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意大利北部(二)

莲娜

<p class="ql-block">今天要离开斯特雷萨,感到恋恋不舍,喜欢这个城市,不仅是因为它的优雅漂亮和绝佳的自然环境,也是因为它的温馨安逸。在这里的三天对先生来说,又是特别值得记住和纪念的日子,经历了新冠的折磨,渡过了最难受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年新冠刚在欧洲爆发时,意大利境内令人揪心的疫情中心—贝加莫Bergamo?今天我们要去的城市正是这座让我惦念的贝加莫。斯特雷萨和贝加莫之间没有直达车,需要换乘一次,原本以为换乘时间足够,有半小时呢,可等我们抵达米兰时,换乘站台的信息一直没有。我们四人只好站在原地不动,紧盯着屏幕,因为中央车站很大,站台又多,来回折腾担心先生的体力和时间上的不够。"出来了,4号"随着敏哥一声高呼,我们推着箱子开跑,几乎是横穿整个车站。</p> <p class="ql-block">贝加莫订的民宿有120平方,二卧一卫,厅特别大,十分通透,但是厨房间以及整套房内的配置却老旧了些,最主要的是入住过程比较麻烦,但是离火车站很近,交通便利。我们在这里订了两晚,游览城市的时间真正意义上说也就一个整天。</p> <p class="ql-block">贝加莫分上城和下城,从游客中心了解到,坐1a公交车就可抵达上城(Citta Alta),可是车上的自助购票机着实地难倒了我:看到之前一位女士用硬币购票不成,我就试着用信用卡,因为操作面板上有意大利语的图示,然而刷卡数次依然不见有票出来。虽然车上有人说购票成功,可我真是一路忐忑不安,因为一旦有查票的,我拿什么去验票?好在好在…车到达上城终点站,我们换乘缆车去圣维吉里奥山(San Vigilio),这里先生请一位女生帮忙买了票。特意拍了照片,最大的区别是这台购票机的面板上有<b>英文</b>标识。</p> <p class="ql-block">新冠期间从视频或电视上多次看到过的贝加莫,现在就在我们的眼下。其实,贝加莫在因为疫情成为舆论关注的中心之前,早就是一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名城。它在米兰北部40公里处,位于伦巴第平原上最后一块狭长地域和阿尔卑斯山之间,富饶的平原上纵横交错着无数的河流湖泊,城市中心伫立在半空之中俯瞰众生。</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的贝加莫没有留下任何一点新冠的阴霾,俯瞰全城,远端都能望见机场。</p> <p class="ql-block">1428-1797年间,这座城市一直是由威尼斯所管辖,直到拿破仑的到来。山上有座防御工事,建于1300年,另有一座十九世纪博物馆,但周一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6月7日,今天主要的景点就是贝加莫的老城上城区。吸取了昨天在车上购票未成的教训,我们事先在火车站的售货厅里买了一次性车票(1.7欧,75分钟内有效,可以换乘缆车),但是具体到哪一站换我并不知道。记得我在国外定居的同学说过,欧洲坐公交车最头痛的就是不报站名。那天正遇上满车的中学生,因学期结束去山上参加庆典活动。我试着向学生们打听,结果他们专门挑出班里英语说的好的同学,一站一站地提醒。闲聊中还说知道中国的主席是谁,甚至还问起俄乌战争😝看来,英语教学以及实时政治在学校里很被重视。</p> <p class="ql-block">从前,位于海拔336米缓丘之上的上城是富人权贵们集居之地,与一般民众居住的位于平原区的下城(Bassa)彼此间是独立分开的自治区。1887年山顶缆车Funicular的开通给上下两区的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p> <p class="ql-block">老广场(Piazza Vecchia)是上城的中心,这里拥有贝加莫最迷人的建筑群:方正的广场就像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厅,中心是康塔里尼喷泉(Fontana Contarini),</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一角耸立着十二世纪的市民塔(Torre Civica)。</p> <p class="ql-block">贝加莫的威尼斯城墙一共有四座城门:圣洛伦佐门,圣阿戈斯蒂诺门,圣亚历山德罗门和圣雅各门,直到二十世纪中叶,市民塔的钟楼每晚10点都会敲响一百下。因为在威尼斯共和国统治期间,这是在提醒四道城门同时关闭的时辰到了。</p><p class="ql-block">我们昨天缆车上山时经过的是圣亚历山德罗门(Sant'Alessandro gate)。</p> <p class="ql-block">建于十三世纪中叶的拉乔内宫(Palazzo della Ragione),也称为旧宫,位于广场的南侧,与执政官宫和市民塔毗邻。宫殿建于1183年-1198年间,是意大利最古老的市政建筑,在威尼斯共和国时期,这里是司法机构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宫殿的一楼是个凉廊,里面有一个1798年放置在此的日晷,已有200多年历史。石砌的正面墙上威尼斯翼狮的浮雕清晰可见,它将老广场与大教堂广场分隔成两个区域。</p> <p class="ql-block">走上很有特点的带顶台阶,便可进入拉乔内宫的主层即十二世纪曾经的议会大厅…现如今这里是市民举办展览会的地方,我们进去看了一个临时展。虽然场所的状态保存得不算很好,但墙壁上波拉蒙特的壁画倒是能够看清。</p> <p class="ql-block">拉乔内宫底部的拱廊通向新古典式的大教堂广场,正面的科莱奥尼礼拜堂(Cappella Colleoni),是伦巴第地区文艺复兴的杰出作品之一,建于1472-1476年,奉献给巴多罗买、圣马可、圣约翰三位圣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方形建筑,上面用威尼斯式的铅包顶盖,再上面是一灯塔式穹顶,占地虽小,但看起来非常雄伟。正面一座十四世纪的大门,门上是玫瑰型圆花窗,其余各处均饰以典雅的文艺复兴式浅色大理石雕刻和镶嵌花纹,十分精致。此地安葬着贝加莫领主、佣兵队长巴托罗梅奥•科莱奥尼及其年仅15岁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科莱奥尼礼拜堂最初是边上圣玛利亚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的圣器收藏室。1472年科莱奥尼为建造自己恢宏的陵墓兼家族礼拜堂,粗暴地压碎了邻近教堂的外墙。一座没有正立面的圣母堂,却有着两个哥特式的门廊:北面门廊为 "红狮门",也就是现在的入口处,而南面门廊为"白狮门"。如果不是我攻略在先,很有可能会将其错过,门票5欧。</p> <p class="ql-block">圣玛利亚大教堂是贝加莫市的守护教堂,它的历史复杂而绵延。 根据古基督教的双大教堂模式,这座原始教堂与五世纪的圣文森佐大教堂一起成为贝加莫大教堂建筑群的一部分。1137年8月15日,贝加莫主教格雷戈里为新罗马式建筑的奠基石祈福。 刻在一个正方形上的多对角希腊十字架平面图反映了拜占庭模式,而一些建筑和装饰方案则结合了波河流域地区的罗马式语言元素和莱茵河地区的其他元素。 这些作品显示出赞助人和建造者(由科马西纳大师弗雷多出资)的高度文化综合能力。 几次施工中断导致教堂迟迟无法完工,1273年3月25日,吉斯卡多-苏阿尔迪主教为教堂举行了祝圣仪式。 教堂最初由文森佐分会(Chapter of S. Vincenzo)管理和主持,直到1440年才从大教堂的建筑群中分离出来,1449年委托给马焦雷圣母会 (MIA)管理。</p><p class="ql-block">全文引自教堂导览手册</p> <p class="ql-block">踏进教堂,仰望穹顶,金碧辉煌,不留一处空白的壁画挂毯雕塑让人目不暇接。1576至1694年间内部装饰的丰富性完全掩盖了原有的罗马式肃穆。</p> <p class="ql-block">拱顶上16-17 世纪的油画、奖章、绘画都向穹顶汇聚。</p> <p class="ql-block">中厅墙壁上装饰着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的壁画:北墙上有一幅不同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宝座上是几位圣母和圣徒。壁画的上方是安东尼奥-赞奇(Antonio Zanchi)的巨幅油画《摩西从岩石中涌出的水》(1669 年)。</p> <p class="ql-block">1347年由一位无名艺术家绘制的生命之树壁画展示在南墙上,再现了圣-博纳文图拉在其同名著作中构思的基督冥想之路,可壁画的上半部分,导览手册上虽有图示,但实际上是被皮埃特罗-利贝里(Pietro Liberi)的油画《世界大洪水》(1661年)所覆盖。</p> <p class="ql-block">主祭坛后面的木制唱诗班席以及71块洛伦佐-洛托镶嵌画精致无比。</p> <p class="ql-block">四幅大型的横向镶嵌图案非常壮观:左侧是《红海通道》和《大洪水》,右侧是《朱迪斯和霍洛芬尼》和《大卫和歌利亚》。</p> <p class="ql-block">在天顶盆中,一幅由詹保罗-卡瓦格纳(Gianpaolo Cavagna)创作的巨幅油画《圣母升天》。</p> <p class="ql-block">安德烈亚-方托尼(Andrea Fantoni)创作的《忏悔室》是巴洛克雕塑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的6幅挂毯讲述了玛利亚的一生,这些挂毯由美第奇挂毯作坊于1583至1586年间织成。</p><p class="ql-block">中殿走廊尽头,西面大墙上的挂毯《耶稣受难》出自于佛兰德斯手工艺人之手,1696至1698年在安特卫普根据画家路德温-凡-肖尔(Ludwing Van Schoor)的原始设计编织而成;其上方是卢卡-焦达诺(Luca Giordano)的油画《横渡红海》。</p> <p class="ql-block">面对着挂毯,右侧是贝加莫最杰出公民,作曲家葛塔诺·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的墓,左侧是德国作曲家西蒙那-迈尔的墓碑。多尼采蒂的音乐启蒙是在一所男子合唱学校开始的,当时的指导老师及圣母堂乐队的指挥就是他的恩师西蒙那-迈尔。</p> <p class="ql-block">这座应贝加莫市的要求献给圣母玛利亚的教堂,是对1578年躲避瘟疫的还愿。在这里信徒们从未停止向圣母的祈祷,蜡烛一直在燃烧,鲜花摆放在圣母的脚下,包括新冠在贝加莫大流行时…</p> <p class="ql-block">走出马焦雷圣母堂,正好遇上旁边主座大教堂(Bergamo Cathedral)里一对新人的婚礼仪式,我们看着三位男孩用双色米在地上铺就出这幅爱剑穿心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新宫(Palazzo Nuovo)与旧宫面对面,始建于1604年,1928年才全部完工。1873年前一直是贝加莫市政厅的所在地;1928年后这里成为意大利最著名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叫作Civica Angelo Mai,收藏着珍贵的羊皮纸卷、手抄本和乐谱。</p> <p class="ql-block">午间我们就在老广场上找了一家当地的餐馆,特意点了贝加莫人引以为豪的原味玉米糊,失望的程度真是无法形容😏难怪莹姐笑着说:"不就是普普通通的玉米,还能好吃到哪?" 这一餐也让我们着实地体会到了意大利就餐座位费之"昂贵"。</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和莹姐到下城走走,逛逛街,无意间来到了新门,发现了拍摄上城的最佳视角:从下城仰望上城,真是天上人间。照片左上方的是四座城门的另一座-圣雅各门(San Giacomo Gate)。其实,巴萨-下城现在早已不是"贫穷"的代名词。如果说上城保留着更多的是中世纪的风貌,那么下城则展现着现代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6月8日我们结束了在贝加莫二天的停留,继续乘火车前往大家更陌生的代森扎诺-加尔达(Desenzano del Garda),意大利加尔达湖的门户。没想到的是1号站台因火车站改造被挪至车站外很远的地方,如果不是遇上了一位踏着滑板的小伙子,热心地在前面带路,我们真的是无知所措。服了,这么大的变动竟然没有任何提示牌!又像在米兰换乘一样,大家拖着箱子快步地跟着走。这是一条几乎不见路人的石子路,距离远得让我迟疑了好几次。当看到左前方停着的巴士,实在没忍住,便问"我们这是去站台吗?""对,右转往前走",唉,听到的竟然是中文答复!这是一位会讲中文的小伙子,母亲是台湾人,听到我的问路后,专门等在那里给我们指路,我们好感动。</p> <p class="ql-block">去代森扎诺的火车又是需要在Rovato换一次车 ,小车站电梯是指望不上,站台上换乘的人很多。第一次遇上这么拥挤的车,我们费老大的力才上了车,但往里却一步也动不了,因为三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女学生坐在自己的箱子上,把通道给档了。请他们挪动一下以便让大家过去,可人家摆出一副没听见的架势,不理不睬。先生十分生气与她们理论,我赶忙调和。拿之前遇到的歪果仁那么乐于助人与眼前年轻同胞的无礼做比较,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啊😠</p> <p class="ql-block">这次的住宿地是在一个度假别墅区里,环境极其优雅,完全不同于国内常有的夸张浮夸的美,自然纯净。</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的疲惫使得我们住进度假屋后动都不想动了,午休过后大家一致决定先去湖边码头,坐船去锡尔苗内(Sirmione)。从住宿地出来需要步行挺长的一段路才到湖边,虽说是下坡路,但并不是一路平坦,其间有两段起伏很大的坡路,走起来好累。</p> <p class="ql-block">代森扎诺位于加尔达湖的西南角,与佩斯基耶拉几乎成为犄角,共同守卫着湖的南大门。主要景点都散布在湖周边,包括建于十六世纪的教堂圣玛利教堂和圣马丁塔。</p> <p class="ql-block">沿岸挤满了度假酒店、餐厅酒吧和娱乐场所。</p> <p class="ql-block">码头是加达湖环湖轮渡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有巴士通往湖边主要度假小镇。</p> <p class="ql-block">到码头排队买票,来回票6欧/人。坐上渡船,举目所望,湖面浩淼,感觉不是在内陆湖里行驶,而是去出海。面积370平方公里的加尔达湖,是意大利最大的湖泊,位于伦巴第区与威尼托区的分界线上,北部有高耸的山峰,南部是平缓的丘陵。原以为有加尔达湖的加持可以让先生弥补一下对马焦雷湖的遗憾,现在看来是错觉。</p> <p class="ql-block">船行20来分钟,就已看到前方的锡尔苗内,来一张远景吧😝</p> <p class="ql-block">锡尔苗内是个极细长的半岛,三面被水包围,从地图上看犹如一根细长的鱼竿抛落在湖中,与陆地相连的只有城门口、古堡护城河上的那一道吊桥。</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人类在此定居的锡尔苗内历史悠久,被罗马帝国占领后,当地居民主要自维罗纳移居而来。</p> <p class="ql-block">建于1277年的这个曾供船队使用的城堡,是中世纪意大利罕见的防御工事,造型完美如同舞台布景。</p> <p class="ql-block">正是周末又下着雨,只觉得人挤人。船上下来的游客首先都是挤在城堡的吊桥上,过了拱形的城门才算进了锡尔苗内的老城区。</p><p class="ql-block">不可理解的是如此人流密集的地方,竟然还放行小轿车!我们等了好久,好不容易拍了张合影,可惜天气不好,景色和情绪都打了个折扣。</p> <p class="ql-block">建于十五世纪的圣母玛利亚教堂,拥有一个小巧典雅的罗马式拱柱凉廊和幽静的庭院,在较古老的建筑中,北侧的部分建筑依然存在,内墙上有十四世纪的壁画。真可谓,教堂不大,却很显古老。</p> <p class="ql-block">教堂东面的一大部分和西面的一座塔楼后来被改建成了钟楼。每晚的晚祷钟声响彻小镇的各个角落,这里也算是老城区中的制高点吧。 </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老城区有一处小小的高岗之地,外国游客请先生帮他们拍照,背景是竖立着kiss please的标牌 。我看了看边上的文字说明,只记得重复多次的Thousand kisses…给他们拍完后,我们也上去"勇敢"地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后翻看照片方才明白,原来那些"千次吻"出自于古罗马诗人、锡尔苗内居民卡图卢斯(Catulls)的爱情诗集。尽管他年轻早逝,但他的诗歌却被认为是古罗马抒情诗的最佳典范。在通往码头的路上还有一座为纪念他而制作的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主街两侧商店林立,串联着左右伸展出去的小广场和横街,时而开阔时而幽深。我们兜兜转转,在一家陶瓷店里,那色彩鲜艳釉面铮亮的作品真是让人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在半岛的最顶端,还有一处罗马时代遗存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图卢斯洞穴(Grotte di Catullo)。</span>在发掘之初,这里被茂密的植被所覆盖,人们误以为这里是一座洞穴。<span style="font-size:18px;">然而它与洞穴没有丝毫关系,罗马</span>诗人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到过:锡尔苗内半岛上有一所豪华又惬意的别墅;电影《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也出现过这片考古区的镜头。我们因要赶回程的船,所以没去。</p> <p class="ql-block">大太阳之下,我们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等来了渡轮!晚点,没有任何说明,也不见工作人员,据说这是锡尔苗内的老毛病了。如今,锡尔苗尔已是伦巴第大区继米兰之后最受游客欢迎的地方,每年要接待一百万以上的游客。看来小镇也在承受"过度旅游"之苦,而过度商业化终将改变其古老宁静之风貌。</p><p class="ql-block">船抵达代森扎诺后,先生请边上餐厅的老板娘帮忙打电话叫了出租,这才顺利回到度假屋,我们又遇上了好人。</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晨我比对着从码头顺来的轮渡时刻表,结果发现从代森扎诺坐船到柠檬小镇,普通船单程就要走四小时之多,中途还需换乘一次,即使是快船也要走二个半小时,可万一再遇到不负责的晚点呢?所以决定放弃,改去离代森扎诺比较近的萨罗(Salo)。因为巴士站就在火车站对面,离度假屋又近,所以我们选择乘车前往而不是渡船,来回车票10欧。到站后我们首先穿过城门(La Torre dell'Orologio)步入老城区,小城风景优雅,曲巷幽深,游客不算很多。</p> <p class="ql-block">萨罗不愧为是加尔达湖沿岸的美丽之城,长长的水滨步道两旁是华丽的建筑和棕榈树,烂漫盛放的夹竹桃五彩缤纷。大教堂的钟塔优雅而高耸,俯瞰着小镇,呈现出一种水岸城镇的浪漫风情。举拍一张萨罗最具有标志性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走过教堂,走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色店铺</span>,走过满席的咖啡馆…漫步于两边高高楼房之间的碎石之路,我们感受着、享受着小城的日常时光。</p> <p class="ql-block">每条小巷里都有长椅,走累了,随时可以坐下来休息。</p> <p class="ql-block">建于1453年的圣母领报主座堂挤在居民楼房之间,是萨罗最重要的宗教建筑。由于教堂广场前空间有限,从外观上看不是很吸引人,但内含极其丰富。文艺复兴时期祭坛上方的十字架异常美丽。</p> <p class="ql-block">离大教堂不远的地方便是城门横幅广告上的博物馆,可赶上了午间休息。这座博物馆相当于萨罗小城的历史年鉴,尤其是关于二战期间萨罗共和国存亡的记录还是值得了解一下的。</p><p class="ql-block">1943年9月墨索里尼在南方被希特勒纳粹解救后,便来到了这个意北小镇宣布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成立,并定都于此,企图对高歌猛进的美军做最后的抵抗,这段历史也被称为萨罗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当时城里有超过16栋公共或私人建筑被墨索里尼征用,作为其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室。在游客中心拿的地图上,共标出了其中的12幢楼,我们在街巷里漫步时的确看到许多建筑墙面上有多种语言的铭牌。</p> <p class="ql-block">震后重建的宫殿(Palazzo della Magnifica Patria)是市政当局的所在地,它的底层几乎就是一片让人躲雨防晒的清凉地。</p> <p class="ql-block">外面烈日炎炎的胜利广场,中央有一座为纪念在战争中献身的多人雕塑。</p> <p class="ql-block">胜利广场过几个街区就是以意大利总理(1901-1903年)朱塞佩-萨纳尔德里(Giuseppe Zanardelli)命名的小广场和沿湖小路,他的雕像就竖立在广场中间。这位只当了三年半的总理为何在萨罗那么受尊重?但我也懒得去百度了…</p> <p class="ql-block">萨罗还是意大利除克雷莫纳之外又一个小提琴的故乡,十六世纪晚期萨罗的提琴制作大师加斯帕罗·萨罗(Gasparo da Salò)和他的学生乔瓦尼·保罗·马吉尼(Giovanni Paolo Moggin)开创了小提琴制作的布雷西亚流派。</p> <p class="ql-block">湖水清澈见底,大鱼多多,敏哥有点口馋😜</p> <p class="ql-block">住在代森扎诺的二天里最让我们头痛的是赶上了周末及宗教节日,商店超市以及游客中心都是关门谢客。<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么多次出游住在民宿里,第一次遇上了"无米下锅"的窘境,因为我们的</span>度假别墅区周边没有采购食品,哪怕是7Eleven之类的便利店。虽然我们把寻找超市的任务都带到了萨罗,但依旧是毫无结果,哪怕是我们走到了城门的另一头-圣乔瓦尼。</p> <p class="ql-block">坐巴士回到代森扎诺后,我与茵姐在火车站附近找到了一家小食铺,买了意式快餐通心粉及千层饼。店老板恰巧是位华人,告诉我们超市都不在我们步行范围内,市中心倒是有一家口碑不错的大上海餐厅,晚上我俩就去了那里打包了晚餐。</p> <p class="ql-block">加尔达湖的游览无论是走水路还是依靠公共交通,像我们这样只安排二天看来是少了点,所以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加尔达湖是值得来一个环湖游。有数据统计湖区每年要接待2400万的游客和600万的参观者,比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游客还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