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五、近现代建筑</b></p><p class="ql-block"><b>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建筑艺术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传统建筑体系的发展出现严重停滞。另一方面,西方建筑体系﹣﹣一个完全不同的建筑技术与艺术系统在华夏大地传播开来。</b></p><p class="ql-block"><b> 鸦片战争后,西方人纷纷在各通商口岸和租界建造商厦、住宅、教堂等,其样式基本涵盖了当时西方主要国家的建筑艺术风格。继而兴起的洋务运动,又进一步推动了西方建筑体系在中国的登陆。先是工业厂房引入了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接下来是清末民初的一些政府、学校、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也纷纷采用西方的建筑样式。</b></p><p class="ql-block"><b> 在以后的岁月里,在这种西风东渐的持续作用下,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道路一直充满曲折。要现代化还是要传统?是民族化还是赶世界潮流?其前进的脚步好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于是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各式风格的西方建筑被一批又一批地殖入中国,竭力表现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如潮水般流行起来又衰退下去,二者你消我长,此起彼伏。而政治,则是左右这"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钟摆"的最大力量。</b></p><p class="ql-block"><b>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逐步替代计划经济,建筑设计开始成为商品。这固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设计师不得不向业主妥协,其建筑作品不免平庸媚俗,缺乏个性等;但商业社会多样化的价值标准毕竟为多样化的建筑风格提供了生存空间,它使困扰中国建筑思想领域多年的艺术标准的一元化模式思维终于让位给了多元化思维。而多元化既有利于建筑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又有利于整个建筑风格的异彩纷呈。</b></p> <p class="ql-block"><b>20世纪20~40年代的建筑风格</b></p><p class="ql-block"><b> 20世纪初年,中国建筑已经初步步入西式建筑的轨道,西方各种主要建筑结构形式、技术以及风格手法在中国当时的建筑中都有所表现。到了20至40年代,西方的建筑风格虽然还在流行,但"中西合璧式"建筑和"复古式"建筑却开始发展起来。前者的早期作品多为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一种设计探索,后者则多由20世纪30年代留美归国的中国建筑师设计。其中,"中西合璧式"建筑又可分为两种:一是装饰主义风格的,即建筑主完全是西式的,仅在装饰题材上附加了中国传统形式;二是西体中用式,即以西方建筑的构图原则组织中国传统的建筑部件。所谓"复古式"建筑,是指虽然采用了西式的材料和结构,但其风格却完全是中国古典建筑风格。</b></p> <p class="ql-block"><b>中国近现代第一代建筑师</b></p><p class="ql-block"><b> 1925年,吕彦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夺标,标志着以留美归国学生为主体的近现代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登上了中国的建筑艺术舞台。这批建筑师以吕彦直、杨廷宝、梁思成、陈植、赵深、董大酉、夏昌世、童寓等为代表。他们之中大部分人接受的是巴黎美院式的西方传统建筑教育,有很强的西方古典建筑修养。其中少数人留学欧洲,对欧洲蓬勃发展的现代主义建筑有较深造诣。留学归国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都富于民族自尊心,热爱自己的祖国。将中西建筑完美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是他们在20世纪20~40年代自觉的艺术追求。</b></p> <p class="ql-block"><b>吕彦直(1894~1929)</b></p><p class="ql-block"><b> 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1913年自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学成归国后参与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北京燕京大学校舍的设计。1921年在沪创立彦记建筑师事务所。1925年在中山陵国际设计竞赛中夺魁,主持设计了中山陵。1928年中标广州中山纪念堂。1929年因积劳成疾去世。</b></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是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陵墓,1929年竣工。吕彦直将陵墓围墙设计成钟形,暗喻孙中山唤醒民众起来革命的历史功绩。依山而建的大台阶从入口直至山顶祭堂,气势恢弘。台阶前为碑亭和大门整个设计建筑尺度与环境和谐,形式简洁、明快、庄重。 中山陵建设委员会后来又在陵前加上了一条类似传统帝陵神道的引导空间、牌坊、神道、碑亭、大台阶、大屋顶、松柏等营造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使中山陵拥有了类似于中国古代帝陵的空间氛围。中山陵的设计没能体现出一个民主主义者的精神内涵,却借用了专制主义者的陵墓形式。这说明,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民族心理都难以接受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现代建筑。而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则借助民族主义思想在新建筑中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的大台阶是中山陵中最具气魄的建筑。台阶分为八段,共290级。八段</p><p class="ql-block">的台阶附会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政治主张。拾级而上,仰头可见中山陵祭堂逐渐露出的挺拔身姿;回头可俯瞰钟山的林海层峦,远眺美丽的南京城和碧波荡漾的玄武湖。</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 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祭堂 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p><p class="ql-block"> 位于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建成于1931年,是一座拥有近5000个席位的大跨度会堂、钢筋混凝土结合钢结构。中山纪念堂平面八边形、外观基本采用中国古典式样。 四面出五开间重檐抱厦,中央高起成八角攒尖屋顶,高57米建筑内外饰以彩绘。整座纪念堂外观匀称,比例和谐,是成功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表现近现代功能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家图书馆古籍馆</span></p><p class="ql-block">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是始建于1931年的文津楼,是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工程。文津楼的建筑外貌是仿太和殿修建的,结合图书馆的特质形成了标准的绿琉璃瓦顶配置,汉白玉须弥座栏杆让建筑更加恢宏大气。是国内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现代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文津楼正面的横梁上有非常精美素雅的凤纹,两只白羽凤凰之间是书卷,非常符合建筑的功能。这细致而不浮夸的凤纹值得放大仔细查看。虽然文津楼是钢筋水泥结构,但其仿古特性让楼内也充满古建筑的元素。凤纹元素在文津楼内一层的天花上也可以看到,每一个格子内的四个角都有一只简笔勾勒的凤凰形象。</p><p class="ql-block">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b>杨廷宝(1901~1982)</b></p><p class="ql-block"><b>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曾任世界建筑师协会副主席。1927年归国后加盟基泰工程公司,并长期任教于中央大学建筑系,为近现代中国培养了许多杰出建筑师。其"以图说话"脚踏实地的设计理念对后代学人产生了深刻影响。杨廷宝创造了大量的优秀建筑作品,最著名的有20世纪20~40年代的清华大学校园规划、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清华大学生物馆、南京中央医院、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山陵音乐台和20世纪50年代设计的<u>北京火车站</u>、北京和平宾馆等100多项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各具特色,既有西方古典的,也有中西结合的,还有现代主义的,但比例均衡、细部处理细腻、注重营造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却贯穿始终,成为其作品的一大特色。</b></p> <p class="ql-block">北京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北京站车站大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毛家湾胡同甲13号,原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始建的正阳门东车站,1958年10月25日重建,1959年9月15日建成,杨廷宝为主要设计者。火车站的中央大厅首次采用了35米X35米的双曲线薄壳结构,营造出宽阔通透的室内空间。大厅还使用了玻璃外墙,具有轻盈飘逸的效果。大厅左右对称耸立着两座高40余米的钟塔,其屋顶采用传统形式,重檐攒尖,挺拔有力。钟塔的"实"和中央大厅的"虚"互相映衬,使整座建筑外观轻盈而不轻佻,端庄而不笨重,比例和谐,恰到好处。北京火车站既使用了现代化的结构又兼顾了民族传统样式,是中西风格结合的成功典范。 </p><p class="ql-block"> 北京火车站车站大楼坐南朝北,东西宽218米,南北最大进深124米,建筑面积71054平方米。布局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对称结构,中央为高34米的双曲扁壳大厅,两旁钟楼高43米,东西两翼角楼高30米。内部设有大小贵宾室6个,软席候车室1个,普通候车室4个,高架检票厅候车室1个,重点旅客候车区4个。</p><p class="ql-block"> 1959年9月15日,北京火车站建成之始,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曾先后到站视察,应工程总指挥李岳林的请求,毛泽东主席题写了“北京站”3 个字。</p><p class="ql-block">北京火车站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b>20世纪50~60年代的建筑风格</b></p><p class="ql-block"><b> 20世纪50年代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物质凋敝,其状况很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当时在建筑上所提倡的简洁实用的风格,使欧洲现代主义建筑样式一度成为中国建筑领域的主导。但没过多久,中国的政治倾向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内有意识彻底消除欧美影响,转而全面学习苏联,建筑上亦奉行当时苏联实行的"民族主义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的方针。于是,流行于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被视为资产阶级腐朽的"臭玫瑰"而遭禁绝,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又成为了中国建筑艺术的主流。</b></p> <p class="ql-block">重庆人民大会堂</p><p class="ql-block"> 重庆人民大会堂建于1952~1955年,主要设计者张家德等。该建筑规模宏大,中央主体为3层重檐攒尖圆阁,造型模拟北京天坛祈年殿。重庆人民大会堂在20世纪50年代初乃至今天都是超大体量的仿古建筑,由于其主体比例显得过于粗重肥厚,所以建筑界对它一直存在异议。 但无论如何,重庆人民大会堂已成为重庆市的象征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重庆人民大礼的设计,仿明、清的宫殿形式,采用轴向对称的传统手法,结构匀称,对比强烈,布局严谨,古雅明快。主体部分的穹庐金顶,脱胎于北京天坛的皇穹宇,仿天坛有祷祝“国泰民安”之意。;正中的圆柱望楼,是北京天安门的缩影;南北两翼,镶嵌着类似北京紫禁城四角的塔楼;广袤的庭院中,前阶宽阔平展,梯次六重。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中轴线对称的传统办法,配以柱廊式的双翼,并以塔楼收尾,立面比例匀称。这类建筑华丽、庄严,虽不完全实用,但它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威慑力,是建筑结构中最高等级的代表。建筑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以其非凡的建筑艺术蜚声中外。</p> <p class="ql-block">重庆人民大会堂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北京政协礼堂</p><p class="ql-block"> 北京政协礼堂位于北京西城区太平桥大街,建于1955年,主要设计者赵冬日(1916~)。赵冬日是我国著名建筑家,20世纪40年代在北京大学建筑系任教,后任职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政协礼堂采用了重点装饰的手法,将入口门廊作为艺术处理的视觉中心。门廊柱式的设计参照了我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纹样,洋溢着古朴、雄浑、凝重之美。</p><p class="ql-block">北京政协礼堂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b>梁思成(1901~1972)</b></p><p class="ql-block"><b> 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1927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学位。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b></p><p class="ql-block"><b>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他和夫人林徽音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用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u>人民英雄纪念碑</u>、<u>鉴真和尚纪念堂</u>等。</b></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以南、毛主席纪念堂以北的北京城轴线上,39.4米, 造型端庄稳健,雕刻优美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建在高大的汉白玉台基上,碑身平面长方形,上下分为三部分。下部宽厚,嵌有描述中国近现代史中重要事件场面的浮雕。 中部为建在须弥座上高起的长方形柱状碑体,上刻有毛泽东和周恩来题写的碑铭。碑上部为庑殿式屋顶。纪念碑在设计时还注意了和天安门城楼的关系,未高于天安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鉴真纪念堂</p><p class="ql-block"> 鉴真纪念堂位于扬州市古大明寺内,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参照鉴真在日本的主要遗物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建筑,典雅古朴,保存了唐代的建筑艺术风格,建筑于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鉴真和尚纪念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两人合抱的檐柱,柱为腰鼓状,柱头斗拱三重,线条浑圆飞动,采用了单檐庑殿,屋顶平缓,出檐深远,檐下斗拱仅用柱头铺作,补间施以蜀柱。外观色彩采用唐代多见的赤白造,明快强烈。梁思成常年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曾实地测绘考察过上千座实物,并对清式建筑和宋《营造法式》有深入研究,因此他对中国古建筑时代特征的把握十分得体,鉴真和尚纪念堂的设计成功主要得益于此,1984年该建筑获得建设部全国优秀设计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b>十大建筑</b></p><p class="ql-block"><b> 1959年、为向共和国建国10周年献礼,北京进行了10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建成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和华侨大厦等"十大建筑"。这10座建筑大多不同程度地在外观上体现了民族特色,是"民族主义形式社会主义内容"建筑思想的具体体现。"十大建筑"建造过程中使用了人海战术和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做法,在一年内突击完工。其本身虽较成功,但不规范、不科学的做法却贻害深远。时至今日,"十大建筑"式的"三边工程"、"献礼工程"、"突击工程"所引发的设计平庸、缺乏创新、施工质量低下、建设重复浪费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中国建筑界。</b></p> <p class="ql-block">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东华门街道天安门广场东侧路,是新中国国庆十周年十大工程之一。其前身是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最初设立在北海团城。1958年在由毛泽东主席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上,做出了在北京新建八个博物馆和展览馆的决定,中国革命博物馆是其中之一,馆址选定在天安门前,并要求在1959年“十一”前布置基本陈列,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该馆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主持,清华大学等单位集体设计,1958年10月开始动工修建,1959年8月落成。</p> <p class="ql-block"> 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新馆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建筑由两轴两区构成。两轴为:由西门到东门的东西轴线和由南到北的南北轴线。两区为:由中轴内中央大厅分隔的南北两个展区。西门面向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相对;北门面向长安街。南北艺术长廊长260米,高28米;顶部有368个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藻井,楼顶有近2万平方米的屋顶绿地。</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 邮资封</p> <p class="ql-block"><b>中国近现代第二代建筑师</b></p><p class="ql-block"><b> 近现代中国的第二代建筑师,以戴念慈、张镈、张开济、林乐义、莫伯治、赵冬日、欧阳骖、吴良镛、黄毓麟等为代表。这些20世纪30~40年代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和同时期毕业于国内院校的大学生,是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亲手培养起来的建筑师。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代建筑师已经成为新中国建筑设计的主力。他们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现代建筑如何继承和表现民族传统、体现民族精神的问题。这一代人的建筑修养和基本功都很扎实,特别是留学归国者对现代主义建筑大都有相当了解。但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却受到压抑,不能放开手脚实践,不能及时接触国际最先进的建筑思想,创作手法和风格大多趋同,缺乏突破和创新。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认真地履行了建筑师的职责,为国家建设尽心竭力地奉献出了自己的才干。</b></p> <p class="ql-block"><b>张镈(1911~1999)</b></p><p class="ql-block"><b> 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建国后长期在北京从事建筑设计,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建筑师。张镈设计了大量以大屋顶表现中国传统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三段式构图,建筑整体比例较为恰当,外形美观。主要作品有<u>民族文化宫</u>、国际学生联合会亚洲学生疗养院、<u>人民大会堂</u>、北京友谊宾馆等。</b></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p><p class="ql-block"> 人民大会堂坐落于天安门广场西侧,是北京5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1958年10月20日破土动工,1959年9月24日落成。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及举行其他重要活动的场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的地方。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整个建筑面积为171800平方米,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5米,最高点为46.5米。</p><p class="ql-block"> 人民大会堂壮观巍峨,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围环列有134根高大的圆形廊柱。正门门额上镶嵌着国徽。人民大会堂建筑主要由3部分组成:进门便是简洁典雅的中央大厅。厅后是宽达76米、深60米的万人大会堂;大会场北翼是有五千个席位的大宴会厅;南翼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大会堂内还有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厅堂。</p><p class="ql-block"> 人民大会堂的整体风格是带有民族装饰特色的安培尔式建筑。大会堂外观比较有特色的部分是柱廊。中央入口部分的柱廊为十一开间,12根圆柱体量巨大,仅柱基部分就超过2米。柱头造型独特,非欧洲式传统柱式。柱廊开间有明显递减,与中国古典建筑柱廊的特点类似。大会堂的一些细部装饰表现出传统建筑特征,如檐口贴琉璃面砖、用须弥座台基等等。</p> <p class="ql-block">人民人民大会堂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 大会堂室内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万人大会堂、宴会厅和办公楼。其中万人大会堂的室内屋顶最具特色,其墙与屋顶圆角相接,浑然一体,屋顶中央为鲜红的五角星,五角星周围环绕着层层金色光环,千盏吸顶灯如闪耀在苍穹中的繁星,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宫</p><p class="ql-block"> 民族文化宫坐落在北京长安街西侧,建于1959年9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之一。是一座具有博物馆性质的民族风情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建筑独特,极具民族情调。总面积3.2万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形。主楼高13层67米,左右为群房,高3层。其中第3层退台,作成传统形式的外廊。主楼顶端仿金刚宝座塔布局,四角高起,装饰以简化的重檐,檐下贴面砖仿垂莲柱、梁。顶部中央作高数层的重檐方阁,檐下梁上作彩画。两翼东西端头向南延伸2层高的群房,在主楼前环抱成一个凹形广场。民族文化宫造型比例匀称,重点突出,整座建筑的大屋顶皆用蓝色琉璃瓦,色彩素雅秀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民族文化宫主楼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主楼13层,高68米,东西翼楼环抱两侧,中央展览大厅向北伸展,飞檐宝顶冠以孔雀蓝琉璃瓦,楼体洁白,塔身高耸。整个建筑造型别致、富丽、宏伟、壮观,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p><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宫 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b>欧阳骖(1922~2003)</b></p><p class="ql-block"><b> 1946年北洋大学建筑工学系毕业。毕业后先后在沈阳东北交通部、北平龙虎建筑师事务所、浙江大学总务处工程部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永茂建筑设计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作,先后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5年在北京建华建筑设计合资公司任总建筑师。</b></p><p class="ql-block"><b> 工作40余年来,主持设计了多项大型民用建筑设计,主要作品有:<u>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u>、<u>北京工人体育场</u>、中央电视台(广播大厦东侧)、北京三里屯使馆区1#--10#使馆、北京昆仑饭店(方案)、北京市西山八大处佛牙舍利塔、北京鲁迅博物馆接待楼、中央广播电台、北京广播剧场等。</b></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复兴路9号,于1959年建成,占地80419平方米,整个建筑东西总长214.4米,南北总长144.4米,连同塔尖军徽在内总高94.7米,总面积60557平方米,1960年8月1日正式开放,由古代战争馆、近代战争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馆、民兵馆和兵器馆组成。藏有6000余件珍贵的文献、实物、照片、图表和模型。它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个历史时期武装斗争的情况,以及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北京工人体育场</p><p class="ql-block"> 北京工人体育场位于朝阳区三里屯,是中国第一批十大建筑之一。北京工人体育场始建于1958年,由中国设计师欧阳骖主持设计,于1959年8月31日正式竣工。2020年7月,北京市工人体育场启动保护性改造复建。2023年3月,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工程正式竣工。主体建筑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场内共有座席6.8万个;其余空间建设为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的城市体育公园和湖区。</p><p class="ql-block"> 北京工人体育场总体风格庄重、沉稳,为清水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还原建筑最朴素原始的风格,还更加绿色环保。遵循“传统外观、现代场馆”的原则,对比“老工体”保持三个不变——椭圆形造型不变、外立面形式和比例不变、特色元素不变。</p> <p class="ql-block">北京工人体育场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b>戴念慈(1920~1991)</b></p><p class="ql-block"><b> 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曾任建设部副部长。1983年以来,连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戴念慈的建筑设计注重比例的协调及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上风格多样,既有比较具象的作品,也有相对较抽象的作品。新北京饭店、<u>中国美术馆</u>、北京玉泉山工程、苏州吴作人艺苑、山东曲阜阙里宾舍等为其主要作品。</b></p> <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中国美术馆坐落在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建成于1960年,总面积1.6万平方米,总高31.12米。其设计借鉴了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设计经验,下部两层单纯朴素,无过多装饰;第三层平面内收并作外廊,檐口作重檐琉璃瓦屋檐。其中央局部高起为四层,外形比例仿照中国传统的攒尖重檐方亭,和不远处清晰可见的景山山顶上的三重檐方亭﹣万春亭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即台基、殿身和屋顶。对这三部分的不同处理手法可以形成不同的风格。中国美术馆的设计选择了简化台基、殿身部分,保留屋顶的处理手法。这种做法可以兼顾功能、结构与形式,并基本保证传统建筑的比例关系,做到化整为零,错落有致,主次分明。从形式上讲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从经济角度讲又较为浪费。</p><p class="ql-block"> 1963年由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并正式开放,中国美术馆是国家文化标志性建筑。中国美术馆集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国际交流、艺术品修复、文创产业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馆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台湾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中山博物院,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总占地面积160000平方米,其于1965年开馆,并进行多次扩建修缮。</p><p class="ql-block"> 台北故宫博物院由中央园林与步道、博物馆正馆建筑、文物储藏山洞与廊桥3个部分所组成,其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设计者称之为“北平午门”意象。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屋顶则采用绿色饰金黄色收边之琉璃瓦“盈顶”形制,风格清丽典雅。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p><p class="ql-block">台湾故宫博物院小型张 台湾</p> <p class="ql-block">台湾故宫博物院航空邮简 台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台北孙中山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台湾省的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位于台北市信义区仁爱路四段,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而兴建的,该馆于1972年落成,是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王大闳的作品。 王大闳是二十世纪台湾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p><p class="ql-block"> 中山纪念馆占地35000坪,为宫殿式建筑。馆外有中山公园环绕,还有九曲桥、池塘、假山、柳树等景色点缀。</p><p class="ql-block"> 中山纪念馆的平面是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高度30.4米,平面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前为中山雕像纪念堂,后为表演厅。正面入口处的屋檐向上翻起,据考察,这种奇特的屋顶造型可追溯至唐宋。王大闳在借鉴传统建筑的同时,也赋予了不同的新意:他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屋脊,巧妙的将屋顶形成三度曲面,从造型上看,整个建筑接近完美。他以线条取代块面,注重柱子、门窗、屋檐的线条美感,色调朴实且耐看,具有淡薄而宁静致远的气质,整个建筑散发着一种东方古典的含蓄美。</p> <p class="ql-block">旧初级法院大楼(澳门)</p><p class="ql-block"> 法院大楼建於1951年,落成初期曾被用作为多个政府部门的办公场所,包括当时的财政厅、民政厅、经济厅、公钞局及法院,故有政府合署大厦之称;其後,因地方不敷应用,上述机构相继迁出;澳门回归後,大楼正式被更名为初级法院;最後,初级法院亦於2003年迁出。</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楼高三层,具有折衷主义风格。门前多层石阶,两旁三层楼高的四根爱奥尼亚式粗壮石柱,均象徵政府的权力。</p><p class="ql-block">旧初级法院大楼小型张 澳门</p> <p class="ql-block"><b>20世纪70~80年代的建筑风格</b></p><p class="ql-block"><b> "文革"期间,建筑学在中国被认为是无用的学科,梁思成等老一辈建筑家惨遭迫害,建筑艺术沦为弃儿。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西方建筑的各种思潮再度涌入中国,建筑师们压抑已久的创作热情喷薄而出,且一发而不可收。此时,大家探索的主题依然是传统和现代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建筑界影响最大的是流行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同时,政治上再次出现提倡民族特色的趋势,以致"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又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中国建筑界。但是,国门毕竟已经打开,中国建筑师踊跃地进行着各种探索和试验﹣﹣新乡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解构主义建筑、高技派建筑等各种思潮和流派异彩纷呈。</b></p> <p class="ql-block"><b>中国近现代第三代建筑师</b></p><p class="ql-block"><b> 近现代中国的第三代建筑师以齐康、熊明、关肇邺、彭﹣刚、徐伯安、张锦秋、马国馨、刘力等为代表。国内建筑院校在建国后至"文革"前培养出来的这批新中国建筑师,所受的专业教育仍属于巴黎美院的古典建筑教育体系,其特点是注重推敲建筑外观的尺度比例、有较高的古典美学素养和很高的绘图技巧。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建筑师担负起了承前启后,延续中国建筑艺术薪火的历史重任。他们在原有的建筑学基础上积极吸收欧美先进的建筑思想和技术,勇于理论探索,开创了当前多元化的建筑格局。</b></p> <p class="ql-block"><b>熊明(1931~)</b></p><p class="ql-block"><b> 1957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长期在北京从事建筑设计,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其设计有创风气之先的锐意,能运用较新的结构技术创造出新颖的建筑形式。近年,熊明的设计风格有所转变,创作了一些以简化、变形等手法表现传统意向的作品。北京工人体育馆、<u>首都体育馆</u>、北京谈判大楼、北京中国银行大厦、外经贸部办公楼等为其具有代表性的力作。</b></p> <p class="ql-block">首都体育馆</p><p class="ql-block"> 首都体育馆建于1968年3月,坐落在北京海淀区。它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馆顶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钢网架,跨度长达99米。整个体育馆由比赛大厅和三个练习厅组成,设有18000个座位,可进行篮球、排球、手球、羽毛球等多项比赛,并能将木质地板移开制冷,变成室内冰场,进行冰球与滑冰比赛。</p> <p class="ql-block">北京饭店</p><p class="ql-block"> 北京饭店坐落于北京东长安街,始建于1900年,现由东、中、西三幢楼组成。东楼建成于1977年,总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有客房900套,1800个床位,拥有完备的服务设施。它是北京最著名的饭店之一。</p><p class="ql-block"> 1974 年,北京饭店扩建新东楼(今A座),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建筑面积约 8.9 万平方米,主楼高度近 80米,地下3层,地上20 层,用以满足国家日益频繁的外事活动,是当时北京最高的建筑。考虑到东长安街的城市空间,将高层建筑退后 22.5 米,大厅位于临近街道的裙房。建筑平面呈“山”字形,整体造型采用对称形式,丰富了从长安街两侧远观的山墙面,且新老建筑相呼应。低层部分基座、墙、柱均为花岗石贴面,中间主体部分则力求简洁,建筑外立面采用浅黄色马寒克,与白色柱子和淡绿色的玻璃窗相映衬,疏朗明快。建筑造型及内外装饰在色调、手法、尺度等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中国传统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北京饭店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北京长话大楼</p><p class="ql-block"> 北京长话大楼位于西长安街复兴门立交桥边。 在1975年投入使用。大楼高94.17米。大楼落成的时候,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北京长话大楼是中国最大的国际国内长途电话枢纽,除装有大容量的有线通信系统外,还装有现代化的大容量无线通信系统——微波中继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同时传送上千路电话,也可以传送彩色电视及各种传真电报、图像信号,北京长话大楼是全国微波中继通讯网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b>齐康(1931~)</b></p><p class="ql-block"><b> 195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师从建筑大师杨廷宝。后长期在南京从事建筑设计,现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的设计注重表现传统和地域文化,偏好使用富于雕塑感、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造型。主要作品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u>河南省博物院</u>、福建长乐"海之梦"塔等。</b></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河南省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建于1998年。其造型单纯,类似埃及金字塔,设计者试图用这一象征原始社会半地穴的建筑样式,表现河南历史悠久、文物繁盛的主题。由于体量庞大,博物馆给人的的感受更接近于金字塔而非原始社会建筑。巨大的体量给人以震撼力,简单纯净的几何形体给人以神秘感。这种造型可以产生较强的纪念性效果。博物馆建成后,赢得了不少普通人的赞叹。</p><p class="ql-block">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的主体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p><p class="ql-block"> 建筑主体气势恢宏,以灰色为主色调,在顶端呈方斗形的“冠部”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清晰可见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图。主体建筑上看到金色幕墙和深色玻璃窗,简约中透着大气,古朴与现代感兼容,而四神图用黑色图案呈现,拓片质感令人耳目一新。门口,两座石狮分列左右。</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物新馆的总建筑面积达到14.5万平方米。其建筑主体形象通过刚劲有力的曲线动势表达,包含钢板墙、型钢柱、圆管柱、钢管柱及钢梁等众多组合钢结构,总用钢量达12 000吨,位居全国博物馆类建筑之首。</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馆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b>徐伯安(1931~2002)</b></p><p class="ql-block"><b> 1954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并负责清华校园内的建筑设计工作,后因设计能力和科研能力出众,成为梁思成先生研究宋《营造法式》,编修《营造法式注释》和设计鉴真和尚纪念堂时最得力的助手。徐伯安先生不拘泥于传统教条,善于结合古今建筑理念,结合场所环境因地制宜地还传统建筑形式以生机,发扬光大了传统建筑之美。主要建筑作品有清华大学工程物理馆、<u>毛主席纪念堂(参加)</u>、历史博物馆(参加)、颐和园后湖万寿买卖街(苏州街)、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亚洲城、北京十三陵九龙宫、清华校友会馆、随州炎帝大宗祠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主席纪念堂</span></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纪念堂是为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而建造的,位于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坐落在原中华门旧址。1976年11月24日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决议,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堂于1977年9月9日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主席纪念堂</span>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主体呈正方形,外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造的明柱,柱间装有佛山石湾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南北正面镶嵌着镌刻“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金色大字的汉白玉匾额,屋顶有两层玻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纪念堂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b>张锦秋(1936~)</b></p><p class="ql-block"><b> 女,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师从梁思成。1966年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毕业,任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的作品风格多样,但主要提倡继承传统,并以设计带有唐代风格的新建筑著称。主要作品有<u>陕西历史博物馆</u>、唐宾馆、唐歌舞餐厅、唐代艺术博物馆、陕西扶风法门寺、<u>毛主席纪念堂方案设计(参加)</u>等。</b></p>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馆名碑池、主馆、库区、东南角楼、西南角楼、临时陈列厅、行政用房、业务用房等一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馆区占地 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6万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千平方米,展厅面积1.1万平方米。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建筑整体充分体现了设计大师张锦秋“在技术上达到国际水平,建筑艺术上成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的设计思想,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出唐代博大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设计上,借鉴了中国宫殿建筑“轴线对成,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特点”。整座建筑主次分明、散中有聚,突出古朴凝重的格调,营造出古代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气氛,再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的风范,表现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太极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间构图特色以及千百年来早已潜入中国人空间意识中的“超以像外,得于寰中”的东方宇宙哲理。</p> <p class="ql-block">香港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香港文化中心描绘了文化中心的雄伟壮观。文化中心位于九龙尖沙嘴海滨,原广九铁路总站前的钟楼仍保留完好。该中心是香港政府与市政局合资分期兴建的一座融现代科技文化为一体的雄伟建筑,由太空馆、演艺厅、图书馆、艺术馆组成。1980年10月落成的太空馆,外观呈半球形,馆内设展览厅、太阳厅、天象厅等,并可放映电影。1989年11月正式开幕的演艺厅,拥有一间2 100个座位的音乐厅、1700个座位的歌剧院、300至500个座位的实验剧场及一个艺术图书馆。该大厅不仅为本港提供各种文化服务,也是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展示和举行会议的场所。文化中心设备先进,拥有可调式回音帘幕、东南亚最大的管风琴、旋转换景系统、自动升降乐池、多功能展览厅、语言通译系统等。灯光照明、环境气氛均属当今一流。丰富的香港艺术博物馆的收藏精品更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文化中心 香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国际电信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 北京国际电信大楼。主楼地下3层,地上13层,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其终期装机容量为国际电话2000路,国际用户电报1.2万线。它以天上的卫星,空中的微波,地下的电缆等有形无形的条条电路,编织了一个紧连祖国四方,可达世界各地...。该项目于1983年12月2日开工,1986年5月25日完成主楼建筑,1987年12月23日正式开通使用。它标志着北京的电信事业已步人了现代化的高速路。</p><p class="ql-block">北京国际电信大楼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台湾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台湾美术馆,也称台中美术馆,位于台湾台中市西区五权西路,为台湾重要的美术馆之一。台湾美术馆旧称“台湾省立美术馆”,1988年开馆营运。</p><p class="ql-block"> 台湾美术馆占地约9630坪,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的建筑,内部规划有研究、展览、典藏、推广、资料中心、演讲视听、行政办公等部门,其中展览场地方面有展览室18间、长约100公尺的美术街和近800坪的美术广场。除了一般的展示空间外,美术馆还有两间特殊展览室,专供镭射艺术、光艺术、动力艺术、录影艺术及电脑艺术使用,使得展览主题更全面而多样。</p> <p class="ql-block"><b>马国馨(1942~)</b></p><p class="ql-block"><b> 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91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曾跟随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黑川继章进修,对如何于现代建筑中表现民族特色有较为深人的研究。他积极从事现代建筑设计,试图通过创造出带有传统韵味的现代建筑造型来隐喻民族特色。主要作品有<u>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馆</u>、北京国际俱乐部、<u>首都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航站楼</u>等。</b></p> <p class="ql-block">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p><p class="ql-block">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建于1990年,为北京亚运会的主会场,马国馨是该体育场馆的主要设计者。其游泳馆(英东游泳馆)和练习馆等使用了大跨度的悬索结构与曲面屋顶,它们由两座位于建筑两端的高塔通过钢索拉住。整组建筑造型生动有力,同时又飘逸轻盈;神似中国传统建筑,但又没有任何具体模拟之处。而且所用材料、结构等均为现代技术。通过纯现代建筑来表现传统神韵,正是日本现代建筑在表现自身传统上的成功所在。</p> <p class="ql-block">北京首都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为4F级国际机场,是中国三大门户复合枢纽之一、环渤海地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群成员、世界超大型机场。</p><p class="ql-block">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建成于1958年。1980年1月1日,T1航站楼及停机坪、楼前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1999年11月1日,T2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同时T1航站楼开始停用装修。2004年9月20日,T1航站楼重新投入使用。2008年春,机场扩建工程(T3航站楼)完工。目前,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已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三座航站楼,双塔台、三条跑道同时运营的机场。</p><p class="ql-block">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的设计方案出自英国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之手,从空中俯视犹如一条巨龙,形成了充满整体动感的建筑体量。这种完整的建筑格局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都形成了令人震撼的出行体验。主楼双曲穹拱形屋顶:这也是整个T3工程中最为壮观的地方。这里的钢网架由红、橙、橘红、黄色等12 种色彩起伏渐变而成,如同彩色云霞托起腾飞的巨龙。</p><p class="ql-block">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b>朱嘉禄</b></p><p class="ql-block"><b> 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学士,1963年进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96年以来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b></p><p class="ql-block"><b> 设计作品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楼、<u>北京西客站主站房综合楼及总图规划</u>、德纳国际广场、当代商城、北京科技活动中心(中国科技会堂)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西站</span></p><p class="ql-block"> 北京西站坐落在昔日金中都遗址的莲花池畔,位于北京丰台、海淀、宣武3区交界处,距市中心6.7公里,主站房与中央电视台、军事博物馆遥相呼应。西站工程包括主站区、铁路专业工程、市政配套工程和邮件处理中心等4大部分。主站区占地51公顷,包括主站房综合楼、南站房、高架候车厅及邮件处理中心、商业服务楼等。1993年1月19日全面破土动工。主站房高达102米,东西长达740米,在建筑造型上象征着首都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北京西站的设计利用地铁站穿过车站中轴线形成的结构布局(高层建筑基础原在地铁两侧)的中央空档,借鉴中国的“关”、“城门楼”的形象, 设计成了一个45米宽、50米高的大门洞, 在45m长的巨型钢结构上放了一个“门楼”,现代钢结构与传统门楼的组合。这一主题重复出现在东西出站口组成三座门,成为火车站形象的基调。同时,设计采用了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做为莲花池历史文脉的延续,强调西客站的纪念性。</p><p class="ql-block"> 此外,北京西站也强调了时代精神的表现。车站通过巨型钢架和钢亭的组合及巨大的门洞产生时代感,吸收了国外车站使用玻璃的做法,在西客站设计了玻璃大雨拥、中央大厅玻璃棚、中央通廊玻璃天栩等,在大量人流集散的部位尽量做到引入自然光,变过去车站的昏暗压抑为明亮通透。通过大球形网架的形象与传统建筑形象互相渗透,在主亭上用暴露结构的方法露出钢亭、屋顶网架杆件和支持飞檐的杆件,使门楼融进钢结构和网架形象,代替了木结构的斗拱,使主亭也具有时代特点。</p> <p class="ql-block"><b>现代主义建筑与中国近现代第四代建筑师</b></p><p class="ql-block"><b> 20世纪80至90年代,或由国家自己培养,或留洋学成归国,近现代中国的第四代建筑师问世了。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崔恺、张永和、庄惟敏、胡越、张宇、周恺、王澍等。这一代人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对生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建筑设计洋溢着个性风采。但由于缺乏深厚的中西文化传统素养,他们尚处于成熟的边缘,其设计往往锐意有余而底蕴不足,仍处于摹仿西方现代建筑的阶段。</b></p><p class="ql-block"><b> 对先进者的学习乃至抄袭是落后者进步的必经之路,文化积累的缺陷也是可以弥补的。我们相信,第四代建筑师及其后继者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把中国的建筑艺术再次推向高峰!</b></p> <p class="ql-block"><b>胡越(1964~)</b></p><p class="ql-block"><b> 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第十一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课程教授。</b></p><p class="ql-block"><b> 设计作品有摩洛哥国家体育中心游泳馆、国务院经贸委综合楼、豪威大厦、北京国际金融大厦、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u>五棵松篮球馆</u>)等。</b></p> <p class="ql-block">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p><p class="ql-block"> 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位于北京西四环五棵松桥东北角,硕大的金色长方体在阳光照耀下,金光荡漾耀眼夺目。这是一座设计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体育馆,奥运会后可举办各种大型赛事和大型文化演出活动。该场馆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地下三层,地上四层,可容纳观众1.8万人。</p><p class="ql-block"> 金光荡漾的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其外立面是由一块块的铝合金板“贴”成的。在“贴”前,这些金色铝板还被进行了穿孔装饰,然后经过挂扣件和结构胶扣在玻璃肋上,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整体平面,给人一种波浪荡漾的感觉。在篮球馆外立面的顶部,金色铝板被“贴”成参差不齐的锯齿状,犹如熟透的麦穗般随风荡漾。</p><p class="ql-block">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 邮资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央彩色电视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 中央彩色电视中心(中央电视台第二代大楼),位于北京市玉渊潭湖畔,高136.5米。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大楼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化建筑的特点。建筑外观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金属材料,使得整个建筑显得现代、时尚、充满活力。同时,建筑内部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化系统,让建筑更加高效、节能、智能化。</p> <p class="ql-block">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p><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总部大楼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其中主楼为两栋分别为52层234米高和44层194米高的塔楼组成,设10层裙楼,并由在162米高空大跨度外伸,高14层重1.8万吨的钢结构大悬臂相交对接。于2004年10月21日动工建设,2012年5月16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2014年4月入围十大当代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由雷姆·库哈斯和奥雷·舍人带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所设计。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表面是以不规则几何图案的玻璃幕墙组成,视觉冲击力巨大。玻璃幕墙不仅有自重轻,施工便利的优点,其反光性能更能使建筑与周围风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主楼)的结构是由许多个不规则的菱形渔网状金属脚手架经过精密计算构成的。塔楼连接部分的结构借鉴了桥梁建筑技术,悬空部分有11层楼高,包括一段伸出75米的悬臂,前端没有支撑。</p><p class="ql-block">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香港中银大厦</p><p class="ql-block"> 中银大厦是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位于中国香港中西区中环花园道,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p><p class="ql-block"> 中银大厦1985年4月动工,1989年建成,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全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大厦主体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多面棱形,灵感源于竹子的“节节高升”。建筑底部两层楼的麻石外墙,则代表了长城和中国。</p><p class="ql-block"> 中银大厦的设计,也如竹子一样外刚内柔,大厦的重力集结在外墙,受风程度及防震力也同时得到加强。中银大厦揉合中国的传统建筑意念和现代的先进建筑科技,以玻璃幕墙及铝合金建成,大厦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辉的水晶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不同的色彩和空间感,体现着贝聿铭的设计名言:“让光线来作设计”。 </p><p class="ql-block"> 大厦的中央内庭天花处,也有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却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贝聿铭</b></p><p class="ql-block"><b>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江苏苏州,美国国籍。土木专家,建筑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83年,他就被加冕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b></p><p class="ql-block"><b> 代表作品:上海艺术博物馆、纽约基普斯湾广场、香山饭店、卢浮宫扩建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苏州博物馆等。</b></p><p class="ql-block"><b>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b></p><p class="ql-block"><b>1、让光线来做设计</b></p><p class="ql-block"><b>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建筑是对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b></p><p class="ql-block"><b>2、几何手法</b></p><p class="ql-block"><b> 贝聿铭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贝氏建筑的外观总以简洁硬朗的几何造型与线条来表现,充满现代感。</b></p><p class="ql-block"><b>3、善用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b></p><p class="ql-block"><b> 他喜好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b></p> <p class="ql-block">澳门中国银行</p><p class="ql-block"> 澳门中国银行大厦于1991年底落成使用,是中国银行澳门分行的所在地。整幢大厦楼高160多米,共38层,另地库3层,建筑面积总计达46450 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澳门中国银行大厦由著名的香港巴马丹拿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公司设计,大厦矗立于澳门南湾区金融及商业中心地带,雄伟巍峨。中国银行大厦底部为裙楼四层,以上为塔楼,纵观如火箭,横观呈扇形。外墙砌粉红色花岗石,并配以银色反光玻璃幕墙,外观十分宏伟。室外视野广阔,可俯览整个澳门及邻近珠海地区。</p><p class="ql-block">澳门中国银行极限片 澳门</p> <p class="ql-block">金茂大厦</p><p class="ql-block"> 上海金茂大厦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其中主楼88层,高度420.5米,约有20万平方米,建筑外观属塔型建筑。裙房共6层3.2万平方米,地下3层5.7万平方米,外体由铝合金管制成的格子包层。1999年3月18日建成并投入营业。</p><p class="ql-block"> 上海金茂大厦由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设计规划,由Adrian Smith主创设计,上海现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配合设计。设计师将世界建筑潮流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金茂大厦的外墙由大块的玻璃墙组成,反射出似银非银、深浅不一、变化无穷的色彩。玻璃分为两层,中间有低温传导器,外面的气温不会影响到内部。</p> <p class="ql-block">台北101</p><p class="ql-block"> 台北101大楼,前名台北国际金融中心,又名台北101、台北金融大楼,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信义区金融贸易区中心。台北101大楼占地面积30277平方米,其中包含一座101层高的办公塔楼及6层的商业裙楼和5层地下楼面,每8层楼为1个结构单元,彼此接续、层层相叠,构筑整体,建筑面积39.8万平方米。1998年1月,台北101大楼动工建设。2003年,台北101大楼主体完工;同年大楼购物中心正式营业。</p><p class="ql-block"> 台北101大楼,主要由台北金融大楼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并由建筑师李祖原与王重平设计,以数字8作为设计单元,每8层楼为一个结构单元,建筑面内斜7度,彼此接续、层层相叠,构筑整体;外观为多节式结构,达到防灾防风效果,每8层形成一组自主构成的空间,化解高层建筑引起之气流对地面造成的风场效应,并用绿化植栽区区隔,墙体为透明隔热帷幕玻璃;台北101大楼基桩由382根钢筋混凝土构成,外围由8根钢筋柱组成,并在大楼内设置调谐质块阻尼器,以达到防震的效果;外墙灯光会在特殊的节日,会以节庆为主题在外墙以灯光表现特殊的文字或图形;台北101大楼烟火表演装置,配合不同节日主体,进行燃放摩天大楼式烟火秀。</p> <p class="ql-block">台北101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大剧院</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大剧院是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2007年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工程完工。</p><p class="ql-block"> 国家大剧院外观呈半椭球形,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占地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造价30.67亿元。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餐厅、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大剧院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国家图书馆北区(新馆)</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由德国KSP尤根·恩格尔建筑师事务所设计,2008年9月开馆。这座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是世界最大的中文文献收藏基地,同时也是国内最先进的信息网络服务基地。新馆面积达25万平方米,是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莫斯科图书馆的世界第三大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新馆从水平方向可分为三段:基座内的传统式图书馆——中华文明深厚的基石;外型轻颖,表面光亮可鉴、让人感到悬浮于空中的“大屋盖”,代表着科技和文化发展新方向的数字图书馆;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通透的连接体——今天的人。</p><p class="ql-block"> 国家图书馆新馆的建筑设计外形轻盈,让人感到似悬浮于空中,巨型钢结构屋顶宛如一本巨大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图书馆北区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州大剧院</span></p><p class="ql-block"> 广州大剧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西路1号,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广州大剧院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43.1米,拥有歌剧厅、实验剧场、当代美术馆等艺术专馆和三个排练厅(歌剧排练厅、芭蕾排练厅以及交响乐排练厅)。</p><p class="ql-block"> 广州大剧院的建筑风格是现代建筑。该剧院由英籍伊拉克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其外形被称为“圆润双砾”,主体建筑采用黑白灰色调。广州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外围护结构采用强烈的凹进凸出的不规则折面,内部空间则呈现出大跨度、大悬挑、倾斜的剪力墙柱,形成复杂的不规则建筑空间。这种设计不仅体现在外观上,还体现在内部的空间布局和功能上,如双手环抱式看台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体验。广州大剧院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色,强调环境特色,重点弘扬城市的整体美,设计充分考虑广州市的气候特征,体现生态思想。广州大剧院没有垂直的柱子,没有垂直的墙,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形体设计,致使“石头”的外观是扭曲倾斜的,仅外表面就有64个面,41个转角和104条棱线。</p><p class="ql-block"> 广州大剧院建筑结构采用的是“铸钢结构”,外立面为三向斜交折板式网壳,由5000多块玻璃和75000块石材组成,大小相同而形状各异。</p><p class="ql-block"> 广州大剧院的外表采用的是“虹吸排水”系统,而剧院表层的石材具有四层结构:防水、保温、隔热和装饰效果,为开放性的石材安装工艺,通过石材间缝收集雨水,随时收集、排放。而在剧场内部顶端,疏密有致地安装了4000多盏LED灯,具有环保节能功效。</p> <p class="ql-block">体育运动建筑</p> <p class="ql-block">朝阳体育馆</p><p class="ql-block"> 朝阳体育馆建于1989年,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羽毛球项目的训练场馆。朝阳体育馆占地面积14493.4㎡,建筑面积10561.2㎡,其中主馆建筑面积7888㎡,主场地长44m,宽34m,内设12块羽毛球场地。固定座位2704个,活动座椅808个,另设残疾人轮椅位置20个,贵宾室2间,运动员休息室2间。</p><p class="ql-block"> 朝阳体育馆平面呈橄榄形,外形为22曲马鞍形。体育馆有四分之一沉在地下。 体育馆建筑采取下沉式,外围为白墙蓝顶,馆内外三季花红,四季常青,既与周围环境协调,也反映了体育建筑的个性,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朝阳体育馆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香港大球场</span></p><p class="ql-block"> 香港大球场,当地人俗称“埔头”,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岛扫杆埔东院道55号,前身为政府大球场,于1994年3月重建完成及启用。大球场可容纳40,000人,球场场馆分三层,座位种类分为主层座位、高层座位、厢房座位及轮椅座位。场内的各层大堂设有多间特许经营食肆。</p><p class="ql-block"> 球场上盖为一对拱顶,覆盖东西看台,在两边形成一个“碗”形座位圈,足以遮盖场内百分之七十五的座位。拱顶横跨达240米,以玻璃纤维制造,并涂上聚氟乙烯物料,于泛光灯下呈半透光。拱顶由悬臂支撑,伸出在环场路上空,斜向路旁草木茂盛的山腰。是香港现时最大的户外多用途康体场地。</p> <p class="ql-block">国家体育馆</p><p class="ql-block"> 国家体育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以中国“折扇”为设计来源,采取由南向北的波浪式造型,屋面轻盈而富于动感。占地6.87公顷,建筑面积8.09万平方米,设有固定座位数18000个及临时座位数2000个。为手球、竞技体操、蹦床等项目比赛场馆。2006年5月28日正式开工,2007年11月25日竣工验收。</p> <p class="ql-block">国家体育馆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老山自行车馆</p><p class="ql-block"> 老山自行车馆位于北京西五环东老山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和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基地西侧。采用铝合金圆顶,碟形,寓含赛车手的头盔。并采用圆形木制赛道,为国际一流设计。总建筑面积32920平方米,赛道周长250米,观众席6000个,其中临时座席3000个。为场地自行车比赛项目场馆。于2004年10月30日开工,2007年底竣工并交付使用。</p> <p class="ql-block">老山自行车馆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国家游泳中心</p><p class="ql-block"> 国家游泳中心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西侧。因外观如一个蓝色的水盒子而被称为“水立方”。外观新颖,结构独特,功能一流。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长宽均为177米,高31米。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坐席17000座,其中永久观众坐席为6000座。比赛大厅是水立方的核心区域,长116米、宽70米、高30米、面积8120平方米,内有两个泳池,游泳池25×50米,水深3米;跳水池25×30米,水深4.5-5.5米。坐席区拥有5000余个标准坐席,座椅水天一色,如同一池碧水飞溅出的层层浪花。为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项目比赛场馆。2003年12月24日开工,2008年1月28日竣工。</p> <p class="ql-block">国家游泳中心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国家体育场</p><p class="ql-block"> 国家体育场,又名“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p><p class="ql-block"> 体育场占地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9.1万人,其中正式座位8万个,临时座位1.1万个;由雅克·赫尔佐格、德梅隆、艾未未以及李兴钢等设计,由北京城建集团负责施工。体育场的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和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场馆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p><p class="ql-block">国家体育场 小型张</p> <p class="ql-block">国家体育场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国家体育场小型张 澳门</p> <p class="ql-block">国家速滑馆</p><p class="ql-block"> 国家速滑馆(又称为“冰丝带”)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近奥林匹克公园林萃路,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p><p class="ql-block"> 国家速滑馆将作为北京冬奥会大道速滑比赛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设置400米滑道,设有座位12000个。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场馆分为场馆景点、场外景点和滑冰体验服务三大部分。</p><p class="ql-block">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冰丝带”的设计理念来自一个冰和速度结合的创意,22条丝带就像运动员滑过的痕迹,象征速度和激情。</p><p class="ql-block"> 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它的外形上由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与明亮剔透的超白玻璃相结合,象征着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留下的滑行轨迹,它与雄浑钢结构的“鸟巢”、灵动膜结构的“水立方”相得益彰,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国家速滑馆 小型张</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建筑</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p>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中国考古博物馆是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立的国内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该馆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特色,集展览展示、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1996年10月12日,上海博物馆新馆全面竣工,馆内文物收藏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1个门类,尤以青铜、陶瓷、书画最为突出。</p><p class="ql-block"> 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伫立着一座方形基座与圆形放射型设计相结合的建筑。从远处眺望,整座建筑犹如一尊放大有耳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若从高处俯视,则屋顶平面犹如一面巨大的汉代规矩镜,这座古朴浑厚的建筑就是上海博物馆。它寓意中国传统宇宙观“天圆地方”,展示一种天地均衡之美,上下五千年时空循环升华之力,给人以回眸历史、追寻文化的联想。</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湖北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湖北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体系完整、数量丰富、质量精湛、地域特色鲜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辽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辽宁省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综合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创建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1959年改称辽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西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西藏博物馆位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于1999年10月落成开馆。 博物馆占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展厅面积1万平方米,博物馆在设计上保留了藏族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同时结合了现代建筑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在传承藏族传统建筑特点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性,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西藏博物馆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湖南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天津自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天津自然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自然博物馆于2004年开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主体部分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钢支撑结构,屋盖为钢网壳,建筑平面呈半圆形,直径达186m,基础形式为桩—承台基础。是中国早期为数不多的集动物、植物、地质、古生物、古人类等多学科的自然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外形设计以“方”与“圆”为构图,中心展厅采用乳白色金属壳体与玻璃半球体的吻接造型,构成“海贝含珠”的建筑外观,寓意人类面向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创作理念,同时体现了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玻璃球厅下部的台基采用30m长,3m高的花岗岩浮雕墙,与晶亮的玻璃半球体形成主题鲜明的虚实对比,将造型与中心展厅的功能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具有强烈的雕塑感与标志性。</p><p class="ql-block">天津自然博物馆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博物馆,其新馆对标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馆内文物生动揭示出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彰显着中华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p> <p class="ql-block">澳门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澳门博物馆是澳门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位于澳门半岛的立法会前地。作为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之一,澳门博物馆是一座带有欧式古典风情的白色方形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展示澳门的历史文化,包括早期历史、民间艺术与传统以及当代澳门。</p><p class="ql-block">澳门博物馆极限片 澳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于2022年7月23日落成。整体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凸显大国风貌,建筑具有中华文化的独特风格与韵味。总馆建筑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亭、台、楼、阁等元素,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大型建筑依山而上,逐级提升,显示出山水交融、露隐相间、馆园结合的特色;总馆穹顶为星空穹顶,仿照宋代石刻天文图设计;总馆洞库拱顶上印有飞天壁画,均彰显了中华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设计中,敦煌元素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建筑借鉴了敦煌莫高窟九层楼的神韵,让建筑如殿堂般典雅庄重。总馆内的文瀚阁作为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空间,位于中轴北端,是整个建筑序列的制高点,坐落在台基之上,烘托建筑的恢弘之势。</p> <p class="ql-block">交通设施建筑</p> <p class="ql-block">上海浦东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为4F级民用机场,是中国三大门户复合枢纽之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于1999年建成。其航站楼设计简洁大方,从太空俯瞰,宛如一座现代都市的典范。浦东机场的绚丽光影和独特造型,使其在航站楼设计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机场主楼建筑外形犹如一只展翅的巨型海鸥,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象征意义。航站楼由主楼和候机长廊两大部分组成,均为三层结构,由两条信道连接,面积达27.8万平米。能同时为36架飞机提供靠桥服务,设有13个行李转盘,能满足年12.6万起降架次,年2000万人次的旅客流量和年75万吨货运量的需求。</p><p class="ql-block">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广州白云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为4F级民用国际机场,是中国三大门户复合枢纽机场之一。机场前身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始建的旧白云机场。2004年8月5日,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正式启用。</p><p class="ql-block"> 白云机场以“羊城花冠”为设计概念,旨在打造集“空”“路”“铁”一体的最强交通综合体。如大鹏展翅的航站楼以及可以同时启用的玉带婀娜的双跑道,更有那浅绿色的玻璃幕墙,让整个建筑物变得像一座水晶之城,就像宫崎骏的电影里描述的那样,有创意的造型、有些超脱于城市功能之上的高科技,以及它为此而带来的巨大的经济价值。所有这些,更无可置疑地成为广州的新地标。</p><p class="ql-block">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兴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由扎哈·哈迪德设计,是全球集成度最高、技术最先进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以机场为核心的“五纵两横”骨干交通网络,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p><p class="ql-block"> 机场航站楼的外形作为画面主体,完整展现了呈放射形的五条指廊,充分体现出大兴国际机场空间延展性强的特征,具有较强的视觉辨识度;附票以航站楼剖面图为主体,直观展示出航站楼内部复杂的空间结构,同时通过表现轨道交通、公路交通,体现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新型国际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p><p class="ql-block"> 扎哈·哈迪德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注重实用性。她采用了屋顶自然采光和通风的设计,让航站楼内部光线明亮、空气流通,避免了封闭空间的压抑感。而且,航站楼的高度设计在50米,这不仅保证了建筑的雄伟壮观,也让它能够抵御高达12级的台风。可以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设计,不仅是艺术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更是扎哈·哈迪德才华的真实体现。</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b>扎哈·哈迪德(伊拉克)</b></p><p class="ql-block"><b> 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大师。哈迪德曾经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曾带领她的团队获得了世界多个最顶尖的建筑设计竞赛殊荣:意大利米兰一幢外形扭曲的写字楼,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大学和会议大楼建筑,中国广州的歌剧院,德国斯特拉斯堡电车站,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伦敦2012年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土耳其港市伊斯坦布尔和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主持权……。 2004年,哈迪德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普立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世界最高荣誉建筑奖项的女性。</b></p><p class="ql-block"><b> 代表作品: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中包括米兰的170米玻璃塔,蒙彼利埃摩天大厦以及迪拜舞蹈大厦(DANCING TOWERS)。扎哈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是广州大剧院 、南京青奥中心、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也都出自她手。</b></p> <p class="ql-block">香港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 香港国际机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大屿山赤鱲角,距香港市区34千米,为4F级民用国际机场,世界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机场位于一座占地1,248公顷的人造岛屿之上,年旅客吞吐量达3,500万人次。一号客运大楼长1.2公里,占地51.6万平方米,分为航班处理区和旅客接待区。香港国际机场于1998年7月6日正式建成通航,定名为香港国际机场;2007年2月完成二期扩建工程(T2航站楼)。</p><p class="ql-block"> 香港国际机场一号航站楼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Foster+Partners设计,方案采用平行的弧形拱顶,整个屋顶重达14,000吨,每个拱顶的对角网格与整体结构的对角线相得益彰。这样既统一了整体结构,又有助于处理区的定向。</p><p class="ql-block"> 香港国际机场的特点鲜明地体现在轻型屋顶的设计和效果出色的自然采光上,同时它还把行李运送、配套服务设施和轻轨运输系统置于客流之下,合理设计了机场的运营系统,降低了能源消耗,同时优化了机场结构。机场整齐简洁的设计,明亮充足的自然光线,形成了进入香港城市大门的引人人胜的景观。</p><p class="ql-block">香港国际机场小型张 香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澳门国际机场</span></p><p class="ql-block"> 澳门国际机场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凼仔岛,是全球第二个、中国第一个完全由填海造陆而建成的机场,是标准的4F机场。该工程由中国港湾建设工程总公司设计,施工总承建,澳门国际机场于1995年11月9日正式建成通航。机场跑道全长3350米,可起降波音747和麦道11等大型飞机,停机坪可同时停靠16架飞机。每年可容纳600万人次的客流量及运送12万吨货物。机场的客运大楼占地4.5万平方米,出入境各占一层,另有一层阁楼为商业区。其天蓝色的玻璃幕墙令整个机场大楼充满了现代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南京长江大桥</p><p class="ql-block">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1960年1月18日,主体工程正桥桥墩开工,1969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p><p class="ql-block"> 1960年1月,桥头建筑由大桥工程局委托中国建筑学会发动建筑设计单位和院校为桥头建筑征求设计方案。其中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钟训正提出的复堡式红旗方案被采纳。南京长江大桥正桥南北两端各建长97.6米复堡式桥头建筑,通称大小堡。大堡由承受铁路、公路荷载的前后双层钢梁及两侧塔楼建成。塔楼共10层,顶端形为三面红旗。自地面至顶尖高70.4米。公路桥面至顶尖30米,为混凝土空腹结构。大、小堡内均设有电梯。大堡底层设宽敞的会议(休息)厅,大堡上层设有平台,另有雕塑座,可供国内外宾客观光旅游。</p><p class="ql-block"> 南京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特大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公路桥全长4589米,桥下可通行万吨轮船。南京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也是三座大桥中最大的一座。大桥铁路桥将津浦、沪宁两铁道线正式贯通,从北京可直达上海,自此京沪铁路的贯通无长江阻拦。其中江面上的正桥长1577米,其余为引桥,是中国桥梁之最。</p><p class="ql-block">南京长江大桥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北京立交桥-四元桥</p><p class="ql-block"> 四元桥地处北京朝阳区,位于首都机场高速公路的西南端起点、京顺路与四环路交叉处,与东、北四环路相连,于1992年8月开工,1993年9月建成。是北京市也是全国最大的立交桥。是一座全互通式四层特大型立交桥,整个桥梁由26座大小桥组成,桥梁总长达28公里,形成了桥上有桥,桥下有桥,桥过路,路连桥、桥连桥的桥中之桥,气势宏大。它采用了大跨度的圆柱形桥墩,其桥墩跨度之大也居全国之冠。</p><p class="ql-block">北京立交桥-四元桥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万县长江公路大桥</p><p class="ql-block"> 万县长江公路大桥位于四川省万县市(现重庆市万州区)黄牛孔子江江面,是长江上第一座单孔跨江公路大桥,也是当时世界上同类型跨度最大的拱桥。全桥长814米,宽23米,桥拱净跨420米,桥面距江面高140米。主桥于1994年5月开工建设,1997年5月竣工通车。</p> <p class="ql-block">芜湖长江大桥</p><p class="ql-block"> 芜湖长江大桥位于安徽芜湖市镜湖区。桥型为公路、铁路两用钢桁梁斜拉桥,工程规模居中国长江大桥之首。大桥工程采用了10多项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大大提高了中国公、铁两用桥梁设计、制造、安装水平,有14项刷新了全国建桥记录。</p><p class="ql-block"> 芜湖长江大桥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全桥正桥钢梁为14孔5 跨连续梁,采用低塔斜拉结构,主跨312米,名列当今亚洲第一,世界同类桥梁第二。下层铁路桥为I级双线,长10624.4米;上层公路桥为4车道,宽18米,两侧人行道分别宽1.5米,全长6078.4米;跨江正桥长2193米。工程浩大,钢材用量达11万吨。总工程量相当于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的总和;大桥工程总投资46亿元。大桥于1997年3月22日开工兴建,至2000年9月建成通车。</p><p class="ql-block">芜湖长江大桥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苏通长江公路大桥</p><p class="ql-block">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简称苏通大桥,位于江苏省东部的南通市和苏州市之间,西距江阴大桥82公里,东距长江入海口108公里,建成时是我国建桥史上工程规模最大、综合建设条件最复杂的特大型桥梁工程。</p><p class="ql-block">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全长32.4公里,其中跨江部分长8146米。工程于2003年6月27日开工,于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车。</p> <p class="ql-block">杭州湾跨海大桥</p><p class="ql-block">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正降生嘉兴市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它是沈海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2008年5月1日建成通车。</p><p class="ql-block">杭州湾跨海大桥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杭州湾跨海大桥海中平台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北京南站</p><p class="ql-block">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北京南站正式重新启用,成为中国首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 北京南站站房为双曲穹顶,外形为椭圆结构,远观似飞碟,从南北两个方向看,中央主站房微微隆起,东西两侧各有两跨钢结构雨篷,酷似横向拉伸的祈年殿。设计融入了古典建筑“三重檐”的传统文化元素。</p><p class="ql-block"> 北京南站主体共有5层,依次为:高架候车厅、站台轨道层、换乘大厅、地铁4号线和地铁14号线站台。地上2层,地下3层,站台位于地面层。高架候车层在地上二层,中央为独立的候车室,四个角设有售票办公楼,东西两侧是进站大厅,自北向南依次为各候车区,可容纳1.05万人同时候车。车站共设置了84台窗口售票机和39台自动售票机。检票进站全部由自动验票系统控制。</p> <p class="ql-block">泰州长江公路大桥</p><p class="ql-block"> 泰州长江公路大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位于江苏泰州与镇江、常州市之间,全长62.088公里,其中长江大桥长6.821公里,夹江大桥长2.905公里,接线长52.362 公里。泰州长江公路大桥自2007年12月26日起开工建设,2012年底州长江大桥已通过测试,2013年元旦有望通车。</p><p class="ql-block"> 泰州长江大桥作为三塔悬索大桥,从自身设计、技术上来讲,在国内外达到了三“最”。世界最大三塔悬索大桥——该桥跨越长江的主桥采用三塔两跨悬索桥型,每跨跨径均为1080米。最大水中沉井——泰州长江大桥中塔采用水中沉井基础,沉井平面尺寸长约58米、宽44米,整个沉井基础将下沉到标高?荦-70米的深度。首先采用人字形钢塔——中塔采用“人”字形钢铁结构。泰州长江大桥全长62公里,是世界首座三塔两跨悬索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屿干线</span></p><p class="ql-block"> 青屿干线是唯一连接大屿山和香港其他地区之陆路通道,由青马大桥(连接青衣与马湾)、马湾高架道路及汲水门大桥(连接马湾与大屿山)组成。干线全长3.5公里,分上下两层行车。两条桥的露天上层均为三线双程分隔快速公路,有盖的下层则为东涌线与机场快线的路轨,和两条供紧急时(例如台风吹袭时)使用的单线行车道路。</p><p class="ql-block">青屿干线小型张 香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港珠澳大桥</span></p><p class="ql-block">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2016年9月27日,一条22.9公里长的巨龙已经绵延驰骋在仃伶洋海面上,世界最大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桥梁主体工程全面贯通。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也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堪称“中国第一桥”。</p><p class="ql-block">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有很多个“世界首创”,英国的《卫报》最近把我国在建的“港珠澳大桥”赞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香港集装箱码头</span></p><p class="ql-block"> 香港集装箱码头位于维多利亚港区西北部的葵涌集装箱码头岸线总长2378米,有6个共占地82公顷的深水泊位,为集装箱装卸提供了便利条件。该码头自1970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集装箱的装卸作业量几乎占香港港的一半,并以每年11%的速度递增着,装卸速度平均仅为13小时,创造了港口装卸史上的奇迹,使香港港发展成为位居世界首位的大型货柜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香港启德邮轮码头</span></p><p class="ql-block"> 2013年6月启德邮轮码头落成启用。启德邮轮码头大楼全长600多米,约70米高,采用流畅的弧形结构,搭配银灰色的金属光泽,远远望去就像一艘即将起航的邮轮。大楼内部设计同样注重美观与实用,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进来,取代了灯光照明的单调沉闷。游客等候区、出入境闸口、海关检查区域以及候船区分布错落有致又环环相扣。此外,大楼外设有850米长的泊位,可同时容纳两艘排水量达22万吨的邮轮停靠。</p><p class="ql-block"> 启德邮轮码头的前身是服务香港73年之久的启德机场,繁忙时期的启德机场曾是世界上客运量第三,货运量第一的机场。1998年,启德机场熄灯退役,为保留这里作为香港交通枢纽的象征意义,充分利用原有的区域特点,香港特区政府决定在旧机场跑道尾端,投资82亿港元“零填海”新建如今的启德邮轮码头。</p><p class="ql-block">启德邮轮码头小型张 香港</p> <p class="ql-block"><b> 后记</b></p><p class="ql-block"><b> 今天,时代的脚步正跨入21世纪。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强调艺术及审美教育对培养新世纪一代新人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的共识。审美教育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大的使命。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通过对美和艺术的鉴赏,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以净化,品格得以完善,从而使人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自身得以美化。这种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一般科学文化教育无法替代的。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文化素质,渴望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这就更加需要有适合广大群众的审美教育,而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一些艺术史的基本知识。有了这些知识,就有了鉴赏古今中外经典艺术作品的基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