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馆——世界最大的天文馆

天宫一号

<p class="ql-block">  上海天文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畔,2016年11月8日开工建设,2021年7月17日正式开馆,是上海市政府投资兴建的集教育、研究、收藏、展示、交互功能为一体的科普基础设施,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占地面积58603平方米,建筑面积37741平方米。全馆以“连接人和宇宙”为展示主题,设置“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三个特色展区及教育活动区。全景展现宇宙浩瀚图景,馆内藏有约70件陨石样本与超过120件/套文物藏品,配有四大专业级天文观测及天象演示设备,共计展品300余件。</p><p class="ql-block"> 上海天文馆开馆以来,因其独一无二的建筑设计、富有创意的展示方式和珍稀展品,展示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对未来的憧憬,使其迅速成为“网红”新地标,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是上海最难预约的博物馆之一。2024年暑期我有幸成为一名观众进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  上海天文馆是由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与‌美国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设计的。项目以“连接人与宇宙”为设计理念,设计核心就是体现动态轨道运动概念,将建筑与这一宇宙最基本的现象联系起来,通过使用各种弧形和复合曲线,来表现这一动态的运动轨迹,把浩瀚宇宙装入其中精心推敲每一个细节。独一无二的圆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转穹顶构成天文馆内部空间“三体”结构,将建筑之美与科普展示精妙结合。同时,围绕博物馆的三个中心“特征”,塑造出建筑的整体外形,营造出不同元素之间相互施力和彼此吸引的感觉。周边其他建筑元素,也采用环形、旋涡状的设计,用以表达轨道运动的概念。因为太空没有直角,所以天文馆的设计也没有直角,几乎没有一面墙、一个屋顶是平直的。</p> <p class="ql-block">  来到天文馆主入口处,圆洞天窗是给我们的第一个惊喜。抬眼望去,整个圆洞天窗好似一个日晷,无时无刻都在捕捉光影,记录时间。当光斑与地面的圆形标志完美重合,就宣告着夏至日正午时分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主体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庭顶端的倒穹顶直径约45米的倒覆的铝合金球形网壳结构,阳光透过倒穹顶顶部的天窗洒向中庭,显示地球自转的经典科学装置傅科摆从倒穹顶底部悬吊下来,一个形似天体轨道的螺旋坡道在中庭内环绕傅科摆盘旋上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倒转穹顶</p><p class="ql-block"> 200多米长的旋转步道和直径40米的倒转穹顶,让观众可以拾级而上、仰望星空。据介绍,倒转穹顶的碗形设计重塑了一个观天的地平线,能“屏蔽”城市喧嚣和附近建筑,使置身其中的人们得以静观天空,设计师将其称为“与天对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傅科摆</p><p class="ql-block"> 1851年,傅科在巴黎先贤祠的最高点悬挂了一条长达67米的绳索,绳索下端栓了一个重达28公斤的摆球。观察发现,单摆每次摆动的路线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这说明摆平面和地球发生了相对运动,从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为纪念莱昂·傅科,将这套实验装置命名为傅科摆。</p><p class="ql-block"> 上海天文馆的设计和布局中,‌傅科摆被放置在入口大厅,‌成为参观者进入天文馆首先接触到的展品。使得参观者在进入天文馆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宇宙的奇妙和天文学的魅力。‌此外,‌傅科摆的独特设计和位置也使其成为上海天文馆的一个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   球幕影院</p><p class="ql-block"> 远远看去,内径23米、外径约30米的球幕影院,就像一个天体漂浮在空中。球幕影院是通过球体侧面6个支撑点来“拉”住混凝土壳体进行支撑固定的。‌这种设计背后依靠的是计算机严密的分析以及不断实验论证,‌确保了球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6个支撑点的精确位置和荷载能力,‌使得球体能够在视觉上呈现出悬浮的效果,‌同时在实际结构上保证了其稳固性。球幕影院上方有天窗,阳光透过天窗在地上形成一个环状的投影。形成一道圆环日光可以从圆环处洒向室内,在室内的地面上形成“日蚀”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光影也随之改变从一个完整的圆环变换到一个新月形身处其中,如同置身于天体之中充满了戏剧性和神秘感。</p><p class="ql-block"> 据说置身于球体下方时,游客还会体验到失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走进“家园”展区,最夺人眼球的展项是一个巨大的地球模型。只见它徐徐自转、昼夜交替,让观众仿佛置身太空,俯瞰这颗家园“家园”。地球模型上的陆地和海洋都在板块运动,演绎着46亿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观众还可以走入地球模型内部,那里是光学天象厅,可以容纳100人。在光学天象厅里,你能看到城市夜晚罕见的璀璨星空,中国人命名的星宿、西方人命名的星座,都在这片模拟星空中一一呈现,教你辨认群星。</p> <p class="ql-block">  地球和月亮的比例是按照实际比例进行缩放的。</p> <p class="ql-block">  星空走廊:“宇宙”区有一条模仿星空穿越的走廊,灯光设计模拟宇宙中的星光,星辰大海,如同一幅闪烁的画卷,繁星点点,簇拥成浪漫无尽的夜空。</p> <p class="ql-block">  太阳是一颗自发光的恒星。因此,天文馆里的“太阳”以平面的形式活跃在一面6米见方高清4K的LED屏幕上,在距离大屏约2米的地面有一个热风口,在这里驻足的观众能感受到“太阳”的“热情似火”。</p> <p class="ql-block">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第一名进入太空的人,但却不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生物。第一个上太空的地球生物是流浪狗“莱卡”,1957年11月3日当地时间上午10时28分升空的,但几小时后因太空衣隔热不佳成为“火烧狗”。目前它的尸体与当年的太空舱还滞留在地球轨道上,成了航天史上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 “祝融号”火星车模型</p><p class="ql-block"> “祝融号”火星车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随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飞行和轨道调整,‌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这一过程历时约7个月,‌期间包括了火星车的发射、‌进入火星轨道、‌以及最终的成功着陆。‌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火星着陆的国家,‌同时也是第一个实现火星车行驶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祝融号”是“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高度1.85米,重240公斤。祝融号火星车的主要任务包括探测火星的地表成分、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它配备了多种科学仪器,如导航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磁场探测仪和气象测量仪等,以全面了解火星的地理、气候和可能存在的资源。‌</p><p class="ql-block"> “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和完成巡视探测任务,标志着中国在火星探测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为人类对火星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它的成功是中国航天技术里程碑式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月球车“玉兔号”模型</p><p class="ql-block"> “玉兔号”是中国首辆月球车。设计质量137千克,能源为太阳能,能够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强辐射、零下180摄氏度到零上150摄氏度极限温度等极端环境。月球车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并配备有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科学探测仪器。</p><p class="ql-block">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入轨道。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月球车分离,“玉兔号”月球车顺利驶抵月球表面,着陆状态良好。2016年7月31日晚,“玉兔号”月球车超额完成月球探测任务后停止工作。“玉兔号”是中国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足迹,一共在月球上工作了972天。</p> <p class="ql-block"> 天和号核心舱模型</p><p class="ql-block"> 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由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发射,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94秒后,天和核心舱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2时36分,天和核心舱的太阳能帆板两翼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中国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起飞质量22.5吨,是中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后续,天和核心舱先后迎接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飞船的访问,在全面完成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后,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实施交会对接,完成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在轨组装建造。</p> <p class="ql-block">   月壤</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1731克月壤样品,这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表年轻火山岩区样品,也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地外天体返回样品。</p><p class="ql-block"> 此次入驻上海天文馆的9毫克月壤,来自中国国家航天局借展,封装在水晶球中,从此入驻“征程”展区,观众可近距离观看。样本中可以看到多种矿物颗粒,其中涵盖黄色的橄榄石、棕红色的辉石,还有一些撞击融化的玻璃颗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伽利略望远镜</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p><p class="ql-block"> 伽利略望远镜采用凸透镜(会聚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发散透镜)为目镜,使物镜跟目镜的距离(镜筒长度),等于这两个透镜焦距的代数和(绝对值的差)。</p><p class="ql-block"> 1609年的秋天,首次对准了月球,这是人类首次对月面进行科学观测。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打开了近代天文学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开普勒望远镜</p><p class="ql-block"> 开普勒望远镜是在1611年发明的。‌这项发明归功于德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开普勒基于对天体运行的观测和分析,‌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并在1611年发明了开普勒望远镜,‌其特点是物镜和目镜均采用凸透镜,‌并且因为目镜设置在物镜焦点之后,‌可以放置十字丝,‌但目镜为倒像。</p><p class="ql-block">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首要目标是发现太阳系外的类似地球的行星,‌第一个使人类能够探测到太阳系以外遥远地方类似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的,从而探测到系外行星的存在。‌这项技术为天文学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宇宙中的行星系统,‌进一步推动了天文学和宇宙探索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牛顿发明的第一台反射望远镜</p><p class="ql-block"> 牛顿反射望远镜是在1668年发明的。‌这一发明标志着望远镜技术的一个重要进步,‌因为它采用了反射式设计,‌避免了色差问题,‌并且具有镜筒较短、‌易于制造等优点。‌牛顿的这项发明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对后来的天文学研究和望远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最初的反射望远镜性能并不算完美,‌但它以反射镜替代折射镜的思路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1840年,约翰·杜雷柏使用银版摄影法对月球拍摄,完成了首张天文照片。</p> <p class="ql-block">仿 H1航海钟</p><p class="ql-block">产地:英国</p><p class="ql-block"> 在航海钟出现之前,人类已被导航的难题困扰了几百年。直到1759年,英国人约翰·哈里森解决了这个难题。此钟主要结构原理便来自于世界上第一台航海钟——H1,采用了标志性的“蚱蜢擒纵器”和“平衡摆”,这种设计可以有效解决海浪颠簸带来的走时不精准问题。</p><p class="ql-block"> 看点:采用发条提供动力,配备均力圆锥轮,芝麻链传动。钟面为环形瓷盘,秒针独立显示。钟体顶端为月相台,可以显示月球的运行周期。月相台上的2个地球上分别标有经线和纬线,点明了航海钟的核心作用—导航(测量经度)。</p> <p class="ql-block"> 巨石阵</p><p class="ql-block"> 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上,一些巍峨巨石呈环形屹立在绿色的旷野间,这就是英伦三岛最著名、最神秘的史前遗迹——巨石阵。早期文明修建石阵的目的,可能兼具原始历法和祭祀功能。石阵中几个重要的位置,似乎是用来指示太阳在夏至和冬至的特殊升降位置。当冬至日落时,站在石阵中央,便能看见阳光通过一系列间隔的石缝,照进石阵中央。这种设计可能是远古人类为了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英国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巨石阵的比较准确的建造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巨石阵的建造方式和材料来源也是一个谜团。几千年前这些重达几十吨的石头是如何从几十公里甚至一百多公里外被搬运并搭建起来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埃及丹达拉星图</span></p><p class="ql-block"> 埃及丹达拉星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古代天空的完整描绘,完成于公元前一世纪的托勒密王朝时期,现存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该星图原是埃及丹达拉的哈索尔神庙中昊王俄西里斯礼拜堂的顶部浮雕。浮雕呈现的古代星空,包含日、月、五颗行星、黄道带、当时的12星座、36旬星等埃及天文历法中记载的重要天体。</p> <p class="ql-block"> 珍稀陨石墙</p><p class="ql-block"> 全球范围内都难得一见的珍稀“陨石墙”,这里不仅有上海天文馆征集的稀有火星陨石、月球陨石、灶神星陨石,而且以精品目击陨石为重要收藏目标,包括镇馆之宝伊米拉克陨石、‌艾斯克尔陨石、‌长兴陨石和曼桂陨石等约70件著名陨石都在馆内展出,上海天文馆收集的陨石数量和种类居世界天文馆第一位。</p> <p class="ql-block"> 长兴陨石</p><p class="ql-block"> 这是上海唯一一颗目击陨石,‌被视为上海天文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7日,一颗陨石穿越浩瀚宇宙,在经历了漫长的太空旅行后,化作一颗火球,坠落于上海长兴岛前卫农场北部江边。由于冲击力极其巨大,其中一部分甚至砸穿了一个农舍,还将农舍下的地面撞出一个直径半米的大坑。当时,上海自然博物馆接报后,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取回了2块石头标本。标本回收后,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人员对陨石进行分析并分类,最终获得国际命名为“长兴”。</p><p class="ql-block"> 展出的长兴陨石重21.4kg,属于石陨石中普通球粒陨石h5型,其主要成分是橄榄石、长石和辉石。表面布满了坑坑洼洼,包裹一层黑色熔壳,并留有气印和熔流纹。这都是陨石在大气层内陨落过程中与高温气流作用烧灼后遗留的痕迹。由于发现的年代久远,缺乏足够的现场证据,长兴陨石的母体来源尚且未知。</p> <p class="ql-block"> 伊米拉克陨石</p><p class="ql-block"> 1822年,探矿工作人员在海拔2500米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发现了几块奇特的“宝石”,其中最大的重198千克,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科学家认为它们是橄榄陨铁,命名为伊米拉克。</p><p class="ql-block"> 伊米拉克陨石具有宝石级的外观,‌包含太阳系形成的早期信息,‌被誉为同太阳系一样古老的宝石,‌是国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的重要目标‌。</p><p class="ql-block"> 从伊米拉克陨石的切面可以看出,橄榄石和铁质部分相嵌在一起,其中黄色的为橄榄石,结晶程度高,打光后呈现宝石般美丽的色泽,白色的为铁质部分,两部分的天然融合让我们一睹行星内部的真实面目。这类陨石来自小行星的幔层结构,科学家推测是中小行星的碰撞形成。上海天文馆共收藏了3块伊米拉陨石,最大的一块是2019年从德国慕尼黑国际珠宝矿物展征集而得。</p> <p class="ql-block"> 艾斯克尔陨石</p><p class="ql-block"> 艾斯克尔陨石是1951年由一个阿根廷农民在开垦农田时发现的,‌重约755千克。‌这块石头半金属质地,‌被带到了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陨石收藏家罗伯特·黑格将其购得,‌并委托德国陨石收藏家阿希姆·卡尔进行切割。‌切割后,‌艾斯克尔陨石展现出了惊艳的“内涵”,‌由橄榄石和金属组成,‌橄榄石颗粒很大,‌金属稳定性强,‌石铁角砾结构分明,‌这一发现震动了全球陨石收藏界。‌</p><p class="ql-block"> 石铁陨石是陨石的一种,‌其中硅酸盐与镍铁合金的含量各占50%。‌石铁陨石又分为两个子类:‌橄榄陨石与中铁陨石。‌艾斯克尔陨石属于石铁陨石的一个子类——橄榄陨石。‌这类陨石非常稀有,‌数量不足陨石总量的1%。‌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因为它们保存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的信息。艾斯克尔陨石被知名收藏家买下、‌切割并成为几家全球顶级博物馆的馆藏,‌这显示了它的珍贵和独特性。</p><p class="ql-block"> 上海天文馆展出的艾斯克尔陨石切片,‌以其独特的美丽和科学价值,‌被誉为“橄榄陨石之王”,‌成为上海天文馆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东乌珠穆沁旗陨石</p><p class="ql-block"> 1995年9月7日陨落在内蒙的东乌珠穆沁旗陨石,‌也被称为东乌旗中铁陨石,‌是一块非常稀有的陨石,‌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它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块目击中铁陨石,‌也是我国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块有登记的中铁陨石。这块陨石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外观和组成,‌它的硅酸盐呈角砾状存在,‌而金属却是以结核的形式存在,‌其中最大的结核直径达6cm。‌</p><p class="ql-block"> 东乌珠穆沁旗陨石的母体可能是一颗液态金属小行星与灶神星撞击的产物,‌其硅酸盐矿物(‌橄榄石、‌辉石、‌长石)‌来自灶神星的地幔,‌金属矿物(‌铁纹石、‌镍纹石)‌来自冲击小行星的地核,‌是陨石中的稀有类型品种。‌</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块目击陨石,就是在陨落过程中被人们看到,所以知名度很高。陨石在陨落过程中,在大气层摩擦下分解成很多块,东乌珠穆沁旗陨石也不例外,它分解后的主体部分重55千克,上海天文馆展示的标本重30.3千克,是收藏家张勃捐献的。</p><p class="ql-block"> 东乌珠穆沁旗陨石的展示部分非常引人注目,‌其切面展现出漂亮的大颗粒金属结核状结构,‌局部可见角砾状橄榄石晶体。‌这块陨石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收藏家和科学家们争相研究的对象。‌它的展示不仅让人们对宇宙中的天体撞击事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公众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和研究这样一块珍贵的天外来客。‌</p><p class="ql-block"> 东乌珠穆沁旗陨石与来自阿根廷艾斯克尔陨石,同属于石铁陨石类别,并称为“中外双璧”。</p> <p class="ql-block"> 提森特火星陨石</p><p class="ql-block"> 在摩洛哥发现的提森特火星陨石是全球仅有的五次目击火星陨石之一,它保存了火星内部、地表以及大气间的撞击痕迹。</p><p class="ql-block"> 火星陨石本就为稀少陨石,定向降落的火星陨石更是微乎其微。摩洛哥提森特(Tissint)火星陨石2011年7月18日降落全球陨石集散地摩洛哥,该陨石雨形成后,陨石样品迅速被人收集。</p><p class="ql-block"> 大部火星陨石分样品都具黑色光泽熔壳,其内部呈石陨石大部分的浅灰色,样品重量从1克到987克不等,总质量7千克,是目前为止全球发现的火星陨石中保存最新鲜的火星陨石。通过Tissint火星陨石样品,不但可鉴赏到火星陨石少有的定向,少见的新鲜熔壳(黑色棕色两种),更有少见的火星陨石新鲜内部的不同特征,如有无冲击线的,矿物颗粒颜色与形状大不相同的样品等等。</p><p class="ql-block"> 摩洛哥提森特火星陨石被确定为来自火星的依据主要包括其独特的化学成分、‌物理特征以及同位素分析。‌首先,‌摩洛哥提森特火星陨石的化学成分分析显示,‌它含有特定的同位素比例,‌这些同位素比例与火星物质的标志性特征相符。‌这种分析方法通过测定陨石中的微量元素等特征,‌帮助科学家了解陨石的来源。‌其次,‌该陨石的物理特征也提供了重要线索。‌例如,‌火星陨石在形态上可能具有独特的表面特征,‌如“树枝状”结构,‌这些特征有助于初步判断其来源。‌最后,‌同位素分析是确定陨石来源的关键手段之一。‌通过测量陨石中的氢同位素,‌科学家发现这些碳颗粒的氢同位素比地球上的有机质重很多,‌从而确认这些碳颗粒不是地球上的物质,‌而是来源于火星。</p> <p class="ql-block"> 西北非月球陨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月球陨石(斜长质冲击熔融角砾岩)</span></p><p class="ql-block">发现时间:2016年</p><p class="ql-block">发现地:摩洛哥</p><p class="ql-block">质量:2234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一块稀有的月球陨石样本,</span>是一位名叫张勃的上海市民捐赠给上海天文馆的。</p><p class="ql-block"> 通过外观特征、‌密度测量、‌岩石类型分析、‌火烧法、‌化学和矿物成分分析,‌以及借助科学仪器进行鉴定,确认月球陨石。</p><p class="ql-block"> 斜长质冲击熔融角砾岩是月球岩石中的一种,‌属于冲击熔融角砾岩的范畴。‌这种岩石类型在月球上较为常见,‌尤其是在阿波罗任务所涉及的高地中都很普遍。‌它们主要由非月海物质组成,‌与月海玄武岩不同,‌大多数月海角砾岩呈玻璃质,‌这是因为来自月海的角砾岩曾经历了足以产生大量熔体的撞击作用。‌月球上的冲击熔融角砾岩可以反映出月球表面的撞击历史和地质活动情况,‌对于研究月球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1。‌此外,‌斜长质冲击熔融角砾岩的形成与撞击作用有关,‌这种撞击作用足以产生大量熔体,‌使得岩石发生熔融和重新结晶。‌这种岩石类型不仅存在于月球表面,‌还可能存在于月球的内部,‌反映了月球内部的地质活动和演化过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车里雅宾斯克陨石</span></p><p class="ql-block"> 车里雅宾斯克陨石于2013年2月15日中午12时30分以时速30-40公里/秒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东麓的车里雅宾斯克州萨特卡市附近陨落。‌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陨石坠落引发的强烈冲击波导致车里雅宾斯克州近300栋房屋的窗户破损,‌其中包括部分医院、‌学校和幼儿园。‌据俄内务部消息,‌该事件造成了1200多人受伤。</p><p class="ql-block"> 车里雅宾斯克陨石是石铁陨石的一种,‌其母体年龄大多超过45亿年,‌长期处于寒冷的太空,‌原有结构未被破坏,‌很好地保存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的信息。‌通过对陨石中硅酸盐球粒、‌钙铝包体等矿物的研究,‌可以挖掘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秘密。‌上海天文馆收藏的车里雅宾斯克陨石是稀有石铁陨石的代表,‌展示了其独特的外观和内部结构,‌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太阳系形成和演化历史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梦德拉比拉铁陨石</span></p><p class="ql-block"> 梦德拉比拉铁陨石是1911年在澳大利亚纳拉伯极度干旱的平原地区发现的,重48公斤。它的特别之处是2018年人们第一次在这块陨石中发现了超导材料。这块陨石之所以看上去比较亮,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铁镍金属和硅酸盐。</p> <p class="ql-block"> 第六站陨石</p><p class="ql-block"> 第六站陨石来自苏丹,71克,虽其貌不扬,但它是人类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跟踪小行星坠落地球并找回的陨石标本之一——2008年,小行星2008TC3在苏丹努比亚沙漠上空发生空爆,形成陨石散落区,最终人们在该地区收集的标本总计3.95千克,第六站陨石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尉犁陨石</p><p class="ql-block"> 该铁陨石2015年发现于新疆尉犁,2016年上海天文馆开工之际由上海市民张勃先生捐赠给上海天文馆。</p><p class="ql-block"> 捐赠之前,张勃曾从该铁陨石标本上取样并送往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发现该铁陨石较为特殊,在切片中找不到铁陨石的特征矿物 — 镍纹石。紫金山天文台徐伟彪研究员建议将取样寄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著名铁陨石权威专家Wasson教授进行测试分析。Wasson教授也确认该陨石的镍含量低于常规的分类标准,十分特殊,为此结合多种陨石样本进行了长时间的比对分析,最终将该铁陨石分类为IAB-MG-an,即IAB-MG型异常铁陨石。根据测量数据并结合该陨石的发现地,国际陨石命名委员会最后将这块铁陨石命名为“尉犁”。</p> <p class="ql-block">  宇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38亿年前的大爆炸,空间和时间从此刻开始。随着宇宙的膨胀,原本密集的能量和物质逐渐分散,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宇宙结构和组成,形成了无数个星系和亿万颗星球,苍穹中诞生了无数的奇观。</p><p class="ql-block"> 宇宙之大,天外有天,让人类感到无比的敬畏。面对宇宙的浩瀚和神秘,我们不能不感叹自然之伟和科学之奇。同时,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它的浩瀚无垠让人类不断去探索和研究,正是这种未知和奥秘驱使着人类不断前进 。</p><p class="ql-block"> 通过“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场馆的有序参观,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关于宇宙和地球的科学知识,还能深刻感受到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科技进步的力量,以及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先进的影像技术,简洁明了的解说词,尤其是亲眼目睹“天外来客”——各种珍稀陨石,让我这颗从心之年不老之心得到一份满足,对各种复杂的天文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谢上海天文馆给我们带来的天文知识大餐,深深的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