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以为,凡叫"楼"的建筑,应该是从上到下好几层。兰州所谓的"九间楼",位于华林山北麓峰头,初建于明代,实际上只是一处沿着华林坪山头突出部的横面,而建的一排九间房屋而已。那时,我望着它常想,这房子没有九层为啥叫"楼"呢?另外,楼的底层都是用立木支撑,远看似支撑不住楼身,担心那楼会突然倒下来。可是它却屹立数百年,不论刮风下雨,雷鸣闪电却纹丝不动。我还想,为啥楼身涂以黑色?这建楼的人定是有钱人家,茶余饭后,打开窗户,登楼凌空赏景,可观黄河奔腾,可赏西阳烟霞,可感四时变化,可悟生命大道,兰州的河、天尽在俯仰之间。东可望繁华闹市,西能见林果树木,一望无际的下西园,南面是金城闻名的道观"金天观",北望可见昼夜奔腾不息的黄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间楼”那诡异的窗户常年紧闭,从未见打开过,就连过年期间崔家崖、马滩、陈官营等地的社火队进城从楼下经过,也不见有人开窗观看。这些念头,只是从我脑海里一闪而过,从来没有要把"九间楼"弄清楚的想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九间楼"占尽天时地利,是个神秘的所在,建楼者定非平庸等闲之辈。我和小玩伴们常从"九间楼"下经过,楼内住的都是啥人?从没人提及上去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常见,有钱人家大门口都有恶犬把守,一般人会远远绕行。"九间楼"不是我们小孩子去的地方,只能从它悬空的楼下匆匆而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解放前的雷坛河卧桥</b></p><p class="ql-block"> 在幻想中,"九间楼"很神秘,我每天早晨站在"坎坎子"(雷坛河岸)高处外婆家门外,不由得要朝"九间楼"看几眼。夜幕降临,回家睡前,不由的先看看那诡异神秘的阴影,方转身离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晚梦乡中,"九间楼"的身影,不时会朦胧出现。可以说,我是望着"九间楼"长大的,但从没有人告诉过我,有关那里的轶事。"九间楼"只是一排房间,与我们的生活无关,那时也没想到要问问大人们,而他们茶余饭后也从不谈及"九间楼"。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兰州的夏天,凉爽宜人。我和小玩伴们在月明之夜,于北园街口,雷坛河岸上唱歌玩耍。月光似水,天地寂静,夜晚的歌声动听嘹亮。那时,恰逢抗战时期,我们唱的多是抗日救亡歌曲:《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五月的鲜花》、《我们在太行山上》、《游击队员之歌》等。我们唱歌的激情,感染了对面磨沟沿一带的儿童,他们也聚集起来扯起嗓子和我们比赛,引来不少纳凉者们助兴,成为夏夜里的一道风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一次,逢十六之夜,玩伴们一起唱歌时,我偶然抬头,见沿华林山伸头而建的"九间楼"身影阴暗,下面支撑的木柱也看不清,楼上更无一盏灯光。奇特的是,楼顶长着一棵巨大的柳树,形似一头雄狮,它昂首挺胸,尾巴上翘,十分威猛壮观。只见到它头顶一轮明月,金光闪耀,在夏夜里更显得逼真凶悍。在我指着那“雄狮”的叫嚷声中,大家抬头朝“九间楼”望去,纷纷议论,忘记了唱歌,就连旁边纳凉的人也各自评说,无不称奇,都说太像了。"九间楼"与狮子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华林坪村</b></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时,学友们都喜欢踢毛蛋(足球)。因穷人家的孩子买不起皮球,大人用废布条、麻绳等杂物缝制成拳头大有弹性的毛蛋,给孩子们在场地里踢球玩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天,有位家住在华林坪上的同学对大家说:"我们坪上地面平坦,地方很大,咱们不如去那里比赛踢球?"大家欣然同意。待我们爬上华林坪,见大片平坦的山地上长有矮短的杂草,真是个踢球的好场地。很快我们分成两组,兴致勃勃的开始踢球比赛。正当大家玩的开心之际,几个头戴礼帽、身穿黑色衣服、戴黑眼镜的壮汉急急赶来,挥掌怒斥,拳打脚踢,吓的我们不知所措,有的同学被打的口鼻流血,我的头上也挨了一拳,大家急忙抱头往坪下跑去。那些人在后面追喊着:"以后再来这里捣乱,打断你们的腿……"从此我们再也不敢去坪上踢球,可心里难免疑问:他们到底是些啥人?为什么驱赶我们?但始终百思不得其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九间楼现址</b> </p><p class="ql-block"> 读高中时,好友曾光春(中共地下党员)等学友来我家商议自办小报事,说起特务抓走我们语文老师之事。他曾低声对我说:"一定是'九间楼'干的。"并说:"'九间楼'是国民党军统'兰训班'所在地,外面看是一处旧楼房,里面奇花异草,装饰有序,还是最佳的避暑之地。"说到这,他环顾四周严肃地说:"这些话不能随便讲,否则脑袋都保不住。"之后,他再三叮嘱多次。此时我才知道"九间楼"的庐山真面目,以后每次走过西津路,都要抬头看几眼那阴森诡异,依山头而建的“九间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杀害了很多革命志士和有识之士。我的大舅母妹妹的爱人,身为国民党保安团一名营长,系我党打入敌人内部的共产党员,后被杀害于黄河北大沙沟。当年我和同学们在华林坪上踢球的场地,因临近"九间楼",引起特务们的警惕,故而将我们赶走。特务机关夜晚楼上总不见灯光,其诡秘阴险之地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得知,“九间楼”初建于明代。它背靠华林山地势险峻,高耸在黄河南岸,北临黄河,东接西关,周围梨园风光,美景如画。唐朝佛教盛行,寺庙一般都叫禅院。佛教东来,兰州是重要的承接地,唐玄奘西天取经曾路过兰州,并在黄河岸边留宿一宿。市区五泉山、白塔山、华林山上都建有禅院,僧众日广,香火昌盛,早晚钟声悠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正统年间,禅院改为华林山寺院。清乾隆时毁于大火,后来重修,在门首建连楼九楹,故名“九间楼”,楼东、西、南三面建围墙,大门开在东南。“九间楼”依山而建,翘角飞檐,砖木结构,采用吊脚支柱,前端悬于崖上,后面平倚在山体上,从南面看该楼与山体相接则为平地,而从北面朝南看则为吊脚悬楼,此山崖略呈弧形,九间单层木屋高高悬起,与黄河北岸的金城关遥相对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间楼”实际上只有一层,这里高峰兀立,如龙泉出鞘,神蟒汲河,横出古城西厢,既有南国之秀,又有北国之雄。在此建楼起阁,正好供人们凌空赏景,它俯可观大河湍涌奔腾、梨园清润幽华;仰可赏古城雄姿琼厦、西川碧波烟霞。俯仰之间尽收江天风物于一楼,故向为游客雅士登临之地,并留下许多佳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清代“九间楼”名联曰:</p><p class="ql-block"><b> 义勇镇边疆 泽并黄河流万古</b></p><p class="ql-block"><b> 武安延社稷 群瞻紫塞峙千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兰州是甘肃省会,系抗战时期的重要大后方,又是扼守西北边陲的咽喉要道,国民党军统"兰训班"所属各特务组织机关遍布全城。民国 27 年( 1938 年),国民党军统局在兰州设中央警官学校驻兰特种警官训练班,主任戴笠来兰就住在“九间楼”。民国 31 年( 1942 年) 8 月,蒋介石夫妇来兰曾下榻于“九间楼”。 民国 33 年( 1944 年) 4 月 18 日,戴笠在“九间楼”召开西北四省调查室主任、各省驻军总部调查室主任、各省、市、地区情报站长、组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 90 多人,研究部署特务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间楼”居高临下,洞察八方军情,西可以控制西固,东能进占西关,是兰州外围的军事要地,统治者都十分注重此地的战略位置。堪称兰州首屈一指的名楼,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6年扩建西津路时, "九间楼"被拆除,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给人们留下一段深深的遗憾。作为一处历史见证十分可惜,被拆掉的不仅仅是一座废弃的楼阁,而是一所活生生的历史见证。留至今日,可成为教育后人的生动实物教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当经过这里,我这个过来人只能望山兴叹。规划和建设者们应当明白,不论何时,总该有点东西值得保留和传承给子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斯楼愚拆难复还,</b></p><p class="ql-block"><b> 留下孤山空悠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钟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整理:钟伟</b></p> 谢谢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