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公园众多,各具特色,如果说最有文化品味的公园,应该属“陶然亭公园”吧!<br> “陶然亭”的名字就很有文化气息,出自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诗意,这便是“陶然亭公园”名称的由来。 陶然亭公园位于老北京的外城,中轴线的西侧,南护城河的北岸。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5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为17公顷。园区青山碧水,景致奇丽,有着江南水乡的韵味,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的,以突出中华民族“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园,北京市精品公园,陶然亭是清代的名亭,系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虽说陶然亭是解放后新建公园之一,但明、清时期在此设有窑厂。清康熙34年(公元1695)工部郎中江藻将元代留下的慈善庵古庙中,盖了三间西厅房,以唐朝诗人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诗句取名“陶然亭”,因系江藻创立,故又称“江亭”。乾隆时期,每逢九九重阳,文人书生到这里登高聚会,喝酒赋诗,此后成了文人墨客郊游之地。清末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酥,为此写下“城市山林”碑刻,以赞美这里的自然风光。林则徐、龚自珍、秋瑾常来此吟诗抒怀。自晚清以来,这里是革命者相聚活动的抱负之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曾在此协商维新变法。孙中山曾来陶然亭参与过集会。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在此进行过屡次隐秘会议,从事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疏浚湖泊,修路建桥,堆建假山,广植花木,打造成一座华夏名亭景区。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亭设有亭史。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汉书》记载:“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也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同时,亭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出现在园林之中。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长安城的东内大明宫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莱山,内有太液亭。兴庆宫城内有多组院落,内还有龙池,龙池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精巧。在宋《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此后,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轻巧玲珑,成为一种供人休息、眺望和观赏的园林建筑小品。许多名山好水、园林胜迹,都离不开亭的点缀,故有“园林之眼”的美称。“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空亭一座,是在天地之间安置了人文之境的点睛之笔。历代亭中又蕴含多少赏心乐事,风流余韵,与文学相伴相生。看亭、品亭,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文化成就。 云绘楼·清音阁原是清代乾隆年间建于中南海东岸的一组建筑,上下屋有题字为“印日”的两个门相通。双层游廊分别向东面、北面延伸,各连楼一座复式凉亭,这两个凉亭藐栋相连,又彼此独立而面向不同方向,珠连壁合,浑然一体,呈现出这组古建筑最明显的特征,解放时已破旧不堪。1954年,中央办公厅为了建新的中南海门诊部,拟拆除附近的一些建筑,云绘楼即在拟拆除建筑之列,但最终议定将此座楼迁移到陶然亭公园里。最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偕同梁思成等专家学者勘察选址,将这组古建筑迁地重建在陶然亭公园西南部慈悲庵西原武家窑的遗址上。这是把古建筑迁地重建的创举,将宫廷建筑“落户”民间的先例。随后又在园内西南隅增建华夏名亭景区。分别为:安徽的醉翁亭、长沙的爱晚亭、杭州的湖心亭等等。醉翁亭因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一篇散文作品,闻名天下。长沙的爱晚亭,取名于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名震远扬。杭州的湖心亭,因位于西湖的中心,而得名。据说湖心亭还有一个与乾隆有关的传说故事。 湖心亭有块石碑,上面写着“虫二”两字,笔法秀媚飘逸,游人至此,莫不望而生疑,不解其意。<br> 原来那年乾隆帝南巡杭州,有一天傍晚,一时兴起,要到湖心亭去宴请大臣。上了湖心亭,只见夜幕低垂,华灯齐放,煞是好看。这天正是月半,明月当空,和风拂面,乾隆帝龙颜大悦,也想考考众臣的聪明才智,便灵机一动,向众臣道:“朕要给这儿留下两个字让美景增辉。”众臣一听,齐声称好。乾隆帝说:“朕先出个题,题中有朕要题的字,请众卿猜来。”众臣齐声答道:“请皇上出题。”乾隆帝随口说出“风月无边”四个字,这可难坏了众大臣。只见各位大臣面面相觑,一时不知所以然。这时有位叫纪晓岚的官员不慌不忙地答道:“皇上,'风(風) '、'月'都没有边,剩下的不就是'虫二'二字了。”乾隆帝闻言大喜,称赞纪晓岚是才子,并随即挥毫写就“虫二”二字,留与后人。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以亭取胜的陶然亭公园,共有36座亭子,特别是近年来仿建的10座历史文化名亭。沧浪亭、醉翁亭、兰亭、杜甫草堂、二泉亭、吹台亭、浸月亭、独醒亭、鹅池碑亭、云绘楼、清音阁等,名亭荟萃,更为该园添加了文化内涵,成为游客受宠的乐园。这里的每座亭子,都有它的来历和故事,可谓亭誉中华。这些亭子,有的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地理位子上来讲,它涉及到六省九市,形成独具特色的亭文化公园,是来北京的必游之地。 在风光绮丽的陶然亭湖畔,有一座合为一体的墓地,一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政治活动家、孙中山秘书高君宇,一座是进步作家、诗人石评梅。一条看不见的红线,将两个年轻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这条红线就是革命与爱情。 高君宇,李大钊的学生,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的创办人之一,山西省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创始人,历任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中国共产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孙中山先生政治秘书等重要职务,被誉为“北大才子”、“革命先驱”;1924年12月末,高君宇陪同孙中山北上,回到了北京,在身体每况愈下,仍然抱病工作,因积劳成疾。1925年3月6日高君宇的生命定格在了29岁。石评梅,是高君宇最挚爱的女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进步作家,和吕碧城、萧红、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游记,被誉为“北京著名女诗人”。高君宇患病突然去世,使石评梅后悔当初没有接受他的求爱。她在高君宇的墓碑上题写了他生前的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表达刻骨的思念之情。 石评梅因悲伤过度,在1928年9月30日不幸逝世于北京,年仅26岁。1928年10月2日,根据石评梅的生前愿望,朋友们将她也葬在了陶然亭畔,和高君宇的墓紧紧地挨在一起。生不同衾死同穴,高君宇和石评梅成为民国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解放初期周总理曾经亲自到这里悼念过这对革命情侣。1956年周总理在考察北京市规划图时曾指出:革命和爱情并不矛盾,留这它对年轻人也有教育。高石墓得到重视。邓颖超同志曾经7次到这里悼念这对革命情侣。在文革期间,高君宇石评梅的爱情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温情,墓碑被推倒,先驱者的灵柩很长时间得不到保护,直到1973年在邓颖超同志的关怀下高君宇的骨灰才被火化后安放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1984年在北京市政府的批准下,北京市的有关部门在陶然亭重修了高石墓,此后,又增加修建了高石半身大型雕像,他们即忠于爱情又忠于革命的动人事迹将永远被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