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周三长治阴15/24;太原多云16/33; <div><br><div>今天晚上坐晚车回家,太原到北京的绿皮车卧铺票是在韩城时买的,昨天买的下午从长治到太原的高铁票。</div><div>上午还有时间,所以到长治博物馆去参观。长治博物馆不大,却也有一些值得看的内容。 </div><div> </div></div> 长治博物馆 <div><br></div><div>长治“居太行之巅,地形极高,与天为党”,古称上党。这里山雄水秀,在历史上一直是扼守中原的战略要冲和民族融合之地。 </div><div>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等史前神话传说在这里广为流传。几千年来,在长治人民的母亲河——浊漳河滋养之下,长治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留存了大量遗址、遗迹、文物。<br></div><div>长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br></div><div><br></div> 春秋兽面三蹄足兽首扉棱蟠螭纹铜鼎 春秋时期<br> <div><br></div>未见过的青铜器形。<div><br></div> 战国立人铜牺盘(复制) 战国时期<br> 战国兽面三蹄足变形蟠虺纹双环耳铜敦——看着翻个也能用<br> 春秋蟠虺纹双耳铜簠(fu) 春秋时期<br> <div><br></div><div>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加工得如此精巧,玉管如此纤细令人吃惊!</div><div><br></div> 战国龙形青玉佩 战国时期<br> 春秋水晶管 春秋时期<br> <div><br></div><div>这里自古就是生产琉璃的地方,有各种琉璃制品。原来我一直以为琉璃只是用于建筑材料,谁知它竟然有这么多用处。 下面这段描述让我搞清楚了玻璃与琉璃的不同,也明晰了许多概念。原文全抄:<br></div><div>琉璃又作谬琳、陆离、璧流离、流离、溜璃等等,又名釉陶,低温铅釉,或名金银釉、缥瓦、三彩等。“琉璃”一词在汉代已较普遍通用。从南北朝开始,又有“颇黎”之称。唐代以前,琉璃泛指低温铅釉陶器、人工硝炼的琉璃釉料、原始玻璃形态与古玻璃器物以及各种天然形成的有色半透明宝石之类。 宋代以后出现,广泛使用玻璨、玻璃名称,由西方进口的玻璃制品,逐渐统一定名为玻璃,从琉璃中分离出来。琉璃之名则逐渐演变成为低温铅釉陶器的专称,但也还仍有部分古法玻璃一直沿称琉璃。北宋仁宗时李诫奉敕撰的《营造法式》,明确记载了琉璃瓦制作方法和釉料的配方。 </div><div>今天习惯上泛指的琉璃,可以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一种是古代的玻璃,一种是低温铅釉陶器。本次陈列,“琉璃”一词的内涵与展出的文物都主要指后者。 </div><div>低温铅釉琉璃制品一般分为实用器、明器、建筑构件三大类。</div><div><br></div> 三彩炉 唐代 黄绿釉堆塑双龙西离坡公塔式罐 明代<br> 黄绿釉女侍俑 清代 黄绿釉兽面山水盖狮子钮香炉 明代<br> 黄绿绿釉四出头椅 明代<br> 三彩珐华覆雕人物故事罐 明代<br> 黄绿釉琉璃侍俑群组 明清<br> 琉璃龙脊 明代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蜻蜓眼琉璃珠,绿色玻璃胎,表面嵌白、蓝色相间多层圆环,形似蜻蜓的复眼,因此俗称“蜻蜓眼”,是中国古代玻璃中一种最经典的类型。成分检测表明,战国墓中的蜻蜓眼多为中国古代烧造的铅钡玻璃,属于中国古玻璃中一种类型。</p><p class="ql-block">古人将铅釉陶器、玻璃器(亦称料器)和自然宝石,一度都混称为琉璃,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铅玻璃器和釉陶器皿都是经过较低温烧造,其原料中都有铅的成份,工艺相近,外观、色泽又与自然宝石极为相似的缘故。但这里所说的铅釉陶器,是一种在陶坯表面烧结有玻璃态物质(琉璃釉料)的器物,而铅钡玻璃是没有坯胎的晶体。</p> 蜻蜒眼琉璃珠 <div><br></div><div>曾经听人说,过去的文物估价,青铜器中有铭文的价值更高,一个字的估价起码一万以上。此鼎上有铭文43个字。</div><div>西周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gui),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两簋或一鼎。<br>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八簋,卿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两簋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br></div><div><br></div> 西周三柱足双立耳“蓥”鼎 西周<br> 清仿明洪武“田存正”款吴牛喘月陶摆件 清代<br> 唐彩绘胡人骑驼陶俑 唐代<br> 春秋陶索纹双兽耳衔环铜罍[lei] 春秋<br> 宋文官铜像 宋 唐海兽葡萄龟钮“张”字铜镜<br> 唐三彩抱鸭壶女俑<br> 唐人面鱼身釉陶俑 唐代<br> <div><br></div><div>北石槽明墓葬位于长治市城区北石槽村东,2000年7月长治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墓志载明为沈藩永年辅国将军朱勋滕及其夫人合葬墓。墓葬出土的琉璃随葬品,数量丰实,制作精美,造型生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br></div><div><br></div> 明朱勋滕夫妇坐像琉璃俑 明代<br> 明朱勋滕坐轿椅琉璃俑<br> 唐绞釉研磨瓷棒<br> <div><br></div><div>参观时长不到半天。下午长治东站坐高铁到太原南站。</div><div>长治东站是新建的高铁站,周边配套设施还没有建设,显得孤零零的。到达太原南站,同样地,配套设施拔地而起,都还没有完工。<br></div><div>到达太原站吃晚饭。车站里的饭很贵,广场对面的餐馆里就好得多。</div><div><br></div> 太原站广场 <div><br></div><div>7月4日周四北京阴23/31 </div><div><br></div><div>昨晚太原上车,卧铺旁边的边凳上坐了两个人。一个是中年妇女,另一个是她20岁左右的女儿。开车后两人掏出两罐啤酒,又从肯德基纸袋中掏出炸鸡就着。边吃,那女儿还拉着妈妈划拳。俩女人划拳我还是第一次见,于是躺在卧铺上注意看她们是否也会喊哥俩好之类的开场白。她们倒是不像男人划拳那样喊,而是俩手一拉,熟练地左右轻晃两下,然后上下、再左右地大幅度晃动手臂,然后松开手开始出拳。看了两遍发现她们是在出石头剪刀布。妈妈没心思玩,几遍后就认输了。她在操心卧铺的事,因为她发现她俩的都是上铺。没过多久,一个列车员走过来,轻声告诉她们可以去软卧了。 </div><div>早晨起来去盥洗处刷牙洗脸,发现我们这个车厢紧挨着软卧车厢。车厢连接处有两个人在抽烟。列车广播室还在广播,告知旅客抽烟只能到车厢连接处。这时发现那个中年妇女叼着烟从车厢里出来,到我们这边车厢的垃圾箱处丢进些垃圾,就返回她所在的那边车厢里。几个列车员正好此时迎面而来,个个视而不见。看来她是个有身份的人。</div><div>早晨8点多一点到北京。一路上很凉快。<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