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吉林100》( 49 )那种流传千年以上的“纸风车 ”你会做么

吉林李俠

<p class="ql-block">《纸上吉林100》( 49 )那种流传千年以上的“纸风车 ”你会做么?</p><p class="ql-block"> 李侠</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面纸风车墙。墙上每一个风车轮上镶嵌着红、黄、绿三色纸条。红色象征着太阳,黄色代表着炎黄子孙,绿色则显示大自然生命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风车,又名“四季平安符”。在吉林民间,风车代表着喜庆和吉祥。春节一到,满大街都瞧得见。明清时最为流行,百姓称它为“吉祥轮”。现在,人们习惯称它“风车”。</p> <p class="ql-block">  风车起源于周,是由姜子牙发明用来镇妖降魔的,原名“八卦风轮”,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天上有个十头鸟,因为偷吃供品,被贬下凡间。原本是为了让它认真思过,以后好重返天庭。不曾想它却贪恋尘世,四处伤人害畜,弄得百姓苦不堪言。周文王得知以后,就请姜子牙降服这只罪鸟。姜子牙掐指一算,发现十头鸟最害怕的就是八卦风轮和乾坤竿。于是就用竹条围了直径1尺1寸5,周长365公分的圈,代表365天。又糊上八卦轮,用12根辅条代表12个月。12根辅条上有24个头,代表24个节气,叫做“四季平安”。做好后,将八卦风轮插在三丈六尺五的竹竿(乾坤竿)上。百姓们看着觉得吉祥又能辟邪,纷纷仿效。此后,十头鸟真的就消失了,天下也回归太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风车又是保护神。居住在长白山一带的老百姓都这么说。古时,一个王爷率部攻打另一个部落。部落沦陷,百姓流离失所,客走他乡。一天,王爷骑马巡视时,突然发现一老妇身背个数岁的男孩艰难地行走,而将一个不满周岁的女童拖拉在地上,让她跟在后面爬。王爷拍马赶到老妇跟前,举起大刀怒目而视:“你这老妇,将壮童背在身上,而无齿(还没长牙齿)的女娃却要膝行,分明是你重男轻女,如此势力,为何苟活于世?”他刚想手起刀落,只听那老妇人含泪说:“这爬着女娃是我的孙女,而背着男童是我邻居家的孩子。他的父亲战死了,母亲也身亡,就剩下这一条根了。我要好好照顾这孩子,不能让这一脉香火断了。”王爷听了大受感动,下马亲手做了个木风车,交给老妇人:“只要这个风车一转,就没有人再敢惊扰祸害你们了。”从此,军队多了一个新规矩,只要听到风车转动的声音,就得回避躲开,不能骚扰老百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风车多种,地道的民间工艺品。纸风车做法简单,裁开一张方纸,把4个角对折,就成了x的形状,用剪子将纸的4个角从外向里沿着对折线剪开,剪到从角到纸中心的一半为止。然后将第1、3、5、7或者第2、4、6、8角依次折回纸的中心,用铁丝将纸中心和纸角穿过去。再把小木棍剪成一两厘米长的一段,放在纸中心和纸角之间,用铁丝从纸的后面固定到一根棍子上就成功了。这种最简单的做风车方法至今在民间还保留着,并世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风车墙制作就比较复杂了,是用秫秸扎成十字形架子,再做个秫秸圈,用色纸把架子轴和圆圈粘接成一个风轮。用竹片卷成圈,中间做一个小轴,再把圈和轴黏成一个彩色风轮。用胶泥做成铜钱大小的鼓框,用两层麻纸裱在一起作鼓皮,制成小鼓。然后,把风轮、小鼓装在架子上。风轮小轴后面用麻线绞一小棍。风轮一动,小棍便击鼓。风轮在风中不停地旋转,则小鼓便不断地“咚咚”作响。赶大集买个大风车,用双手高擎着,一边走一边听响。 伴着一路响声,把欢笑带回了家。</p> <p class="ql-block">  风吹风车转,车转幸福来。当风来的时候,风车就会载着希望慢慢降落到幸运的人手中。</p> <p class="ql-block">  李侠,首批“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吉林省优秀民间艺术家。吉林医药学院、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青年力量商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吉林市社科研究员、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吉林市档案史料征集员。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剪纸委员会首任会长。吉林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已出版《剪纸话吉林》《吉林民间传统手工艺》等25部著作。剪纸雕刻在长白山脉,入驻北京世园会,收入《吉林之最》。剪纸邮票在美国、英国等多国发行。小传被收入《世界华人文艺界名人录》《中国民间艺术家传略》《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等。央视四套“多情的土地”,央视一套、十三套“朝闻天下”及相关媒体宣传报导。加拿大拍摄的李侠剪纸艺术纪录片《重拾遗梦》在26个国家播放,并在中国、加拿大等国获得多项“优秀纪录片”奖。</p> <p class="ql-block">  作者语:吾生在吉林,长在吉林,爱在吉林。不忘历史,延续传统,感恩先辈,是我多年坚守读历史、走历史、写历史的动力。在有生之年,只想为后人留下一份“寻根”的追忆,只想为家乡尽一份“游子”的义务。(注:文中图片部分来源吉林老照片或摄图网,部分由作者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温馨提示: 李侠撰稿,版权所有,欢迎转发,公益交流。如若他用,联系作者。违规侵权,法律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