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此次回山西,只有5天的时间,除去路上来回的两个半天,我们只有三个整天的遊览时间,经过考虑,大家一致选择了山西。山西是我们的老家,在这以前我曾回过7次山西,多次在历史悠久、浸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故乡大地上遊览,感受着这里古朴的民风、独特的人文魅力。这里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人们传承着千年的智慧和文明。特别是我老家亲人们的真诚、纯朴、热情、厚道,是我感受到的最浓的亲情和永生的温暖!故乡的一切都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每次回老家,都能让我的心灵得到滋养,无论是乡情还是历史人文景观,都充满了故事和传奇,令人叹为观止、留连不已!所以我们这次旅游再次选择了山西,只是由于时间短暂,我们此行就只到晋南的运城,每天走一条旅游线路,今天记录的是万荣线路一日遊。</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景点,东岳庙飞云楼。</p><p class="ql-block"> 飞云楼坐落在山西万荣县东岳庙内,是我国纯木制楼阁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 “中华第一木楼”。因其为 纯木结构,无论大小接口,均为榫卯套之,和应县木塔相互辉映,被誉为 “南楼北塔”。</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高祖武德二年,曾率师平叛,途经万荣县,曾在这里驻兵。平叛以后,就在驻地建楼及庙宇,以炫耀他的武功。后在元、明、清时期都曾予重修,基本维持原来的形制。现存的楼体是清代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重修后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跨过山门,飞云楼扑面而来,虽然已在照片中看过多回,但亲眼目睹这座楼阁,依旧震慑于它的绝代风华。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绝美的木构古建自带一种韵律和节奏,飞云楼更是如此,层层叠叠的飞檐带起向上升腾的高昂,巧夺天工的斗拱却是辗转低回的缠绵。</p> <p class="ql-block">全楼木构件极其繁多,斗拱密布,飞檐上翘,仰望被云朵簇拥,因而得名飞云楼。</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是纯木结构,无论大小接口均用榫卯套之,没有一个铁钉,底层为正方形,木柱林立,中央四根各高15.45米的通柱直达楼顶,四周32根木柱构成棋盘式, 共同支撑起楼体,面阔进深各五间,面积57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庙内中轴线上所存其它建筑都是元明时期重修。</p> <p class="ql-block">献殿。</p> <p class="ql-block">香亭四周栏板、柱石雕龙刻凤,造型生动精巧,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正殿东岳大帝殿,面宽进深各五间,重檐歇山顶。建筑远观平稳大气,屋顶特别美!殿四周一排石柱都雕着不同形态的龙,似在云彩中翱翔。</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其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造型之精美,外观之壮丽,堪称中国楼阁式建筑之杰作,入选在《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一书中。</p> <p class="ql-block">三晋大地飞云楼,</p><p class="ql-block">河东山川眼底收。</p><p class="ql-block">斗拱低回凝匠心,</p><p class="ql-block">飞檐凌空伴云悠。</p><p class="ql-block">檐下风铎低吟韵,</p><p class="ql-block">脊角武士高昂头。</p><p class="ql-block">风风雨雨千百年,</p><p class="ql-block">巍然屹立傲九州!</p> <p class="ql-block">万荣县一日游。第二个景点:后土祠。</p><p class="ql-block"> 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祖先, 但祖先也要敬祖、敬畏天地。据说黄帝待天下平定后,感激皇天后土以及祖宗先人对他的眷顾,专程来到汾阴(今运城万荣)扫地设坛祭祀, 祭后土以及祖先女娲氏。 在有史料记载的传说中, 黄帝之后,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 都在汾阴雅举行过祭祀活动。 汉武帝时的公元前117年, 在黄帝所建“扫地坛”遗址附近的黄河边出土了一只“大鼎”, 汉武帝认为这是吉祥之兆, 于是下令改年号为“元鼎", 并派人在得鼎处修后土祠。 汉武帝曾先后六次到汾阴祭祀后土, 并在后土祠留下脍炙人口的《秋风辞》。汉以后, 唐玄宗先后三次到后土祠祭祀并加以扩建。后还有宋朝的皇帝宋真宗, 他亦对后土祠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北宋时后土祠占地面积达数百亩, 各种大型建筑物20多处。 宋真宗还撰文并书写《汾阴二圣配飨之铭》。明代之前,后土祠一直是皇家庙宇。 明代以后,由于迁都京城,皇帝祭祀天地改在了北京天坛,因此可以说后土祠是北京天坛之源。</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西南的黄河岸边。是中华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1996年,国务院将其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土祠是一座最古老的皇家祠庙,这里祭拜的是中国民间广泛信仰的总司土地之神一一后土圣母,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是国家祭祀大地之神的肇始之地,从汉代到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这儿祭祀后土圣母,直到明清,朝廷定都北京后,明永乐十年即1420年,在北京建天地坛,祭祀后土仪式才迁到了北京天地坛。(后专门修建了地坛,而天地坛改称天坛) 所以有一说,后土祠是天坛之源。在汉代,皇帝每三年都要来这儿举行大祀。 到汉武帝刘彻时,曾六次来到这里祭祀,又扩建了后土祠,并将此处定为国家寺庙。</p> <p class="ql-block">远远的,就看见了后土祠的山门,后土祠地处在中华文明发祥的核心区域——秦晋豫三角洲,在黄河与汾、渭河三河联运的要点上。这里土壤极为肥沃,且居高台之上,高屋建瓴,不易受河患侵逼。</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的山门,从正面看,它和别的山门没有什么两样。</p> <p class="ql-block">但从背面看,山门后面是一个过厅戏台。左右两排石柱上建有凹槽,为了出入方便,平时把台板卸掉。每逢庙会唱戏,把枕木板架在预留的孔眼上即变为舞台,上面演戏,下面可以照常过往行人。这进山门的第一个戏台为过路戏台,称“过亭台”。</p> <p class="ql-block">进入祠内,现存建筑依次有山门、戏台、钟鼓楼、献殿、正殿、东西五虎殿、秋风楼等,布局严谨,结构合理。这是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沿着中轴线自山门向北数十米,矗立着两根石旗杆。旗杆为清咸丰年间的原物,后被黄河水淹没后重新打捞上来,由于有残缺,现在展示的只是原来的1/3。</p> <p class="ql-block">日月旗杆前面的山门“过亭台”戏台。</p> <p class="ql-block">日月旗杆后面还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戏台,(台前的牌子分别写着“道家台”、“佛家台”)这两戏台与山门的“过亭台”共同组成了国内罕见的“品”字戏台,对研究中国古代舞台形制提供了重要例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为什么后土祠有三个戏台?正确的说法是后土祠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的地方,每逢庙会或祭祀时,三座戏台分别唱蒲剧,秦腔,豫剧,三台戏同时表演。各展其华,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我和姐姐情不自禁地在“佛家台”上表演了一番。</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即为献殿香亭和正殿,殿前有两棵古柏,也称龙凤柏。两棵柏树树冠如云,枝叶茂盛,呈龙腾、凤舞之势,巧妙地构成了一幅龙凤呈祥图。</p> <p class="ql-block">献殿:五开间,南北开通,殿前殿后殿中,立着十八根圆柱。看柱础之石刻、檐下的斗拱雕梁,墙上的砖雕壁画都十分精细,每一处均是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横梁上的彩绘</p> <p class="ql-block">柱子下面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自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在此扫地为坛祭祀后土之后,后土被称为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献殿正前方挂有一块匾,匾上题额“崇义乾坤”。</p> <p class="ql-block">穿过献殿便是正殿。</p> <p class="ql-block">正殿神龛中央供奉的便是端庄凝重、慈眉善目、肃穆沉稳的后土圣母像。 圣母左边配的女神怀中抱有一子,民间称送子娘娘;圣母右边配的女神持钵拈丸,主掌赐药治病,俗称送药娘娘。传说中,送子娘娘和送药娘娘都是圣母娘娘的化身。人类需要繁衍,圣母便化为送子娘娘,帮助人们生儿育女;人吃五谷杂粮就免不了会生病,圣母便化为送药娘娘,帮助人们解除疾病的痛苦。因此,她们三位其实是一体的。</p> <p class="ql-block">在正殿和秋风楼之间有一个小房子,里面的石碑是整个后土祠最古老的文物一一宋真宗书写的萧墙碑。</p> <p class="ql-block">《汾阳二圣配飧铭》碑树于祠内东北隅,碑高2.52米,宽7.14米,楷书篆额,是宋真宗赵恒御制御书并篆额的,内容是宋真宗记其继先代帝王“祀郊封禅”之先例,略述应汾阴吏士绅民之吁请,亲率百官来到汾阴祭祀后土,并把原有祠坛进行一番整修,使庙貌一新。文中盛赞“二圣”(即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的功德,将二圣配飧于后土祠受祀,取其“功高德隆,配享天地”之意。由于此碑是御制御书,故又称“萧墙碑”,要求臣民对碑要像对皇帝一样尊敬。从宋真宗至今已近千年,此碑是在原后土祠被黄河水淹后从遗址打捞出来的,这样的碑刻能完整保存,作为祖国的文化遗产,是很珍贵的!</p> <p class="ql-block">最让后土祠名扬四方的,是汉武帝的加持。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这里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音韵流畅,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佳作,历来受到赞誉。随着时代的久远,使它越来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高32.6米,分三层,面阔五间,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四周砖砌花栏围廊,一二两层四面各凸出龟须座一间,上筑瓦顶;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全楼斗拱密布,造型美观大方。下部筑以高大的台基,南北穿通,结构精美古朴。楼内二三层内各藏汉武帝《秋风辞》碑一块。后土祠凭河而立、壮丽劲秀,建筑风格和布局严谨完整,尽管现存的秋风楼为清代同治年间建筑,不及唐宋时期的壮观,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依然显著。</p> <p class="ql-block">顺着石阶可以下到楼底,底下就是张仪古道。张仪古道,又称汾阴道,战国时期魏国张仪曾经此道入秦拜相。张仪是山西人,他的故乡就在万荣县后土祠附近,村名就叫张仪村。当年他从村北出发,经过今天后土祠的位置,穿过秋风楼,自汾河和黄河交汇处的汾阴渡口过黄河,到达今天陕西省韩城,再直奔秦都咸阳,去为秦国效力。张仪古道不仅见证了张仪的个人历史,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下穿越东、西的古道内景。</p> <p class="ql-block">高大雄伟的秋风楼,东西门门额上分别雕刻着“瞻鲁”、“望秦”。</p> <p class="ql-block">敬畏天地尊始祖,</p><p class="ql-block">皇天也要敬后土。</p><p class="ql-block">秦皇汉武设祭坛,</p><p class="ql-block">唐宗宋祖拜圣母。</p><p class="ql-block">国泰民安社稷兴,</p><p class="ql-block">风调雨顺百姓福,</p><p class="ql-block">几经沧桑萧墙在,</p><p class="ql-block">秋风楼前长怀古。</p> <p class="ql-block">站在秋风楼前,远眺黄河与汾河交汇的壮丽景象尽收眼底。秋风楼的建筑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后土祠在众多的祠庙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民族祭祀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艺术表现,被尊称为“海内祠庙之冠”。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对后土娘娘的最高崇敬之所,更是中华民族祭祀文化的重要象征。让我们共同走进后土祠,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历史与文化魅力,体验那份对土地的敬畏与感恩之情。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光更加璀璨夺目! </p> <p class="ql-block">万荣线路第三个景点一一万荣李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山西有许多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深厚的明清建筑群,更有一些著名的大院。比如以“晋商”闻名天下的乔家大院,还有以“古建”为特色的王家大院、以“园林”见长的常家庄园等。而万荣的李家大院却独辟蹊径,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的晋商大院。</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是晋南富商李子用的私人宅院。它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景区总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规模宏大,古朴典雅,构思巧妙。</p> <p class="ql-block">李家先祖在明朝永乐年间因灾荒从陕西省韩城逃荒至山西省万荣县,辛勤劳作,耕读传家,后由农入商,创办企业,成为当地巨富。李氏家族以农为本,以商贾兴,以诚信立,以慈善而名扬天下,演绎了一个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院,迎面就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凌霄花廊。</p> <p class="ql-block">穿过凌霄花廊,看见的是建造于1711年的一字影壁,这是李家大院砖雕工艺的经典之一。镂空雕的斗拱,东边是鹿鹤同春图,西边是松鹤延年图,中间是麒麟八祥图,四周辅以精细的雕花,让人惊叹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影壁的后面是功德堂。李家是晋商文化的杰出代表,更因其善行事例广受赞誉。李家大院的主人世代秉持“以仁制利”、“怀义去利”的经商理念,乐善好施,广做善事。尤其在民国十七年, 河东大旱,李家兄弟倾力相救, 甚至自家举债赈济灾民,捐款达六千块银元,并在薛店村家庙、阎景村祖师庙、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舍饭,使许多人都存活下来。当时,薛店村、阎景村的村民全部造册登记,届时鸣钟,村民自带碗筷,一日三餐不限量,吃饱为止,直至第二年秋收后家家有粮吃粥场才解散,长达一年之久。这次严重的灾害,阎景村、薛店村没有饿死一人,也没有一户因此而变卖家产。其善举在当时得到了山西省政府的褒彰。功德堂里面悬挂着不少名人题写的赞扬李家善举的牌匾,其中有大总统徐世昌民国八年十一月题写的“彤华垂耀”、山西都督阎锡山民国十七年十一月题写的“博施济众”、万泉县(万荣县前身)县长王德成民国十七年十一月题写的“乐善好施”等。</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整个建筑为竖井式四合院,其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晋南的民俗和文化特点,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故有南北相融的特点。又因主人李子用曾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回家乡定居后,专门为其妻修建了具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楼院,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p> <p class="ql-block">大院南边的墙上是一座百善影壁,上面用各种字体雕着365个“善”字,有的龙飞凤舞,有的规规整整,有的圆润,有的豪放,有的俊秀,有的洒脱,其字造型据说取自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书法名家之手笔。这座影壁是以告诫后人,一年365天,每天都要行善,才能积德。李家虽贵为富商,但质朴、善良的民风由此可见一斑。李家大院的“善”文化,不仅是其建筑风格的体现,更是其家族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大院遵循中国古建筑装饰原则: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主要有砖、木、石“三雕”。砖雕主要饰于八字或一字影壁上,木雕主要分布在房屋的结构部分,石雕多饰于房屋基础部分。</p> <p class="ql-block">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巨富的李氏家族为自己修建了精美华丽的大院。 1914年,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李子用从英国学成归来,带回了妻子一一英国女子麦克蒂伦。在这里,麦克蒂伦为李家生了两男三女,为照顾妻子的生活习惯,李家大院也一改传统的建筑模式,为麦夫人修建了一座二层楼,采用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通风透光、宽敞明亮,呈现出中西文化融合的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麦夫人的欧式二层楼,有晋南的窑洞风格又有欧洲哥特式门楼的样式,是中西融合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李子用还专门为妻子修建了欧式风格的凉亭。当年凉亭上藤蔓缠绕,四周低矮的花墙鲜花盛开,可以想像坐在凉亭下休闲是多么浪漫惬意。</p> <p class="ql-block">大院凉亭楼上面有一圈花墙,每组图案都自成一体,没有重复,朴素典雅、美观大方,全国一绝。据说,李子用建花墙时,特别聘请了两个建筑工队,要求工匠是方圆十里家里揭不开锅的饥困者,还特意提出建房时不着急赶工,工期长点也没关系。有好多人都不理解,李子用却说:“不就多吃咱几顿饭,多给点银子吗?人家又不白吃,也不白拿工钱!”这实际上是李子用在暗中施舍贫困者,工期长点,他们可以在李家多吃几顿饭又不失面子。所以这两个队的工匠们都非常感激他,各自施展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建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圈精致的花墙。</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最有特色的四方十二面影壁,因东南西北四方组成而得名。意在四面来财,一年十二个月风调雨顺。其影壁造型独特,图案多样,各种人物、瑞兽、花木雕刻得栩栩如生。意寓吉样如意、福寿平安、 好事连连、人寿年丰、封侯挂印。</p> <p class="ql-block">南边的影壁中间为福禄寿喜财,左右两侧为双狮和三狮滚绣球,寓意五福齐寿、子孙兴旺。</p> <p class="ql-block">面向北边的影壁中间为五龙戏珠,两侧为文武麒麟寓意祥瑞。</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侧的影壁则为和合二仙,鹿鹤同春、封侯挂印,各自都有着不同美好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大院里,廊架上爬满了常青藤,古朴典雅的大院充满了盎然生机。</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的大宅门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有晋南地区汉族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 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等吉利含义,体现出晋南的汉族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p> <p class="ql-block">一座座古典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里,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遥远的时代。大院的围墙用青砖砌成,透露着沉稳与庄重。</p> <p class="ql-block">李家对教育也非常重视,院内建有学堂、私塾,专门用于教育后代。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门口的题字反映出李家对教育的重视,渗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p> <p class="ql-block">李家私塾院建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这是私塾院的月亮门,门口有福寿两字。还有一幅残缺的对联:知乎天……,止也吉祥室……。横批为深藏若虚。后来有人将它补全为:“知乎天地德为本,止也吉祥室有余”。</p> <p class="ql-block">门口的东影壁是“司马光砸缸”砖雕图,意在教育子孙要以河东老乡司马光为楷模好好读书。影壁两边对对联为:“拥林千顷眼底沧浪方悟种德若种树,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作文即做人。</p> <p class="ql-block">私塾院学生上课的三间窑洞。</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李家大院的每个角落,仿佛就像在翻阅一本生动的历史书。游客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到古代房屋的构造和装饰,感受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每个房间都充满了独特的故事和文化,让人深深地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石雕、砖雕等装饰精美绝伦,展示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大院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散发出一种历久弥新、永不飘逝的祥瑞之气。徜徉其间,熏风和煦,无不感受到中国传统民居给人带来的安定、祥和、踏实、舒适。</p> <p class="ql-block">在李家大院参观,不仅仅是瞻仰中国传统的建筑瑰宝,更是在其游览的过程中,了解并感受到李家“以仁制利、怀义去利”的经商理念及其“善文化”的家规家风和乐善好施的义举,对今天的世人而言仍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将这些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内涵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的烟云散去,人生的风尘漫卷,远去的是李家大院曾经的辉煌,留下的是一座古居大院。你来了,我来了,他来了。走进这座大院,打捞起一段地域文化的精神密码,让善良常在,让美德永恒。这,或许就是大院留存下来的意义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