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告诉你:湿气从何而来?怎样预防?

〖杏林杂谈〗常富林

<p class="ql-block">在临床上有许多患者常说自己湿气很重,但湿是什么?,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下面着重介绍一下,什么是湿? 湿是怎么产生的? 如何预防?</p> 湿的特点 <p class="ql-block">我们经常说潮湿,与水有关,故有水湿之称。与自然界的“雾露”有关。如雾都一成都,那里湿气很重。所以那里的人们为了祛湿,就习惯吃麻辣火锅。</p><p class="ql-block">湿其实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为中医说的自然界六种“物质”之一,即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有利于人体健康,称为“六气”,在反常的情况下,对人体健康有害,称为“六淫”,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外因。这六种淫邪致病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对于湿的特点,可用五个字来概括:</p><p class="ql-block">①重:即重浊,因湿为阴邪,阴邪易伤阳气,使人困倦、乏力,肢体酸困沉重、头重身重。如古人所云:“头重如裹 ,身重如带五千钱</p><p class="ql-block">②滞:如单纯的水,风一吹,太阳一晒马上就干了。而湿则不同。住过一楼的人们应该都有体会,春天房间潮湿,风越吹,越不容易干。如果湿浊阻滞气机,则胸闷、腹胀、脘痞、里急后重,想拉又拉不畅,便如鸭溏,大便往往会粘在大便池上,冲不干净。所以因湿致病,很难旦夕取效,病程较长。</p><p class="ql-block">③腻:舌有腻苔,如湿热较重,一般为黄腻苔,寒湿较重一般为白腻苔。</p><p class="ql-block">④滑:脉为滑脉。滑脉是湿症常见的脉象。因滑脉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滑脉主痰湿、食滞等,如湿热一般脉见滑而数,寒湿一般脉见滑而迟紧。</p><p class="ql-block">⑤困 :倦怠,甚则嗜睡,沉闷少语。</p> 湿的形成 <p class="ql-block">湿的形成即有外界的因素,如自然气候变化,自然界湿气侵袭人体,也有内在因素,如脾虚人的抗湿能力不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造成“内湿”的内因,主要是脾虚,多为脾气虚和脾阳虚。因脾喜燥恶湿,其功能主要是运化水湿。如《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不运化,水湿不流,或为诸湿肿满,诸颈项强。食物进入肠胃后,主要靠脾的运化来取其精华,化赤为血,营养全身。去其糟粕,即将食物中的残渣,形成粪便进入肠道排出体外。如脾失运化,湿困脾阳,水湿不化,粪便不能顺畅排出。滞留在肠道,就会形成体内“沼气”。在日常生活中,沼气可以发电,生火做饭,而体内“沼气”则使浊气不降,清阳不升,火气漫延。上至咽喉,就会出现咽喉不适,干咳等,食道癌患者大多有大便不通的症状。其元凶就是体内沼气。体内湿气不除,“沼气”则不去,便可危害其它各脏,后患无穷。所以金元四大家脾胃学说创始人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不能充则生百病”。</p> 湿的预防 <p class="ql-block">中医对湿的认识十分广泛,如痰饮、水气、黄疸、湿痹等其病因都与湿邪有关。湿邪往往与其它淫邪同时侵袭人体,故又有风湿、寒湿、湿热、痰湿、暑湿……之分,所以调养方法也应有针对性,但总的预防方法要从衣食住行做起:</p><p class="ql-block">①衣,在寒湿较重的季节,穿衣太少则容易感受寒湿。如暑湿之季,衣服穿得严实,汗后未换衣服,最容易感受湿邪。注意随时增减衣服很重要。</p><p class="ql-block">②食,过食肥腻,甜品,冷饮,酒。是内湿形成的主要原因。因为过食这些食物,容易伤脾,导致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湿困脾阳。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可过过多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等,以防过寒伤脾。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导致脾的运化失常。还有一些不洁食物,会导致腹泻,体虚气滞,影响脾胃吸收功能。因此“防湿”必须做到饮食有节。</p><p class="ql-block">③住,长期风餐露宿,住在潮湿或不通风的房子里。是导致外湿内侵的重要原因。另长期不按时睡觉,过度疲劳会导、致抵抗力低,也是外湿内侵的内在因素。因此要注意居住环境和室内及时通风和消毒,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对于“防湿”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④行,长期在外作业。不避风寒雪热,最易感受外湿。所以戸外作业人员要注意气候变化,适时调整作息时间,做好劳动保护。另要适度运动,如饭后散步,可以促进消化,大便通畅,有利于湿气从大便排出。所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这个道理。但饭后散步,饭前不宜过饱,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过长,散步前先喝杯温水,天冷时喝杯姜汤以防伤风伤食,边散步边按揉腹部中脘是饭后散步最佳方法。但体弱多病者,气候寒冷时饭后不宜散步,或不宜在室外散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