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平遥修房记</p><p class="ql-block">2024,8,17</p><p class="ql-block">为期五天的“平遥建筑遗产保护少年营”结束了,这次参加的同学主要是来自海内外国际学校初高中生,也是在平遥第一次组织这个年龄段的建筑实践活动,经过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平遥研究中心)的精心安排,实践基地安排在距离古城约9公里的东泉镇东泉村,修复明代民居。</p><p class="ql-block">这次的建筑少年营很巧的是和基金会组织的成人营一起参加了这个建筑的修复项目。期间同学们还参加了由志愿者主讲的“法国遗产保护志愿者联盟活动介绍”、“法中木构体系异同”等学术活动。</p><p class="ql-block">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在这里挑选了两个,和朋友们分享。</p><p class="ql-block">一、 揭瓦</p><p class="ql-block">修复传统建筑的第一步是“上房揭瓦“,即拆除屋顶,然后检测木构架,包括梁、椽子等构建。平遥的民居屋顶构造具有北方的典型特征——保暖性很好,同时兼顾经济性,为了省钱,很多做法采用了当地材料:木材,泥土。例如在椽子上面不设望板,直接用小木条,当地称之为“柴“铺满整个屋面,然后在上面铺泥土,再铺板瓦,和第二层泥土,覆盖筒瓦。这样的屋顶冬暖夏凉,与南方的小青瓦屋面差别很大。</p> <p class="ql-block">揭开瓦之后,我们看到的是满眼的绿草,一条一条,井然有序,好像春天的麦田。为了尽可能的保留旧瓦,需要同学们在泥土里把瓦片翻找出来,每揭开一片瓦,就像是打开一个盲盒,不知道下面会发现什么,例如在屋檐的鸟窝,蜈蚣,蝎子等等。</p><p class="ql-block">文物级古建筑修复最重要的是保存建筑历史的真实性,所以原有的建筑构件,包括砖瓦,木梁等,要求尽可能的再利用。如何轻松快速的把瓦片送到地面?同学们学习了当地工匠的办法——遛瓦,用两根长竹竿 或铁管搭成一个滑道,在最底部垫上厚厚的泥土——做缓冲地带,就可以把瓦片平安的“遛”下来,在当地叫做“遛瓦”,落地之后,进行分类,摆放整齐,清理之后备用,这样就完成了“揭瓦”的工作。</p><p class="ql-block">整个“揭瓦”的过程,让我们同学们深深感受到建筑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工匠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来自巴黎的历史系研究生</p> <p class="ql-block">二、夯土砖“事件”</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善于就地取材,在平遥,这个黄土地上,泥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许多地方都是用泥来来烧制砖瓦,在平遥,可能从经济考虑,除了墙基部分使用青砖之外,很多墙体直接使用未烧制的夯土砖来砌筑墙体。</p><p class="ql-block">制作砖是个力气活,需要在木模中把泥土夯击后,脱模,晾干。</p> <p class="ql-block">李馨童同学的建筑日记</p> <p class="ql-block">原来Y同学在制作夯土砖时,由于一块砖没有放稳,倒了下来,把成人营的法国志愿者前一天做的21块夯土砖都碰倒了,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摔坏了。事后,他马上主动向他们承认了错误,并表达了歉意。然后再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专心做好了28块夯土砖,弥补了损失。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法国“同学”的谅解。这些砖,即便是成人,也学习了半天,才会制作的。听古建筑专家邵工介绍熟练的当地人一天可以做100多块,约5分钟一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营员沈柏安同学担任了本次讲座的翻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来自法国遗产保护机构RAMPART 的BILLIE 女士在讲课时提到:遗产保护的意义不仅仅是保护建筑,更重要的是让所有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各地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及无偏见的意义。在世界很多地方的教堂建筑,都是由教徒参与建造或者维修,被称之为一种“修行”,我想这次平遥的建筑实践,对同学们来讲,何尝不是难得的磨练?</p><p class="ql-block">感谢基金会平遥研究中心主任,原平遥规划局、文物局局长冀相平先生,基金会秘书长丁枫博士给与的学术指导,以及平遥古建筑修复专家邵帅先生提供的现场指导和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