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园林,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重建并改称颐和园。如今颐和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是一座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皇家园林,而谐趣园,则是颐和园中的一处幽静而神秘的角落,宛如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谐趣园宫门</p><p class="ql-block">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小巧玲珑,这座小园林是清乾隆时期仿照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而成,原名惠山园,后经嘉庆皇帝改名为“谐趣园”。</p><p class="ql-block"> 谐趣园以其精美的园林建筑和独特的景观布局而闻名,中间是一池碧水,沿水池建有楼、廊、亭、堂、斋、桥、榭等建筑,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园中之园”。 </p><p class="ql-block"> 谐趣园有八趣,即时趣、水趣、桥趣、书趣、楼趣、画趣、廊趣、仿趣,这些都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游览寻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谐趣园平面图 </p><p class="ql-block"> 这里我们所要说的是谐趣园中的“石刻之趣”,主要指文字方面,即石碑与石刻。</p><p class="ql-block"> 石碑——“碑,竖石也”,是镌刻有纪念或说明文字的石头。石碑还留下了历代不少书法家的真迹,石碑上还多有雕刻装饰,所以也兼有造型艺术的价值。自刻石被采纳进入到园林中,也形成蔚为大观的刻石景观,主要包括摩崖刻石、碑式刻石、独立刻石和帖式刻石四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谐趣园“石刻之趣”存在于园中的碑刻、石刻牌楼、八处摩崖石刻作品。我曾先后两次专程到谐趣园去寻幽探秘,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蘭亭</p><p class="ql-block"> 在谐趣园中有一处引人注目的刻石景观,那就是在兰亭内这块“寻诗径”的刻字石碑,它是一块碑式刻石。石碑背阴刻有“寻诗径”三字,在石碑之上共有乾隆在不同时间题诗六首:碑阳一首、碑侧各两首、背阴额首一首。</p><p class="ql-block"> 寻诗径原为山石间一条蜿蜒小径,乾隆皇帝在这里写了十多首《寻诗径》诗作。1754年,乾隆皇帝创作第一首《惠山园八景诗·寻诗径》,同年,便为其立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目前,我们已经无法看清石碑上的文字了,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保护文物是对的,不加这层玻璃罩子足矣了,诗碑本就应该是让游人欣赏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加玻璃罩和木栅栏前的石碑</p><p class="ql-block"> 从有关资料得知,这块“寻诗逕”石碑上雕刻内容为:岩壑有奇趣,烟云无尽藏。石栏绕曲径,春水漾方塘。新会忽于此,幽寻每异常。自然成迥句,底用锦为囊?</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这里借用了唐朝诗人李贺骑马慢行寻诗的典故,诗的大意是:诗人的灵感就在这里产生,会有不同寻常的佳句,何必去仿效李贺呢?</p><p class="ql-block"> 这块“寻诗逕”石碑,承载着乾隆皇帝对于寻诗径的钟爱,承载着他的文人情怀,而我们在与它的对视中,也获得了与前人灵犀相通的感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湛清轩位于谐趣园的最北端。它面阔三间,四周出廊,顶部为卷棚歇山式。历史上,湛清轩原为惠山园墨妙轩的基址,清嘉庆十六年(1811 年)改建而成。</p><p class="ql-block"> 有关资料说,当年乾隆构建墨妙轩时曾刻《御制墨妙轩法帖》嵌于墨妙轩两壁间。1860年“三山五园”全部毀于英法联军的兵火之中,书法艺术珍宝《御制墨妙轩法帖》石刻,自此彻底消失。 </p><p class="ql-block"> 据说,轩内现存有一御制石屏风,屏风正面刻有一首乾隆甲申年(1764)撰写的《题墨妙轩》诗。</p><p class="ql-block"> 因湛清轩不开放,详情不得而知,且待日后再来寻幽探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补充:</p><p class="ql-block"> 今年9月20日,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因为下雨天游人比较少,我特意选择这样的天气,来到谐趣园观看园内的彩画。这次还真是大有收获,解开了我心中关于湛清轩的一个迷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湛清轩内是什么样子?我总想一探究竟。虽然湛清轩门窗捂得严严实实,但还被我发现了一个缝隙,我费力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总算见到了“庐山真面目”,屋里除了一堆杂物,确实有一座“石屏风”。虽然是侧面照,修整了一下感觉还可以的。</p><p class="ql-block"> 石屏风目测有一人多高,长宽比例约为4:3,石料宽大厚重,位于湛清轩室内北边,正好挡住后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关资料介紹,屏风正面刻有一首乾隆甲申年(1764)撰写的《题墨妙轩》诗:</p><p class="ql-block"> 碧溪一带锁嵚崟,逕入文轩翰墨林。四壁苕华阅今古,三希倒薤藉追寻。烟云舒卷为同异,情性刚柔在酌斟。数典更钦过庭论,悬针竞尔度金针。 </p><p class="ql-block"> 甲申暮春之初 御题</p><p class="ql-block"> 钤印:信天主人 乾隆宸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介紹,石屏风背面镌刻的是乾隆于壬辰年(1772)初夏撰写的八首七言绝句题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园林中,桥不仅是通道,更是造景的艺术。谐趣园的知鱼桥便是一座低临水面的石板梁桥,桥身贴近水面,便于观鱼。知鱼桥全长26米,桥沿上有18对青石方柱,桥下有6个方石桥墩。</p><p class="ql-block"> 桥东端有一座两柱单间石牌坊,两侧的立柱正反两面各有一副楹联,楹联上有祥云下有莲花纹样,寓意吉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名字的由来是庄子惠子“子非鱼”的典故。桥柱上刻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题诗,其中包括“回翔凫雁心含喜”“新茁苹蒲意总闲”“月波潋滟金为色”“风濑琤琮石有声”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知鱼桥上,密密匝匝镌刻了乾隆皇帝数首和知鱼桥有关的诗作及唱咏风景的联句。知鱼桥牌楼上共刻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题诗21处,其中包括题名1处、楹联2副(4处)、题诗16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诗句描绘了观赏水上飞翔的水鸟、岸边新长的蒲草、日光下金光闪烁的湖水、风吹水动击石发出的琤琮之声等景象,表达了乾隆皇帝的悠闲喜悦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谐趣园知鱼桥牌楼上的石刻也相当精美,独具韵味。这些石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而细腻,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石刻的图案多样,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瞩新楼</p><p class="ql-block"> 探寻了兰亭“寻诗迳”和知鱼桥牌楼的石刻文字之后,我们再来寻找一下谐趣园内的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以前游览谐趣园时,看园内建筑和风景较多,对园内的摩崖石刻还真没大注意,以前只知道有“玉琴峽”一处。现在听说,谐趣园中共有八处摩崖石刻作品,其中有七处摩崖石刻上皆钤印一方“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p><p class="ql-block"> 如果八处摩崖石刻都能探寻到,该多么有趣呀!来,让我们首先从谐趣园西北角的瞩新楼下开始,感受一下它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瞩新楼下偏北处连接着游廊,正当农历六月暑热之时,从游廊向北看是一片竹林、山石、杂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块巨石横卧竹林之下,巨石上,镌刻有“玉琴峡”三字。“玉琴峡”的意思是形容此地的山泉流水声如琴韵般美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谐趣园的西北角,有一道山泉水源来自昆明湖后湖东端,其水面与后湖的水面形成一、二米的落差,而山石的堆叠又将这落差分成几个层次,使得山泉在流动过程中发出高低扬抑的淙淙水声,犹如琴音。可以说这就是“玉琴峡”带来的声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如今这里杂草丛生,水流不畅,流水和琴声这一美妙的景观,只能靠我们去想像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续寻找,在“玉琴峽”石刻向东几步,偏南的地方,有一处石刻“泉流不息”,因为字迹不大明显,再加荒草遮挡,不注意的话,恐怕就失之交臂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雨中山石上的字迹显得清楚些了。</p><p class="ql-block"> “泉流不息”四个字寓意着泉水源源不断地流淌,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活力的永恒。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生命力和永恒的追求与赞美。</p><p class="ql-block"> 这一石刻与谐趣园的山水、建筑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让游客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续在附近寻找,“蘿月”石刻不易找到,拔去了周边的荒草才得以见到它的真面目,它位于“泉流不息”的东边偏北。</p><p class="ql-block"> 对“蘿月”两字的意思,我开始有些不明白。一位常来园内休闲游览的老人说,这里过去有一架藤蘿,多年前已经消失了。此时我豁然开朗了,“蘿月”果然和藤萝有关,是有出处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代李德裕的《寄茅山孙炼师》中有“蘿月净无烟”句,“蘿月”的意思不就是月光洒在藤萝上吗?周围纯净没有烟雾。“蘿月”营造了一种幽静、雅致的氛围,描绘出月光透过藤萝洒下的美妙而有趣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慈禧太后题“萝月”,表达了她对园林美景的欣赏和对某种意境的追求。对于“蘿月”具体特殊意义的解读可能因人而异,藤萝明月的景象富有诗意,给人以静谧、美好的感受,使游者能够在园林中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寻找园中的石刻之趣,我参考了一些资料,偶然看到了一张民国时期的老照片。这张老照片拍照的具体年代不详,但看得出这是在冬天拍的。照片上共五个人,身着长袍或马褂,其中两位老者还手持拐杖,他们正好在水沟的东边,或坐或立。可见,选择这个地方合影也是很有用意的。</p><p class="ql-block"> 按图索骥,寻找“松風”和“仙島”就相对好一些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松風”石刻也是慈禧御笔,它位于“蘿月”石刻的南边偏东,并且有一條水沟与“蘿月”石刻相隔。</p><p class="ql-block"> 唐代李德裕的《寄茅山孙炼师》中有“松風清有露”句,描绘了茅山的美好景象:松林间吹拂的清风中带着清新的露水。风穿过松树,可能会产生沙沙的声响,同时风中还裹挟着露水的湿润和清凉,很有画面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雨后石刻上的字显得比较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松風”和“蘿月”这两方石刻均出自唐李德裕《寄茅山孙炼师》中的“松风清有露,萝月净无烟”,将“风月之情”“风情之意”描绘得生动、具体、传神。</p><p class="ql-block"> 李德裕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官居宰相。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茅山这一仙境的向往和眷恋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仙島”石刻在“松風”之南偏东一点。“仙島”通常指传说中仙人居住的海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仙岛常常被描绘为神秘、美丽、超凡脱俗的地方,与仙境、仙人以及长生不老等概念相关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雨后石刻上的字显得比较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仙島”二字石刻与“松風”二字石刻临近,“松風”蕴含着刚柔、阴阳、显隐等合道之意象,与“仙島”所营造的氛围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种富有诗意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且不论慈禧太后这个统治者的功过是非,慈禧太后书写“仙島”二字,可能表达了她对仙境或超凡境界的向往。在她的心目中,谐趣园的这一区域具有某种神仙般的氛围或特质,让她产生了如同置身仙岛的感觉。也体现了她对园林景观的独特审美和对意境营造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杂草间的“松風”和“仙島”石刻</p><p class="ql-block"> 寻趣到这里,我心中产生了一个問題,慈禧太后的“仙島”二字中,为什么没写繁体的“僊”字呢?仙字的繁体写法是“僊”,其写法在历史上也会经历一个演变过程。我推测有可能:</p><p class="ql-block"> 一是书写风格与个人喜好:在当时的特定情境或心境下,她或许更倾向于使用相对简洁的字体进行书写表达,来体现她的个性特点,也或许是为了使整个石刻在视觉上更具独特性。</p><p class="ql-block"> 二是书写的便利性和艺术效果: 简化的“仙”字在石刻过程中可能更加流畅便捷,能够更好地适应石刻的工艺要求;艺术风格上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形成一种简洁明快的对比,增强了石刻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請看这几处石刻的视频,从瞩新楼向北开始,顺时针一镜到底。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些石刻的位置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下过小雨,在“松風”和“仙島”石刻中间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涵远堂是颐和园谐趣园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坐北朝南,是园内最为高大的建筑。与园内的其他建筑和景观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园林画卷。在历史上,它曾是慈禧太后钓鱼、游玩时休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里为什么要说涵远堂呢?因为在它身后还隐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对寻找谐趣园内的“石刻之趣”也充满信心,兴趣更浓了。涵远堂北侧山石丛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呢?</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里还有一处慈禧太后的题字石刻。这处石刻不太容易被发现,大多数游客不会绕到涵远堂后面,也很少有人会留意石丛中的题字,我多次到颐和园游览也并未到过此处,没注意到这处石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过青绿的乱草丛,在涵远堂后仔细搜寻,终于在一堆山石中发现了 “堆雲積翠”四个字。那么 “堆雲積翠”这四个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可能是形容谐趣园中的景色,如堆积的云彩和翠绿的植被,营造出一种美丽而宁静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还有人说,“堆雲”是指冬天山石上覆盖的积雪,有如白云一样,而“積翠”则是指夏天山石上因潮湿生长的青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解释,以“堆雲”比喻涵远堂后堆积的太湖石。</p><p class="ql-block"> 因为“堆雲積翠”石刻与涵远堂之间的空间很有限,在这里很难欣赏到天上堆积变化的白云。冬雪覆盖在山石上,一年也难见到三、二次;而能够欣赏山石上青苔的人,估计是少之又少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太湖石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看似人为,又如天成,仪态万千。这些假山石有如天上白云一样,形成了壮观、变幻无穷的景象,给人以神秘美妙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積翠”自不必说,则侧重于描绘周围绿树繁茂、翠色浓郁的景象,展现出生命的蓬勃与生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葱郁和充满活力。</p><p class="ql-block"> 皇家园林北海公园永安桥两侧有两座牌楼,上面的题字不也是“堆雲”“積翠”吗?我认为解釋是相同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着涵远堂东边的画廊向东行走,在尽头有一座名为“小有天”的亭子。它是一座攒尖式宝顶圆亭,名字源于“洞天福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意为山中有洞可通上天。 小有天亭是谐趣园中的一个重要景点,是游客欣赏风景和休息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在小有天亭子里,向亭子北面看去,就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大树下像是有一个山石形成的门洞,门洞上有一块向前突出的山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向前突出的山石上,明显地看到刻有“雲竇“二字。这一处石刻我是知道的,因为它相对比较明显,字也比较大。</p><p class="ql-block"> “雲窦”的意思是云气出没的山洞或幽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雲窦”常被用于描绘自然景观中那种云雾缭绕、神秘而幽静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个“雲窦”洞是清末光绪年间增建的,并非乾隆时期惠山园原有的“雲窦”洞,原来的“云窦”洞位置目前似乎已无人知晓。</p><p class="ql-block"> 慈禧太后题“雲窦”二字,或许是想表达对这种幽静神秘的自然之景的喜爱,也可能是借景抒情,体现她的某种心境或情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几处慈禧太后题字石刻的上边都有一方“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的钤印。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太后的印章有不同程度的风化模糊,“仙島”石刻上边的印章相对是比较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们从谐趣园的西北角到园内东北角,已经寻找到了七处慈禧太后题字的石刻,依次是“玉琴峽”、“泉流不息”、“蘿月”、“松風”、“仙島”、“堆雲積翠”、“雲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爽亭</p><p class="ql-block"> 现在只有一处乾隆皇帝的题诗石刻没找到了,据说是在谐趣园内南面的山坡上。</p><p class="ql-block"> 在园内西南有一处建筑引镜轩,现在是咖啡馆,从引镜轩穿堂而过,有一处假山土坡。询问店内的年轻小伙,他们充满了惊讶好奇的目光,表示虽然天天在此打工,对谐趣园之趣却是一无所知。征得同意,我进入引镜轩后院去找寻,结果是大海里捞针一无所获。</p><p class="ql-block"> 这一处石刻找不到心有不甘,我第二次来谐趣园时调整了思路,方向定位为秋爽亭附近。秋爽亭精致典雅,彰显着古朴的韵味。走进秋爽亭,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痕迹。在亭的南边有一处假山土坡,这里应该是希望所在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乾隆题诗的石刻,既使是年长日久、风吹雨打,也应该会有蛛丝马迹的。至少是在较平整的石面上,有人工凿刻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这处石刻,而且正对秋爽亭的一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块山石与众不同,它的外面被人工雕凿出一个方形的平面,在石面上又刻上了乾隆皇帝的一首诗。由于风吹雨淋,长年裸露,字迹有些模糊,部分还能辨认,如果不细看很可能会失之交臂了。据有关资料介紹,在山石上刻了这样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詭石叢間有路通,</p><p class="ql-block"> 尋幽得句不期工。</p><p class="ql-block"> 司空廿四品如較,</p><p class="ql-block"> 衹在清奇委曲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游览谐趣园时所题。</p><p class="ql-block"> “詭石叢間有路通”描绘了谐趣园怪石嶙峋之中仍有道路相通,体现出园林布局的巧妙。</p><p class="ql-block"> “尋幽得句不期工”意思是在探寻幽静之境时,诗句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并不刻意追求工整。</p><p class="ql-block"> “司空廿四品如較”中“司空廿四品”指的是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批评家钟嵘的《诗品》,乾隆皇帝在此将自己的诗句与诗品相比较。</p><p class="ql-block"> “祗在清奇委曲中”则表达了乾隆认为自己所写的诗句重在清新奇妙、委婉曲折。</p><p class="ql-block"> 整首诗反映了乾隆皇帝在谐趣园游览时的心境和对园林景观以及自身诗作的感悟。看来,乾隆皇帝也是一个有趣的人,喜欢探寻幽静之境的,且有些自我欣赏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把乾隆题诗石刻放大来看。</p><p class="ql-block"> 不知您对谐趣园内这些题字碑刻、摩崖石刻有兴趣呢,还是对在园内寻找这八处石刻的过程有兴趣?当然,我是二者兼而有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还有一件和石头有关的趣事。相关资料说,在谐趣园还有一个“白熊石”,并附有这样一张图片,而详情并没有一点介紹。</p><p class="ql-block"> 几次想见这只“白熊”都未能如愿。今年9月24日,我又到谐趣园看彩画,稍带想碰碰运气,会会这只“白熊”。问了园内保安和有关人都不得而知,此时已是下午五点了,眼看要闭园了,天气也较阴暗,准备打道回府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24日现场拍照的“白熊石”</p><p class="ql-block"> 走到引镜桥时,不经意间向南面山坡上瞥了一眼,突然间有了新发现:那不就是我几次寻找的“白熊石”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众里寻它千百度,那‘熊’却在山坡处”!</p><p class="ql-block"> 我加快脚步,进入引镜轩后院,两位客人正在“熊”石之前喝咖啡,我说明意图赶快拍了两张。只是不知这“熊”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打造的,留待询问乾隆爷吧!正所谓:每次来都有收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在谐趣园寻幽探秘,更加感到谐趣园是一座充满诗意与雅趣的园林,其中的“石刻之趣”更是别具一格,感觉很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书法艺术:谐趣园慈禧太后石刻御笔和乾隆皇帝的石刻御笔,这些都展示了他们一定的书法艺术水平,其字体风格可以体现出皇家的气质和修养。当然,慈禧太后的书法也存在一些争议,这里不作评论。</p><p class="ql-block"> 文化内涵:石刻的文字内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这些文字,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某种意境的追求,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谐、美好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与园林景观的融合:石刻与谐趣园的整体环境相互融合,成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它们或点缀在建筑旁,或与山水相依,为园林增添了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p><p class="ql-block"> 增添园林趣味:为园林增添了故事性和趣味性,引发游客的联想和思考,增加了游览的乐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石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谐趣园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它们承载着皇家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 在寻幽探秘的过程中,让我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谐趣园里撒满了金色余晖,此时整个园子显得更加宁静而神秘,让人留恋忘返。 对这片美景的眷恋,就像一首优美的诗篇,一幅绚丽的画卷,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p><p class="ql-block"> 这里借用乾隆诗石刻中的一句:“寻幽得句不期工”,我在谐趣园寻幽探秘探寻石刻之趣时,诗句也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并不刻意追求工整,也算一乐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漫步谐趣意清幽,</p><p class="ql-block"> 寻踪古迹乐不休。</p><p class="ql-block"> 慈禧御笔藏深意,</p><p class="ql-block"> 乾隆题字展风流。</p><p class="ql-block"> 石上华章光闪耀,</p><p class="ql-block"> 园中雅韵意浓稠。</p><p class="ql-block"> 昔日辉煌今可睹,</p><p class="ql-block"> 引得游客久凝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谐趣园里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趣事?让我们继续开启寻幽探秘的行程,感受谐趣园那份独特的魅力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请横屏观看下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手机拍照,谢谢分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08.1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