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中国两大流域在甘南的分水岭后,进入几公里的炮弹坑公路。这也是洛克之路上最具挑战性的一段,一边是随时可能有落石的破碎悬崖,一边是看着让人心惊担颤的陡峭沟壑,会车时务必得小心谨慎,个别地方只能容一台车通过,礼让成了必须的互利行为。我们回来后不久,总能看到视频号上洛克之路严重堵车的消息。这一段最危险、也是海拔最高的路。可是那最具洛克之路特色的石峰、石岭、石笋、石门,几乎都集中在这里。甘南境内能看到的高大山峰,你所能想到或想不到的大自然洪荒、野性以及造物主的异想天开与突发奇想,似乎都集中在这一带。其巍峨恢宏,其高耸壮丽,其雄伟峻峭,不无深深震撼着我的内心。遗憾的是由于停车困难,没有在此启动无人机拍摄。 洛克之路,是最近几年才火起来的概念。早在九年前第一次去扎尕那,只知道有一条公路通到山上,也有资料提到过洮叠古道,指的是从迭部翻越扎尕那后山去往洮州的古道,后来也有户外群组织古道的重装穿越(可以雇佣马匹驼队负载行装)。其实,我骨子里对这样的活动充满向往,只是憾于年龄所限,承受不了重装长途穿越。那时根本想不到这是一条可以通汽车的公路。那时介绍扎尕那,也被称为人间伊甸园,但没有人提及洛克之路。也就是从2022年起,洛克之路突然就火了起来,以致于这两年,前往自驾的人越来越多。一路上,我们特意观察了一下,除了没发现广西的车牌号,这条路上几乎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私家车。目前这条公里已成为248国道的一部分,不但通了车,还有近一半铺成了沥青路面。 早先人们只知道有个叫洛克的美籍奥地利人,在中国考察期间就住在扎尕那,后来人们和官媒传播最多的是他日记中描述扎尕那的一段话“就像伊甸园一样,我平生从未见过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看到迭部的美景,就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到这里”,央视的《探索发现》栏目还拍了一部叫《洛克心中的伊甸园》。看来甘南州与迭部县的有关部门还是比较敏锐的,也善于策划与营销。当自驾游这几年火起来的时候,他们又挖掘出了洛克之路。个人感觉这是国内继318、219国道与独库公路后又一条精简版的自驾线路。<div> 美籍奥地利人 约瑟夫洛克也是丽江与香格里拉的发现者。在上世纪的2-30年代,国人都还在为温饱奔波,旅行是他们的字典里几乎没有的字眼,即使有外国人发现了中国的什么自然、人文奇迹,既引不起官方的重视,更提不起民间的兴趣。<div><br></div></div> 别说10年前,就是倒退40年,别人说什么地方的风景特别美,也不会引起你的任何冲动。即使是现在,依然为吃饭奔波的人依旧认为那些到处旅游人是吃饱了撑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神奇,阶层不同,兴趣与认知就不同。据说洛克作为植物学家与探险家曾被卓尼的美征服,在此地居住两年之久,曾三次在甘南采集植物标本,在当地藏族的陪同下穿越卓尼到迭部的牧道,并第一次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以40多页的篇幅介绍卓尼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一时间卓尼惊艳世界。从未到达中国的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受此启发,创造《消失的地平线》,风靡全世界。 读者出版集团出版过一本《发现之旅——迭山百年探险考察录》,从博物学、历史学、民俗学视角,全景呈现波塔宁、金顿·沃德、华莱士、法瑞尔、波尔登、台克曼、佩雷拉、约瑟夫·洛克、哈默尔、秦仁昌等博物学家,深入自然资源宝库——甘南迭山,探险考察的故事。他们在迭山腹地拍摄无比珍贵的影像资料,讲述一株株罕见植物和一只只珍稀动物,揭开了甘南迭山的神秘面纱,让甘南在百年之前走向了世界。百年之前,博物学家将在迭山所见的自然风貌及鲜为人知的人文风情传播至世界;百年之后,人们跟随博物学家的脚步,前往迭山深处的“扎尕那”与“洛克之路”,重返世间最后的“伊甸园”。当然,也免不了有人把一些考古、科学考察,尤其是外国人参与的考察称为文化渗透与侵略,甚至视为间谍行为的也不在少数。 继续前行,可能是进入长江流域的原因,植被越来越密集,也越来越多地看到灌木与乔灌混杂的森林,而两边的山势也越来越扎尕那化,呈现出石头城、石匣子的特点。那些显然有些古老的流沙,那些砾石中蹿出的绿色草木,那些草坡上钻出来的石笋、石峰,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壮丽者如石桌、石凳,纤细者石笋、石针;挺拔者直冲云霄,慵懒者稳如卧牛;凌空者势如鹰隼起飞,高耸者如仙人凝视;群立着如石筑城堡,独处者如圣人远行……逶迤盘桓的公路把思绪带去远方,山峦叠嶂的顽石巨峰却把显示挡在了眼前。<div> 总觉得快到扎尕那了,却又害怕很快到达,内心总有种舍不得走完这条路的情愫。</div> 到了一处停车点,这里往对面看去,有一个明显是峡口的出处,但那不是公路的出口,而是溪流的出口,周边的植物、山体更呈现出南方自然风光的特色。遥想峡口之外的远方,让人思绪万千。在路边绿毯上的小桌前坐下,仿佛置身天外,整个人瞬间就做了一回神仙。<div> 从来没想到,在扎尕那后边还有这样远比在扎尕那看到的规模更大的石峰、石林、石头城,而且道路大多都已经硬化并铺装成沥青路面。<br><div> 继续下行,遇到一处正在路边施工的建筑群,明显是扎尕那自北而来的入口(游客中心),传说中从扎古录镇进入洛克公路即将收费的传言也许即来自这个入口的即将完工。</div><div> </div></div> 可以说,从开始爬上第一个观景点开始,洛克之路上那些奇峰凸起的景色不断让人感慨大自然与造物主的神奇。不过,洮河流域卓尼境内的景色比较温和,凸起的石峰与周边绿色的草山草原之间,更显出和谐、融洽,圆融、平缓的山体,似乎在吟唱一首古老的牧歌,显示着岁月的沧桑。但过了海拔最高处的几公里炮弹路,进入白龙江流域的迭部境内,山势的突兀、高耸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迫感。那写意欲刺破长空的石峰,仿佛在朝天呐喊,在发出某种怒吼;仿佛在昨夜突然挤破地壳,带着泥沙凸起在苍穹之下。没有一处山体是完整的,也没有一处绿色是平坦而广阔的。<div> </div> 连接卓尼与迭部的这条古老通道,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地方那些多用于商贾、贸易的古道,它更多是一条特殊的牧道。据说,很早的时候,迭部境内的藏民因为没有草原与牧场,他们常常要向卓尼的土司租借草场用于放牧,而所谓的洮叠古道,其实就是牧人与牛羊翻阅高耸入云的迭山山脉,用于牛羊放牧转场的特殊牧道。其公路何时修通,依我能找到的资料,很难确认。但有点可以肯定的是,洛克当年行走的时候,肯定没有公路。<div> 进入扎尕那,熟悉的景色渐入眼帘。这也是我第一次从这么高的视角观赏扎尕那全景。那片寺院前的平坦草甸,放着金色的光芒,在视野内一闪而过。想找个地方停车观望拍照,却发现太困难。</div> 通常人们到扎尕那,看到的主要是经益哇乡及南边石门进入后目力所及的景色,也就是围绕扎尕那村子周边的景色。我初次到达时,除了在对面的仙女湖及草坡去看扎尕那全景外,也曾深入到一线天及瀑布(这是另一条通往卓尼的小路)。但实际上,扎尕那的纵深在更远的洛克之路上。也难怪今年迭部县的旅游宣传成为“洛克之夏,扎尕那之约”,扎尕那加洛克之路,才是扎尕那旅游的完整面貌,而且,把洛克之路放在扎尕那之前,似乎也更符合当下自驾游的趋势。一路上,仅偶尔看到中巴车,大巴是无缘走洛克之路的。正如新疆的独库公路限制7座以上车辆通行,反而刺激了来自全国的游客一探究竟。 因为提前预计到了扎尕那住宿的紧俏与昂贵,后来几次,包括这次到扎尕那,我们都选择在迭部县城住宿。到达迭部县城时,时间尚早,住宿停当后,还能从容休息。迭部,当地人习惯叫电尕,因早年在林场的经历,对其听闻较多,迭部也的确因林业局的存在而出名。自从森林禁伐后,让迭部出名的就算是扎尕那了。<div> 晚饭后,就在中心广场,欣赏县城在旅游旺季每天晚上举办的锅庄表演。据说,参加表演的人都是由相关部门统一为其购置服装。有时候这里有两处锅庄表演。这种群体性的集体舞蹈,节奏明快,动作简单,但只要穿上藏服跳起来,也是韵味十足。而且,参与者越多,越有气氛。表演接近结束时,通常都是与游客互动,会与不会跳的,都参与其中,摆动腰身,融入欢乐的气氛之中。<div> </div></div> 夜幕中的迭部县城,月色投在被溢水坝拦截的白龙江水面上,静谧而美好……<div> 19号早晨离开迭部,在即将到达扎尕那入口的南边岔路,拐入去往达摩寺的小路。这其实已经算是四川若尔盖县的一个村子。本名达莫村,因村子西边兴建了寺院,去达摩谐音,地名也就被叫成了达摩寺。沿狭窄的盘山路不断上山,终于到达半山相对平缓的地方,白龙江流域的藏族,与川西大渡河流域的藏族在居住环境、风俗习惯方面都比较接近,他们其实是古代的羌族,也有人把他们称其为羌藏,与草原上的藏族相比,在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服饰、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就连他们的寺院也有着风格迥异的式样。</div> 达摩寺的规模不大,寺院建筑比较分散,有许多女性修行者,她们自己劳动,刚到达时就有一觉姆自行推着一车土艰难爬坡,游览中还发现有年轻漂亮的觉姆自己踩着木梯粉刷墙面。信仰的力量与勇气让人不得不佩服。<div> 站在寺院前的小路上,脚下是森林茂密的深谷,山谷对面就是岷山山脉,幸亏禁伐政策推行得较早,否则这里也免不了惨遭砍伐。记得我在同流域的舟曲林业局下属林场工作时,砍伐的木头,从山上靠自身重力溜下来后,成材率最多70%,而通过白龙江水运至四川昭化,又产生不少损耗。那可真是暴殄天物的掠夺性开采。早年的林场所在地,经过40多年的休养生息,大多都成了藏在白龙江、白水江及洮河流域风景秀丽的去所。</div> 从达摩寺返回国道的山路上,可以俯瞰迭部县城电尕镇的全貌,那些每次路过都不曾看到的南白缓坡地带,在这里都尽收眼底。心中对迭部曾经的印象,似乎又添了几分好感。回到国道上,一路沿白龙江西行,阳光下的心情也与天色一样,飘荡着蓝天与白云。<div> 因为2021年路过公路右侧一个村庄,看见过藏族村民在收割金色的庄稼,就希望这次也能遇见,一了那次没有拍到照片的遗憾。那场景,还是同样对欧洲油画及小说插图的记忆:身着长裙的女人,在弯腰收割小麦以及广袤的土地上成垛的麦草。到了记忆中的村庄,麦田虽在,却没看见收割的村民。</div><div> 失望中继续前行,开车的果果却突然喊道:收麦子,收麦子!原来在白龙江左岸,有村民正在收麦子(也许是青稞)。</div> 于是,我们拐进村子,停好车,去到麦收的庄稼地帮村民收麦子,并拍下了这里麦收劳动的场面。那情景,配上合适的音乐,充满了画面感,更充满了故事感,仿佛那不是真实的现场,而更像是在演绎一段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的梦幻故事……<div> 烈日当头,颗粒归仓,时光似乎凝固在那个时刻,却又穿越到了童年时刻……过足了收麦子的瘾,我们在村头休息片刻,开始了返程的路。在红星镇,找到一家餐馆,吃了中午饭。随后再次到达阿木去乎寺,这是我第三次到达这个寺院。不过这次是果果应寺院一喇嘛之约,去取酥油。我们按约定的地方到了喇嘛的住处,一个独立的小院,在喇嘛的“家”里,小喇嘛帮着一起招呼我们。寺院去了不少,但我相信,这是我们第一次深入到喇嘛生活起居的私人场所。</div> <p class="ql-block"> 离开阿木去乎寺,我们往夏河方向去,路过桑科草原的一片油菜花海,就停下去游览拍照。斜阳下的油菜花,又有蓝天白云的加持衬托,更显金黄,煞是好看,也充满了诗情与画意。除我以外,其余4位,还租用四轮摩托,在油菜花海里兜了一圈,他们的身影,似乎给草原,给油菜花田增添了另一种点缀。离开油菜花海,正是夕阳西下时,要是很多年以前,应该是帐篷顶上的烟囱冒出炊烟的时刻了。但定居后的藏族牧羊人早已告别了传统的生活,草原上的炊烟也一去不复返。不过,草原山的牛羊,依然在金色的牧场上悠然自得地晃悠,却丝毫没有要归去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夜幕下,游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结束了短暂而丰富的旅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