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易俗社文化街区位于西安市钟楼附近,是围绕百年“易俗社”打造的一个特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易俗社原名“易俗伶学社”,是1912年辛亥革命之际为唤醒当时民众的民主革命精神,由李桐轩、孙仁玉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创立的秦腔科班。1924年,鲁迅受邀赴西安讲学,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五次在易俗社剧场观看秦腔,并赠匾题字“古调独弹”。易俗社是西安乃至陕西的文化名片,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易俗社文化街区外围是钟楼邮局和钟楼书店,80年代我从新疆随父母回到西安,它们就立在那里,每次逛街,我都会进去逛逛,买邮票,买书,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街区地下一层有一个“东邦哥.80年代情景式街区”,让你一秒穿越回八九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街区二层有一个秦腔艺术博物馆,以“文化史”为纲,用文物、史证等串起秦腔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向游客展现秦腔的历史渊源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街区里还有一条老字号商业街,五一饭店、春发生、西安饭庄、同盛祥……逛累了,吃个饭,歇个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离地铁口很近,人也不多,打卡很出片,值得一逛。</p> 东邦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邦哥”用陕西话读,就是“东边儿”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东邦哥,秒穿越回八九十年代。那个年代,家家的布置大体不差,大家还在用蜂窝煤,单缸洗衣机和单开门冰箱是标配,刚开始黑白电视换彩电。那时候,还有音像店、租书铺,满大街的卡拉OK,电车又破又慢又挤,还得提防小偷。那时候,我们吃的是冰砖,喝的是几毛钱一瓶的冰峰,荣氏苹果汁是我平生第一次喝到的苹果汁。那个时候,一碗米粉,一个笼笼肉夹馍,一个五一饭店的包子,都能让我们大快朵颐。那个时候,我们逛街不知道累,看比买多,却很快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p> 秦腔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即乱弹。发祥于古秦地陕西,即今陕西、甘肃一带,由民间流行的弦索调演变而来。因演出时采用梆子击节,又名梆子腔,系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在中国戏曲音乐的两种体制曲牌体和腔体中,秦腔最早创用了板腔体,也称板式变化体。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艺术兴于明而盛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孕育发展过程中,深受周秦歌舞、 汉代百戏、唐代梨园乐舞以及参军戏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是经过长期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戏曲剧种。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形成后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区,亦曾流行于山西、 内蒙古、西藏等地。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不同而形成了四路: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在甘肃境内,因表演风格的部分差异而形成东、南、中三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明万历年间抄本《钵中莲》传奇,在该剧第十四出中,以[西秦腔二犯]这一曲调形式存在。以此曲调演唱的唱词为整齐的七言上下句式,已经合乎后世的板式变化体规范。《钵中莲》 这本传奇作品证明秦腔在明万历中、后期已流传到东南地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在它形成、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明末清初称“秦声”“乱弹”“秦腔”“梆子腔”,清乾隆前后称“秦声”“乱弹”“梆子腔”“秦腔”“西秦腔”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陕西,以大荔为中心,东府各地称同州梆子;以西安为中心,西安周围称西安乱弹;以凤翔为中心,西府各地称西府秦腔;以洋县、南郑为中心,汉中各县称汉调桄桄。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所创立的板式变化体音乐,是中国戏曲史上一次大的音乐体制的改革,从此结束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单纯曲牌联套音乐体制独擅天下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支持。习仲勋同志出席1951年西安易俗社改为国营体制庆祝大会,明确指出:易俗社不属于反动团体,不能提“接管”,应提“接办”,同时指出:易俗社只能办好,不能办坏。1958 年,周恩来同志观看了陕西戏曲演出团演出的《三滴血》后,肯定它是继昆曲《十五贯》 之后又一出很好的公案戏。刘少奇、朱德、 陈云、陈毅、贺龙、李先念等领导同志都先后观看秦腔演出并亲切接见演职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艺术形成之后即快速向外扩展,通过军队、商贾和艺人的流动,传播到全国各地,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就有关于豫剧的发源系“秦腔流传到中州,加以改变而成”的论述;京剧“西皮”、滇剧“丝弦腔”等也是吸收秦腔音乐元素之后创造出来的。),因而有“梆子戏鼻祖”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太祖社饮,召祀城隍,三秦各州府县均建城隍庙。戏楼成为庙的有机组成部分,故陕西有“城隍庙对戏楼”的谚语。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