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八十四 <p class="ql-block"> 心心念念的首都博物馆今天终于来了。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早早来到首都博物馆,但比我还急的更有早来人,8点30分(博物馆9点开门)入口就排上了长长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 首都博物馆于1953年开始筹备,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原馆址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孔庙。新馆于2005年12月开始试运行,2006年5月18日正式开馆。</p> <p class="ql-block"> 首都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它内涵丰富、功能完善。馆内保存与陈列着北京约70万年的人居史、3000多年的城市史、800余年的京都史的珍贵遗存,也收藏和陈列着众多中华文明的瑰宝,总数超过20万件。 </p> <p class="ql-block"> 首都博物馆分为地上五层、地下两层,总建筑面积达6.38万平方米,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分别是方形展馆、圆形专题展馆和条形办公科研楼。</p> <p class="ql-block">方厅(B厅)</p> <p class="ql-block">圆厅(A厅)</p> <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第一站,参观位于一层B厅(方厅)的辉煌中轴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辉煌中轴展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壮美中轴</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文化中轴</p> <p class="ql-block"> 何尊(复制品),原件属陕西宝鸡青铜博物院藏品。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县,是西周时期青铜器,器上铭文十二行,共一百二十二字。文中述及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称自己入主到大地之中,由此统治民众。铭文反映了周代的天命观和居中而治的政治理念。</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遗址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瓦当</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永恒中轴</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陶器</p> <p class="ql-block"> 走进首博的第二站,位于B厅二、三楼的基本陈列展—“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p><p class="ql-block"> 该展览目前开放第一单元至第八单元,展厅面积共计4900平方米,展出文物达1100余件(套),展览以首博历年收藏和北京地区新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更加强调和突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展览内容增添近年来北京地区考古新发现、北京史研究新成果等。</p> <p class="ql-block"> 第一单元“文明曙光”,展示史前北京地区70万年人居史、1万余年文化史。</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单元“建城之始”,展示周初分封燕蓟,开启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p> <p class="ql-block"> 伯矩鬲1974年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铸造精良,气魄雄浑,尤其是它通体满饰浮雕状牛头纹,数量达7个之多,将牛的神态雕刻得淋漓尽致,造型奇特而华丽,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是商周青铜礼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这种造型在古代青铜器中,极其罕见,北京古代铸造工艺水平之高超,由此可见一斑。西周燕都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是北京建城之始。伯矩鬲正是西周燕国留下来的遗物,是西周燕国青铜器典型的代表,是北京城诞生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第三单元“北方重镇”,展示秦汉至隋唐五代,北京地区作为中原王朝的北方军事重镇,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产生于印度的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至少在西晋时期,佛教已流入今天的北京地区,至今人们还熟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这尊出土于北京延庆地区的北魏“大代”款释迦牟尼铜鎏金造像,身着袒右肩袈裟,右肩披偏衫,胸前衣领上饰折带纹,衣纹厚重写实。右手举于身侧,结施无畏印,左手置左膝,手心向内,手势亲切自然。造型完美,工艺精细,气势恢宏,体现了北方鲜卑民族雄阔健硕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代表了北魏金铜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是北魏早期造像的典范之作,同时也显示出北京地区在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貌。</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单元“建都之始”,展示辽金时期,辽升幽州为南京、金海陵王迁都燕京,在民族融合大趋势中北京成为王朝的都城。</p> <p class="ql-block">铜坐龙</p> <p class="ql-block">石坐龙</p> <p class="ql-block"> 第五单元“大都肇建”,展示元大都规划、营建,北京正式成为中国大一统王朝的首都。</p> <p class="ql-block">两都巡幸</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于北京西城元代窖藏出土,高18.7厘米 口径4厘米。</p> <p class="ql-block"> 水月观音菩萨 </p><p class="ql-block">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1955年出土于北京市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此观音菩萨像高67厘米,姿势自然优美,呈观水中月的姿势,故称水月观音。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这尊观音像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制作工艺采用了模印、琢、捏塑等多种装饰手法,体现了元代景德镇高超的瓷塑水平。</p> <p class="ql-block"> 第六单元“都城典范”,展示明代永乐迁都、都城营建,北京都城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p> <p class="ql-block"> 第七单元“京师繁华”,展示清代北京在文化、宗教、园林及工商业等方面的繁华气象。</p> <p class="ql-block"> 走进首博的第三站,位于方厅四楼的戏曲家园和位于方厅五楼的岁华纪胜——老北京民俗展</p> <p class="ql-block"> “岁华纪胜——老北京民俗展”以老北京四季轮转中的时令节俗、人情风尚、物华更替为主要内容,紧扣生活、生命、生机,体现老北京人的民俗信仰及好礼乐生的精神特质,是首博基本陈列展示都城文化及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走进首博的第四站,燕地青铜艺术。</p><p class="ql-block">燕地青铜艺术厅位于圆形展厅四层J厅。该展览以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的对比、西周与东周青铜器的对比作为贯穿展览的两条轴线。展览分为两部分,共展出文物132件(组)。</p> <p class="ql-block">西周堇鼎,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高62厘米、口径47厘米。直耳,鼓腹,三蹄足。耳外侧饰一组相对的夔龙纹,器身及足跟部饰兽面纹。</p><p class="ql-block">鼎内壁有铭文4行、26字,记述“堇”受匽侯之命,赴宗周颐养召公太保,太保赐“堇”以贝,“堇”特作鼎纪念。铭文中出现的“饴”字可训为“养”,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养老制度提供了宝贵史料。</p><p class="ql-block">西周堇鼎是北京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代表着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首博的展厅还有很多,一次观展实在时间不够。很多精品展厅留待下次再逛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