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海书展《汲古斋传奇》新书签售会

徐桂国597

<p class="ql-block"> 2024上海书展活动</p><p class="ql-block"> 《汲古斋传奇》新书签售会</p><p class="ql-block"> 主办单位:上海文化出版社</p><p class="ql-block"> 出席嘉宾:李伦新、过传忠、曹树民、吴少华、潘真、杨育新。主持人:吴志刚。</p><p class="ql-block"> 时间:2024年8月16日上午10:45-11:45。</p><p class="ql-block">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东二馆5105。</p> <p class="ql-block">▽杨育新画像</p> <p class="ql-block">  《汲古斋传奇》介绍了汲古斋创始人杨育新传奇的人生经历。杨育新是沪上书画界的知名人物,1992年,他在福佑路创办小画廊,大画家唐云题匾”汲古斋”,并叮嘱”一定要让书画飞入寻常百姓家”。30年间,”汲古斋”渐渐成为中国书画名家与书画爱好者交流的平台。2001年,汲古斋举办首届元宵书画大型笔会,宗旨就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艺术进入百姓生活。从此一发不可收,汲古斋也成了上海的一个文化品牌,民间有”北有荣宝斋,南有汲古斋”之誉。本书通过杨育新人生各阶段的故事,呈现时代大潮裹挟下个人跌宕起伏的命运。他25岁返城进入煤气公司,从事工会工作中结识众多文艺界、书画界朋友,为以后下海经商积累了人脉;创办经营画廊30年,把一个小画廊做得风生水起,与书画家频繁互动,使得书画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书画艺术走进了生活。</p><p class="ql-block"> 《汲古斋传奇》潘真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2024年5月第一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序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p><p class="ql-block"> 李伦新(上海市文联原党组书记、作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认识杨育新同志已经多年了,那还是我在地处上海老城厢的南市区政府服务时,为居民们能不再用煤球炉而能用上煤气,专程前往市煤气公司拜访李龙龄经理,在他指导、帮助之下,我区在浦东、浦西各建了一个液化气供应站,杨育新同志在这过程中是有功劳的。记得那年春节在新建的液化气供应站举行联欢会,杨育新同志不仅表演了才艺,还展示了他活泼机智的性格特点。</p><p class="ql-block"> 是的,我和杨育新同志可谓如水之交。他在上海老城隍庙地区的事业是持续和富有创意的,常会传来关于他的令人欣然的消息,其中多有甚感欣慰的,有时难免会有使人存疑和牵挂的消息,但我始终坚信,杨育新同志一定在继续努力向前进。</p><p class="ql-block"> 近日接到杨育新同志来信,要我为他的传记写序言,这令我为之高兴的同时甚感为难,盛情难却,就勉为其难,送上八个字吧:</p><p class="ql-block">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p><p class="ql-block">祝勇往直前不言倦的杨育新同志,心想事成不言满。</p> <p class="ql-block">序二:文化竖起人的脊梁</p><p class="ql-block">过传忠(民革上海市委原副主委、电视文化节目主持人)</p><p class="ql-block">初接触杨育新,往往会觉得他爱出风头,好讲排场,每每随心所欲,不够谦虚谨慎,是一位文化修养不高的“野路子”人物。但随着交往越是深入,尤其是在与他共同经受过一些事情之后,你会改变看法,透过这些表象,感受到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很多是值得我们探索思考的。</p><p class="ql-block"> 可以从他对人、对事和对己三个角度来谈谈。</p><p class="ql-block"> 他对人是广交友、善结缘,好像什么人都交接。但他还是有原则的,他交友不是为了什么得失功利,而是为了了解、沟通、信任、助人一臂之力,体现了“仁者爱人”的“讲仁爱”传统。他性格豪放,恩怨分明,青少年时不断介入斗殴、闹事,甚至差点被送入“工读”学校,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打抱不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烈的正义感使他毫不畏惧。宽广的气量又容易上当受骗,所以成年进入社会之后,就不止一次地卷入些案件纠纷。但他仍坚持“人无信而不立”,把“霸气”“侠气”转换成股股正气,终于赢得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享受到了真诚人际关系的甜头。“朋友也是生产力”是他的格言,真情写佳话不是虚伪的臆造。</p><p class="ql-block"> 他对事胆大、敢闯,有担当,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只要确定一件事是该做的,不论巨细,“不以善小而不为”。看上去,他有时不太守规矩,其实是在探索,在突破。他赶上了好时候,在改革开放的“三产”大潮中,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硬是在系统里办成了“百强企业”,坐上了“头牌交椅”。这样做风险当然是大的,牺牲也在所难免,但,既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既然与全体职工生命悠关,既然是在为了广大百姓谋福利,又怎么能畏缩不前呢?因此,他干事总是热热闹闹、风风火火,透明、干脆,让大家都卷进来,得失共见,赏罚分明,再苦再累也就心甘情愿了。每次的庆功欢宴之所以能如此兴高采烈,正因为喜悦是打心底发出的,是用拼搏和牺牲换来的。</p><p class="ql-block"> 他对自己更应该多说几句。他的自信是众人皆知的,自信不是因为自己多么了不起,而只是因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不是谁的附庸,不是谁的奴才,人生在世,不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更不是为了欺压别人。他很小就立下了朴素的志愿:长大后要为大家做些事,要跟天下百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不欺软怕硬,不趋炎附势,“我就是我”,论学历,只读过小学;论业务,从未画过一笔画,但这并不影响他从事书画行业,不懂就学嘛……</p> <p class="ql-block">西方经典文学,特别是一些传记体小说给了他巨大的力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十全十美的事是“自古难全”的,不满就追求嘛,得不到就索取嘛,倘无这点自信,怎么能正大光明地昂首立于天地间?“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坦诚不作伪是做人的第一步,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愿望与追求,也从不遮盖自己的缺陷和短处,“守诚信”是他的信条,越真越能获得人们的信任,乐观豁达源于问心无愧。</p><p class="ql-block"> 由于很少引经据典,更不会卖弄阅读以及其他文化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人们常以为杨育新跟文化是无缘的,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早在他的青少年阶段,他就有幸获得过几次接触文化的机会。一是他的家庭,父亲虽不是位知识分子,但作为高级技工却深知知识的重要,因而家里也有些藏书,并督促儿子认真阅读,从小培养了他这方面的兴趣。二是小学阶段,一位从一年级下直教他到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是位十分优秀的教师,他“制服”这个“捣蛋”学生的办法就是引导他大量阅读和写作,还给他创设朗读演讲等抛头露面的机会,使他肚子里渐渐有了货色。三是在去北大荒之前的空闲日子里,一位同学家被抄出大量“封资修”文学作品以及从各种渠道寻觅到的各类书籍,使他大饱眼福,当然一切都是秘密,往往躲在浴缸里开着灯读它个通宵达旦。至于到了农场以后,作为几乎是唯一的精神食粮,他对能找得到的各种书籍,当然更是爱不释手,狼吞虎咽了。</p><p class="ql-block"> 这样,他较广泛地接触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单是《增广贤文》中搜集到的格言警句,有不少他都能倒背如流。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他对各朝各代的诗词更是情有独钟,能背诵的不在数百首之下。但他不是一心复古的老夫子,对于现代文学尤其是西方的经典名著,他更是迷恋之极,一部《基督山恩仇记》几乎走进了他的生活,引导着他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是的,文化,古今中外的宝贵的各色文化,不着痕迹地影响着他,他也有意无意地将它们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结合,从中得到启示,从中获得力量,陪伴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迈步。</p><p class="ql-block"> 文化,竖起了人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 唐云题“汲古斋”</p> <p class="ql-block">序三:人生金秋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p><p class="ql-block"> 曹树民</p><p class="ql-block">欣闻我友杨育新出版个人传记,在为他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想起了与他相识之初的那些事。</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在1997年,我担任杨浦区委常委、副区长时,出席了区辖吉林路上某邮币卡市场举办的一场专家论证会议,在会议上认识了杨育新。交谈中,杨育新表达了要在吉林路上开办汲古斋画廊的想法。我觉得,如果能在吉林路上开出一家有特色的画廊,与周边其他艺术市场形成联动,对于杨浦区的文化产业是一件好事。我当即表示支持,后来因为选址遇到问题,此事并没有如愿进行下去。</p><p class="ql-block"> 不久后,身为上海液化实业公司总经理的杨育新觅得豫园附近三牌楼路上的液化站位置,想在那里开设汲古斋。那天,他与时任南市区区长沈卫国等领导约在玉佛寺见面商谈此事,特地把我邀去,杨育新是杨浦区居民,希望我作为“娘家人”,帮他“撑把腰”。</p><p class="ql-block"> 杨育新一心一意办文化的精神感动了各方,此事进展顺利,后来,汲古斋在三牌楼路上开业的盛况想必大家都能在杨育新的传记里领略到。杨育新当时问我,汲古斋开张时拍的合影能不能挂在店内?我很明确:只要对你有利,都能挂。因为我觉得我在经济上与你没有往来,只为促成你做文化事业,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p><p class="ql-block"> 但是开业之际,我给杨育新和他的汲古斋送上了两个字的建议——“真”和“珍”。“真”就是必须卖真品,不能卖假货,否则你做不长久;第二是“珍”,就是要卖既真又好的艺术作品,否则你声誉起不来。</p><p class="ql-block"> 同时,从战术上,我还送了他两个字——“造势”。因为我深知杨育新的特长在于语言表达,汲古斋原本是个只有15平方米的小画廊,你杨育新要把它做成上海滩有影响力的文化平台,就必须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发挥特长,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手段造足声势,才能让大家都知道你汲古斋。</p><p class="ql-block">汲古斋成立以来,举办了上百场展览和活动。杨育新通过请上海优秀的知名艺术家来办展,不但体现了作品的真,更依托成名艺术家固有的粉丝群体为汲古斋带来更多流量。他还不断推出有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助力他们在汲古斋平台上走向大众。</p><p class="ql-block"> 杨育新开了30年画廊,他自己做得不亦乐乎,今天回头看,我也觉得他的确收获颇丰,如同辛弃疾词中所写的那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心里知道,杨育新多年来做画廊并没有挣到多少钱,他一直是在倾注全部精力推介传统文化,推介艺术家,尤其是新人。</p> <p class="ql-block">同时,他还连续20多年坚持每年元宵节举办汲古斋元宵笔会,他是在为画廊造势,也是在做文化品牌。他携手艺术家,用最便宜的价格回馈艺术品消费者。他不挣钱,但挣到了一个响亮的品牌。但如果不是杨育新长期坚持居利思义、仗义疏财,很难想象每年元宵节会有五六十位成名书画家会放低身价前来汲古斋回馈大众。</p><p class="ql-block"> 站在人生的金秋,我衷心希望杨育新能把“汲古斋”这一文化品牌继续做好、做强。品牌的“品”字有三个“口”,一个文化品牌,不但要自己说好,还要消费者说好,更要让同行说好。</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对杨育新的衷心祝愿!</p><p class="ql-block">(作者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