日子越过越顺意。</p><p class="ql-block"> 7.蒸米糕:人们常把莆田和仙游,合称为“莆仙”,莆仙中元节前,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十二,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用糯米磨浆加“金水”蒸成的粿。“金水”实际上用干稻草、干黄豆枝叶烧成灰,冲水过滤后形成含碱的水。因为蒸出来的粿,颜色金黄,所以称这种食物为“金粿”。还制作“宝糕”,其以冬米舂细、过筛、拌上白糖,放置模具上压实后,置于蒸笼中蒸制而成。“金粿”和“宝糕”都是中元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除了金粿,七月半也是莆田人吃“马糕”的日子。马糕,实则米糕,也称作“薄荷糕”,是一种以冬米舂细、过筛、拌上白糖压实后蒸熟的米制品,食用时口感粉糯。印糕是马糕的子体,在内容上做了更新,马糕由内到外都是细米粉,印糕在制作时添加花生碎和白糖作为馅料。</p><p class="ql-block"> 8.狗舌粑“油茶当饭,莫忘粑粑”,每逢佳节吃粑粑的广西,会在中元节吃狗舌粑。狗舌粑里没狗舌,芝麻、糯米、花生、黄糖倒是不少,碾成细粉的糯米和黄糖揉搓成团,压扁做成狗舌模样,滚入芝麻花生粉中,用高粱叶包好蒸熟,是七月半(中元节)的餐桌主角。</p><p class="ql-block"> 9.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p><p class="ql-block"> 10.吃粗茶淡饭: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作者:刘德明</p> <p class="ql-block">主编:李龙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