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在四川中医院看到我国历代中医名医的雕塑,对国粹中医有了一些了解,深感中医博大精深。文中所记部分名医的成就,只是我国历代众多中医名医的佼佼者,就此也难免挂一漏万。特别为中医的伟大而由衷自豪,深信未来中西医结合会更好的造福人类。</p> <p class="ql-block">华佗,(生卒约145年-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p><p class="ql-block">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p><p class="ql-block">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p><p class="ql-block">华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造手术外科的专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发明麻醉剂“麻沸散”及发明用针灸医病的先驱者、创始人。“麻沸散”为外科医学的开拓和发展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他的发明比美国的牙科医生摩尔顿(1846年)发明乙醚麻醉获得成功要早1600多年。</p><p class="ql-block">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外科医生之一,他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p><p class="ql-block">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华佗到处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的炮制,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觉,再剖开腹腔、割除溃疡,洗涤腐秽,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因此,华佗给它起了个名字——麻沸散。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的考证,麻沸散的组成是曼陀罗花一升,生草乌、全当归、香白芷、川芎各四钱,炒南星一钱。</p><p class="ql-block">华佗的医书虽然被全部焚毁,但他的学术思想却并未完全消亡,尤其是华佗在中药研究方面。其弟子吴普则是著名的药学家,《吴普本草》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后世医书中看到。</p> <p class="ql-block">张仲景,(生卒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p><p class="ql-block">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p><p class="ql-block">张仲景是我国历史上最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他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他创作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p><p class="ql-block">《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p><p class="ql-block">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p> <p class="ql-block">孙思邈,(据传生卒公元581年-682年),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人。唐代医学家 、道士, 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 </p><p class="ql-block">他的远祖是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曾祖父孙融,北周太子洗马。祖父孙孝冰,县令。</p><p class="ql-block">孙思邈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p><p class="ql-block">《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影响极大,这两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备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洋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宋徽宗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明清时期被尊称为“药王”。</p><p class="ql-block">他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p><p class="ql-block">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p><p class="ql-block">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p><p class="ql-block">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p><p class="ql-block">4.第一个麻风病专家。</p><p class="ql-block">5.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p><p class="ql-block">6.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p><p class="ql-block">7.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p><p class="ql-block">8.第一个创立“阿是穴”。</p><p class="ql-block">9.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p><p class="ql-block">10.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p><p class="ql-block">11.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p><p class="ql-block">12.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p><p class="ql-block">13.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p><p class="ql-block">14.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15.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p><p class="ql-block">16.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p><p class="ql-block">17.首用胎盘粉治病。</p><p class="ql-block">18.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A。</p><p class="ql-block">19.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彀树皮富含维生素B1。</p><p class="ql-block">20.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p><p class="ql-block">21.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p><p class="ql-block">22.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p><p class="ql-block">2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p><p class="ql-block">24.第一个发明导尿术。</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四川蓬溪县知县。</p><p class="ql-block">李时珍出生于世医家庭,从小就喜爱医药,立志悬壶济世。经过刻苦学习和实践,在三十岁时已经成为当地名医。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二十七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p><p class="ql-block">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为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被后世尊为“药圣”。李时珍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医书。</p> <p class="ql-block">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坛魁首,不但对文学、诗词、赋和书法精通,而且在中医药学、养生学方面也颇有建树。有医论、医方存世,著名的《苏学士方》便是他收集的中医药方。</p> <p class="ql-block">唐慎微,字审元,成都人,北宋著名药学家。他对发展药物学和收集民间单验方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开创了药物学方剂对照之先河。而且在多年广泛采集的基础上,约在公元1082年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p> <p class="ql-block">杨子建,其生卒年不详,是北宋时期一名著名的男性妇产科专家。他深入研究《内经》、《难经》,并旁及百科,著有《难经续演》、《护命方》5卷和《通神论》15卷等医著,影响深远。更为难得的是,杨子建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经常遇到产妇痛伤难产甚至无辜失掉性命、胎儿横遭夭折等情况,于是,他在临床经验基础上,参阅前人有关妇产科学说,编著了《十产论》。“‘十产’即:正产、催产、伤产……等”《十产论》除叙明正产外,还较详细地论述了各种难产(异常分娩)的病因、症状和助产方法。</p> <p class="ql-block">昝殷(约797-860年),四川成都人,唐代著名妇产科学家,曾任成都医博士,著有《产宝》(即《经效产宝》);对经、带、胎、产等疾病均有所论述,是我国尚能看到的第一部妇产科专书。另著《食医心鉴》一书收集许多食疗验方。</p> <p class="ql-block">韩懋(1441-1522年)、又名白自虚,字天爵,号飞霞子,人称白飞霞,四川泸州人。著有《韩氏医》2卷,是一部少而精之作。师从华恒研、王山人、武夷仙翁黄鹤老人,又得峨眉高人陈斗南秘术。韩氏通易,尊《素》、《难》如六经,认为丹溪“能集名医之大成”。</p> <p class="ql-block">唐宗海(1851~1908年),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曾中进士,授礼部主事。他主张将中西医学理论互相融会贯通,所著《血证论》提出治疗出血病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开辟了治疗出血病证的新途径。</p> <p class="ql-block">郭玉(公元1~2世纪、东汉)字通直,广汉都人(今四川新都县)是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郭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年少时拜程高为师,“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其医术、医德和对针灸与诊法的贡献,为朝野所叹服。</p> <p class="ql-block">涪翁,西汉末、东汉初,涪县人(今绵阳市区),中医针灸鼻祖,蜀之医学先贤。著有《针经》《诊脉法》,其中《针经》是中医学史上较早的针灸专书。其擅长脉法及针灸,医来精湛,见有病人,不分贵贱,乐以施治,不计报酬,经他用针灸、砭石诊治,即刻便能治愈。</p> <p class="ql-block">曾懿(1852-1927年);字伯渊,又名朗秋,四川华阳人,是一位既通晓医理,又有行医救国思想的晚清蜀中女名医。著有《古欢室医书三种》,对伤寒和温病的病证及其治法有十分深刻的体会,对中国医药事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