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多数人的生命,最后留不下一点东西</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搔着痒处”。我所学的东西是不是搔着痒处,就是打中我生命的那个核心?假定打中了那个核心,我从这个生命核心的地方表现出那个学问,或者说我从这个核心的地方来吸收某一方面的学问,那么这样所表现的或者是所吸收的是真实的学问。</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一生没有好多学问,就是说一个人依着他的生命的本质只有一点,并没有很多的方向。可是一个人常常不容易发现这个生命的核心,那个本质的方向,究竟在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把你生命中那个最核心的地方,最本质的地方表现出来”,“我从这个生命核心的地方表现出那个学问,或者说我从这个核心的地方来吸收某一方面的学问”,这是说,天下只有两种真学问、大学问:通过学,找到我们生命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那个地方;再从这个地方,生长流淌出一些东西。</p><p class="ql-block">这点到底有多重要,其作用是什么?六祖就是最好的例子。</p><p class="ql-block">六祖不识字,但“字即不识,义即请问”,你请教什么问题他都能跟你讲明白,无论哪本经书你随便拿来哪一句,他都能为你直指要害。即便这些问题他未曾遇到过,这些经书他没读过。</p><p class="ql-block">六祖所以能如此,就是因为他得了那个生命中最核心和本质的地方。这个地方是自性的同义语,牟宗三所说其实还没到这一层,而没到这层尚须如此,到了这层依旧如此。这里诸佛同源,万法皆从中流出,自然无往而不利。</p><p class="ql-block">这点本是天大的开示,直本禅宗顿悟的根本精神,可惜人们轻易放过了,只看作他慧根高,他行我不行。</p><p class="ql-block">古人多通才,所谓天文地理无一不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都是因为这个。所谓一通百通,关键就在这一通。不是古人比我们聪明,是古人懂得这一通的重要,今人却满眼只是百通。</p><p class="ql-block">某虽不才,跟古德差距甚远,却也可以作个例子。很多人读我文章,都误会我学识广博,其实我读过的东西很少,连个读书人都算不上。我只是古人的材料拿来就能很快消化,而自然化用到文章里,仅此而已。解释此点,我说我是先有自己的东西,再与古德互参,则很容易就能融会贯通。其中道理,也不过就是上面这个。</p><p class="ql-block">以我之浅薄,尚能如此,何况古德境地?所以别再说你不行,你就是不会玩。虽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能自我明确、个性独立,有能力从自身这第一手材料建立起一些东西。但依旧有另一条,符合这会玩的路。</p><p class="ql-block">那便是,要学会将学问落回自身,而不是只作为一种知识,或者与我无关的理论。你要在这种学问与生命的交融中,去“见自己”。我眼下的真实状态,我希望我的生命去往的方向,对这些的真实感应,就是见自己。《大涅槃经》云“真我即佛性”,究竟看见即究竟了悟。从没有自我的成长,而只有自我的呈现。呈现深入一层,便是所谓成长上升一层。</p><p class="ql-block">同时,不仅学问要作用于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也要作用于学问。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甚至是承受,那么学问便是很难进入我们的生命的,我们生命的深层真实便始终是闪躲的。让我们的生命也作用于学问,即是要对学问有一份真诚的敬意和热切的愿望。这敬意和愿望是从深层生长透露出来的,表层则只有痛苦,因为是对业力习气的违逆。所以它本身就是意义,就是意义的基点,我们要懂得保护它。</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一生没有好多学问,就是说一个人依着他的生命的本质只有一点,并没有很多的方向。”诚哉斯言。“只有一点”,这“一点”本身就是个秘密。它就是佛家“坐微尘里,转大法轮”、“遍现俱赅沙界,收摄在一微尘”的那粒微尘,就是通达N维的那个0维,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个奇点,就是阿基米德杠杆的那个支点……</p><p class="ql-block">当你学会将学问与自己的生命融合,这一切都会自然明白。当你开始真正懂得将生命作为最终的落实处,很多东西也都会柳暗花明。</p><p class="ql-block">我们一生常常是在这里东摸西摸,常常摸不着边际的瞎碰,常常碰了一辈子,找不到一个核心的,就是我自己生命的核心常常没有地方可以表现,没有表现出来,没有发现到我的真性情究竟在哪里。</p><p class="ql-block">有时候也可以这样想,就是一般人也许没有这个生命的核心。但是我不这样轻视天下人,我们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他这个生命最内部的地方,问题就是这个最内部的地方不容易表现出来,也不容易发现出来。</p><p class="ql-block">“瞎碰”,这就是多数人的状态,他们不知道要往哪里使劲,或者使劲的方向全错了。而有意识地往这里用力都艰难,何况瞎碰呢?庄子所谓“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以人时间精力能力的有限,在无限的歧路里这么瞎碰,等于就是废了。</p><p class="ql-block">“一般人也许没有这个生命的核心”,很多人自己都这么以为自己,便是落在了这个困境里。人的业障诚然有深浅,佛性则都是本来圆满具足的,“每一个人都有他这个生命最内部的地方”。只看你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意愿,肯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开显。</p><p class="ql-block">对为学这个主题,牟宗三最后说了一些例子。特别是他自己的例子,足够生动,也足够真切:</p><p class="ql-block">当年鲁迅是一个学医的,学医不是鲁迅的生命核心,所以,以后他不能够吃这碗饭,他要转成为学文学。这一种性情,这一种格调的文字,是他的本质。他在这里认得了他自己。</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常常不容易自我同一,就是平常所谓人格分裂。这个人格分裂不一定是一个神经病,我们一般都不是神经病,但你是不是都能认得你自己,我看很困难。我刚才提到鲁迅,这个例子是很显明的。天下这种人多得很,那就是说有一些人他一辈子不认得他自己,就是没有认同。</p><p class="ql-block">人要解决的一切问题,其实都是这个“同一”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譬如观呼吸、观出入息这个法门,佛教称为安那般那或安般守意,这是佛陀教给十大弟子中罗睺罗尊者的法门,他是佛陀的儿子。做这个法门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呼吸和我们的意念是严重不同一的,而且要做到同一很难,做到就是入定了。推而广之,就是我们的精神和肉体是不同一的。再去审视所有“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的止观法门,也都能看到,全都是为了达成这种同一。</p><p class="ql-block">就是因为不同一,所以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有问题。因为形神是分离的,是互相干扰冲撞的,于是成为“内耗”,既不能得尽天年也不能安乐快活。若能同一,则身体的健康长寿和精神的解脱自在,都会变成很容易、很自然的事情。因为那时肉身一气通流,与天地气场同频共振,自性超脱的灵光独耀也就显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身心同一之后,还要解决个人境同一的问题,这便是牟宗三说的。这就是为什么佛家讲要不住涅槃,要修后得智,要在菩萨行中才能成佛。就是因为佛果的圆满,本来就要完成这个同一。你不仅要认得你自己,还要走出一条你自己的路。对于儒家,则是在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中,去认得你自己。“认得你自己”,有如说明心见性,这是完成或者接近同一的,一个关键指标。</p><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人格分裂的,这话很刺眼,却也很扎心。</p><p class="ql-block">所谓认同这个问题,就照我个人讲,我从二十几岁稍微有一点知识,想追求这一个,追求那一个,循着我那个原始的生命四面八方去追逐,我也涉猎了很多。</p><p class="ql-block">当年我对经济学也有兴趣,所以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书,至少理论经济方面我也知道一点,所以有好多念经济学的人也说我:你这个人对经济学也不外行呀!其实究竟是大外行,经济学究竟没有进到我的生命来,我也没有吸收进来,那就是说我这个生命的核心不能够在这个地方发现,所以我不能成为一个经济学研究者。</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也对文学发生兴趣,诗词虽然不能够作,但是我也想读一读,作个文学批评也可以了,鉴赏总是可以的。但是我究竟也不是一个文学的灵魂,我这个心灵的形态也不能够走上文学这条路,所以到现在在这一方面,完全从我的生命里面撤退了,所以闭口不谈,绝不敢赞一辞。譬如说作诗吧,我连平仄都闹不清楚,我也无兴趣去查诗韵。有时有一个灵感来了,只有一句,下一句便没有了,永远没有了。这就表示我不是一个文学家的灵魂、诗人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也想做一个逻辑学家,但是这一门学问也不能够使得我把全副的生命都放在这个地方,停留在这个地方,那么你不能这样,也表示说你生命的最核心的地方究竟不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学问也不能够在你的一生中全占满了你的生命,你也终于不能成为一个逻辑学家。</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这个生命常常这里跑一下子,那里跑一下子,跑了很多,不一定是你真正的学问的所在,不一定是你真正生命的所在。这个地方大家要常常认识自己,不是自己生命所在的地方,就没有真学问出现。</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也喜欢念数学,有一次我作了一篇论文,写了好多关于张量的式子,把我们的老师唬住了。我们的老师说:你讲了一大堆“张量”,你懂得吗?我心里不服,心想:你怎么说我不懂,我当然懂啦 ,我就是今天不懂,我明天也可以懂。青年时代是有这个英雄气,我今天不懂,我明天可以懂。这个虽然是一个未来的可能,我可以把它当成是一个现在。但是现在我没有这个本事,我没有这个英雄气了。</p><p class="ql-block">所以经过这几十年来的艰苦的磨炼,我觉得一个人诚心从自己的生命核心这个地方做学问吸收学问很不容易,而且发现这个核心很困难。假定不发现这个核心,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在学问方面不是一个真人;假定你这个学问不落在你这个核心的地方,我们也可以说你这个人没有真学问。</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过来人语,这就是过来人语。对还未经过,甚至很可能走不过来的人,意义大矣。</p><p class="ql-block">牟宗三的这诸多摸索,虽是作为负面教材,却也告诉了我们,你不论做什么,只要能真正进入你的生命,都可以是生命的学问。不论是经济学、文学、逻辑学、数学,或者其他一切方面。即使是庖丁解牛那样的事,也可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因为一切都是从道中生长出来的,都可以从中见道,契合道的道路可以有千万条,可以千奇百怪。问题只在,能不能进入你的生命。</p><p class="ql-block">从负面教材讲,可见我们最终要找到或者说回到我们生命的核心和本质,到底还是要靠瞎碰。但这个瞎碰,和上面的到底已经不同。上面的瞎碰,是从无限之中,无意识地去碰一个落脚点,渺茫如长空中一片落叶,大海中一片小筏。叶子上的虫和小筏上的人,眼还是瞎的。</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瞎碰,则已经是将无限拉回到有限,是质的飞跃。只要是有限内,则只要你不放弃,你肯找下去,则就一定是会找到的。哪怕你一直在试错,把所有的错全试过了,最后一个才对,这个对也一定会出现。纵然是参禅,也是如此。禅是最无可把捉的,但最后也有那个彻底走投无路时的,转身透脱之处。</p><p class="ql-block">从无限进入有限,从不可能进入可能。懂得往生命的核心和本质去学,努力用真实的生命领会所学,其意义,就是这么严重。</p><p class="ql-block">牟宗三这一路的心路历程,那个情境和心境,其实我们都是能够体会的。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也正经历着。为什么会如此呢?为什么我们好似有着找到最适合自己生命的那个地方的本能?</p><p class="ql-block">因为生命的核心和本质,也有显现他自身的冲动。我们的那些有关的迷茫甚至痛苦,正是这冲动的征兆,催促和推动着我们启程。它是我们的生命潜力还未触底、我们的生命源泉还未枯竭的明证,生命深处的种子想要更好的土壤和水源,它想生长得更蓬勃绚烂。我们要读懂这份来自生命深层的启示,有如地震之波。</p><p class="ql-block">我们更要懂得遵从这冲动,这不是要你非要改变什么、舍弃什么,而是知道自己还有更合适的路,自己还能到达更好的地方,自己还可以有更好的样子。纵然最后只能,带着镣铐跳舞,也可以跳得更好看。</p><p class="ql-block">经过这几十年来艰苦的磨炼,我以前觉得我知道了很多,我可以涉猎好多,好像一切学问都一起跑进来了。但到现在已一件件都被甩掉了,那一些就如秋风扫落叶一样,根本没有沾到我的身上来,沾到我的生命上来。我现在所知的只有一点点,很少很少。就是这一点点,我到底有多少成就,有多少把握,我也不敢有一个确定的断定。这就是所谓“为学实难”,做学问的艰难。</p><p class="ql-block">当年朱夫子也说他一生只看得《大学》一篇文字透。试想《大学》一共有多少字呢?而朱子竟这样说,这不是量的问题,这是他的生命所在问题。</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是这样,有太多东西都是这样,一路上“乱花渐欲迷人眼”,似乎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实际都根本没有进到我们的生命中来,最终都会如秋风扫落叶一般。</p><p class="ql-block">年纪不到的,阅历不够的,还血气方刚充满英雄气的,是体会不到这点的,却早晚会体会到。体会到时往往已经晚了,能体会到的都还算有一点智慧。更多的人,都只能遗憾告终,对外在的东西求而不得的遗憾。</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多数人的生命到最后,他一生的终点,只是空空如也。他没有留下一星半点关于真实生命的东西,他只如梦游了一生,再在梦中死去。这样的一生,有如白过。</p><p class="ql-block">那些没有白过的,只是凭着最后留下的那一点点的东西。这一点点东西不多,很少,却也足够。因为他总算已尝过真实生命的滋味,足够是尝过的足够。穷尽一生历尽艰难的学,只为这一点点值得。</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人爱调侃,人间不值得。到底只是,我们不值得。</p><p class="ql-block">一念至此,你有没有心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