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周汝昌纪念馆

老陈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日星期二,阴有小雨。</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恭王府竹子院。满院翠竹参天蔽日,荫凉清爽。西屋是明道斋,东屋为香雪坞,曾是恭亲王福晋的住处。</p> &nbsp; &nbsp; &nbsp; &nbsp;香雪坞在恭亲王时期是恭王府女眷游园时的休息室。有联云:<div>&nbsp; &nbsp; &nbsp; &nbsp;据恭亲王奕訢次子载滢记载,其子溥儒(溥心畬)幼时在香雪坞就傅读书。香雪坞门前的院落因种植竹子,被称为柱子院。有的红学家说恭王府是大观园的原型,竹子院有潇湘馆的意境。</div> &nbsp; &nbsp; &nbsp; &nbsp;竹子院之垂花门,因两侧门檐下的短柱象倒垂的花蕾,门的形状似皇宫中的“毗庐帽”门样式,故名。 &nbsp; &nbsp; &nbsp; &nbsp;牡丹院。满园翠色。 &nbsp; &nbsp; &nbsp; &nbsp;牡丹院内有个周汝昌纪念馆。 <p class="ql-block">周汝昌半身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1918-2012),生于天津,字玉言,号解味道人、巽父、敏庵等。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和书法家。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毕业。历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燕京研究院董事,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五至八届委员。</p> <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一生致力于中华文化与诗文书画理论之探讨及中外文笺注翻译等研究,尤以红学研究享誉海内外。其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有:《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恭王府考》、《献芹集》、《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石头记会真》、《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及《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书法艺术答问》、《千秋一寸心》等,凡七O余部。周汝昌是《红楼梦》研究的泰斗,是二十世纪学术史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被誉为考证派红学的集大成之作,是现代红学研究的一部经典,奠定了新红学的坚实基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卓著贡献是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二O一二年,周汝昌在北京逝世。家属遵照先生遗愿,不没灵堂、不开追悼会,并将其生前全部手稿、信札、藏书等文献遗物二万余件捐贈于恭王府。今年是周汝昌诞辰一OO周年,『周汝昌纪念馆』在恭王府花园择址建立,以此纪念周汝昌不平凡的一生及其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并答谢其家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恭王府的关注和厚爱。</p> <p class="ql-block"><b>周汝昌学术生平年表。(1918-2012年)</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18年4月14日(戊午年夏历三月初四辰时)出生于天津咸水沽。</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26年,8岁,入天津咸水沽小学。</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32年,14岁,考入天津觉民中学初中。因学习成绩名列榜首,获"铁第一"绰号。</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35年,17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高中并开始学术活动,获奖学金。第一篇读词杂记《杂俎》连续发表在《南开高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36年,18岁,散文《无题》发表在《南开高中》。创下 redology (红学)一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37年,19岁,汉译林语堂英文《白日梦》,发表于《南开高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38年,20岁,考入天津工商学院附中高中(高三插班生)。</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39年,21岁,考取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因家乡严重水灾,未能人学。创作《细雨簷花馆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40年,22岁,与毛淑仁结婚。入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学习。</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41年,23岁,珍珠港事件,燕京大学被封,失学。开始与老师顾随书信往来与诗词唱和。</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42年,24岁,为躲避新民会的搜索招编躲避在家中暗室。作词唱和创作《沦陷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43年,25岁,撰成《珂罗版印集右军书圣教序》校记前言。</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44年,26岁,作《稼轩词笺注》。</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45年,27岁,考取"津海关暂用外勤助理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47年,29岁,被"津海关"解雇,失业。重新考取燕京大学西语系。发现《懋斋诗钞・东皋集》,撰写《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12月5日发表于《天津民国日报・图书副刊》,后收到胡适的第一封信。以离骚体汉译英国雪莱《西风颂》。英译鲁迅《摩罗诗力说》、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创作《燕京集》。撰写《天津咸水沽地方小志》大纲。作《欧阳信本年谱》。《红楼梦新证》(初名《红楼家世》、《证石头记》)开始创稿。</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48年,30岁,5月21日《曹雪芹的生年-答胡适之先生》发表于《天津民国日报・图书副刊》与胡适书信往来,6月借胡藏甲戌本录副,萌生写《石头记》三真本文章。跋胡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张伯驹藏品展得见珍藏纳兰颙若(亦作"纳兰容若")小照及题跋,自此往来唱和。《红楼梦的考证方法》发表于《天津民国日报・图书副刊》。《红楼梦新证》主体定稿。与四兄开始《石头记》大汇校。</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49年,31岁,兼任燕京大学西语系翻译课教员,教授美国留学生。通过努力使"庚辰本"归人燕京大学图书馆。《真本石头记之脂砚斋评》发表。</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50年,32岁,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An Introduction to Lu Chi ' s Wen Fu (英译陆机《文赋》之介绍)刊载于1950年第九卷《 Studia Serica 》。翻译季羡林 Lieh Tze of Buddhist Sutra (《列子与佛经之关系》)刊载于1950年第九卷《 Studia Serica 》。被斐陶斐奖学金荣誉委员会燕京大学分会评选为会员。考取燕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院。创作《留待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52年,34岁,入四川成都华西大学执教,任外文系讲师。燕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院毕业,毕业论文:《宋词语言的研究》。创作《窜身集》。《楚辞中的"予"》收入文怀沙《屈原九歌今译》。</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53年,35岁,高等院校调整,调四川大学任外文系讲师。《红楼梦新证》出版。译英国雪莱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54年,36岁,中宣部调京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创作《京华集》。得知毛泽东对《红楼梦新证》有评价。</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55年,37岁,校订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59年,41岁,《范成大诗选》出版。</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61年,43岁,赴北图访"蒙古王府本"。"三真本"校勘工作大步扩展,重新迈进。北京市政府采纳考证恭王府结论,遵周总理指示开会讨论。</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62年,44岁,给康生写信呼吁重视恭王府,后得见面并收到复函。《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出版。《曹雪芹家世生平丛话》、《曹雪芹卒年辩》发表。《唐宋传奇选・序》写讫。赴天津文联演讲《红楼梦》</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63年,45岁,《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本义辨》、《关于曹雪芹的重要发现》发表。参加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活动。作梅花调鼓词《秋窗风雨夕》。</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64年,46岁,《曹雪芹》出版。</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65年,47岁,与商承祚通信讨论《兰亭》。撰写《兰亭秋夜录》,第二次背临兰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66年,48岁,和四兄周祜昌完成《石头记》大汇校八十回。第三次背临兰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67年,49岁,四兄周祜昌数次遭抄家,八十回《石头记》大汇校片纸无遗。</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69年,51岁,下放至湖北咸宁"五七干校"。</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70年,52岁,国务院办公厅特电调回北京工作。与徐邦达诗词唱和进入高峰。试补曹雪芹遗句。</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72年,54岁,撰《李白诞生地-碎叶考略》。</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73年,55岁,《石头记会观》手稿样书呈送周总理。对章士钊《柳文指要》提讨论意见。开始修订新证,年底完毕。双眼黄斑部病变,入院手术。</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74年,56岁,中央决定重版53版《红楼梦新证》,多次力争到修改增订再出新版。再次向中央上书建议从速整校出一部近真《红楼梦》新校本。左眼失明,右眼视力0.01。</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75年,57岁,北京市市长吴德召见,回应上书建议整校新版本情况。再次背临《兰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76年,58岁,《红楼梦新证》增订本出版。悼念周总理作诗《何处》发表。在地震棚,撰写《书法艺术答问》。</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77年,59岁,因写信给江青、姚文元呼吁出版《红楼梦》大汇校而受审查。</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78年,60岁,撰写《恭王府考》。与友人访大观园遗址。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特邀组)。作《水调歌头》。</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79年,61岁,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任顾问兼研究员。《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出版。与周策纵初次会面商定出席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一事。</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80年,62岁,与张伯驹、夏承焘联署起草成立中国韵文学会倡议书。胡耀邦批示调女儿回京任助手。《曹雪芹小传》、《恭王府考》、《书法艺术答问》出版。《红楼梦全璧的背后》写讫。出席在美国召开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81年,63岁,《兰亭综考》、《说"遒媚"》、《<文心雕龙・原道&gt;篇的几个问题》发表。出席济南市红学盛会。</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82年,64岁,读胡风《石头记交响曲序》感赋长句。出席上海红学大会、河北省中国古代文化讲习所研讨会。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社科组、文艺组)。</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83年,65岁,《&lt;文心雕龙・隐秀&gt;篇旧疑新议》发表。出席南京红学大会。访江宁织造府。</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84年,66岁,《"金箍棒"的本义和"谱系"》发表。赴前苏联考察《石头记》古钞珍本。出席湖南韵文大会。参加文联代表大会。任红楼梦电视剧顾问。</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85年,67岁,《献芹集》、《石头记鉴真》出版。出席贵州省红学大会。</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86年,68岁,《曹雪芹独特的结构学》发表。撰成《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一书。访灵寿得见宋武惠王曹彬故里。出席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以鲁斯学人身份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讲学一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威斯康辛大学讲学。出席纽约亚美文化协会夏令营讨论会。</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87年,69岁,《诗词赏会》、《红楼梦词典》(主编)出版。离开红楼梦研究所入院办。</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88年,70岁,《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序》发表。作《燕市悲歌》大鼓词。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文艺组)。在语言学院讲《红楼梦》。</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89年,71岁,《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梦的历程》出版。《红学・史学・文化学》、《聿学讨源》发表。</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91年,73岁,享受首届政府津贴。《中华文化精义的脉络》、《大观园的情思》发表。与管桦通信讨论曹雪芹祖籍在丰润问题。与刘心武通信讨论《红楼梦》问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92年,74岁,《恭王府与红楼梦》、《曹雪芹新传》出版。《满学与红学》、《红楼梦研究中的一大问题》发表。出席曹雪芹祖籍在丰润研讨会。为外国使节演讲《红楼梦》。参加国际书法研讨大会。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组)。</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93年,75岁,《汉字繁简之思》发表。为北京国际协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演讲《红楼梦》。</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94年,76岁,《从易经到红楼梦》发表。出席河北省曹雪芹研究会成立大会及首届学术研讨会。</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95年,77岁,《红楼艺术》、《红楼梦的真故事》出版。五补曹雪芹诗。《曹雪芹&lt;红楼梦&gt;之文化位置》、《还"红学"以"学"》、《红楼梦笔法结构新思议》发表。</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96年,78岁,《曹雪芹生卒考实与阐微》、《从"三曹"到雪芹》、《中国文化思想-"三才主义"》、《中国文论(艺论)三味篇》发表。</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97年,79岁,《岁华晴影》出版。作《香港回归诗》。</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98年,80岁,《胭脂米传奇》、《砚霓小集》、《周汝昌红学精品集》、《红楼真本》出版。中央统战部在80华诞、研红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贺函,高度评价对红学作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99年,81岁,《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文采风流第一人-曹雪芹传》、《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出版。为北大学生作"《红楼梦》与中华文化"演讲。《红楼梦新证》荣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00年,82岁,《脂雪轩笔语》、《千秋一寸心-唐宋诗词鉴赏讲座》出版。</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01年,83岁,《京华北斗》、《天・地・人・我》出版。《红学文献学》发表。出席曹雪芹祖籍在铁岭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分馆演讲"《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在中国文学馆演讲"《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02年,84岁,《红楼小讲》、《永字八法》出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演讲"唐宋诗词欣赏"。在中国政法大学演讲《红楼梦》。为北京玻璃有限公司职工演讲《红楼梦》。在现代文学馆演讲"《红楼梦》艺术的个性"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演讲"《红楼梦》与中华文化"。</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03年,85岁《红楼夺目红》、《红楼家世》出版。《文采风流今尚存-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评北京师范大学藏&lt;石头记&gt;抄本》、《中华汉字书法源流与聿字出现的意义》发表。在现代文学馆演讲"讲红答疑"。在大观园演讲"曹雪芹为何写女儿"。在现代文学馆演讲"曹雪芹其人其事"。</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04年,86岁,《文采风流曹雪芹》、《周汝昌点评红楼梦》、《曹雪芹画传》、《石头记会真》、《诗红墨翠》、《红楼梦(周汝昌精校本)》(2004年版)出版。为清・孙温绘红楼梦画册配写诗词238首。为中央电视大学演讲"《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为河北电视台读书节目介绍《红楼夺目红》。为中央10台《百家讲坛》演讲《红楼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以"张爱玲"为题做演讲。出席2004文化高峰论坛会议。与李瑞环谈书法。</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05年,87岁,《红楼十二层》、《周汝昌梦解红楼》、《周汝昌红楼内外续红楼》、《定是红楼梦里人》、《和贾宝玉对话》、《我与胡适先生》、《红楼真梦》、《红楼无限情》、《神州自有连城壁》出版。</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06年,88岁,《献芹集-红楼梦赏析丛话》再版。提出《红楼梦》应列为中华文化"第十四经",《江宁织造与曹家》(合著)、《红楼梦》(周校本)出版。</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07年,89岁,《解味红楼周汝昌》、《周汝昌红楼演讲录》、《芳园筑向帝城西-恭王府与<红楼梦>》、《红楼柳影》、《红楼梦》八十回汇校本出版。90华诞、研红60周年之际,刘延东、孙家正致贺函。接温家宝、吴官正函。</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08年,90岁,为中央10台《百家讲坛》演讲"《红楼梦》与四大小说"。《红楼梦新证》影印本出版。《红楼别样红》、《红楼脂粉英雄谱》、《周汝昌评说四大小说》出版。</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09年,91岁,双目全盲。马凯看望。《红楼真影》、《谁知脂砚是湘云》、《红楼艺术的魅力》、《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繁体)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再版。《高贵与卑贱之间( Between Noble and Humble )》(英文版曹雪芹传)出版。</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10年,92岁,《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简体)、《曹雪芹传》(日文版)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终身研究员。给文化部长蔡武写信,呼吁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天津史学会召开周汝昌文化论坛。为恭王府录制《恭王府与红楼梦》。</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11年,93岁,《周汝昌谈红楼梦》《诗词赏会》《诗词赏会二集》《千古奇文千字文》、《兰亭秋夜录》出版。撰写《娲皇:中华文化之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12年,94岁,《红楼新境》、《寿芹心稿》、《红楼梦新证》53版宣纸线装版出版。向中国作家协会申请《曹雪芹传记》。口述赏会诗词篇目。口述《梦悟红楼》大纲,未竟。5月31日凌晨1点29分在家中逝世。6月2日火化。接中央领导唁电。《红楼梦新证》横排增订版出版。11月中国作家协会批准《曹雪芹传记》。</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13年5月11日安葬于万安公墓。</p> <p class="ql-block"><b>第一章 周汝昌与红学。</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是《红楼梦》考证派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红学泰斗、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他将毕生献给了红学事业,为红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贡献。周汝昌一生挚爱红学,正如他自己所说:”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p> <p class="ql-block"><b>自幼结下不解之缘。</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从小有聪颖灵慈之费,记忆力好,领悟力强,无论传统的诗词、书法和戏曲,还是学校所授国文、英文、数理化,诸般学科样样皆通,他与《红楼梦》的缘分,也是自幼结下的。</p><p class="ql-block"><b>自创译词 Redology。</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熟读《红楼梦》,对少年周汝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读中学期间。他白学作诗填词的作品,已经流露出《葬花吟》、《柳絮词》的品格。高中时,周汝昌与同学课余讨论的,往往是《红楼梦》的话题。在这些杂谈激辩之中,周汶汝昌自创了"红学"的美文译词 Redology ,少年周汝昌与《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b>听母亲讲《红楼梦》。</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少年时期即读《红楼梦》,对书中的情节场景总是念念不忘。他的母亲李彩凤珍藏看一部《石头记》。年幼的周汝昌经常听母亲讲述《红楼梦》中的故事、描绘大观园的盛景。那时周氏在咸水沽的旧居恰有一座花园,母亲回忆的家族旧事总能引发出与《红楼梦》的联想。家庭的熏陶和浸染无形中播下了深远的"缘"的因子。</p><p class="ql-block"><b>颖慧超群"铁第一"。</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1918年出生于天津咸水沽的书香世家,祖父周铜,清末捐"同知"衔,父亲周景颐,为光绪年的末科秀才。周汝昌在家中排行第五。最为年幼,又因自小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颇得疼爱。从小学到初中,周汝昌每学期大考列榜,都是第一名,遂得绰号"铁第一"。</p> <p class="ql-block"><b>青年走上红学道路。</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的青年时代,经历了日寇侵略的民族之殇,几度失学之痛,两次出入燕园。在救国图存的抗争中,由一位朝气蓬勃、自由活泼的少年,成长而为一名伤情易触、心绪悲怀的青年,学术志趣逐渐转向训诂考据之学,并进而走上了红学研究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两次出入燕园。</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39年,周汝昌以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主修英文。然而这一年,天津发了大水,周汝昌因此不能按期入学,至第二年秋天才正式赴燕大就读。学习期间因成绩优异,文学院批准了"全免"奖学金。然而充满朝气的求学之路仅仅过了一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被迫停办,周汝昌也因此不得不暂时离开了心爱的校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在先后担任小学教员、海关助理员等职后,1947年,已是三个孩子父亲的周汝昌重新考取燕京大学西语系。重返燕园,周汝昌的英文水平依然出色,然而,对家国命运的牵挂以及个人心境的变化,已使他的兴趣逐渐转向中国古典文史的考证,并进而踏上了红学研究之路。</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与同窗张金鉴在燕京大学校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b>红学研究发端。</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回归燕园不久,周汝昌接到四兄周祜昌来信,嘱其到燕大图书馆尝试查一部诗集。正是这一举动,促成了周汝昌《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一文的诞生,也正是由此,周汝昌走上了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道路,并成为了他毕生最主要的事业。</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于1947年12月5日在《天津民国日报・图书副刊》发表,立即引起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的关注,他致信周汝昌,称赞《懋斋诗钞》的发现这一"大贡献",并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探讨。《新推定》一文的发表,打破了红学沉寂二十多年的沉闷局面,使新红学重新获得学术动力,并引起后来红学上种种环节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b>坚定红学道路。</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胡适就《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致信周汝昌,这一热情响应以及日后的通信、借书等举动,成为激励周汝昌继续考证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巨大推动力。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是红学史上首部文史哲综合大型学术论著,奠定了新中国"新国学"的坚实基础。这部红学开山之作因其翔实的考证和缜密的思辨,被学界推为红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红楼梦新证》</b>,1953年棠棣出版社出版。<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约40万言的《红楼梦新证》是一部关于小说《红楼梦》和它的作者曹雪芹的材料考证书,草创于1947-1948年。1953年9月由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不到三个月时间连销三版。1976年修改增订为上下两册共80万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同时印行供中央领导阅读之"大字本"。1998年,华艺出版壮再出新版,内容又有若干补正修改,1999年,《红楼梦新证》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全书主题共分9章,其内容包括:&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一、《红楼梦》作者生平、其家族在清代史上的身份地位及所涉亲友之身份情况;</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二、作品的时代背景、历史实相;</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三、有关文物考论;</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四、原本与伪篡本的区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五、脂砚斋批语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六、原著八十回后情节结构的推考;</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七、重要抄本流传收藏者的考证;</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八、清代有代表性的反响之介绍研究;</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九、对许多流行认识中的误会。</p> <p class="ql-block"><b>毕生献给红学事业。</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自上世纪50年代,周汝昌曾先后在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回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何种境遇,周汝昌一直没有离开红学的考证和研究。他把曹雪芹的《红楼梦》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六十余载孜孜以求,为构筑新红学研究基础、推广红学研究成果、提高全民鉴《红》水平,推动红学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石头记会真》的面世。</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极力偶导推动新校《红楼梦》版本的流通,终生致力于《石头记》的汇校大业,数十载的研红生涯,周汝昌一方面围绕红学的核心课题考据、阐释、著书、讲授;另一方面与四兄祜昌积50年苦功对《石头记》各存世版本进行汇校。</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时双耳几近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目力受损,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的治学。尽管目视耳力均有所不及,但周汝昌记忆力超群,研红的精力和决心也极充沛。2004年,500万言的《石头记会真》10卷本问世,周汝昌曾感言,当年自己从立志发愿汇校《石头记》才"而立之年",待看到这部"命运之书"出版时,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已经是86岁高龄的老人,《石头记会真》是周汝昌与周祜昌历经半个多世纪"为芹辛苦"的最终追求,也是其"红楼"大业完成的标志。<br></p><p class="ql-block"><b>确立红学四大分支--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红橙梦新证》以考证为指,涉及《红橙梦》研究有关的方方面面,实可谓包岁万象,自1953年初版,至1976年修订再版,经过二十金数不断地充实提升,周汝昌红学研究的体系化理论日趋形成,进而于上世纪80年代初径出了"育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四分支,奠定了新红学的基础。这也正是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80万言所探讨的核心课题。</p> <p class="ql-block"><b>推动红学走向世界。</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红学研究迎来了大好局面。已步入暮年的周汝昌,研究红学依然兴味不减。一系列研红著作的出版,不仅在国内掀起了红学热潮,在国外学术界也引发了众多研究和探讨。</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80年,周汝昌出席了在美国召开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继而于1986年至1987年以鲁斯学人身份赴美讲学一年。这一时期,他还曾随团赴前苏联考察《石头记》古钞珍本,参与的众多学术活动促进了海外红学研究走向深入。</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世纪之交前后的近二十年,周汝昌由古稀老人步入耄耋之年,仍然坚持为红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推广奉献力量。他曾多次为在京驻外使节讲授《红楼梦》,还应外文出版社之邀,为外国读者朋友撰写《曹雪芹的故事》等普及读物。周汝昌认为,《红楼梦》是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是读懂中华文化的一把钥匙。周汝昌用毕生的努力追求实践了少年时代的宏愿--向世界介绍《红楼》,令世界读懂中国。</p> &nbsp; &nbsp; &nbsp; &nbsp;周氏族谱。 &nbsp; &nbsp; &nbsp; &nbsp;周氏旧藏《石头记》。 &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研究生毕业证明书(复制品)。 &nbsp; &nbsp; &nbsp; &nbsp;胡适的第一封来信。 &nbsp; &nbsp; &nbsp; &nbsp;《红楼梦新证》创稿手迹。 &nbsp; &nbsp; &nbsp; &nbsp;《新的红楼梦考证》目录。 &nbsp; &nbsp; &nbsp; &nbsp;《红楼梦新证》线装大字版等。 <p class="ql-block"><b>第二章 周汝昌与书法。</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在『书学』下的功夫比『红学』多得多,也早得多。他热爱中华文化,热爱汉字,热爱书法,把书法当作中华文化中的一门特别重要的学问,他习书一生,最喜爱欧阳询正楷书,最敬重书圣王羲之。</p> <p class="ql-block"><b>幼年随父习字 自悟古人笔法。</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在书学上的造诣源于家学,其父周景颐是清朝末科秀才,乐善好施,书法成就颇斐,故乡一带求其字者终年络绎不绝。周汝昌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读书习字,从写柳公权书体开始,进而临摹欧、赵字帖,后临褚,习唐人写经,最坚持的是学右军的笔法。</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他自幼当父亲的"书童",研墨、抻纸、晾字,书写条幅、对联、四扇屏、《朱子治家格言》等等,自小学起(虚岁9岁)便以小楷"恭"书为时任当地商会会长的父亲抄写递天津县官府的"呈文",从15岁起开始有意识地习练书法,没有真正的师承,凭借灵慧与悟性自己摸索,从范本碑帖中学习古人的用笔之法,从练习逐渐进入研究。</p> <p class="ql-block"><b>理论成果卓著 书法自成一体。</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日寇侵华时期,燕京大学被封闭解散,周汝昌回到故乡以研习书法为寄托之道,与其四兄周祜昌在老家钻研碑帖,遍搜圣教石印铜版本,于1943年撰成《珂罗版印集右军书圣教序》校记前言。1947年秋天重返燕园后,在写就第一篇红学文章之前即已撰成《欧书皇甫碑新跋》一文并作《欧阳信本年谱》。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京城期间,他又于临时搭建的避震棚中写成了后来众所周知的《书法艺术答问》。周汝昌的书法源于帖学,上宗王羲之下法欧阳询,瘦硬传神,自成一体,其书法</p><p class="ql-block">作品散落于民间友朋中甚多。他倾注大半生心血致力于中国书法理论研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从文字本源出发,以"聿学"为书法进行了学术意义上的立名,以"八法"论述书法用笔其法之所在,以"遒媚"阐释书法艺术美学之标准。一生发表了大量书法研究文章和著作,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与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b>考辨兰亭真貌 追寻至老未息。</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钟情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幼年时期"偷看"父亲珍藏的《三希堂法帖》石印本,初识《兰亭》并萌生兴趣,至上世纪60年代才将《兰亭》的奥秘作为研究方向。1965年开始,周汝昌综考《兰亭》,数度背临,明确了其在中华文化史中的关键地位,填补了书法研究历史上的一些空白,探寻右军《兰亭》真貌成为他大半生追寻的理想目标,至老未息。</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他认为《兰亭》的笔法最丰富,最能启发人,在诸摹本中认定《三希堂法帖》中[元]陆继善摹本是最接近右军真迹笔法的佳本之一。一生搜集到包括石印、影印、墨拓等诸多今已稀见的兰亭遗迹,并留下珍贵题跋,不仅为《兰亭集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更为广大学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p> <p class="ql-block"><b>第三章 周汝昌与诗词。</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曾说:“自顾平生经历,下功夫最多的不出四大方面:一、诗词;二、书法;三、英文;四、红学。”周汝昌酷爱中国古典诗词,在诗词的写作、笺注、鉴赏和理论研究等诸方面均造诣精深,用功最勤。他一生追求通过古典诗词探索中华文化的总体精神。<br></p> <p class="ql-block"><b>天赋诗人才--周汝昌的诗词家学与创作爱好。</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诗词启蒙源于家庭环境的熏陶。父亲能诗善文,通达声律;母亲喜爱吟诵,循循启诱。幼年的周汝昌,聆听着父母的吟咏,翻阅着家中的诗韵书籍,摸索中渐渐弄懂了韵脚和四声平仄的道理,始而模仿,继而创造,就这样学会了写诗填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童年时的无师自通,显示了周汝昌对诗词歌赋极高的兴趣与天分。少年时,周汝昌爱好中外文学,喜欢习文吟诗,自15岁进入初中,便热衷于古典诗词创作。高中时代,更是精研诗词,尤好宋词,习作时常在校刊上发表。青年时期,以诗言志、以词咏情,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汇集成册,成就了多部个人文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氏旧藏《郑板桥全集》等。</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幼读家中诗韵书籍,父亲所藏《千家诗》、《郑板桥集》、《诗韵合璧》等,在周汝昌看来,是对其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文化颗粒"--《千家诗》里的七言绝句母亲时常吟诵,慈母的诗教令其终身难忘;郑板桥的诗词虽还不能全懂,但他喜欢郑氏的文笔清新和真性情;《诗韵合璧》分韵编排,周汝昌在摸索中渐渐自悟了声韵的道理,学会了写诗填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高中时代的周汝昌更加精研宋词,习作经常在校刊上发表,其中一篇《浣溪沙》已颇见功力,云:</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楼下频番见个人,轻帘薄雾看难真。钿车去后恨香尘。檐亚已无云幻彩,栏回渐有月雕痕。闲挑寂寞倚黄昏。</p> <p class="ql-block"><b>一生为芹忙--周汝昌的"咏红"诗词。</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有杰出的诗词造诣,一生所作古体诗词极多,既有师友间的感怀唱和之作,亦有日常中的言志纪事之篇。这其中,以赞叹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咏红"诗的创作最为卓著。</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的"咏红"诗,绝句、律诗、词、曲、赋皆有,数量极大,体裁多样,内容丰赡。其题咏《红楼梦》,无论是轻灵之少女、美艳之妇人、俊逸之公子、龙钟之老妪,还是氤氲之山川、巍峨之亭台、嶙峋之怪石、摇曳之草木,皆娓娓道来;其题咏曹雪芹,则饱含深情,顶礼拜赞。周汝昌视自己为曹雪芹的后世知音,足见其才气,更见其性行。</p> <p class="ql-block"><b>谁人不识君--周汝昌的诗词交游。</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才高寿长,一生钟情于古典诗词。在其将近一个世纪的诗词人生中,有无数以文订交、诗词唱和的各方朋友:既有前贤耆宿,又有后学晚辈;既多声名显赫的文坛巨匠,也不乏普普通通的文学爱好者。唱和答问之间,结下了众多文字之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40年,周汝昌进入燕京大学学习后,与顾随、张伯驹等诗词名家因缘结识,诗词唱和颇得前辈青睐,遂与诸位先生结为忘年之交。因与张伯驹的结交,周汝昌还得以与许多名流时贤结缘。1951年,周汝昌出席"辛卯重三承泽园楔集",其时骚坛精英四十余人幸会雅集,几成绝唱。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周汝昌与众多文坛大家、学界名流多有交游,笔墨酬唱、步和吟咏,成就了大量精彩诗篇。</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辛卯重三承泽园楔集合影。后排右五为周汝昌,前排左三位张伯驹。<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张伯驹(1898-1982),字丛碧,河南项城人。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1948年张伯驹应邀在燕京大学展出白己收藏的书画精品,其中包括曹寅的《楝亭图》。正在燕大读书的周汝昌前去观展,见到张伯驹题在纳兰容若画像上的《贺新郎》,乘兴和词一首,第二天又作《金缕曲》(训牌《贺新部》又名《金缕曲》)两首呈赠张伯驹。二人自此订交,此后多有词作唱和。</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顾随(1897-1960),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顾随教授是诗词曲兼擅的大家,曾任教于燕京大学,周汝昌上过顾随的"词选"课,与其有师生之缘。后燕京大学因战争被封,在失学的艰难岁月中,周汝昌与顾随通信表达对家国多难的哀痛,信中也多有诗词唱和。其中《次和羡季先生杂感诗二首》叹曰:</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心焰难随意气寒,泪澜不逐墨花干。</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当前有句非新得,到此无人是故欢。</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一带重云山外结,十年流水镜中看。</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依然霜月栏杆下,深抱朱弦未忍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身世幽燕近市城,江乡诗思久曾听。</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山川风物非无异,节序门闾定有情。</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北地那堪庾信住,中原仍诵岳飞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来朝依旧尘沙里,浪向宵分说改更。</p> <p class="ql-block"><b>千秋一寸心--周汝昌的诗词鉴赏理念。</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以其深厚的古典诗词造诣和丰富的中华文化学养,对中华诗词形成了独到的研究理论和鉴赏理念。</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54年,周汝昌返京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任编辑,先后编选出版了《范成大诗选》、《白居易诗选》(与顾学颉合作)、《杨万里选集》三部古代诗人作品选集,因笺注精当,备受推崇。1987年,周汝昌赏析唐宋名家名作的著作--《诗词赏会》出版;2000扩充重写后出版《千秋一寸心:唐宋诗词鉴赏讲座》。此外,周汝昌还为《宋百家词选》、《诗词典故词典》等作序,在《名作欣赏》等杂志刊文,解说普及诗词鉴赏理念。</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在诗词方面所下的功夫,大量用在宣讲和普及民族传统诗歌的工作上,以详备的笺注、精审的解析,教会人们如何去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竭力甘当"针度"和"津梁"。</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提出:"诗词曲赋,代表了我国韵文的主题。对于韵文,应该建立两门专学,一是笺注学、一是鉴赏学。"他还特别强调:"鉴赏又是多型态、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这种精神活动,需要很高级的文化素养和领悟智能。它涉及的事物和道理极其繁富,极复杂。然而鉴赏的性质和目的却可以用一句话来代表:鉴赏是审美,是对美的寻取和参悟"。</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千秋一寸心》是对《诗词赏会》的重写和扩充。诗人作诗,蕴藉含蓄;学人解诗,往往难得诗人之意趣。周汝昌以诗人之心解诗人之诗,方见高妙。正如《千秋一寸心》的自题词:"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要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鸳鸯绣出从头看,已把金针度与君。"</p> <p class="ql-block"><b>第四章 周汝昌与恭王府。</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是唯一对恭王府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当代学者,他主张恭王府即《红楼梦》中荣国府大观园的创作蓝本,由于他的奔走呼吁,恭王府的历史文化价值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府邸和花园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对公众开放。<br></p> <p class="ql-block"><b>提出观点 调研考证。</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48年,尚在燕京大学西语系学习的周汝昌,已经开始了对曹雪芹家世一切情况的考察,其中就包括对大观园原型(即曹家老宅)之所在的探索,大学本科时期,他已探讨得出"曹雪芹所给之芳园应在北京西北隅德胜门一带"的认识;1953年9月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四章《地点问题》里进一步得出"曹家老宅应在护国寺一带"的结论;周年12月他在《红楼梦新证》第三版补遗中,根据之前的推论以及乾隆京城全图的模绘,发现所推论地点一带正好有一处府第即恭王府。至此周汝昌明确提出恭王府即《红楼梦》中荣国府大观园创作蓝本的观点,并指出大观园原型的历史发展顺序为:</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曹家-和珅府-庆王府-恭王府-辅仁大学女部-北京师范大学女部(即今之恭王府)。</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54年5月,周汝昌奉调国京后着手重给考证"大观园遗址"的课题,他与四兄周祜昌及友人多次在恭王府周边地区考察地理位置、建筑、桥、河,采访父老见闻,并进入恭王府勘察。由于当时园子被不同单位占用,先后周章四次才得以看全了前府后园。上世纪70年代,周汝昌不断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寻找大观园透址的蛛丝马迹,逐步证明了恭王府花园中之旧石刻为和珅入府之前遗迹,湖石假山本身及叠法为明代或清初遗物,并研究康熙福字课题,写成考园文字3万余言。</p> <p class="ql-block"><b>奔走呼吁终得采纳。</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亲自进入恭王府考察后,周汝昌将研究成果向有关上级领导反映并阐述个人观点:恭王府即红楼大观遗址,应妥善保护。他穷尽自己一介书生的全部力量,发表考证文章、致信有关领导,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呼吁尽快保护、修复、开放恭王府,并呼吁尽快开展调查曹姓遗踪旧迹。1961年2月此观点被北京市政府采纳,并遵周恩来总理指示开会讨论,拟于恭王府建曹雪芹纪念馆。次年随着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活动的陆续开展,掀起了大观园原型考证的热潮,有关领导人、学者先后到恭王府考察。最终,周总理主张腾退、修复恭王府,并指示:不要轻率地肯定它是,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它就不是。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向社会开放。</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88年恭王府花园对外开放。周汝昌继续呼吁恭王府应全部对外开放,他认为三百多年来此园数易其主,它即使不是曹雪芹家的花园也是他写作大观园的蓝本,期望中央及有关部门对恭王府的修复工作继续关注下去,使它早日对公众露出全部"真相"。在此期间,周汝昌发表了大量考证恭王府的学术文章,充分证实了《红楼梦》中大观园和"西府"的清初时期所在地,即现存的恭亲王府及其后花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三代领导人的关心下,2008年,恭王府经过长达30年的腾退修缮工作,终于全面开放,成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且唯一向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p> <p class="ql-block"><b>贡献成果 捐赠资料。</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周汝昌对恭王府的关注与关心从未问断,他晚年仍然致力于恭王府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在恭王府的史料梳理、景物流变、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作出大量工作,为恭王府全面开放后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2010年他致信恭王府,倡议重启海棠诗社,并与恭王府合作录制讲述恭王府与《红楼梦》关系的讲座资料。当时93岁高龄的周汝昌表示:摘了60年的《红楼梦》考证,考证很多,但有一项最得意的就是考证了恭王府与红楼梦的关系,自己义不容醉、当仁不让的要与恭王府合作,把这项成果系统地整理保存起来,留给社会。</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13年,在周汝昌逝世一周年之际,恭王府决定在恭王府花园内特辟专厅建立周汝昌纪念馆。新闻发布会上,其子女宣布将周汝昌生前的全部资料捐赠给截王府,作纪念馆展览、收藏之用。在此后将近3年的时问里,经过周家子女的精心整理,共向恭王府捐赠文献文物23000余件。</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15年周汝昌逝世三周年,恭王府举办"纪念周汝昌先生逝世三周年座谈会"及文献展。座谈会邀请了周汝昌生前友人及文化界相关人士40余人,文献展共展出文献资料150余件。</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2018年,周汝昌纪念馆在恭王府落成并正式开放。</p> &nbsp; &nbsp; &nbsp; &nbsp;《恭王府传奇》手稿。 &nbsp; &nbsp; &nbsp; &nbsp;《&lt;夹道中分荣国第&gt;-恭王府确是荣国府古址》手稿。 &nbsp; &nbsp; &nbsp; &nbsp;《恭王府考》手稿。 &nbsp; &nbsp; &nbsp; &nbsp;恭王府墙砖拓片,藏潇湘馆残瓦。 &nbsp; &nbsp; &nbsp; &nbsp;藏福佑寺琉璃瓦。 &nbsp; &nbsp; &nbsp; &nbsp;《唐宋词鉴赏词典》序言手稿。 &nbsp; &nbsp; &nbsp; &nbsp;张伯驹来信。 &nbsp; &nbsp; &nbsp; &nbsp;诗词注释手稿。 &nbsp; &nbsp; &nbsp; &nbsp;周氏旧藏《郑板桥全集》。 &nbsp; &nbsp; &nbsp; &nbsp;《诗红墨翠》。 &nbsp; &nbsp; &nbsp; &nbsp;《说“道媚”》手稿。 &nbsp; &nbsp; &nbsp; &nbsp;《兰亭秋夜录》手稿。 &nbsp; &nbsp; &nbsp; &nbsp;《集右军书半截碑》。 &nbsp; &nbsp; &nbsp; &nbsp;藏顾二娘翔鸾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