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38℃的夏风中,我们遇见了苏州。</p> <p class="ql-block">我们拖着行李箱,抵达了行程的第一站:平江路。行李箱轮在平江路的石板路上滚过,仿佛荡起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足音。</p> <p class="ql-block">桥下,是轻摇的小船。</p> <p class="ql-block">桥上,是穿着汉服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小桥碧水,白墙黛瓦,流淌着江南的柔情。平江路是沿着平江河延伸的一条历史老街,全长约1606米,两侧交错着横街窄巷,延续着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是苏州古城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平江小巷,耳边仿佛回荡着戴望舒1927年在此发出的感慨: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喜欢平江路,因为它不似古街的千篇一律。</p> <p class="ql-block">友苏美术馆内,一幅幅工笔画用浓浓的生活气息展现着平江岁月,那是夏日的小扇轻摇,那是理发店的佳人有约,那是晨起的排队梳妆。</p> <p class="ql-block">日暮西垂,可选一家小店,静听几曲评弹。</p> <p class="ql-block">或乘一叶小舟,听摇撸人讲讲平江岁月,唱唱江南小调。</p> <p class="ql-block">逛饿了点一碗蟹黄面吃。虽然网上说吃蟹黄面是踩坑,但我们挺喜欢吃。</p> <p class="ql-block">在平江路,随便拐进一条小巷就是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一条小巷子里,遇见一家甜品店,店面不大,但品种不少。冰豆花肯定要点一份,店里的特色米酒也尝一尝。</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离拙政园一公里左右,走走停停,我们就步行到了拙政园。拙政园的名称源自西晋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为“尽心尽力政务,方为拙者”。</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本历史的书卷。它是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回乡建造,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509年),之后多次易主,一共拥有过三十二任主人。1860年至1863年曾属太平天国忠王府。</p> <p class="ql-block">由于白天太热,我们选择了夜游拙政园,在光影和戏曲中,领略着拙政园一步一景的园林之美。</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了西园寺。西园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最初名为归元寺,后因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为现名西园寺,亦称戒幢律寺。</p> <p class="ql-block">西园寺里有一所佛学研究所,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p> <p class="ql-block">流浪猫在寺里惬意地生活着,即便行人来来往往,它们也安心大睡。不少人带着猫粮猫条投喂着这些小猫。</p> <p class="ql-block">寺里也有不少鸽子,它们在树枝间跳跃,优雅地啄食着人们投喂的鸽食。</p> <p class="ql-block">抄经台旁,人们正在潜心抄经,满脸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西园寺内的五百罗汉堂是西园寺的一大特色,陈列着五百尊栩栩如生且神态各异的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西园寺素食馆远近闻名,但因为我们实在不饿,就只买了素包子尝了尝,确实名不虚传。没有吃素面,留了些许遗憾。</p> <p class="ql-block">西园寺和寒山寺相隔两公里多,打车几分钟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距今已经1400多年,始建于南朝。寒山寺三个字字体不同,据说“寒山”二字是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收取二千两银子所写,由于寺里银子不够,当时只写了“寒山”二字。“寺”字则是到清末时期,由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免费题写,要求是三个字整体以他的名字落款。</p> <p class="ql-block">在寒山寺花了五元钱撞了三下钟,想象着这钟声缓缓飘向枫桥的那个夜半。</p> <p class="ql-block">出寒山寺正门口往右边走,经过一条小巷, 便可见枫桥。当年张继便是夜泊在这枫桥边,辗转难眠,静听那寒山寺的钟声。</p> <p class="ql-block">晚间,我们到观前街觅食。观前街与平江路就一街之隔,主街全长780米,是一条以美食为主的热闹街区。</p> <p class="ql-block">观前街因坐落于此的古寺“玄妙观”而得名。玄妙观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古时,观前一带就已经是一个繁华的街市。经过改造,如今的观前街既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元素。</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了一家苏式火锅。盛菜的碗碟整齐排列,铺开了江南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趣生园的手撕面包前排了不少人,味道一定不错吧。虽然已经吃不下了,我们还是排队买了一个。当天没有趁热吃,第二天吃,味道依然很赞。</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一早,我们去了苏州博物馆本馆,苏州博物馆本馆紧邻拙政园,要提前七天在网上免费预约。</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本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的收官之作,是集历史、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宝库,是一件融合江南水乡与现代建筑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博物馆内和清华大学的哥哥姐姐们拼了一个讲解员,讲解员讲得很深入,大家也听得很投入。</p> <p class="ql-block">气温飙升,于是,我们等到夕阳快西下才出发去虎丘山。暑假期间,虎丘山开放到夜间9点。</p> <p class="ql-block">虎丘塔位于吴中第一山虎丘山。苏东坡曾说:“到苏州不到虎丘,乃憾事也”。</p> <p class="ql-block">虎丘山的典故中不仅包含了史实,也包括了传说。虎丘山原名海涌山,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被埋葬于此,相传阖闾下葬后有“白虎蹲其上”,故将“海涌山”改名为“虎丘山”。</p> <p class="ql-block">虎丘山的核心景点包括虎丘塔和剑池。虎丘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塔式建筑之一。它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七层塔总高47.7米,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所以虎丘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岁月中,虎丘塔几经破坏和修缮,见证了苏州城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剑池则是虎丘山上另一个著名景点。相传剑池为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铸剑之地,也是吴王阖闾的墓地所在。吴王去世后,其子夫差将3000把宝剑陪葬于这剑池之下,并杀死了数千名工匠以保守秘密。</p> <p class="ql-block">在二仙亭西侧的石壁上嵌有“虎丘剑池”四个红色大字。苏州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假虎丘,真剑池”,相传“虎丘剑池”四字原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真迹,但由于年代久远,“虎丘”二字因笔画剥落,重新作了补刻,所以就有了“假虎丘,真剑池”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游完虎丘山,我们移步至山塘街。</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东至阊门,西至虎丘,全长约3600米,约合7华里,故称“七里山塘到虎丘”。</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期,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开挖成山塘河。</p> <p class="ql-block">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流连在山塘河两岸。</p> <p class="ql-block">遇到山塘街限流,我们在街口排了约二十分钟队,挤挤挨挨地进了山塘街。</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山塘街是一种摩肩接踵的感觉。人太多,我们没有逛多久就打道回府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天,我们打卡了东方之门。东方之门总高约51.9米,于2008年开工建设,2015完成封顶。</p> <p class="ql-block">它通过简单的几何曲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是中国结构最复杂的超高层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2024年盛夏,我们在苏州38度的夏风中挥汗如雨,但苏州的温婉古朴却似一缕缕凉风潜入心底。</p> <p class="ql-block">“苏州如诗,是枫桥夜泊船;苏州如画,是姑苏台上月。”</p><p class="ql-block">再见,苏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