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翰萱齋

<p class="ql-block">朋友,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看似简单的名字背后藏着的历史秘密。</p> <p class="ql-block">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农村,一场大雨,让村民陈堆的房屋岌岌可危。这天房子突然因雨后坍塌,他不得已和家人一起维修。不料在倒塌的土墙角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陈堆以为只是谁家废弃的铁块,捡来后当作废铁卖给了回收站。谁知两年后,宝鸡市博物馆的专家在废品收购站偶然发现了这件珍贵的西周时期铜酒器,即“何尊”,并经多个文物专家鉴别认定,其为具有重大历史和文物价值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何尊”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件精美的青铜器,更因为它内底部铸有的122字铭文。</p> <p class="ql-block">在考古中发现,这段铭文揭示了一个关键的历史事件,即“宅兹中国”四字的首次出现。这段文字代表了“中国”这一名词的最早文献记录。</p> <p class="ql-block">“宅兹中国”的“中国”意思即为世界的核心地带、天下的中心,具体指的是周王朝的首都所在地,也就是周天子的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中国”一词的最早来源,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人,如何认知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概念经历了从地理位置名称到国家概念的转变。西周时期,“中国”主要是指黄河中下游及中原地区的中心地带。到了明朝,这一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明太祖朱元璋以“中国”自称,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地理概念正式转变为国家概念。此后,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沿用了“中国”这一名称,用以代表自己的国家。早期,由于传教士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西方国家开始习惯将大明或大清统称为“中国”。</p> <p class="ql-block">这一称呼逐渐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成为今天全球公认的国家名称。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中国”这一名称的含义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国家命名。自鸦片战争爆发和众多不平等条约的签署起,它已转化为代表民族尊严与抗争精神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清政府在屈辱条约中使用“中国人”指代百姓,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今天,当我们提起“中国”时,不仅仅是在谈论一片土地或是一个政治实体,更是在述说一个绵延几千年的文明史。</p><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中国”这一名词见证了无数的变迁与发展,它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条主线,也是每一个中国人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标志。</p>