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作者:68届高一二班 史哓平</b></p> 一波段 先当工科男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入伍,入伍前当知青时,乒乓球赛赢过县冠军,篮球也在县比赛里打,得了小名气一一球手一一球皮子,入伍即被置入军直属单位的通信站(营),在机务值班任务外,兼直属队篮球队队员,乒乓球队队长,带队取得优秀成绩,引起军直领导注目:“当兵前赢了征兵县乒乓冠军,当兵后击败驻地县乒乓冠军,专扫县冠军,小子行啊,看你还能赢几个县冠军?”说来好笑,我这一辈子就遇到这么两个县冠军,一个是省最北边界农业县的,另一个是省最南边海疆渔业县的,乒乓人口都稀少,县冠军水平不抵大城市一个区冠军。我乒乓水平没多高,实在是农渔县乒乓人口少水平低,“山无老虎,猴子称王”。偏偏赢这俩县冠军,时间凑得近,入伍前赢一个,县上人知道,传信儿给来征兵的军官,征兵官领新兵到部队,又传信儿军直属队,直属队当仁不让要截留球手。</p><p class="ql-block">那时军营高中生少,比现今的研究生珍稀,加之乒乓球篮球足球特长,搞墙报专刊写稿亦强手,咱被认“有文化”了,1972年军队院校招考,直属队荐我应考,通信工程学院来的考官也喜欢球,考卷摊开,政治、语文题,咱有知识积累,轻松答对。数学三角函数、对数,考官瞅我答对麻溜,川渝方言婉叹“这生啥球子都懂呀…”随后拍板收录。</p><p class="ql-block">在通信工程学院几年,学了微积分微分方程、晶体管电路、整流稳压、输配电等课程。文革后复苏的院校,学习风气浓厚,学员努力钻研,同时生动活泼,文体活动多,我是乒乓球足球校队主力,篮球排球亦居校队水平,参加篮排足乒乓各种比赛很多。大学生活,零星片段留在下面几段旧忆里。</p><p class="ql-block">1 名人墓园密处</p><p class="ql-block">就读通信工程学院,驻地重庆远郊,是一个半山坳。驻地原为一名人墓园,抗战时,日寇逼迫国民政府投降,三天两头派军机狂轰滥炸陪都。而这墓园属山区,叠嶂林密,湿气浓重,几乎天天雾帐弥天,日机来犯会迷濛中撞山刮树,即使冒险临空,也是云里雾里,啥啥不见。所以蒋介石官邸落于此地,仰仗雾气掩护。</p><p class="ql-block">墓园在抗战时是要地,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也是要地。</p> <p class="ql-block"><b>这是重庆名人墓园的蒋介石官邸,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应邀来此处与蒋介石会过面。</b></p> <p class="ql-block"><b>在教学楼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这是在通信工程学院乒乓球室练球。</b></p> <p class="ql-block">2 一樟驱百虫</p><p class="ql-block">墓园树密多樟树,我就读时宿舍区是简易平房,一圈平房的中央,两株老樟树,亭亭如盖,遮覆了院中空地,造就了酷夏的一方荫庇。</p><p class="ql-block">樟树,又叫香樟,叶子含樟脑香气,是提取樟脑制作樟脑球的材料。因这樟脑香气,树下及周圈,没有蚊子,这是香樟与我们学员的最大赐福。江域潮湿,黑白纹的伊蚊(花蚊子),叮人一口,疼如锥刺,叮包立刻红肿似豆瓣大小,比家蚊、库蚊邪虎得多,可是在这香樟枝底,纵背心短裤,裸臂翻书,也无叮包,而且其他害虫如蟑螂,苍蝇,蜈蚣,也都无影无踪。暑天依坐小马扎温课,头顶覆着层层叠叠香樟绿叶,犹如慈姐的臂膀遮护,那是何等舒爽惬意。我曾经幻想,日后定要在房前屋后栽种香樟。可惜此愿无着,小院平房居,现今属珍稀富宅了。</p><p class="ql-block">3 雨打芭蕉伴夜眠</p><p class="ql-block">重庆山城,民居散落于稍低于各山头的洼斗即江滨塌地,大略是绕着江流,逶迤分布。众多山林屏障,把江水蒸腾的水汽笼住了,所以多雨多雾。一年近三百天雨或浓雾,那雾,颗粒肥实,几同水珠子,浮游半空,飘飘荡荡,势压江南梅季毛毛雨。</p><p class="ql-block">但是这重庆雨,渝雨,喻雨,体谅人情,大多夜间沥下,不误白天劳人的行路赶工,雨水是趁你沉睡时抚地润土。</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们区队学员宿舍的平房小院,两棵老樟树覆庭,窗前几丛芭蕉,扇叶宽厚肥大如小船,支棱八翘,雨夜之际,芭扇便劫住雨滴坠珠,啪嗒啪嗒,节奏颤响,如古代夜间更漏报时的槌盅。这渝雨,沉宵准点,敲奏芭蕉,献击打乐,清响悠然,呈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音箱韵律,伴学子入梦,那是诗意浓浓的巴山夜雨寐啊,半世纪过去,那夜雨蕉钟,依然叩响心垄。</p><p class="ql-block">4 军帐飘出白云朵</p><p class="ql-block">重庆著名景点有南温泉和北温泉。恍惚还有一些未开发温泉。温泉涌涌,说明地热源足,地下岩浆活动暗潜,所以我们就读时担心,山城倘若地震,一定很厉害:山崩地裂,大江堰堵…</p><p class="ql-block">很幸运,在渝近四年,山城没有大地震,倒是1974年云南昭通7级地震,给了一次连累震。</p><p class="ql-block">记得那捎带震是在黑天,后半夜,重庆有明显震感,军队院校学员都是精训武士,反应极快,迅速跃出住房,汇聚在远离山缘的大路。</p><p class="ql-block">撤离房屋快,即无暇顾及军容风纪了,一个个衣冠不整,有披衣的,有穿短裤的,大伙彼此打量,不禁互笑哑然。</p><p class="ql-block">逸趣的是,女学员出屋动作略迟,却不乏机敏,酣睡突醒,来不及穿戴齐整,可也不能恃睡装内裤蹽丫子呀,那肯定被男生瞅笑啦,于是瞬即扯下白布床单裹身,奔离宿舍,智应险急,成就了安全,又顾及了体面。</p><p class="ql-block">出屋后,女生们不好意思凑近大路上的众多男生,遂零零散散,置身道侧疏林灌丛,于是就见明暗枝间,女覆素纤,秀发披散,如云朵飘絮,雪辉闪闪,若仙女下凡,流光溢灿,那景致,奇幻缥缈,化境一般。</p><p class="ql-block">滇边地震,渝郊军帐秘帷飞出俏朵白云一片片,这是重庆读书年月里难以忘怀的一幕银湛美丽。</p> <p class="ql-block"><b>这是在通信工程学院里进行军训项目的格斗练习。左边一个是我。</b></p> <p class="ql-block"><b>我的毕业证书。</b></p> 二波段 小岛自学 <p class="ql-block">自通信工程学院毕业回到原部队,恰赶上百万大裁军,基层干部大量调整,我被遣乌蟒岛通信连待命。</p><p class="ql-block">乌蟒岛是外长山群岛里的一个小小岛,1.8平方公里,波悬黄海北疆。乌蟒岛通信连官兵满编三十几个人,我去时只有二十几个人,小如一个排。我落位在电源班,名义班长。我班任务,仨兵轮流着,每天1人或2人,由一个老渔民把头携领,驾一小舢舨出海钓鱼,供伙房烹用。大家叫这个班是打鱼班。</p><p class="ql-block">连长隔三差五让我给连队官兵讲电工学课程。课闲了,我绕到渔码头,瞅渔民装卸鱼虾蟹贝;看渔妇剖鱼剔肠后拖回家抹盐,腌晾,晒鱼干儿;遛瞄渔家娃娃在海岸边用钢笔帽做的钩坠子“无饵钓鲅鱼”一条又一条。</p><p class="ql-block">起大风天,我班打渔兵和渔民以及渔娃都不去海头了,我就听他们讲海上故事,或者找一空屋,抄写《新华字典》、《英汉词典》、《楚辞•离骚》,听收音机里的英语广播教课…</p><p class="ql-block">驻乌蟒岛,海隅3年,光阴我不愿浪费。那时书店已有很多英文书,探亲或是公差到大陆内地城市,就买来英文书带到岛上阅读,自修,如英文版《朝花夕拾》、陈琳的《英语教程》等,更多就是翻阅新华字典和英语词典,把很多典页拈摸秃了,掉纸片了,脱落了,双语词汇的笔记手抄本积累了厚厚几摞子,等于抄写了几部字词典。啃读英汉字词典,有点枯燥,但总归是读书有用,例句烂记,熟稔了汉语字词,灌足了英文词汇量。为日后写书译书垫了底。</p><p class="ql-block">蹲闭乌蟒小岛,等于自修了3年文科。英语从零基础到词汇量抵万,自由阅览英文报纸书籍,此后读了大量英文原版名著如《根》、《哈克贝利•芬》、《呼啸山庄》、《简爱》、《金银岛》、《愤怒的葡萄》、《鲁滨孙漂流记》、《老人与海》、《傲慢与偏见》、《名利场》、《雾都孤儿》…</p><p class="ql-block">从1970年末到1979年初,近乎整个七十年代服役期,正式就学,读了一个大学工科;业余自研,修了一个大学文科,完成了大学三波段的前二。</p> <p class="ql-block"><b>这是大长山岛,是我服役海岛时驻过的一个大岛,长海县的县城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乌蟒岛居处,背后是我们的平房宿舍,也是我自修大学文科的自习室。三人中间一个是我。。</b></p> 三波段 社会大学 <p class="ql-block">从八十年代往后,进入了“社会大学”。一开头就迎来了小小波澜。</p><p class="ql-block">1978年底我退役南京,当时能去的行业是商业,很多商店要人。幸运的是,南京市、区的复转安置办几位当值女干部,虽然与我并不相识,但她们都是热心肠人,惜我有文化,强力将我推荐给报业集团。当时报业集团因文革停刊10年之后刚刚恢复开办,需要人手,报业领导看了档案照片说,“这大学生小伙长得挺好看,接待来访群众,当报业门户还行吧。”</p><p class="ql-block">就此我在报社接处群众来信来访3年。没机会采访写作,我就往副刊投稿写散文,当自由撰稿人。咱供的散文生动有趣,报社副刊部一帮文学编辑兼作家审读,欣赏有加,刊用很多,终令报业领导由侧目到刮目了:“这个工科男还是有文字功底的呀”,报业一众名牌校文科生记者也对咱有了笑意,舆情渐转。</p><p class="ql-block">三年过,总编辑换人,一个平反右派老报人刘总编,爱才如命,原本也是乒乓球爱好者,知晓我文字功夫,体育运动熟,果决调我当体育记者,参与写作实战。很快,我的写文发稿,如雨后春笋,嘎嘎拔节,体育名将专访,一篇接一篇刊登…仅一年,刘总将我拔至最重要的党政口报道,与党政军各级机关领导打交道了。此后文字产品,创造了报业多项纪录:报纸一个整版(对开大报)独一作者的长篇通讯新闻报道;报纸副刊跨10年的专栏个人散文系列;全省媒体唯一的个人翻译专栏;受命代笔大军区司令回忆重大战史的报纸整版又转版的跨版纪念长文…</p> <p class="ql-block">入评副高职称主任记者时,省新闻评委会高评委审读科普散文集《春风寒食》一书,异口同声赞赏文字水平,评职顺畅通过。后来评正高职称(高级编辑高级记者),另一书《英语新闻学基础》再获佳评,被称难得的英语新闻著述。</p><p class="ql-block">《春风寒食》和《英语新闻学基础》两书,助我分获副高正高职称。这俩书,就是我自修大学文科的文凭,虽说我并没有上过大学文科和英语专业课。我中学外语学的是俄语,通信工程学院就读时,文革后初复的通院,缺英语教员,没法开英语课,所以我的英文是完全的自学,在小岛上从零开始,到译书到操双语教高校外教洋人学汉语,算是能用了。自学外语,没啥窍门,就是多读多听多练。只要想学,能吃苦,一定成。</p><p class="ql-block">入行记者生涯,广泛介入全社会,与所有业界交道,与各阶层沟通,高层官员,科教精英,边民渔农…沟通交结,无处不到。每年的人代会政协会一一全国及省市的“两会”,采访各行各业代表、委员。防汛了,要跟从书记省长乘快艇沿江看坝察水情,八一节国庆节春节,陪各级领导走访慰问、双拥活动,与军区司令同桌即席。寻常日走街串巷,追踪各种突发事件,抗洪则傍着消防员趴冲锋舟浸浪记录抢险… 三十多年,跑遍党政军公检法文教卫体财商农工…</p><p class="ql-block">记者外出多,会多,异地采访,采风,笔会,评奖,研讨,交流…在这些旅差观摩中,甚至旅游途中,我找一切机会学习。行经大城市,一定拜访当地大学和大学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在社会大学里,博采新闻,深度介入,不断更新头脑,永不停歇输入外界信息,无止境地迎接新知识新业态,无间断地探索新领域,学习新知。三十余年遨游钻探,语言自修,比在校就读的那几年大学专业学习,收获大得多。新闻报道,文学创作,翻译书籍,出版成书7件:教材《英语新闻学基础》,获全国晚报论文(著)奖;长篇小说《海角》,得读者好评;科普散文集《春风寒食》,在报纸上连载时即获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论文集《文章的真谛》;抗日传奇史志《冒领》;翻译长篇小说《非洲丛林历险记》,获出版社优秀作品奖;翻译长篇探险纪实《云霄探险》,校审的大学教师英文博士赞叹,他们译不出这么好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b>这是我写的长篇小说《海角》封面。此书以乌蟒岛海洋生活海岛风情为蓝本。</b></p> <p class="ql-block"><b>这是科普散文集《春风寒食》,百余篇乡间和海岛风物记述,勾勒出我们下乡和戍边的真实生活。</b></p><p class="ql-block"><b>此书在报纸上连载时已获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一些重点学校老师荐作学生作文参考读物。</b></p> <p class="ql-block"><b>这是我翻译的长篇小说《非洲丛林历险记》,是一本少年儿童喜爱的科普作品。获出版社优秀作品奖。</b></p> <p class="ql-block"><b>这是我读过的英文原版书之一,《动物行为》系列。</b></p> <p class="ql-block"><b>这是《非洲丛林历险记》一书的扉页。</b></p> <p class="ql-block"><b>世界青年奥运会在南京举办期间,我给优选出来的中小学写手~青奥会小记者讲课培训。</b></p> <p class="ql-block"><b>这是我写的教材书《英语新闻学基础》。</b></p> <p class="ql-block">除了书籍出版,另有新闻作品20余件分获全国副刊奖和省、市新闻作品一等奖。这些新闻作品和文学、科普获奖作品,即是社会大学文凭。</p><p class="ql-block">进入社会的再学习,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多年海波一舟与老渔翁共钓拉呱的生活积累,从何知晓海洋生物海疆传奇,写出《海角》跌宕故事?没有田野山林海边的多年行走沉迷,何以笔梳《春风寒食》的乡间山林海边风物百篇?何由绘出俯身大自然的野趣?没有多年编译《小瓶趣闻》个人翻译专栏天天阅读采集全球英文名报轶闻,咋个具备足够的英语词汇vocabulary 翻译长篇小说《非洲丛林历险记》和探险纪实《云霄探险》?没有几十年的采访技能的学习实践,如何能够具有严谨的调研能力,如何能够走遍交城山诸多崎岖岩村写出8万字抗日传奇《冒领》?</p><p class="ql-block">多年撰写散文专栏的系列副刊文章,学习揣摩,练就了扎实的文字功夫。常年的学习阅读外文报纸、网站的新闻,淬炼了翻译技巧 “信、达、雅”。多年的走访各界人物,学得了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打磨出研判世相勘察真伪的辨析能力。学校毕业以后的入世再学习,“生活大学” “社会大学”的躬读,是升华格局的“回炉精炼”,绝不是在校学习可以替代的。只靠学分拿个文凭而无深沉入世的再学习,那将虚有文凭而无实绩。</p><p class="ql-block">人的学习和学习能力,在校课本学习只是一部分,离校后的自主学习及持续学习能力,更为重要。终生学习,泳身学海,永滋乐趣。</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史晓平原为辽宁省实验中学68届高一二班学生,1968年9月下乡至辽宁省昌图县大洼公社团结大队,知识青年。1970年末入伍参军,在XX部队通信站一连,任文书。1972年夏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电源工程专业,学员。1975年末毕业回归原部队,在通信三连(乌蟒岛通信连)任电源班班长。</p><p class="ql-block"> 1978年底退役,转行到南京报业任记者,编辑,在南京日报上多年供专栏稿系列散文;在金陵晚报上多年主持翻译图文专栏,并开有《小瓶趣闻》个人专栏。</p><p class="ql-block"> 2009年退休,現居住南京。</p> <p class="ql-block"><b>文章作者:史晓平</b></p><p class="ql-block"><b>美篇制作:高 晶</b></p><p class="ql-block"><b>核对审核:赵宏音、乔军平</b></p><p class="ql-block"><b>2024年8月20日于沈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