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胡金魁骑马合影中另一位是否李长林的疑问及考证

德华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胡立东撰文</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8月3日</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提纲</div><br>一, 李长林究竟是谁?<br>二, 斯诺、胡金魁骑马合影中另一位是否李长林?<br>三, 结论。<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文</div><br>一,李长林究竟是谁?<br> 图 “美国记者斯诺(右)在中央交际处长兼外交部招待处长胡金魁(中)陪同下采访红军主力途中,与李长林(左,即李涛上将),于1936年8月22日在宁夏豫旺堡彭德怀司令部附近骑马合影。” 今天很高兴看到江西网友“百草园主” 2024年1月19日发的文章【《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李长林”到底是谁?答案是开国上将李涛】,全文附后。<br><br>作者核实出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记述的李长林就是开国上将李涛,并叙述了核实过程及相关历史资料。<br><br>立东看此文后经复核多项历史资料,基本同意该文有关李涛上将就是斯诺记述的李长林的论证。下列立东复核的意见。<br><br>按斯诺记述1936年7月10日至13日,胡金魁(原中央交际处长兼外交部招待处长)陪同斯诺从安塞抵达保安,李长林一路同行并向斯诺讲述了贺龙的身世和故事。<br><br>斯诺记述了李长林讲述的贺龙的故事,以及李长林个人信息四个要点,湖南籍;到过香港工作;做过贺龙的工作;参加过南昌起义。<br><br>查核有关李涛上将个人信息的多项资料,虽没查到李涛做过贺龙工作及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具体资料,但查到李涛是湖南籍,到过香港工作,这两个要点皆符合斯诺记述。另外,李涛个人信息资料中有到“常德国民革命军左翼总指挥部”工作的经历,而贺龙当时是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驻常德,此点也基本符合斯诺记述。<br><br>据上三个要点相符,立东同意李涛上将就是斯诺记述的湖南籍李长林。<br> 二,斯诺、胡金魁骑马合影中另一位是否李长林?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书中记述李长林的时间范围是1936年7月10日至13日,背景是从安塞到保安的三天的旅途中。并且,斯诺明确记述了他自己骑的是马,外交部派来陪同他的胡金魁骑的是骡子,同行的李长林骑的是驴子。<br><br>而斯诺在到达保安之后一百余天采访记述中,没再提及李长林。<br><br>斯诺7月13日到保安后采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直到8月初,在胡金魁陪同下前往甘肃、宁夏访问彭德怀、徐海东、肖劲光等率领的红军主力,近2个月后返回保安。<br><br>斯诺与胡金魁等三人骑马合影照片,经立东多方考证,是1936年8月22日拍摄于宁夏豫旺堡彭德怀司令部附近。也就是8月21日红军主力为斯诺举办欢迎大会,红四师代表在大会上向斯诺赠送战马的次日。<br><br>请读者参考红四师代表卢仁灿回忆向斯诺赠送战马的文章《我給斯诺送战马》。卢文指认了斯诺、胡金魁等三人骑马合影照片中斯诺所骑的马,正是他在欢迎大会上代表红四师赠送给斯诺的。而合影照片清楚地显示三人所骑皆是马,而没有骡子和驴子。<br><br>所以,这张斯诺与胡金魁等三人骑马的合影照片,据上述条件,不可能是1936年7月10日至13日斯诺、胡金魁、李长林等人从安塞到保安的三天的旅途中拍摄的,而是1936年8月22日于宁夏豫旺堡彭德怀司令部附近拍摄的。请读者参阅立东文章【胡金魁和斯诺骑马合影照片”与卢仁灿《我给斯诺送战马》之密切关联问题——与晓滨、文元、力群探讨】。<br><br>斯诺在到达保安之后,没再记述李长林。分析此点,如果李长林一直陪同斯诺访问,他一定会向斯诺讲述更多的故事,斯诺不可能不会只字不记与李长林更多的交谈。据此,可以确定李长林没有陪同斯诺到甘肃、宁夏访问。因此,这张8月22日在宁夏豫旺堡彭德怀司令部附近拍摄的合影照片中的第三人也就基本可以确定不是李长林。<br><br>而就李长林(李涛)当时的职务分析,“到陕北后,李涛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 1936年春,东征战役时,李涛调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曾被派往国民党军第17路军杨虎城部从事统战工作。同年底,李涛到陕南红74师,任南路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后任红军驻西安联络处(后改称办事处)处长。”李涛职务不可能使他长时间参与外事工作一直陪同斯诺访问。而从安塞到保安那三天,也是因李长林恰好顺道同行的,并没有陪同斯诺的任务。<br> 三,结论 1,对江西网友“百草园主”的文章【《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李长林”到底是谁?答案是开国上将李涛】,立东同意有关李长林就是李涛上将的论证。 2,但不能同意有关三人骑马合影中有李长林(李涛)的意见,因无确切证据。作者唯一凭据只是斯诺记述的从安塞到保安那三天的行程。而那三天,斯诺骑马,胡金魁骑骡子,李长林骑驴子,这不符合斯诺与胡金魁等三人骑马合影中三人骑的全是马的条件。 3,故,立东仍然不能确定斯诺与胡金魁等三人骑马合影照片中的另一位是谁,仍然存疑。 不过,非常高兴并感谢江西网友“百草园主”终于解开了李长林是何人这个斯诺留下的长达88年的谜题。<br><br>8月3日,为进一步确准以上分析和判断,立东将以上文章草稿及李长林,即李涛上将的照片发给朋友历史画家沈嘉蔚,请他帮助对比李涛个人照片与三人骑马合影的照片,辨认是否同一个人。因为,立东可以看出李涛的照片与三人骑马合影中的另一位有相似之处,唯恐上述结论有失。嘉蔚兄画过古今中外成千上万的人物,对人物形象或照片的把握远在立东之上。<br> 图 百草园主提供的李长林个人照片,与斯诺(右)、胡金魁(中)、疑似李长林三人骑马合影对比照片。 8月4日,嘉蔚兄给出了他对比照片之明确肯定的意见:“从三人骑马合影与他红军照片比对,绝对是同一个人。他的特征:方下颌非常明显。”<br><br>嘉蔚兄的回复全文列下如蓝色:<br><br><font color="#167efb">我反复查看资料,包括李涛履历这一段:“到陕北后,李涛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 [3]<br>1936年春,东征战役时,李涛调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曾被派往国民党军第17路军杨虎城部从事统战工作。同年底,李涛到陕南红74师,任南路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后任红军驻西安联络处(后改称办事处)处长。 [3] ”可以确认当斯诺访问红军彭德怀徐海东部时,作为这支红军(一方面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來与斯诺会面是完全可能的职务行为(机率高于他來陪斯诺去保安) 。另外,从三人骑马合影与他红军照片比对,绝对是同一个人。他的特征:方下颌非常明显。我认为正是斯诺甫进苏区即认识了李所以才在预旺堡提议为三人再度 重逢拍照留念。斯诺在与李头一次见面时对李有了详尽描述,李又不是很重要的人物,所以在后来在预旺堡见面没有在书中提及是很易理解的,在这一部分的描述留给了胡金魁(记述农民的落后)。最后,他的英文拼法 Li Chiang Lin, 的确可以被认为同李湘聆相近。另外有一个铁证是他参与了向贺龙宣传国民革命。我查到了记载,贺龙于1926年7月进驻常德任当地最高军事职务。 而李在1927年去香港也有记载。只有南昌起义乃秋收起义之误比较不重要。所以我建议你接受这个考据的全部结论包括三人合影。 而且为"李长林"终于有了交代而庆幸。</font><br><br>嘉蔚兄有着几十年历史人物画的丰富经验,立东同意嘉蔚兄比对李涛个人照片与三人骑马合影照片的肯定性意见,并同意三人骑马合影中的另一位是李长林,即李涛上将。李涛个人照片与三人骑马合影照片两下相符具有客观佐证意义。<br><br>而李涛的职务的确具有于1936年8月22日于宁夏豫旺堡彭德怀司令部附近与斯诺和胡金魁再度相见并留下他们三人骑马合影的客观历史条件。在红军主力欢迎斯诺大会的次日,身在红军主力的李涛主动拜访斯诺,并留下斯诺、胡金魁、李涛三人骑马的合影。李涛虽然没有陪同斯诺访问,但在斯诺抵达他驻地附近访问时,就近对斯诺作短暂拜访是有可能的,这,于情、于理、于时间、于地点皆符合逻辑。<br><br>此文如实记下了立东对<br>一,李长林究竟是谁?<br>二,斯诺、胡金魁骑马合影中另一位是否李长林?<br>两个疑问的答案皆是李涛上将的严格复核考证,尤第二个疑问从否定到肯定的反转的全过程。<br><br>供读者参考,或进一步考证。<br><br>而三人骑马合影照片的文字经此番最新考证后,现在可以确定新的文字结论如下:<br><br><b>“美国记者斯诺(右)在中央交际处长兼外交部招待处长胡金魁(中)陪同下采访红军主力途中,与李长林(左,即李涛上将),于1936年8月22日在宁夏豫旺堡彭德怀司令部附近骑马合影。”</b><br><br>立东为李长林,即李涛上将作画。<br> 图 李长林,即李涛上将。1936年7月10日至13日斯诺在中央交际处长兼外交部招待处长胡金魁陪同下从安塞到保安。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书中记述了李长林同行并讲述的贺龙的故事。8月22日李长林拜访了到宁夏访问红军主力的斯诺,并与斯诺、胡金魁在豫旺堡彭德怀司令部附近留下三人骑马合影。<br>立东<br>甲辰八月画像以记(作为《画说那时红星闪耀》画集之补遗)。<br> 图 李长林,即李涛上将画像照片。 附文<br><br><font color="#167efb">前注:立东对此文的8处错误或不足之处作了加注,请见蓝色字内容。</font><br><br>《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李长林”到底是谁?答案是开国上将李涛<br><br>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8504881721725134&wfr=spider&for=pc<br><br>百草园主8341<br>2024-01-19 15:59<br>江西<br>摘要<br>•<br>帮你速读文章内容<br>《红星照耀中国》是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胡金魁是书中的重要人物,1936年他全程陪同斯诺采访了92天成为了好朋友(<font color="#167efb">立东注1:此处有误。实际采访全程时间为102天,自7月8日至10月19日。92天是周恩来为斯诺作的行程安排,但斯诺实际采访时间超过了92天。)</font>。而书中的红军指挥官“李长林”到底是谁,成为一大历史悬案。经过笔者深入研究考证,“李长林”是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李湘舲,也就是后来的开国上将李涛。<br>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br><br>《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是家喻户晓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自从1937年出版以后,红遍全世界,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br><br>2020年,教育部将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列入在校中学生指定阅读书目。细心的老读者发现,1936年斯诺、李长林、傅锦魁三人在陕北合影的图片说明,中间的“傅锦魁”已经更正为“胡金魁”。而照片中的另一位红军将领“李长林”,至今无人知道他到底是谁。<br><br>让广大读者迷惑了几十年的“傅锦魁”,就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红小鬼”、江西老红军胡金魁<font color="#167efb">(立东注2:此处有误。胡金魁没有参加过秋收起义。1927年,胡金魁在江西吉安参加工会运动)。1936年,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外交部招待所(对外称交际处)</font>所长的胡金魁<font color="#167efb">(立东注3:此处有误。胡金魁陪同斯诺访问陕甘宁红军时职务是中央交际处长兼外交部招待处长,下辖有招待所)</font>,在陕北全程陪同斯诺采访了92天,两人成为了好朋友,斯诺在书中对他多有记载<font color="#167efb">(立东注4:此处有误。实际是102天)。</font><br> 1936年胡金魁在陕北<font color="#167efb">(立东注8:此照标题应该为“1936年7月中央交际处长兼外交部招待处长胡金魁在保安。美国记者斯诺拍摄。原载《红星照耀中国》。)</font> 胡金魁是江西新余人,胡、傅二字发音相同,加上斯诺虽然会说中国话,但毕竟是外国人,所以在原著中将胡金魁的名字写成了Fu Chinkuei,这就导致后来的各种中文译本将胡金魁,翻译成了“傅锦魁”。 胡金魁 1979年,《西行漫记》再版,依然将胡金魁的名字译作“傅锦魁”,但他从未向任何部门提出任何意见。直到后来各种史料陆续公开,大家才知道胡金魁其实就是“傅锦魁”。事后胡金魁对大家说:“书中将外交部公开了,当年我们说好的,对外要保密,只说是招待处的呀!”由此可见,当时的老革命是严守党的保密纪律的。 《西行漫记》中李长林记载 书中的红军指挥官“李长林”,在斯诺眼中,是一位三十一二岁的“老红军”,随着《红星照耀中国》的多次出版名闻天下,他到底是谁?成为一大历史之谜。<br><br>经过笔者多年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一历史之谜:李长林是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的李湘舲,也就是后来的开国上将李涛!<br> 胡金魁就是“傅锦魁”,早已广为人知,这里就不多说了,下面来聊聊李湘舲就是“李长林”的考证经过。<br><br>受到胡金魁译为“傅锦魁”的启发,笔者尝试着去查找“李长林”的红军将领资料,结果一无所获。<br><br>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1937年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中,找到了斯诺(该书译为施乐)的《红旗下的中国》之“红色伴侣们”,里面记载陪同斯诺去陕北保安的是“傅金魁”和“李祥林”!<br> 《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中李祥林记载 《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译者不祥,1937年11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初版。这本书可以说是《西行漫记》的雏形版,是由散见于英美报刊和杂志的文章合译而成,包括美国记者斯诺和韩蔚尔的一些文章。由于《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直没有再版,所以一般人只知道1938年2月出版的《西行漫记》,而不知道还有比它更早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的译者胡愈之等人将胡金魁译成“傅锦魁”,将另一红军将领的名字译成“李长林”,致使“傅锦魁”特别是“李长林”成为难解之谜。 由上可见,《西行漫记》中的“李长林”应该是误译,按“李长林”这条线索去查找基本无戏,于是按照《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中的“李祥林”这条线索去查找;很快发现“李祥林”是李湘舲的谐音,终于确认红军将领李湘舲就是“李长林”。 青年时期的李涛 首先,《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对李湘舲的姓名翻译更准确。该书的出版单位是陕西人民出版社,估计对胡金魁和李湘舲比较熟悉,所以翻译两人姓名时比《西行漫记》更准确。而将李湘舲的名字翻译成谐音的“李祥林”,是当时特殊时期保密工作的需要。 着红军军装的李涛 我们来看看李涛的五次改名经过,就知道译者为何要为李湘舲保密了。李涛乳名叫李开源,读私塾时改为李盛才,上县城读小学时改为李毓英,1926年参加革命后改为李湘民,参加红军后改为李湘舲。 周恩来<br>1936年11月,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陕北保安召见了李湘舲,秘密派他去西安杨虎城部做统战工作。因为国民党对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名字大半知道,并记录在案,而李湘舲早就是红军高级将领,于是在周恩来建议下,将其名字由李湘舲改为李涛。<br><br>1937年出版《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时,译者之所以将李湘舲翻译成“李祥林”,也许是斯诺原文有误,但笔者更倾向认为是为他保密——因为当时他已经受周恩来派遣去西安搞统战工作了。<br><br>邓发(左四)在江西苏区<br>其次,李湘舲早年的经历与书中“李祥林”的经历高度吻合,无论是年龄、籍贯、革命经历,特别是“李祥林”1926年跟随周逸群到贺龙部队做宣传工作、曾是邓发的部下等情况,都与李湘舲的经历相符。<br> 李涛 最后,作为美国记者的斯诺来到陕北采访,由李湘舲和胡金魁护送去陕北保安,是符合史实的<font color="#167efb">(立东注5:此处“护送去保安”,应该在前面加上“从安塞”)</font>。胡金魁当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外交部招待所(对外称交际处)所长,全程负责斯诺的衣食住行和采访安排<font color="#167efb">(立东注6:此处有误。胡金魁陪同斯诺访问陕甘宁红军时职务是中央交际处长兼外交部招待处长,下辖有招待所)</font>。而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的李湘舲,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又担任过国家政治保卫局红军工作部执行科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是深受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信任的老部下。而之前斯诺就是在邓发的安排下,由西安秘密到达陕北红区的,安排李湘舲护送斯诺去保安,既是统战工作的需要,更是保卫工作的需要<font color="#167efb">(立东注7:此处有误。斯诺从安塞到保安,是由外交部招待处长胡金魁陪同,恰逢李长林同行。斯诺原著有记述。)</font><br><br>1937年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和1938年出版的《西行漫记》,都没有刊登李湘舲和胡金魁的照片。1979年再版的《红星照耀中国》,刊登了斯诺、傅锦魁、李长林的合影以及傅锦魁的肖像。当时胡金魁还健在,而李涛上将已去世九年,于是胡金魁就是“傅锦魁”终于得到证实,而“李长林”到底是谁则成为悬案。<br><br>弄清楚了李湘舲就是<br>“李长林”后,将红军时期李湘舲的照片与合影中“李长林”的照片进行比对,不难看出两人是同一个人!<br><br>李涛<br>也许有人会问,李涛是开国上将,斯诺解放后也多次来到中国访问,李涛为何不说他就是“李长林”?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李涛是一位严守保密纪律、极其低调的开国上将,至死都没有说出1936年他护送斯诺去陕北保安的秘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